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秀娥
2020年春的一場疫情把“生命”這個長期被知識和經(jīng)濟等遮蔽著的最根本的問題重新推到人類面前,不僅重構(gòu)著人們的生活重心,也刷新著文藝評論的視角和方法。撥開理論的迷霧,回到生命現(xiàn)場審視生命中的問題,在生命哲學的視野中重讀當下的文學作品就有了別樣的意義。
梁曉聲是一位眼里有生命的作家。從“知青”到“城市底層”,從早期熔鑄了自己少年體驗和“而立之年”生活所歷的短篇小說《父親》到新近為家鄉(xiāng)人畫群像、為“80后”補課的長篇巨作《人世間》,中國底層百姓的生活一直是梁氏小說世界的重要內(nèi)容,只是隨著人事的消磨,小說中作家的浪漫漸減,長者的通透和學者的睿智漸增,漸漸沉淀成《人世間》中有溫度的理性之思。理性思考不是開在地表的小花,而是流淌在心底的靜水,有待“尋找”;強調(diào)“有溫度”,因為冷漠的理性思考拒人千里之外,收效甚微。
鄧曉芒說:“一個文學批評家必須同時是一個哲學家。”①這么說不是對批評家的苛求,而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只是有的人意識得到,有的人意識不到,有的人像鄧曉芒那樣以哲學為業(yè),有的人只是偶爾涉獵,有的人甚至不曾涉獵過,但是,那都不妨礙他有自己的哲學。那個讓他在思想立場和言談舉止上與他者區(qū)分開來的所在,就是他的哲學。同樣,每一位作家都必須同時是一個哲學家,寫什么不寫什么,怎么寫不怎么寫,其中都有他的哲學在。抓住作家的哲學,才能在文藝評論實踐中不為浮云遮望眼。梁氏說,沒有人傳播思想,社會和諧根本不可能,又說要用有溫度的眼睛看社會、看時代、看人。那么,什么思想能促進社會和諧?他用有溫度的眼睛看到的社會、時代和人是怎樣的?為什么是那樣的?擱置語言、敘事等藝術(shù)層面的問題不論,泅出這片已知和未知攪成的思考的漩渦,理清梁氏在《人世間》中對幾個關(guān)于生命的重要哲學問題的思考是擺在本文面前的主要任務(wù)。
梁氏注重在小說中灌注精神,評論界對此也有關(guān)注。於可訓曾論證過梁氏作為知青文學之父的合理性,認為他小說中諸如“青春無悔”之類的有爭議的思想命題,“不但是梁氏貢獻于當代思想史的重要材料,而且也是當代中國一個重要的人生哲學問題”②。知青文學之父的雅號,不僅是梁氏的榮耀,久而久之,也是人們深入理解梁氏小說世界的潛在障礙,因為那個世界本是個多面體,知青不僅是知青,還是人,和當下的我們同屬一個物種。梁氏帶給讀者感觸最深的應(yīng)該不只是他怎樣豐富了人們對知青歷史的思想認知,還應(yīng)該包括他對“人世間”的態(tài)度,以及對人的本性和人的命運的深度凝思。因此長篇小說《人世間》不僅是如梁氏所言,是“盡最后的努力對現(xiàn)實主義的一次致敬”③,也是他生命哲學的集中表達。擺脫評論家的話語牢籠,回歸生命本體,從“生命”的視角感受作品質(zhì)樸的內(nèi)涵,有望開啟一場生命哲學問題的探尋。
對現(xiàn)實主義情有獨鐘的梁氏說他的小說的“主角”是時代,他把寫出“年代特征”④視為現(xiàn)實主義必須完成的任務(wù),而“時代”是人的時代,必然和人聯(lián)系在一起,人的追求與迷茫是時代自身生長的一部分,時代的變遷孕育出人的生命華章。《人世間》中生命的溫度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鮮明的文化自覺與堅定的文化自信,二是對美好人性的禮贊。表現(xiàn)這種生命的溫度需要一定的“尺度”,“有一類作者可能干脆繞行,不觸碰之。還有一種則是貼行,在尺度內(nèi),盡最大的努力和信心貼近現(xiàn)實主義的原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也強調(diào)了這一點,當我們寫反映現(xiàn)實的作品,不可能不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不可能不批判假丑惡。作為現(xiàn)實主義作品,是否反映這些層面,反映到什么程度,因個人感受而異。現(xiàn)實主義也首先是個人感受,但現(xiàn)實主義要求個人感受全面一些,再全面一些;客觀一些,再客觀一些?!绷菏戏磳@行,因為那樣“會使我們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越來越低迷、萎縮,會讓文學只是待在原地甚至倒退,而不是發(fā)展”⑤。他在《人世間》中如實地記錄了自己看到的時代發(fā)展中的問題:城市底層是改革陣痛的主要承受者;官場腐敗,好官難做,等等。
