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萍
摘要:當下社會家庭教育中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工作節(jié)奏等多種因素,對幼兒缺乏關心,缺少必要的陪伴與親子互動的時間,導致個別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之后,依戀關系的情緒不穩(wěn)定;幼兒在與成人、同伴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表達不暢、口齒不清等;或是在原生家庭環(huán)境中,幼兒長期與長輩生活在一起,長輩對幼兒的過度包辦代替,導致幼兒過度依賴長輩,不愿意表達,只喜歡用“特殊方式”解決問題。當幼兒好奇、好學、好問,引發(fā)提問時,父母如何有效回答幼兒,不敷衍,與幼兒進行多回合的語言交流,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關鍵詞:語言交流;家庭教育;親子教育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和影響。家長根據(jù)自己的期望通過多種方式對孩子實施的一種包括家庭環(huán)境、心理氛圍、長輩語言等行為去影響孩子、孩子根據(jù)自己的表現(xiàn)反作用于家長的雙向的互動過程。
“家庭教育”比較完整的涵義是:它不是單獨地講家長對孩子有什么要求和命令,它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語言、環(huán)境等綜合因素對孩子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會教育的一個方面。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當重要的。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是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消除和減少社會問題的一個戰(zhàn)略措施。
二、什么是“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是以親緣關系為維護基礎的主要教育,是看護人與幼兒之間的以互動為核心內容的親子關系。所以“親子教育”是以愛護幼兒身心健康、潛能開發(fā)、性格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為目標,同時提高幼兒整體綜合素質為宗旨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早期教育。具體地說,親子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強調父母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xiàn)雙方互動,針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對父母進行培訓與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夠更好地溝通?!坝H子教育”與一般意義的“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及“兒童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為0~3歲嬰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設計而成。提高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實現(xiàn)幼兒學習、家長培訓的指導思想,讓教師、家長與幼兒進行互動游戲的教學模式,是親子活動的最大特點,目的是通過親子間的互動游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發(fā)展,使家長成為合格的教育者。
三、“親子教育”對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案例:豫豫的爸爸媽媽都是醫(yī)生,因為爸爸媽媽工作的性質、時間的關系,平日里爸爸媽媽陪伴的時間也很少,從家訪的過程中也了解到豫豫平時都是爺爺奶奶陪伴在家。由于是長輩陪伴,豫豫也沒有同齡的同伴朋友,常常是一個人在家玩,處于“自己跟自己玩”“自言自語”的狀態(tài)。在剛入園時,豫豫甚至都沒有辦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愉快地融入同伴的圈子里,只是留在較遠的地方靜靜地看。在后續(xù)我們也與爸爸媽媽進行“個別化家訪”,對豫豫的這個情況,雙方進行了了解與交流。之后了解到,其實豫豫很想與其他小朋友玩,只是她一直找不到正確方法,也不知道該用什么樣語言來進行描述與溝通,語言表達似乎成了豫豫交朋友的一個最大障礙。
(二)形成規(guī)范的語言語音
之前在網(wǎng)上也有一段關于“奶奶教孫子念英語”的視頻,大多數(shù)人看完之后肯定是爆笑不已,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爺爺奶奶”也真的出現(xiàn)在我們的周邊。
案例:在某一周的晨間談話中,與孩子們聊一聊“簡單的吃飯”。教師:“你認為幼兒園里最簡單的事是什么事?”孩子們都說了自己覺得幼兒園里最簡單的事,在這些“簡單的事”中,就有屬于較多孩子覺得困難的事——吃飯。于是就有了以下對話:
