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月
(陽谷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聊城 252300)
腦血管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急性腦梗死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病死率極高[1],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被證實[2],但統(tǒng)計顯示,很多急性腦梗死患者因治療時間窗超過而無法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只能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常用于急性腦梗死治療中,但部分患者對兩種藥物存在抵抗,所以還是有1/5患者可能出現(xiàn)早期神經(jīng)功能惡化[4]。替羅非班是一種新型的血小板特定受體對抗劑,它可以阻斷血小板的集合和血小板的吸附,緩解正處于梗死相對應的血管的縮緊狀態(tài)和血管內(nèi)的炎性反應,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恢復梗死的血管血液重新流動[5]。目前臨床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廣泛使用替羅非班,近些年也逐漸用于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治療,但有學者研究顯示,使用替羅非班后,不僅沒有促進患者預后改善,還增加了顱內(nèi)出血風險[6],而也有研究顯示,使用替羅非班后,改善了預后,沒有明顯增加腦出血風險[7],所以臨床對其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存在爭議。本研究就探討替羅非班橋接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ADL評分對比()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ADL評分對比()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n(%)]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根據(jù)不同治療分為兩組,對照組(n=55)接受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治療,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58~82歲,平均(65.54±6.57)歲;27例吸煙,29例高脂血癥,23例冠心病,29例糖尿病,34例高血壓;觀察組(n=55)接受替羅非班橋接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齡58~85歲,平均(65.55±6.54)歲;27例吸煙,28例高脂血癥,24例冠心病,30例糖尿病,35例高血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經(jīng)MRI或CT確診梗死部位;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研究;③病程<24 h;④住院時間>14 d;排除標準:①月經(jīng)期、哺乳期、妊娠婦女;②合并其他嚴重系統(tǒng)性疾病者;③近1個月內(nèi)進行手術或有外傷者;④入院前服用了血酶抑制劑、華法林等抗凝藥物者;⑤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氧自由基、調(diào)脂穩(wěn)定斑塊等一般治療,對照組再口服;氯吡格雷(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83,規(guī)格:75 mg×7片),1片/次,1次/天;口服拜阿司匹林(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H20120237,規(guī)格:100 mg×30片),1片/次,1次/天。觀察組再一般治療的基礎上,持續(xù)靜脈泵入5 mg替羅非班(遠大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165,規(guī)格:50 mL∶125 mg),以0.1 μg/(kg·min)持續(xù)靜脈泵入48 h后再口服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替羅非班與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重疊治療8 h。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和生活能力以及預后情況(腦出血、全身性出血、3個月內(nèi)死亡)。①神經(jīng)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價,包括對局部癱瘓、上下肢活動能力、語言交流能力、水平凝視能力、意識狀態(tài)的評價,分值范圍0~45分;正常:0分;輕度:1~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8]。②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量表(ADL)評價,包括10項內(nèi)容,分值0~100分,≤40分:重度功能損害;41~60分:中度功能損害;>61分:輕度功能損害;100分:正常,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9]。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選用CS14.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計量資料以n(%)、(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χ2、t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對比:觀察組治療前NIHSS評分(13.16±2.11),對照組治療前(13.15±2.10),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無差異(t=0.0249,P>0.05);治療后3 d、15 d觀察組NIHSS評分分別為(10.21±2.30)、(7.21±2.40),對照組評分分別為(11.25±2.41)、(9.25±2.34),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下降,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t=2.3152、4.5135,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能力對比:觀察組治療前ADL評分(34.51±9.54),對照組為(34.50±9.55),治療前兩組患者ADL評分對比無差異(t=0.0055,P>0.05);治療后3 d、15 d,觀察組ADL評分分別為(45.71±9.65)、(56.57±9.45),對照組分別為(40.57±9.25)、(47.58±9.70),治療后兩組患者ADL評分均明顯提升,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t=2.8517、4.9232,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觀察組腦出血、全身性出血、3個月內(nèi)病死率分別為1例(1.82%)、4例(7.27%)、1例(1.82%),對照組分別為1例(1.82%)、3例(5.45%)、1例(1.82%),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3。
血小板活化在腦梗死發(fā)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動脈硬化后,腦梗死急性期大量血小板活化可改變血其超微結(jié)構(gòu),增強血小板的聚集性和黏附性,促進血栓形成,所以其可能是發(fā)生腦血栓的主要原因。靜脈溶栓通過將溶栓藥物注射到靜脈,溶解血管內(nèi)血栓,達到血管再通效果,其治療效果已被臨床證實,但該治療方式對時間窗有嚴格的限制,為發(fā)病后5 h內(nèi),超過該時間則需要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而大多患者因各種原因?qū)е率チ巳芩ㄖ委煓C會,因此主要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10]。單獨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僅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因此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明顯,且還有部分患者對該藥物存在抵抗。
研究顯示,聯(lián)合使用兩種藥物治療腦梗死效果更佳,但有25%患者對兩種藥物存在抵抗,25%和40%患者對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存在抵抗,所以部分患者聯(lián)合使用兩種藥物仍然效果較差[12]。研究顯示,阿司匹林雖然不用在體內(nèi)轉(zhuǎn)換,但還是可能出現(xiàn)抵抗情況,分析可能與血小板糖蛋白GPⅢa基因變異和P2Y1、COX-2的相互作用、血小板環(huán)加氧酶的更新、非甾體抗炎藥的共同使用、藥物的依從性差等有關[13]。研究顯示,服用氯吡格雷后,需要在體內(nèi)轉(zhuǎn)換為活性代謝產(chǎn)物,這個過程中需要肝色素氧化酶P450中的CYP2C19參與,而該酶存在多種突變等位基因,可能導致氯吡格雷代謝變慢,降低抗血小板聚集效果[14]。因此還需一種更加有效的藥物,替羅非班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血小板活化后,其糖蛋白Ⅱb/Ⅲa受體會分布到細胞膜,而使用替羅非班則能阻斷糖蛋白Ⅱb/Ⅲa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結(jié)合,進而避免血小板聚集和交聯(lián)。
此外有研究顯示,替羅非班還具有溶解新鮮血栓的作用,研究顯示,替羅非班能將顱內(nèi)動脈由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形成微血栓溶解,且多普勒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沒有出血情況[15]。臨床研究顯示,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時,單用尿激酶行動脈溶栓治療效果明顯低于聯(lián)合注入替羅非班,可有效溶解血栓,促進血管再通,改善灌注和腦梗死體積[16]。研究顯示,臨床常用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需要口服給藥,藥效慢,不能迅速抗血小板聚集,而替羅非班可以在給藥后5 min發(fā)揮抑制血小板效果,是目前作用最快的血小板抑制劑,且半衰期短,因此在治療血栓上效果更好[17]。
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差異明顯(P<0.05),說明替羅非班橋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可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兩組患者ADL評分對比差異明顯(P<0.05),進一步說明使用替羅非班后,可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無差異(P>0.05),說明靜脈輸注替羅非班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替羅非班橋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急性腦梗死安全且有效,但本研究納入病例NIHSS評分<16分,所以對于重度腦梗死患者還需擴大樣本量,設計嚴謹?shù)难芯?,以證實替羅非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