莫潔媚
【摘要】“部編版”語文新教材于2017年9月起在全國中小學統(tǒng)一使用,其識字量不減反而在“激增”,這對于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道“難題”。那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快樂,高效地識字?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字理識字的方法,以期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現(xiàn)實高效識字。
【關鍵詞】字理識字;快樂;高效
2017年9月,語文教材進行了“大換血”,全國中小學統(tǒng)一采用“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新教材雖然講讀課篇目減少了,但從難度和識字量上反而有所增加。都知道,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前提。小學生的識字量不但決定著他們閱讀能力的強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語文學習能力的優(yōu)秀與否。但在傳統(tǒng)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很多教師會陷入“高投入,低回報”的尷尬現(xiàn)象中。由于識字教學的對象主要還是年齡較小的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還很低,如果只是讓他們單調無味地記憶生字,肯定會覺得漢字枯燥無味而失去興趣,最終識字效果也只能“折半”。那學生到底該怎樣學,才能識得快,學得樂?下面就結合教學體會,談談自己如何巧用“字理”,以期讓低年級識字變得快樂、高效。
一、遵從天性,“字理”識字
所謂字理,即是漢字的構字依據(jù)和組成規(guī)律。而字理識字就是依據(jù)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從漢字形與義、音的關系入手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
漢字的字理中存在直觀生動的形象,它是圖畫,亦是故事。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大都只有六七歲,這個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動愛玩、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容易被具體形象的事物吸引。如果教師能根據(jù)字理去教學,讓學生理解字的構形、讀音、表意的道理,在識字教學中,追本溯源,回歸到漢字小時候的形態(tài),把一個個由筆畫組成的方塊字變成形象生動的圖畫,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以“玩”的方式學習漢字,提升其識字興趣,從而更易,更快地識記漢字。
二、遵循規(guī)律,巧用“字理”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從漢字的結構、筆畫、讀音去識記,學生只能是死記硬背,這個過程枯燥且乏味。而字理識字則抓住了漢字是表意文字這一特點,把字形與字義、字音聯(lián)系起來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對漢字的形象感知或意義識記。讓學生真正變得想學、樂學、輕松學。
(一)“畫出來的漢字”—— 象形識字法
象形字源于繪畫,它是依照事物的形體描繪而成的。而此階段的兒童對圖畫等象形事物記憶尤為深刻。依據(jù)這一思維特點,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畫的形式解釋漢字,將象形字的構形直觀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引導他們去觀察、思考。這就有別于傳統(tǒng)的漢字教學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且能更快、更深刻地記住漢字,因此,采用象形識字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二年級孩子最初學的漢字,以象形字居多。例如部編本一年級第一單元第四課就安排了生活中最常見的8個象形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文中以一畫一字的形式呈現(xiàn),圖文對應,以“畫說”的方式解讀漢字的形與義。學生通過聯(lián)想,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符號和一幅幅形象的圖畫相聯(lián)系,使?jié)h字更形象直觀,更好記。又如我在教學“冒”的時候,一直強調上半部分不是“日”,而是“冃”,里面的兩橫不與別的筆畫相連。但無論怎樣講,仍有不少的學生把“冒”的上半部分寫成“日”。后來,筆者通過追溯字源,得知“冒”是象形字。于是,在下一次教學中,采用象形識字法,在拼讀“冒”的字音后,接著展示它的演變過程:
并且邊演示邊提示學生“冒”的上面是一頂“大帽子”,下面的“目”表示眼睛。由于這頂帽子太大,遮住了頭發(fā)與額頭,只露出眼睛以下的部分,因此上部分“冃”的兩橫可以想象成頭發(fā)和額頭,不與“帽子”相連。這樣一講,學生頓時恍然大悟,不僅了解了字的來龍去脈,正確記憶漢字,提高了識字效率,而且還對漢字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相信,經(jīng)過這一次“冒”的教與學,當它再次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時候,它已經(jīng)由一個抽象的符號變成為了一幅有趣的圖畫。
(二)“有故事的漢字”——會意識字法
會意字是根據(jù)事物間的某種關系,由兩個或多個象形字、指事字組成,以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并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而所謂“會意識字”,就是在領會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的基礎上認識漢字。
每一個會意字背后都有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都含有豐富深刻的內涵。我們發(fā)現(xiàn)兒童在進入小學前,對識字充滿熱情,把識字當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當他們進入小學以后,認識的字越來越多的時候,卻漸漸對識字失去了興趣。終究原因,在過去的一些識字課上,很多教師會就字論字,把一些富有故事性的字拆成一個個毫無意義的筆畫,“強硬”把字“塞給”學生。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被機械地灌輸,被動地記憶,識字就會顯得枯燥無味,從而失去趣味。因此,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放手讓學生編故事識字,讓孩子更輕松,快樂地學好漢字。比如,一年級上冊《日月明》一課,就是根據(jù)會意字構字規(guī)律編排的識字文。在教學本課“男”字時,我這樣做:
教師出示會意字“男”。
師:小朋友,請你們大聲地叫一叫這位生字朋友的名字吧!