教師:“那你們覺得吃飯哪里簡單呢?”孩子們又說了很多很多,其中有一個孩子說到“我木次吃飯都要得的一”當時并沒有聽清楚他說了什么,便要求孩子能再說一次的時候,他又再重復了一遍“我木次吃飯都要得的一”。于是我又看看身邊的小朋友,再問了孩子一遍,最后一次才知道他說的是“我每次吃飯都要得第一”。
事后才了解到案例中的孩子,由于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日常的生活起居都是奶奶在照顧,家中只有奶奶與孫子兩人。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奶奶對小孫子可以說是照顧得無微不至,任何事情都是奶奶一手操持。孩子剛入園那會,吃飯成了他“最困難”的事,幾乎每次吃飯都是一直“磨磨磨”,最后都會要生活教師幫忙喂下去才能吃完。而這段時間提出了“吃飯第一名”可以得到一個小的貼紙獎勵之后,小男孩吃飯也相比較之前快了許多??僧敽⒆拥倪@些進步我們想與家長進行及時的反饋時,交流也成了我們的一個不小的阻礙。由于奶奶的年齡關系、常年生活的環(huán)境,普通話里有比較濃的口音,在個別語句上需要好好地想想,猜測一下大概的字音,再跟奶奶確認一次才能描述清楚。
(三)善意回答,激發(fā)幼兒語言表達欲望
從小班第二個學期開始,孩子的語言就進入了“爆發(fā)期”階段,出現(xiàn)了很多“好學好問”的地方,這個階段的孩子幾乎就是一個小型的“十萬個為什么”。而在此期間,家長似乎在很多時候成了孩子語言的“阻礙者”。
四、“親子對話”的有效策略
(一)愛我,你就陪陪我
在一、二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當下社會中‘隔代教育已經(jīng)成了一種家庭中比較常見的“親子教育”方式,雖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于幼兒的生活護理、日常起居上都能照顧得非常周到,但在與孩子們的溝通上卻會出現(xiàn)很多“教”“管”“不會溝通”“如何引導”等各方面的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會有所缺失,尤其是在語言表達上,祖輩并不能真正起到“引導”“有效的方式”作用。第一個案例中,影響豫豫與小朋友互動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交朋友的語言。這也是由祖輩陪伴幼兒的過程中最容易也是最常見的問題,祖輩很會照顧孩子,但他們卻缺少與孩子進行“同齡人”的語言溝通的方式,無法代替同齡孩子的角色重要性。于是,缺少必要的溝通技巧與交流方式也導致一些幼兒在入園中無法與同伴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愛我,你就夸夸我
與家長的直接交流溝通也是幼兒園與家庭間“家園共育”中最重要的一塊內容,這不僅僅可以讓家長給予幼兒一些引導與幫助,讓幼兒更好地改進一些小“弱勢”,另一方面對于幼兒一些進步也有及時的鼓勵與肯定,讓幼兒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雖然以上兩個案例都是“隔代教育”的案例,但在第二個案例中卻是因為奶奶的方言口音讓教師在平時的溝通中出現(xiàn)了一些不便,這也是在家園共育中容易影響幫助幼兒改善一些“小缺點”的弊端。
(三)愛我,你就幫幫我
我們身邊的很多時候,當父母在處理手頭工作或者做一些別的事情時,往往會因為孩子的突然闖入而被打斷,于是當孩子的興趣點被數(shù)次“敷衍對待”,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xiàn)一些“烙印”,當父母忙完自己的事情之后,孩子也會反過來為難自己的爸爸媽媽。當孩子慢慢長大了之后,他的語言表達愿望也會比之前更強烈,他會更需要知道更多有趣、有意思的事情。除了能從父母的語言中了解知道以外,他更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讓爸爸媽媽能知道“我已經(jīng)長大了”。可作為父母來說,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而有的問題甚至是作為父母都不知道答案的,那又該如何回答呢?
當孩子發(fā)現(xiàn)一個或者一件很有趣的事想要與父母分享時,在語言的對話過程中,把最主要的部分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描述。在填空式對話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尋找到最重要的答案,這不僅僅能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同時也能慢慢讓孩子在對話式語言的問答中行程完整性語言的描述。發(fā)散性問題的答案往往能讓孩子尋找到更多的新問題,在這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孩子的語言對話興趣被激發(fā),能讓他們說出更多的語句,從簡單句到復合句;從單字到短詞;從陳述句到疑問句等等。對話式的語句在孩子入園之后的社會性交往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五、結語
親子教育是現(xiàn)在社會年輕家長最為接受的一種方式,但在親子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家長花時間與孩子一起開展一些富有情趣、情境性的實效親子游戲活動,利用對話的時間,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親子關系,有效地促進孩子的主動發(fā)展,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感受親子教育的特殊意義。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