審視時代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文化自覺的體現(xiàn),只有不自信的時代才會對各種問題諱莫如深,而正視問題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也是作家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前提?!度耸篱g》被稱贊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現(xiàn)實主義題材長篇小說佳作”⑥,最能表現(xiàn)這些的是其對美好人性的禮贊。在《人世間》中好人主義是通行的價值觀,將軍說好干部首先是個好人,贏得眾工人一片叫好聲,老建筑工人周志剛以做好人作為家訓,后來身居高位的長子周秉義從高中時代就立志要始終做一個好人,臨終做總結(jié)時說手足三人最大的幸運就是都和好男人好女人結(jié)合為伴侶,囑咐弟弟和妹妹要對伴侶有感恩之心,小兒子周秉昆是親朋好友眼里的老好人,小兒媳鄭娟是評論家眼中自帶神性的好人,處在最底層的盲人鄭光明不僅自己做好人還修成了正果,普渡眾生。好人主義是梁氏的一種信仰。梁認為好人有好報,或者說他認為至少好人應(yīng)該有好報,所以他讓光明說,好人有好人相貌,壞人有壞人相貌,狗都能區(qū)分好人壞人,對好人很親,又讓病重住院的曲秀貞老太太對前來探望的周秉昆和邵敬文感慨說:“一個人只要做了幾件好事,就會有人記住,事實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人心多么公道?。 雹?/p>
對善的信仰是中國傳統(tǒng)理念中很顯赫的一條,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人性的信仰,與此完全無關(guān)的文學作品不好找,在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中堅持不懈地關(guān)注這個問題的作家同樣并不多見?,F(xiàn)代文學史上的沈從文不拘常例,在文學的世界里造希臘小廟,供奉“人性”,執(zhí)著于表現(xiàn)“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⑧。在當代文學史上梁氏同樣致力于歌頌美好人性,所不同的是沈氏多寫鄉(xiāng)下人的人性,梁氏多寫城市底層人的人性。
《人世間》講述善善相因,歌頌知恩圖報,崇尚道德自覺,這些無不表現(xiàn)出對新時代精神的深刻體察,塑造了一系列覺醒的“小市民”形象,表現(xiàn)出高度的道德自覺。著墨不多的鄭母,靠賣冰棍養(yǎng)活并無血緣關(guān)系的一雙兒女;盲童鄭光明,目盲心明,為成全姐姐和秉昆,也因為參透天道,后來索性皈依佛門,成為普渡眾生的名僧“螢心”。鄭氏母子守住了一個底線,即把人當人,認為不拿別人當人是有罪的,因為人是“神賜”⑨的,他們把對人的愛奉若神諭。他們能逢兇化吉,精神不倒,恰恰得益于他們對善的堅守。用作者的話說:“如果說人類只不過是地球上的一類物種,那么這一物種的進化方向只有一個,便是向善。善即是美,善即是優(yōu)。人與人的競爭,所競善也。優(yōu)勝劣汰,也必是善者優(yōu)勝。”⑩鄭氏母子算不上優(yōu)勝,也實在不可羨,一個人生已老還貧窮不堪,一個承受著沒有光明的生命之重,可是他們卻因此更加可信而又可感。他們的好不同于唐僧式不分好歹的好人主義,也與冰心的“愛的哲學”有根本區(qū)別,他們的生命哲學源于對同類生命的本能的敬畏,是生長在現(xiàn)實的荊棘叢中的愛的植株。
