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摘 要] 新課程改革條件下,校本研究成為基層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研究范式,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基本途徑?;鶎拥男1狙芯繎摳病靶1尽?,立足課堂,在“小課題”“真問題”上做文章,扎實開展行動研究。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基層學校;校本研究;理性思考
一、透視“兩張皮”
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的提高過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校本研究無疑成為實現(xiàn)基層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也越來越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基層單位打造“品牌”學校,成就“名牌”教師的重要策略和措施。
但不可否認,扎扎實實下苦功、熱心搞校本研究的人有之,急功近利、沽名釣譽的人也不少。究其原因,一是某些學校抓校本研究只是為了裝點“門面”,只求形式上的轟轟烈烈,不管扎扎實實解決了多少校本問題,不管成果是否得到轉化和推廣;二是許多教師意在使校本研究成為職稱評聘的“敲門磚”,急功近利,重視“兩頭”,看重總結,滿足于發(fā)發(fā)文章,恰恰輕視或淡化了最為重要的反思、研究的過程;三是即便有的教師熱衷于校本研究,但選題往往“假、大、空”,實在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脫離了教學實際,脫離了教師所熟知的基層這塊得天獨厚的“沃土”。這無疑就會導致教師搞研究缺乏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就會導致研究流于形式。
反觀基層的校本研究,我們不能不問,教師搞研究到底是為了什么?教師搞“校本”研究到底要解決什么“校本”問題?大而空的研究到底能解決多少教學中教師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的研究實用性、科學性何在?不能不讓我們得出基層的校本研究和教學實踐是“兩張皮”的結論。
二、強化“三結合”
作為教師,由于并不具備高深的理論水平和豐厚扎實的科研能力,缺少學術研究的理論基礎、手段和方法,更沒有充足的自由時間用于課題攻關。毋庸置疑,主要精力應該集中在教學和與之密切相關的教育科研活動上,在當今提倡的校本研究旗幟下扎實開展行動研究。
筆者認為在新課改條件下,基層的校本研究必須在教學和對教學行為反思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歸納和提煉問題,以科研的辦法解決問題,根植“校本”沃土,做好“結合”的文章。
首先,學校的校本研究工作要和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緊密結合起來。此次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的沖擊顯而易見,無疑將使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發(fā)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要使新課改得以順利實施,教師整體素質(zhì)的快速提升至為關鍵。每一位教師都要在這場變革中自覺地實現(xiàn)新的“蛻變”、新的超越。都應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它、理解它、吸納它,而不是排斥它,自覺地用全新的理念對大腦固有的僵化的東西進行“轟炸”,在專家及其理念的引領下,在同伴的互助中,通過自己對教學行為的認真深刻的反思,完成對理念體系、教與學的方法體系、專業(y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養(yǎng)結構的重建。在此基礎上的教育科研實踐中,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我最熟悉的是什么,研究的主陣地在哪里,研究是為了什么,我的研究能否有用。這樣的話,顯然就不必把精力用在諸如“××學科素質(zhì)教育的研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課程體系評價研究”“新世紀教師素質(zhì)構成的研究”等對基層教師而言很難把握,耗費精力,且很難有所建樹的課題研究上,相反,可以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自己所熟悉的課堂上。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無論是講解,還是訓練,都會有一些困惑,都會有一些影響效益的“瓶頸”和問題的“結點”,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問一問“我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這樣做有什么益處”“這樣做還會有什么不足之處”“如何完善或彌補”等。如果把這些經(jīng)常思、經(jīng)常想的問題研究透,無疑就是最有價值的研究。這才是教師研究的“本”。對于當?shù)氐慕逃蒲兄鞴懿块T而言,更要自覺地把研究重心下移,由過去的注重打造“精品課”向關注和研究“常態(tài)課”轉變,引領教師研究視野回歸課堂,在開展校本研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打造優(yōu)秀的科研團隊,用先進的團隊帶動更多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其次,學校的校本研究工作要和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這就要求學校的校本研究要把“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放在科研工作的首位。一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意味著尊重、關心和牽掛,要將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和個性當作研究的課題,根據(jù)不同特點提出教育教學的策略,實施“因材施教”。