(生認讀,師正音)
師:“男”可以分成誰和誰?
生:“田”與“力”。
師:真棒!那“田”與“力”為什么合成了“男”呢?其中是藏了什么小故事嗎?誰愿意告訴老師?
生:有一個男人,他很勤奮,每天都在田里耕作,做得非常賣力。
生:有一個男人,他的家里很窮,總是吃不飽,所以他每天都在田里賣力地工作,希望可以種出一些莊稼來吃。
……
師: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給你們點贊!你們想知道我們的老祖宗怎樣造出“男”這個字嗎?
投影展示“男”的演變過程:
師:我們看看最初的“男”,上面是一塊田。古時候的男人都在田里耕種,女人則在家中紡織,因為這是有力氣才能做。而男人比女人更為強壯,所以成為農(nóng)耕主力。
像這樣,在識字過程中,利用會意字的構字規(guī)律,不但讓學生的識字變得有趣而易于記憶,且還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祖先造字的智慧,愛上識字。
(三)“會說話的漢字”——形聲識字法
中國漢字中形聲字占80%的大比數(shù),它由形旁和聲旁組成,一半表音,一半表意,有著極強的構字能力。了解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合理歸類,可讓學生快速大量地集中識字,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1.同聲旁的字歸類。例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識字加油站》中,以聲旁“包”為核心,帶出了“飽、泡、跑、抱、袍、炮”這類聲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聲字。這樣既可以抓聲旁幫學生記字音、字形,又可以抓形旁幫學生進一步記字義和字形。學生自然能快速地掌握這些字的音、形、義。
2.同形旁的字歸類。例如,二年級上冊識字2《樹之歌》一課中,其中“梧、桐、楓、松、柏、樺、杉、桂”都是帶有相同形旁“木”的形聲字。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清楚這些生字都帶有“木”,都跟樹木有關。同時,我讓學生再想一想還認識哪些帶有“木”的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本課的生字,還認識了一些課外的生字,拓寬了識字面。
每個漢字都是一個生命,它們會說話,告訴我們老祖宗的構字規(guī)律。而形聲字就是一種識記規(guī)律較強的漢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較為容易區(qū)分形近字?;谶@一特點,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可以采用歸類識字的方法,有效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和“死記硬背”說再見,輕松快樂地提高的識字效率。
總之,中國的漢字不僅是一種語言符號,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畫、一個故事、一種文化的載體。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依據(jù)漢字不同的特點,適度地運用字理識字的教學方法,追本溯源,把枯燥乏味的方塊漢字編成形象生動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掌握規(guī)律,提高識字能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xiàn)快速、高效地識字。
參考文獻:
[1]帥曉梅.遵循規(guī)律,科學實施識字寫字教學—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識字寫字教學建議[J].小學語文,2017(152):30-35.
[2]唐漢.圖解漢字的故事[M].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