《人世間》的“善”很有吸引力。周家同樣是信仰好人主義的一家人,做好人是周家的立家之本,沒有血親關(guān)系的周楠聽著爺爺周志剛講的楊家將故事長大,那句——“在危險時刻,無論是為了同學,還是以后為了同事、工友,咱們周家的人都得上!”?——就像半路注入的精神基因,讓長大后的周楠在美國的校園槍擊事件中挺身而出,三次為同學和老師擋槍,中彈身亡后,其母鄭娟窮得家徒四壁,仍然堅持不花兒子用命換的錢,其弟周聰也表態(tài)不花哥哥用命換的錢,最終拒領(lǐng)美國慈善基金十萬美金的援贈。就連周家第二任女婿蔡曉光——師級軍官之子——也因為愛周家女周蓉,越來越愿意做好人,成了把愛情至上主義和好人主義合而為一的典范。
梁氏在接受樸婕采訪時問:“你會覺得秉昆這個人物不可信嗎?”這句反問中隱藏著擔憂,擔心周秉昆這個人物在讀者心中的可信度。其實,周秉昆反而是《人世間》中最有說服力的人物,因為他的好不是無可挑剔的。在現(xiàn)實中,秉昆這種人雖然不多見,畢竟還是有的。他樸素善良,用盡全力拉扯一幫窮哥們兒,在醬油廠出渣車間發(fā)生重大醬油泄漏事故時,為保護朋友,主動要求以代理班長的名義獨自承擔所有經(jīng)濟損失,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錢,就承諾在出渣車間白干兩年半,朋友們在他的感召下紛紛爭著承擔責任,贏得了“六小君子”的雅號,而秉昆則成了眾望所歸的大哥大;他重情守義而又沖動執(zhí)拗,為了幫鄭娟爭楠楠的撫養(yǎng)權(quán),不惜與棉猴發(fā)生撕扯,在監(jiān)獄中苦熬12年;他位卑不曾忘憂國,自己貼錢做公事。他的美好人性表現(xiàn)的方面太多了,但他是人不是神,也有邪念,不過他的善念總能成功地控制他的邪念;他也對社會上的階層差別心懷不平,但不會陷于憤世嫉俗。他想離開木材加工廠另找個工作,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蔡曉光卻很容易就能給辦到醬油廠,還可以帶薪休一周假。起初秉昆看不上醬油廠,蔡說:“你一個建筑工人的兒子,有必要太在乎某些虛榮嗎?對于你,考慮問題的原則應(yīng)該是,實惠最重要!”?這話雖然是出于好意,還是讓感情細膩、自尊心又強的秉昆頓時淚下,而秉昆表現(xiàn)出的苦難中的溫情、扭曲中的正直和絕望中的擔當,也產(chǎn)生了催淚的藝術(shù)效果。
梁氏還說:“冷峻的現(xiàn)實主義進一步、再進一步,哪怕直抵尺度邊緣,也不放棄關(guān)照。但同時,對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yīng)該是怎樣的”,也要盡量表達。”?很難說這里的尺度具體指什么,有一點可以肯定:梁氏要表達的“應(yīng)該怎樣”是他不愿說又不能回避的話。他贊美時代的發(fā)展,也歌詠美好的人性,尤其后者,是人味,是人世間的暖,但是人世間從來不是鐵板一塊,總有一種與生俱來、不容改變的殘酷本性在提醒梁氏予以關(guān)注。
中國哲學在人的本性問題上有這樣幾種代表性的看法: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惡的;人的本性無所謂善與惡;有的人本性是善的,有的人本性是惡的……關(guān)于人的本性問題的思考一直是貫穿梁氏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條隱形的線,是其文學世界的主要思想支點之一?!度耸篱g》的探尋是理性而獨特的,講了一堆好人的故事,閃著奪目的人性的光輝,有些細節(jié)不免給人說教之感,比如秉昆所說“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要做好人”?。然而,就著這些人性之光,潛入到精神的深水區(qū),不時地發(fā)現(xiàn)就在一堆催淚的好人好事對面偶爾暴露出人性的黑斑,把人引向?qū)θ说谋拘赃@個哲學問題的深思,可以這樣說:“在人的精神層面也存在著類似于物質(zhì)層面的DNA。人的本性就是精神層面的DNA的組成部分,也會有類似‘美容毀容’的經(jīng)歷,比如本性善的人偶爾作惡,或者本性惡的人間或作善,但是精神DNA的本色是改變不了的?!?