二要將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包括積極性、主動性、注意力、意志力等)和情感體驗當作研究的課題,因為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決定著對學習內(nèi)容的認同、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學習效率的高低。教師對此的關注和研究,有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理差距。三要關注學生道德和人格的培養(yǎng)。我們要對教學中蘊含的豐富的道德教育的資源進行細致的排查,對如何有效地借助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人格鍛造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這將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人格的升華,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和道德觀念的熏陶。
再次,學校的校本研究工作要和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緊密結合起來。校本研究的終極目的還是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不能提高教學效益和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教育科研就是無意義的教育科研。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最熟悉的一塊土地,也是教師開展校本研究的沃土。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就是研究者,課堂就是教師的實驗室,教學中發(fā)現(xiàn)并凝練成的問題就是教師攻關的方向,同事就是研究的導師和助手,借助科研的方法解決提高質(zhì)量的“瓶頸”就是教師開展研究的基本策略。
前段時間,去我市的石橫中學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一些抓教育科研的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如物理組的教師經(jīng)過對課堂教學中最后時段學生精力易分散現(xiàn)象的反思,提出了“如何提高課堂最后5分鐘的學習效益”的研究課題。這種課題是每位教師都會遇到的,也是制約課堂效益提高的瓶頸之一,這樣的課題,教師最有體會和發(fā)言權,也是最有研究價值的。這個問題解決了,成果在其他學科、其他學校推廣了,成效是顯而易見的。該學校對聽評課也做了細化和分解,每次集體活動都帶著一個主題聽課,進行“主題式”評課。如今天圍繞“導入”進行聽評課,明天帶著“如何有效地組織提問”研究,這樣的研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校本研究,才是富有成效的研究。在教學實踐中,不妨把傳統(tǒng)的諸如“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研究”此類的大課題,分解為“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怎樣讓學生掌握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如何使學生學會閱讀”“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如何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怎樣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等,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側重于一兩個問題進行研究。這樣的校本研究,不僅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科技含量,不僅會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而且能更有效地改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
三、找準著力點
校本研究不是正式的學術研究,而是基于學校、為了學校、在學校中進行,基于教學、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進行和基于學生、為了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的行動研究活動。
校本研究到底應該“研”什么呢?基于學校、為了學校、在學校中進行是校本研究的基本特征。從學校發(fā)展的層面上講,首先要加強前瞻性、戰(zhàn)略性問題的探索。一是集中學校干部教師的智慧,開展“力圖重建學校的組織和管理方式,改變學校原有的運作方式,大幅度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和效能”的學校重建運動,包括以校為本、教師專業(yè)化、家長的選擇、為了理解而教學的運行策略研究和探討。二是致力于探索包括專業(yè)發(fā)展、合作、參與、歸屬感、士氣、學校精神等在內(nèi)的學校文化的重建研究。比如,我市實驗中學在前幾年構建文化校園的基礎上開展的三重內(nèi)涵的學校文化建設的探索,石橫鎮(zhèn)中學“家”的理念的研究和形成,都是圍繞如何給自己的學校定位,應該形成什么樣的學校文化,應有什么樣的學校的理念、文化底蘊、辦學特色等而進行的積極嘗試。
其次,應注重對現(xiàn)實性、焦點性問題的研究。如,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研制,教學和學習績效評價辦法的形成,學校人事制度和校內(nèi)結構工資制度改革,乃至教學規(guī)范、課堂教學評價等的研究。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建立一套科學的研究策略,強化用科研的眼光觀察問題、用科研的辦法破解發(fā)展中的難題的科研意識,形成學校的科研文化。
