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穎
摘要: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語文教學的目的性不強,學生學習沒有方向。要想轉變這種狀態(tài),就要讓學生“翻身做主人”。通過“五疑”學習法,學生可以根據(jù)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主動探究。本文中,筆者分別從生疑、探疑、釋疑、質疑、解疑等方面對“五疑”學習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學語文? ? “五疑”學習法? ? 智慧教學
“五疑”學習即自學生疑、互動探疑、體驗釋疑、反思質疑和鞏固解疑的過程。通過這些步驟,學生可以在語文學習中獲得主動權。同時,教師關于“五疑”學習的教學設計也應當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
一、查閱資料,自學生疑
學習語文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文化素養(yǎng)。初中階段,學生會接觸很多文學大家的著作,他們的作品都有各自想表達的東西,如果不清楚其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文章的主旨。因此,學生正式上課前搜集資料,通過自學產生疑問是非常重要的。
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我們學習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前預習時,對于雪地捕鳥等活動,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述了百草園中的景物,有菜畦、石井欄、皂莢樹等。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魯迅先生的敘述當真就是想到什么寫什么嗎?提出這個問題后,大家對于這些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植物和童年游戲,利用智慧課堂學生機進行了查閱和分類:①“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是春季景色;②“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景色;③“蟋蟀彈琴”“帶小球的覆盆子”是秋季景色……除此之外,作者對于狀貌、色彩、聲音等的描寫也十分有條理。不難發(fā)現(xiàn),《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語言風趣生動,與魯迅先生其他反映沉重現(xiàn)實的題材不同。這也就與學生了解到的寫作背景聯(lián)系起來了:魯迅先生在46歲時回憶起了自己的這一段童年往事,文章蘊含著他純真、質樸的思想感情。
通過類似的自學生疑,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進而有更多思考。通過對背景知識的了解,學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更重要的是,學生利用智慧課堂學生機,可以將先學所得迅速上傳,教師及時接收反饋,整合先學情況,適時調整教學設計,真正實現(xiàn)了“以學定教”。
二、分享交流,互動探疑
在預習過程中,學生的關注點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有差別。因此,通過課堂上的討論與互動,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利用智慧課堂的多內容同屏呈現(xiàn)、互動、語音上傳等功能實現(xiàn)對比、標記、迅速筆記等目的,通過這樣的分享,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會有更加全面和立體的認知。
如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8課,我們學習了蒲松齡的作品《狼》。在學生對文意有初步了解后,筆者在正式開課前又提出了一個問題:作者寫這篇小說的目的旨在贊揚屠夫的勇敢還是嘲諷狼的愚蠢呢?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分成了兩個陣營,也都分別表達了各自的觀點。一部分學生認為文章著重表現(xiàn)的是屠夫的勇敢:首先,回家路上,沒有肉的屠夫為了分散狼的注意,將骨頭扔出去吸引狼;接下來,屠夫找準途經(jīng)打麥場的機會,拿好屠刀在柴草堆下做好自我防衛(wèi);然后,趁著面前的狼放松的時候,他沒有猶豫,將其砍死;砍死面前的狼之后,屠夫也并沒有放松警惕,而是又砍死了本打算背后突襲他的狼。還有一些學生則認為屠夫的做法不過是一個正常人在自衛(wèi)時的本能反應,換一個人也一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其實是狼的計謀之愚蠢以及對時機把握不準。當然,大家對于文章的主旨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正因如此,文章的形象才會更加生動立體。
三、角色扮演,體驗釋疑
在課本的一些小說故事中,情節(jié)總是非常吸引人,對話也十分有趣,學生很感興趣,但是課文的講解總會有些枯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可以很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通過神情、動作、語言體會到角色真實的內心感受,更加感受到語文的美妙。
如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9課,我們學習了《皇帝的新裝》這個故事。在課文講解結束后,學生產生了一些疑問:為什么大臣、皇帝都那么蠢呢?難道沒人識破騙局嗎?對此,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七個人,分別飾演皇帝、兩個大臣、兩個騙子、小孩、旁白,讓大家以教室為舞臺表演這個故事,看看哪個組演得最好。學生顯得非常積極,在一番準備過后,一組組學生通過表演,表現(xiàn)出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小組為了表演真實,自己做了一些小道具,如織布機;有的小組還加了臺詞,讓表演更具有表現(xiàn)力。雖然許多小組表演過程中都會有笑場的反應,但是也正活躍了氣氛,更可見皇帝、大臣、眾人的荒唐之處。小孩子的一句“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沒有穿啊”是文中的點睛之筆,小孩子的純真反襯出來眾人的內心。表演之后,老師一一作出點評,肯定了大家的表現(xiàn),解釋了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一些對大臣、皇帝有疑問的學生在表演后都覺得在舞臺上仿佛身臨其境,處于那樣的背景之下,不難體會到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
四、轉換視角,反思質疑
站在不同的視角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把握不同的重點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轉換視角,多角度看待問題,不斷反思,提出質疑。
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我們學習了《賣油翁》。文中以康肅公射箭以及賣油翁酌油的例子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很顯然,這種能力在古代社會被認可,可以作為生存之道。那么換一個角度來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熟能生巧是否同樣可以在當下社會大放異彩呢?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分成了兩個陣營。一部分學生認為熟能生巧同樣適用于當下社會,原因在于:任何復雜技術都離不開簡單操作作為基礎,因此熟練掌握各項基礎技能才是立足之本。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現(xiàn)代社會更需要的是創(chuàng)新和探索精神,原因在于:在古代商業(yè)手工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擁有獨特的專業(yè)技能是很有優(yōu)勢的,但是科學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正在逐步取代人工、機械化生產的地位,因此現(xiàn)在,我們應該成為機器的掌控者,學習更多專業(yè)技能,從而開拓更廣闊的領域,而不是故步自封,沉浸于已有的成就和技能中。
五、回歸檢測,鞏固解疑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記憶的過程,只有經(jīng)常復習,及時檢測,發(fā)現(xiàn)不足再加以改正,才能學好語文。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復習檢測,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并予以解決。
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6課的《短文兩篇》時,針對學生記憶不夠清晰,許多細節(jié)無法掌握的情況,筆者在學習末尾利用檢測進行歸納復習。首先請學生利用學生機的錄音功能敘述整篇文章,進行口語評測,以檢測口頭記誦情況,然后再強調一些關鍵詞句的釋義。隨后,筆者進行了以選擇題為主的課堂測驗,這對疑難字提出了高要求。智慧課堂教師機立即顯示學生檢測結果,教師可以根據(jù)檢測情況進行強調,以加深學生印象。最后一題,就是對于關鍵詞句的翻譯,學生需要立即輸入語音,對不當之處進行修改,這不但考察學生的記憶力,而且可以看出學生的熟練掌握程度。最后,筆者針對檢測結果反映出的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并向大家強調學到了知識要及時復習,檢測鞏固。這樣的檢測過程十分高效,針對性強,難點還可以錄制成微課上傳到班級空間,真正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帶來的方便快捷,使得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通過以上的“五疑”教學法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學生可以找回學習語文的主動權,同時獲得更多的語文學習資源和多元交互空間,從而促進智慧教學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陳桂萍. 語文閱讀教學中“讀”與“悟”結合探析[J].寧夏教育科研,2015(03).
[2]張雪晴.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少教多學”模式的探討[J].課外語文,2019(19).(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