光字片藏污納垢的特點不只表現(xiàn)在外部環(huán)境上,作為城市底層人的聚居地,這里生養(yǎng)著至善的淳樸人,也繁衍著本性貪婪的“潑皮破落戶兒”。做人的境界與所處階層關(guān)系不大,卻與本性關(guān)系甚大。確切地說,光字片住著兩類人:一是性本善者,二是性本不善者。性本善的人,再窮再難都能以善為念。周志剛是性本善的人,也是地道的城市貧民,但“他對牛、馬、狗都有敬意,認為它們都應(yīng)被人視為無言的朋友,人應(yīng)善待他們,它們只應(yīng)在人的善待之下自然老死或病死。病死對它們同樣是不幸,人絕不可以僅僅為了吃肉而殺死它們。這與宗教無關(guān),純粹是天生的善根”?。秉昆沒有父親周志剛那么純粹?!皬谋举|(zhì)上講,他比德寶、國慶和趕超三人更善良,也更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卻不如他們?nèi)藞皂g。這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他那樣的哥哥和姐姐,也沒有他那樣一直享受著工人階級的光榮感的父親。他們在精神上毫無依靠,自己怎樣他們的人生便會怎樣。他在精神上卻曾經(jīng)是個襁褓兒,先是以父親為精神支柱,后是以哥哥姐姐為精神支柱。”?秉昆心中的臟東西是人的本性瑕疵的體現(xiàn),比如占有欲,他初識鄭娟時被她的美震驚,內(nèi)心升起骯臟的沖動,想占有她,“如果她順從,那么他求之不得。如果她不順從,那么他會打她,直至她不再反抗”?。但是這占有欲的幽靈很快被內(nèi)心深處的同情與悲憫壓下去了,生活把他歷練成了一個真正的人,鄭氏一家的守護人,享受到鄭家人的真情的同時也因太重情義付出了沉重代價,為了把養(yǎng)子周楠留在身邊而與其生父駱士賓結(jié)怨成了犯人,這事就連深明大義的秉義都覺得弟弟愚不可及,把本該順水推舟的好事搞成了兩敗俱傷的壞事。這樁愚蠢的事反倒成了秉昆善得脫俗的明證。秉昆的妻子鄭娟也是性本善者,善得叫人瞠目。秉昆夫婦在生活的打磨中活成了惹人羨慕的情圣。
有些人則恰恰相反,“上帝建立世界的標準是最大可能的現(xiàn)實,為了達到這一點,惡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在一個階段會迫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保持善人形象,但總有原形畢露的時候,這樣的人屬于性本不善的一類,喬春燕一家人就是例子。喬春燕是個沒有底線的人。在個人感情上,她最初鐘情于周秉昆,然而秉昆畢竟太窮了,她后來看中曹德寶的條件,利用大伙兒在秉昆家過春節(jié)喝醉的機會謊稱德寶破了她的童貞致使她懷孕,以此逼婚成功,她對德寶的愛包藏著欺騙和心機,同時,為有朝一日沾秉昆那當高官的哥哥的光,堅持叫秉昆干哥;對待親人,也出不來秉昆那個熱心勁兒,在孝敬老人的問題上不用心,爸爸想日后靠留在身邊的二姑娘服侍,因此私下給了五千元,她知道后就鬧翻了天。春燕的精神頭兒都用在為自己精打細算上,在唯利是圖方面十分精明,在社會生活中善于走上層路線,沽名釣譽,撈政治好處。春燕這種人對朋友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與這樣的人交朋友其實是秉昆的一大失誤。
秉義把光字片改造成新區(qū),在動遷的過程中,對秉昆及其窮哥們兒都有盡可能的照顧,其中春燕家占便宜并不比別人少。她媽要一樓,秉義成全她了,又要再大點兒的院子,秉義成全她了,又為她戶口不在光字片的二姐單要一套房子,雖然很難辦,秉義也幫她實現(xiàn)了。春燕媽對秉義沒有感激只有微詞,反倒嫌給春燕二姐的房子小。孫趕超夫婦沒有住處,一直住著鄭娟媽故去后留下的老房子,新區(qū)建成后,鄭娟只要一雙皮鞋的謝禮,就把產(chǎn)權(quán)讓給趕超,幫他們買了自己家隔壁那套房子。不缺住處的德寶見勢上門找秉昆要房子,至少也要像趕超那樣的,逼得秉昆摔了杯子,德寶反目而去,過了沒多久,春燕又上門,跟鄭娟說秉昆欺負她家德寶,讓秉昆給她道歉,臨走要求秉昆送他,趁無人之機,擁抱秉昆并與他貼了貼臉,然后野貓似的跑掉了。春燕一家人都是性本不善者,共同特點是不擇手段地貪得無厭,提了四個要求,三個得到滿足,不存感激,最后一個沒實現(xiàn)就恩將仇報——德寶向省市紀委寫信“揭發(fā)”秉義利用職權(quán)給秉昆的窮朋友分房子。