“基于教學、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進行”應是校本研究的立足點。從利于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角度看,首先要關注常態(tài)下的課堂教學,可將自己的課堂實錄下來,當作自己觀察、反思和研究的主要對象,及時捕捉課堂上的“靈光”,并有意識地把生成性的問題、產(chǎn)生的困惑及時提取出來,歸納凝練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作為校本研究的小課題,并借助專家理論的引領,借助同伴的集思廣益,借助科研的方法加以攻克,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斷得以提升。其次,依靠教師團隊的力量,運用“微格”分析方式,解剖常態(tài)課堂教學的片段。以課堂的導入、提問的方式、問題的預設與生成、小組討論的有效性、合作的方式方法等細節(jié)為一個個研究主題,帶著問題進入常態(tài)的課堂聽課會診,帶著預設的問題進行課后的研討,取得共識就是取得了研究的成果。如我市開展的聽評課活動,都帶著一個需要重點研討的主題進入課堂。圍繞主題重點聽,重點觀察和思考。課后圍繞主題結合課堂上看到、想到的進行討論。老師們普遍反映:這樣的主題式研討過程,現(xiàn)象看得清,問題找得準,研究過程實在,研究結果真實,樂意接受,易于推廣應用。
“基于學生、為了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應是校本研究的根基所在。從學校教育的根本說,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思想品質(zhì)的鍛造、學習品質(zhì)的歷練、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等,都應成為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學校要引領教師做“有問題”的教師,引領教師在有問題的地方發(fā)現(xiàn)問題,在一個不起眼的問題上凝練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問題,引領教師蹲下來觀察學生,鉆進內(nèi)心世界研究學生。在研究內(nèi)容上,一是在課堂內(nèi)外始終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生活態(tài)度、參與班級事務的積極程度、學習的投入和專注程度等外顯活動;二是要洞悉學生內(nèi)在的問題及心理、生理現(xiàn)象;三要注意分析促進或阻礙學生健康、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的因素。在研究的方式上,學校可以定期定專題開展集體研究,如一學期重點研究某一專題。教師也可以選取其中感興趣的某個問題或某一角度作為攻關課題,與同伴結成研究團體共同探討。
以校為本、以“師”為本、以“實”為本的科研,才能被廣大教師接受,才能符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才能有效地解決事關學校發(fā)展、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大事。
四、重在“小”和“真”
課堂是教師最熟知的陣地,是教師展示創(chuàng)造才華的地方,是智慧揮灑、情感流淌、充滿生命活力、充滿生成與未知的生命場。教師的激情在這里,教師的故事在這里,教師的困惑在這里,教師的感悟也在這里,教師從事校本研究理應植根于課堂,理應從“小”而“真”做起,必須在“小課題”和“真問題”上做文章。
從“小”著眼。教師對日常工作太熟悉,往往對日復一日的教育教學行為變得習以為常。事實上,恰恰是在這些日常的點滴小事中,蘊涵著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或課題。關鍵要看教師是否關注了課堂上每一個細節(jié),是否關注了每一個生成性的問題,是否關注著內(nèi)隱經(jīng)驗與想法在課堂上的自覺融入。只要細心留意“小”問題,就可以“以小見大”,作出大文章來。最近看到有材料介紹,有一所幼兒園的教師,在討論中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如何與家長溝通”的困惑,于是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研討活動。經(jīng)過學習理論、咨詢專家、征集案例和解決辦法、邀請專家現(xiàn)場指導、眾人反復實踐反思,最終形成了“與家長溝通的好方法”的專題研究報告。和上文提到的我市石橫中學一樣,它們都有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以課程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提煉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式,在有關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行動研究,突出了應用性和實用性。這樣的研究既注重了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又總結了經(jīng)驗,使研究者嘗到了研究的甜頭,改變了教師的生命樣態(tài),更有助于理論的提升、規(guī)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從“真”著手。教師的校本研究顯然不同于專業(yè)人員的學術研究,完全沒必要追求課題名稱是否靚麗,內(nèi)容是否具有前瞻性,成果是否具有高深的理論含量。筆者認為,校本研究應依托課堂,以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觀察、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為對象,用科研的方式方法和思路,遵循“帶著困惑進入課堂,用批判的眼光重新打量行為——帶著問題尋找理論,用先進的理念引領行為——帶著理念重返課堂,讓同伴研討指點行為——帶著‘意見反思課堂,不斷跟進變革行為”的程序,實實在在地弄明白自己的困惑之所在,真實地解決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和提煉的一個個“小”問題、“真”問題。在我們的調(diào)研中,就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提出了諸如“課堂提問的技巧”“如何在課堂上貫徹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的目標要求”“初一學生多大的作業(yè)量才合適”“如何使課堂預設更科學合理”“如何發(fā)現(xiàn)和解決課堂生成性的問題”等論題,這些毫無疑問都是很有價值的“小”問題、“真”問題。此外,有的教師在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故事,有的剖析著自己的教學案例,有的寫出了基于問題的行動分析等,可以想象,如果再有意識地將研究成果或感悟在教學中不斷地自覺地加以行為跟進的話,我敢說,這種“小”而“真”的研究方式,對教師成長來講、對提高和改進教學來講,比大課題研究可操作性要強得多,效益也要經(jīng)濟實惠得多。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