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建林
【摘要】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中一些抽象的知識小學生不易理解。情境教學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等知識加深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成效。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將學生成功地引入情境之中,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
情境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來引出問題,讓學生深入情境之中進行思考,并與教師、同學展開互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大腦得以開發(fā),對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產生一種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感覺,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本文旨在研究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策略,以期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一、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興趣
1.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具有吸引力
小學生由于年幼,愛玩好動,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因此學生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與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是否有吸引力有很大關系。教師應根據小學生年齡段的性格特點來創(chuàng)設充滿吸引力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成功吸引到課堂情境之中,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好教學情境的設計準備,情境的設計既要吸引人,又要與小學生的日常實際生活相貼近。當他們深入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時,會產生一種親切真實的感受,教師再適時加以引導,讓他們用慧眼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從而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愛上數學這門學科。同時,富有真實感和吸引力的教學情境也有助于學生降低對平時感覺深奧難懂的抽象性知識理解的難度,從而加深理解掌握相關知識。
例如在學習減法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分蘋果”的教學情境:“周末休息,小明一家回外婆家,媽媽讓小明帶上一籃蘋果分給家中所有人,每人一個。籃子里共有9個蘋果,把蘋果分給外公、外婆、小姨、姨父、舅舅、舅媽、小明媽媽、小明爸爸和小明,最后籃子里還要留一個蘋果,應該怎么分?小明有些為難地對媽媽說:‘這可怎么分啊?到底怎樣分呢,同學們知道嗎?其實不難。分蘋果也要按長幼順序和主次順序來分,先分給外公外婆等長輩和親人,小明年齡最小,最后一個分到蘋果,只要在分最后一個蘋果時連籃子一起給小明就行了,小明分到最后一個蘋果并將籃子帶回家?!蓖ㄟ^以上與學生日常生活相似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掌握課堂教學的內容。
2.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富有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極易感到枯燥無趣,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接納與知識的呈現方式有著一定關系。因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將教學內容以動畫、視頻等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直觀形象的展示,將知識由靜態(tài)轉化為動態(tài),讓學生對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不再有畏難情緒,從而輕松駕馭這些重難點知識,不僅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引發(fā)他們的思考,對于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具有很大益處[1]。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數學真正產生了興趣,才會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同時,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還能活躍課堂氛圍,增加師生的互動,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投入到數學學習中,而不是將數學學習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實現厭學向樂學的轉化。
例如在學習分數時,教師可設置如下的趣味教學情境:先以多媒體動畫演示“玩蹺蹺板”的游戲,幫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來解決問題,選擇正確時大頭兒子可以摘到桃子,選擇錯誤時大頭兒子會從蹺蹺板上摔下來。
(1)要把一段1米長的布平均分成4段,如果每次剪下四分之一,完成任務需要剪____次。(3次,4次)
(2)一個西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吃,每個小朋友可吃到西瓜的_____分之_____。(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通過這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的設計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其深刻認識和理解分數的概念。
二、創(chuàng)設問題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
抽象性是數學學科的顯著特點,以至于小學生在學習抽象性知識時容易打退堂鼓,對教師的依賴較大。那么教師應如何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簡單化呢?恰當地提問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小學生正處于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來創(chuàng)設抽象問題情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教師摸索規(guī)律,總結經驗,創(chuàng)設從抽象到具體的教學情境。這個過程較為煩瑣,但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抽象性知識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通過分析、比較等思維活動來發(fā)現事物的本質,并最終得出結論[2]。抽象思維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抽象問題情境也是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特別定制的。小學生好奇心強,具有一定難度的抽象性知識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欲,且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后會產生一種成功的體驗,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例如,學校組織學生外出研學一天,一名學生的往返車費40元、中餐50元、參觀門票費50元,每名學生帶200元夠用嗎?到達目的地后,由于還有一段較遠的距離,需要租電瓶車到達,電瓶車的費用是5元/人,單程,共有200名學生參加,每輛車上坐幾人,租多少輛車?
這些問題都是學生關心的事,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關,學生應如何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些應用的數學知識包含了哪些計算方法,需要列出哪些算式,都可讓學生深入探索[3]。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產生疑問,從而帶著疑問去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總結和歸納出數學規(guī)律。
三、創(chuàng)設教學實踐情境,積累學生的實踐經驗
1.創(chuàng)設動手實踐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有這種體會,數十次的理論學習不如一次動手實踐來得記憶深刻。數學學習同樣如此,一些數學知識,教師講三遍十遍不如學生一次動手操作留下牢固的印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的條件和機會,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動手實踐情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領悟數學的相關知識點,提高實踐能力,掌握課堂教學內容。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定義時,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概念,教師可讓學生動手進行實踐,將一張紙剪去一半,還剩一半,這剩下的一半代表多少呢?就是二分之一。再將剩下的二分之一剪去一半,最終剩下的紙張是沒剪之前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呢?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學生理解分數,認識到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即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4]。這樣的類似概念讓學生動手實踐比教師講解更易快速掌握,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創(chuàng)設數學實驗情境,培養(yǎng)學生驗證結論的習慣
我們日常學習一門技術的時候,甚至是簡單的家務事,如煮飯,不僅要掌握水和米的最佳比例,米要淘洗幾遍才能洗干凈,用電飯煲和高壓鍋煮操作方法有哪些不同等理論知識,還要動手實驗才能學會這看似簡單的家務活。數學知識的學習也不例外,同樣需要理論和實驗相結合,學生只有通過實驗才能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并通過實驗來驗證理論。
例如,在學習升和毫升的關系時,要讓學生理解1升等于1000毫升,掌握二者之間的換算關系。教師可提前準備100毫升和1000毫升量杯各1個,讓學生準備600毫升飲料瓶和100毫升杯子各1個。教師先向學生示范,將100毫升量杯裝滿水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需要倒幾次。學生通過觀看實驗得出需要倒10次的結論,教師再板書1升=1千毫升,1L=1000mL,讓學生明白1000毫升=1升,得出升與毫升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讓學生實驗將一瓶600毫升的水分給三位同學喝,杯子的容量是100毫升,三位同學各可以喝多少毫升,杯子只有三個,需要倒幾次才能分完這瓶600毫升的水。
創(chuàng)設這樣的實驗情境,不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情境中,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動腦,驗證自己的設想。教師再加以拓展,讓學生完成以下課堂練習:
(1)8000毫升=(? )升,(8? ? 80);
(2)一個開水瓶能裝水3(毫升、升);
(3)5升80毫升=(? )毫升,(5800? ?5080);
(4)一瓶眼藥水有5(毫升、升)。
通過對新學知識升和毫升關系的互相轉換的練習來強化學生對兩者的感性認識,鞏固所學知識。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情境教學的設計對于吸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拓寬思維方式和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益處頗多。小學數學教師應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xù)不斷探索情境教學的多種途徑和方法,使數學課堂的教學充滿無與倫比的魅力。
【參考文獻】
藺淑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 2017(06):53.
王會文.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chuàng)設[J].考試周刊, 2018(23):90.
楊慶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 2018, 056(08):86,88.
劉阿桃.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 2017(8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