所謂性本如何,就是與生俱來的根性,遲早要表現(xiàn)出來。關(guān)于春燕一家人的根性,一開始就通過一些細節(jié)做了鋪墊。唐向陽的父親有德有能,生前受到兒子敬奉,死后留下好名聲庇護兒子。而唐的母親薄情寡義,最終遭兒子疏離。曹德寶感嘆:“看來為兒女考慮,咱們也得盡量學著做好人?。 ?這段話特別有意思,一個“學著做”道破天機,德寶不是性本善的人,他做善人是有條件的,如果把這個條件撤了,他為善的動力也就是消失了。后來對秉昆以怨報德就不足為怪了,他不是變壞了,他只是露出了廬山真面目。春燕一家人想用秉義的關(guān)系在“光字片兒”的重建中謀取更多的利益,這些非官非商的底層市民哪兒來的這股勁兒呢?文化的影響自然是有的,那么多朋友,何以獨獨他們這樣呢?春燕一家人為了利己毀掉朋友之誼雖然討厭,至少還可以理解,那些損人不利己者呢?出于什么心理,何必為之?比如導致韓信死去的通風報信者,作者稱之為“小人”,其實是性本不善者的別稱??上В菏蠜]有在這一系列問題上深入下去,只把春燕們當成秉昆們的配角兒,將她們的不良品行,一帶而過。梁氏無法回避人性的斷裂,卻仍然保持對人性的高度期待。
遺憾的是《人世間》本來可以寫出人性的復雜來卻止于贊美善;可貴的是《人世間》對于性本不善者的贊美沒有失去理性,沒有落入善人善報的套路而失真,確如梁氏所言,在盡最大的努力“向現(xiàn)實主義致敬”?。作者關(guān)心城市底層的冷暖,但也看到了他們的局限。春天光字片一帶冰雪消融后灌進廁所,到處一片泥濘,市政府安排往泥濘中墊磚以便市民出行,市民卻紛紛把磚搬回家據(jù)為己有,就連“心比許多女人都干凈”?的鄭娟也率領(lǐng)倆兒子加入了偷磚的隊伍,理由是別人家都在偷,絲毫不覺得不道德,更不會深思:別人都在做的就是對的嗎?搬進新區(qū)以后,家家戶戶忙著私搭亂建,完全不顧安全隱患;拒絕為停車場交費,寧愿在自家門口路邊安裝地鎖;拒絕為成立新區(qū)保安隊交費,即使所有這一切都是便民利民的策略,誰要讓他們花一分錢誰就是人民公敵。這里揭示出人的天性——自私,仿佛一聲嘆息:城市底層涌動著生命的力量,也隱藏著制約城市文明的根須。
那些秉持善念、能夠控制好自己私心的人們,最終也僅得到精神圓滿和靈魂安寧:周志剛夫婦做了一輩子好人沒有脫窮;周秉昆夫婦把好人做盡了,最后靠秉義的幫襯才摘掉貧窮的帽子;周蓉德才貌三全,但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又為女兒辭去公職,受過多年漂泊海外之苦;周秉義因與副省長的女兒聯(lián)姻躋身上層社會,完成了改造光字片的抱負,但是沒有子嗣,還早早地死于癌癥……無論他們天賦如何,際遇如何,各有各的突不出的重圍,所有這些都在指向另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命運?!度耸篱g》由人的本性層面推向人的命運維度是勢所必至。
新文學對鄉(xiāng)土、文學與政治的互動等問題關(guān)注較多,卻很少對命運集中探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代小說家許地山在《綴網(wǎng)勞蛛》中表達了“宿命論”的觀點,相比之下,梁氏的命運觀要積極得多,他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寫作中,一直在探索個體如何憑著獨立的精神和意志在變動不居的時代中安身立命乃至兼濟天下,一種我的命運我負責的信念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型。《人世間》對命運問題的具體思考更理性,既寫出了人不堪命,也寫出了人怎么做好自己命運的主角。
