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
內容摘要:武俠小說中的文化詞語的翻譯方法一直是譯界的一個難點。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的首部英譯本也成為了翻譯學的研究重點。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射雕英雄傳》中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為語料,收集了這四章的漢語文化詞語,并按郝玉青的譯本對文化詞語翻譯的策略進行分類統(tǒng)計,探討《射雕英雄傳》英譯本中有關漢語文化詞語的翻譯和產生的效果。
關鍵詞:定量分析 文化詞語 《射雕英雄傳》 翻譯策略
一.引言
《射雕英雄傳》是金庸先生創(chuàng)作的長篇武俠小說,由于武俠小說中含有不少文化詞語,例如武功招式,人物綽號等,因而將其翻譯成與源語言文化差異較大的譯本變得極其困難。2018年2月2日《射雕英雄傳》首次譯成英文出版,譯者郝玉青對原文中的文化詞語進行翻譯時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和讀者的關注。研究郝玉青在《射雕英雄傳》中的翻譯策略,可以幫助譯者在翻譯武俠小說的文化詞語時更加得心應手。
二.文化詞語的翻譯研究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同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有著久遠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應該是詞匯,文化詞語也成為對源語文本進行文化解讀的主要對象,同時也是文化翻譯的主要內容。每個語言的文化詞語都反映了其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風俗習慣以及生產生活等。
1.文化詞語的定義
文化詞語的概念最初是由翻譯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提出。奈達(1964:167)將文化詞語稱為“terms”,并將文化詞語分為三類,分別是:兩種語言中具有對應的詞語、功能相似、文化有別的詞語和文化限制詞。國外學者對文化詞語的定義層出不窮。Newmark(1988:94)提出:“文化詞語就是各個語言集團的文化特征”。Hervey和Ian(1992:41)指出文化詞語就是“指稱源語文化中特定的概念、制度或者人物的用語”。Federici(2007:148)認為文化詞語就是“比喻性的表達,以及指稱社會、歷史、地理情況時使用的詞語”。
不少國內學者也早對文化詞語進行定義,王德春(2002:1-30)指出文化詞語就是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民情風俗有關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方夢之(2004)指出“文化詞語是指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蘊的詞語包括在一定歷史階段沉積下來的諺語、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稱等,以及現(xiàn)行的熟語、習語。徐?。?015)從框架語義學的視角探討了文化詞語,他認為“文化詞語是人類大腦認知系統(tǒng)中的組成部分,它是語言使用群體在直接或者間接從事文化活動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每一個文化詞語都融于某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框架之中,同時一個文化詞語本身就是一個文化框架”。本文,作者將“文化詞語”定義為承載著民族文化與習俗,指稱特定的人物和人物習俗的用語?;趯ξ幕~語的定義,作者將分析《射雕英雄傳》里的文化詞語的翻譯方法。
2.文化詞語翻譯的方法
在討論文化詞語的翻譯策略時,不僅要考慮文字本身的翻譯,而且要考慮翻譯出來的東西能否被目標語讀者所接受。翻譯家韋努蒂(1995)在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一書中正式提出了“異化法”和“歸化法”。所謂異化翻譯策略是指生成目標文本時會通過保留原文中某些異國情調的東西來故意打破目標語慣例的翻譯類型。潘克棟和曾劍平(2009)指出:“異化翻譯手段包括賦予目標詞語新的含義、音譯、直譯、直譯加注。”張琳琳(2014)認為中國文化詞語的異化翻譯包括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以及多種方法共用的綜合法等。因此異化翻譯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語言的內涵?!皻w化”原則則認為譯文應該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在歸化翻譯中,譯文采用明白,流暢的風格,以使目的語讀者對外來文本的陌生感降低到最低度,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接受能力。本文作者將歸化分為簡化翻譯,解釋性翻譯,省略,意譯等。
三.《射雕英雄傳》中文化詞語的翻譯策略
作為一部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有不少文化詞語,例如:人名、綽號、武功招式、俠義詞語等,這些文化詞語使得翻譯變得極其困難。本文選取小說中的第四回黑風雙煞作為語料,分別分析第四回中人名、綽號、武功招式的翻譯策略,歸納總結出《射雕英雄傳》中譯者郝玉青在翻譯文化詞語時所使用的翻譯策略。
1.人名的翻譯策略
金庸的《射雕英雄傳》是以南宋抵抗金國和蒙古為歷史背景。第四回發(fā)生在蒙古,因此出現(xiàn)了不少蒙古、金國和漢族人名,三種民族的人名在翻譯時所使用的翻譯策略略有不同。第四回共出現(xiàn)了33個人名,表3.1統(tǒng)計了人名翻譯的翻譯策略的占比。
在翻譯人名時,郝玉青使用了多種翻譯方法,包括:音譯、音譯加意譯、音譯加解釋、省略和根據(jù)人物特征翻譯。通過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在翻譯人名時,音譯是主要翻譯策略,占58%,同時發(fā)現(xiàn)所有的金國人名和蒙古人名的翻譯均采取音譯的方法,例如:譯者將主人公郭靖譯為Guo Jing,將鐵木真譯為Wanyan Honglie等。
在翻譯漢族人名時,除了一部分用音譯法外,還使用了音譯加意譯的方法,這種翻譯方法是翻譯人名時的第二大翻譯方法。通過音譯加意譯,讀者既可知道人物的姓氏,又可知道名字所帶有的含義。眾所周知,中國人的名字蘊含著獨特的含義,人們會通過名字來表現(xiàn)自己的性格,期望等特征。
在翻譯柯鎮(zhèn)惡和柯辟邪時采用了音譯加解釋的翻譯方法,但這種翻譯方法在原文中不常見,這種翻譯方法是為了突顯人物名字的特別內涵,以幫助讀者了解人物名字的特殊性。
最后,省略法和根據(jù)人物特征翻譯法各出現(xiàn)了一次。包氏是指包惜弱,原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包氏時并沒有在譯文中翻譯出來,可能在譯者的理解中,第一次出現(xiàn)不是很重要,因此省略了這個人名,但是原文中包氏在這里是要說明一種人物關系,譯者并未對這種關系進行翻譯,因此在后文中出現(xiàn)包惜弱時,人物關系不是很清晰。值得注意的是南希仁的翻譯,南希仁被譯作Woodcutter Nan,Woodcutter來自是南希仁的綽號南山樵子,Nan是南希仁的姓氏,在翻譯這個人名時,譯者將人物的姓氏與綽號相結合,翻譯的可謂是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