關(guān)乎命運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DNA,不僅包括能用科學的手段檢測的物質(zhì)層面的DNA,還包括精神層面的諸如本性之類的DNA。周家兒女們的幸運是有DNA之源的,周秉義一表人才,周蓉漂亮聰慧,再加上父母好的人性基因的遺傳,這些都是“上蒼所賜的幸運,沒有什么道理可講,羨慕嫉妒再加上恨,那也轉(zhuǎn)化不到自己身上”“都具有先天遺傳的因素,可謂‘命運’,難在蕓蕓眾生之中復制”?。周秉昆天生資質(zhì)遠不及哥哥姐姐,就連通過發(fā)奮讀書改變命運這條傳統(tǒng)道路也走不通,唯一的幸運是遺傳了父母的善,并在善的引導下遇到對的人,最后贏得安穩(wěn)人生。由于天生稟賦的差異,秉昆后天怎么努力也沒有哥哥姐姐們優(yōu)秀,哥哥能成為高官,姐姐能走進蔡曉光這樣的上層社會人家,諸如此類的人生際遇不會降到秉昆頭上,他和這些優(yōu)秀人物的差距是與生俱來的,秉昆生命中那些通過后天努力難以捍動的東西悉歸命運統(tǒng)籌。
其次是人所屬的社會階層和相應(yīng)的人際關(guān)系。《人世間》寫出了城市底層的人們在命運面前的無力感,用工廠老門衛(wèi)的話說:“老百姓的命運由不得咱們自己做主。”?周志剛臨終前頗有安撫意味地說:“人嘛,各有各的命,一代又一代當老百姓本沒什么不好,習慣了,也能過出些滋味兒。”?周家真正用一生演繹周志剛的命運觀的人是周秉昆。周秉昆和他愛了一輩子的女人鄭娟是城市底層中人的典范,最能代表這個階層的倔強與悲哀。秉昆受人之托去給鄭娟送錢,初次見面,鄭娟開口大罵,讓他帶上錢滾,而鄭母與鄭娟的盲弟鄭光明則跪求秉昆把錢留下,還表示也接受日后繼續(xù)按月送錢來。鄭母和盲兒求的不只是雪中送炭的秉昆,還有他們的命,一個年老體衰,一個未成年還雙目失明,都無力與命抗爭,鄭娟雖然遭受重創(chuàng),畢竟還健康美麗而又年輕,所以能對命運發(fā)怒——能救鄭氏一家人命的錢,偏偏來自把鄭娟推進命運漩渦的人!秉昆成了鄭家的“救世主”“神明的化身”。在與鄭娟度過初夜之后,鄭娟將身世飄零如實道來,秉昆才知道名義上為涂志強守寡的未婚女鄭娟,腹中子居然是被不知真姓名的“棉猴”強占的結(jié)果,而涂志強也不是她真正意義上的愛人,只是救過她一次而已,涂與瘸子是同性戀……海量的傳奇信息讓雖然卑微卻在正常的家庭中長大的秉昆產(chǎn)生了恐懼,對一種命定的東西本能的懼怕,他怕麻煩纏身,再也沒讓鄭光明給鄭娟捎過紙條,不由自主地與之保持距離。他的預(yù)感是對的,他注定與此人共赴命運之旅,他需要積蓄力量,然后一往無前。周秉昆和鄭娟做了一輩子人見人羨的夫妻,互相救贖,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上天讓一個人的命運有怎樣的安排,人自然無可奈何,只能順從。重要的是結(jié)果,結(jié)果是鄭娟成了他老婆。”?秉昆的姿態(tài)是認命但不在命中沉淪,要在命中活出自我。如果不認,自己又改變不了,精神會被長期的巨大落差摧毀;認清自己的命運,并能在有限的空間里主動把握生活,這是秉昆最可貴的地方。“這些人不需要我們來可憐,我們應(yīng)當來尊敬來愛。他們那么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分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樣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yīng)有的一切努力。他們在他們那分習慣生活里、命運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于寒暑的來臨,更感覺到四時交遞的嚴重?!?沈從文被石灘上拉船的人感動得淚目而說的這段話,可以用來類比《人世間》中的城市底層應(yīng)該受到的敬重。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這一點在《人世間》中有深刻的體現(xiàn)。階層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交往的圈子,而遇見什么人對人的命運影響非常大。打破階層的壁壘需要多種因素齊備了才能實現(xiàn)。如果秉義只是一表人才,沒有遇到郝冬梅,沒有冬梅媽媽的推薦,他的仕途不會有那樣的發(fā)展;如果周蓉只是善良、漂亮、聰明,沒有遇見蔡曉光,那就只是個圍城中的失敗者,個人才華的發(fā)揮肯定受阻礙。副省長的女兒郝冬梅和師級軍官之子蔡曉光的出場,助力秉義和周蓉完成了社會階層的跨越,也實現(xiàn)了社會關(guān)系的改良。秉昆同樣本性善良,而且還有哥哥姐姐不具備的俠的風范,可是他遇到的是鄭娟,她生活在城市底層中的底層,不知道自己來自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去向何處,本性良善是她安身立命的唯一支撐,秉昆的階層關(guān)系就此固化,難以打破,人生境遇的根本改變離不開躋身精英階層的秉義的照拂。
沒有出類拔萃的才華、血緣、婚姻等多種因素的合力,很難打破階層的壁壘。呂川發(fā)達后漸漸淡出秉昆們的朋友圈子,“一般來說,人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明智斬斷與草根階層的親密關(guān)系”?。草根階層是呂川背不動的大包袱??赐溉碎g事的盲人光明說:“古往今來,人間福祉,總是最后才輪到蒼生。天道不變,佛亦無奈。佛法無邊,并不是指佛能力轉(zhuǎn)天道?!?親情只能勉強維系不同階層的人之間的情誼,說“勉強”是因為“親情——草根階層賴以抵擋生活和命運打擊的最后盾牌,在艱難時代的風霜雨雪侵蝕之下變得銹跡斑斑,極易破損”?。就連周秉昆這樣重情義的人也不例外,他十多年沒關(guān)心過內(nèi)弟光明,再次想起光明是因為有求于他——鄭娟因難抵喪子巨痛得了抑郁癥,蔡曉光提議,向鄭光明求助。對秉昆而言,光明畢竟只是妻子鄭娟的弟弟,而且光明與鄭娟也無血緣關(guān)系。秉義與秉昆的關(guān)系就大不同了,那是“天定的關(guān)系”“超常的關(guān)系”“是要從不嫌棄、分擔壓力的關(guān)系”?。秉昆無法改變?nèi)嗽诔鞘械讓舆@個事實,秉義身居高位想做清流,與秉昆在階層觀念方面的碰撞也確曾多次引發(fā)手足間不和,但對于有能力又有擔當?shù)谋x而言,唯一的親弟弟在那里,他非但不能斬斷與草根階層的親密關(guān)系,還得努力地幫弟弟拉扯他周圍那幫窮哥們兒,并忍受不被理解的痛苦乃至惡意揭發(fā),因此可以說,秉義這個草根階層的兒子終其一生都在受著階層的考驗。
此外,人的命運還與所處的時代有關(guān)?!度耸篱g》中還有個小人物韓信,占的戲份特別少,是通過派出所的龔維則之口講述的,總共不過幾百字。韓信用印有“萬歲萬萬歲”的辦公紙折了十幾只青蛙和工友們玩游戲,被人一個電話告到公安局,說他通過玩游戲惡毒攻擊偉大領(lǐng)袖。韓信被當場抓走,在受審時拒不承認錯誤,問題升級,在廠里開批判會,平時的哥們兒為了證明自己立場正確都得參加。韓信受不了這荒誕,跳樓自殺了。韓信為什么會在小陰溝里翻船,葬送了身家性命呢?梁氏語重心長地說:“人緣挺好不等于將小人也團結(jié)成了朋友?!?是什么讓一位老作家冒著干擾作品自身邏輯的危險,冒著現(xiàn)身說教的危險,一定要跳出來說話呢?這句簡單的插評暴露了作者的關(guān)懷,是他不由自主地伸出的擁抱可愛而不幸的韓信的一雙溫暖的手,他想以此擋住性本惡者對性本善的韓信的傷害,這是梁氏發(fā)自本性深處的道義承擔,也是作者愛的徒勞。因為韓信的生命注定要那樣結(jié)束,那是韓信的命運。
命運是人生中必然遇見而又無能為力的一股力量,正如米蘭·昆德拉說,我們被生下來,沒人問我們愿不愿意,我們注定死去,無人能幸免。在西方哲學中,命運是按照相反的途程創(chuàng)生萬物的邏各斯。生命的存在總要遇到阻力并不斷地突圍前進,這就是命運。知命信命未必就是消極,正如不知命盲目自信未必就是積極。注定要在人世間討生存的人們有必要相信一點:不能完全無視俗眾們的命運觀。儒家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至少在這個意義上是對的,《人世間》中的命運觀也至少在這個意義上是吸引人的。正視人的命運,不是《人世間》消極的一面,而是梁氏理性的體現(xiàn),意在摸索可行的幸福路徑:人和人是沒法比的,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但人的自我完善永無止境,必得好好做自己才行,這是三卷本的《人世間》貫串始終的有溫度的思想。
《人世間》在接近尾聲時對周氏一家人的命運做了簡單的概括:“知識、學歷、機會、權(quán)力、個人對人生的設(shè)計都不同程度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但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是國家的改革開放?!薄叭绻麤]有這個重要因素,也就不會有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的房地產(chǎn)公司,周秉義負責的城市改造、招商引資只能是空話,他要為百姓做好事、實事的夙愿也只能是一廂情愿的夢想。他必然會抱憾終生地退休,斷無什么令官場和民間都刮目相看的政績可言。光字片與另外幾處危房區(qū)自然還是城市癩疤似的存在,弟弟周秉昆一家仍將糟心無望地生活在光字片,讓他去一次心情不好一次。”“歸根結(jié)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絕非個人之力所能改變,也并不是個人愿望所能左右。不可不承認,國家、社會、時代的因素尤顯重要?!?這是梁氏對個人命運與時代關(guān)系的辯證總結(jié),也是他直面50年新中國發(fā)展成就的必然心聲。
《人世間》寄寓著梁曉聲幾十年的觀感與思考,因為發(fā)現(xiàn)了必須直面的問題,有非講不可的話,梁氏在書寫中尋找有溫度的思想,這溫度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至少有兩個思考的焦點值得讀者深思:一是人的本性問題,二是人的命運問題,都是自打有人以來就存在著并且還要繼續(xù)存在下去的問題,是人生諸問題中最不容忽視的問題?!度耸篱g》肯定人有與生俱來的本性差異,但是并沒有因此忽視熏陶和教化的作用,不然作者就沒激情寫這么長的作品了,至于如何保證熏陶和教化的效果,梁氏的回答很無奈,他沒有給春燕們改過的機會,反而讓他們始終自我感覺良好?!叭嗽谏庵局泄蚕硗瑯拥拿\”?,春燕們陷在生就的本性差異中不能自拔也算表現(xiàn)之一。另外,《人世間》中城市底層的人們?nèi)粝敫淖兠\,明知只能寄希望于高官巨賈伸出援手,還像西西弗一樣推著命運的巨石努力向上攀登,尋找著生之希望與快樂,表現(xiàn)出無論有多少理由坐在地上認命,都要和命運抗爭到底的生命意志。
《人世間》畫出了近五十年新中國兒女的群像,有禮贊,也有憂思,繪出了新中國近五十年的壯闊畫卷。有煙火的地方就有殘酷,同時也就有溫暖,這就是咱們賴以生存的人世間。如果在當下,韓信用任何紙折十幾萬只青蛙也不會被逼到縱身一跳解千愁。無論還有多少遺憾,《人世間》告訴讀者,中國社會確實已經(jīng)進步了很多。周氏三兄妹及其親友各有各的情懷與堅守,僅有的幾個打贏了命運突圍戰(zhàn),成了社會精英,念茲在茲于家國天下,大多數(shù)還在命運的圍追堵截中艱難前行,但是無論置身哪個階層,他們都不再沉默,不再滿足于獨善己身,也不再消極等待,而是自覺地做新中國的同命人,時代的同命人,這是新時代小說的新氣象,也是梁氏小說中生命哲學的新景觀。
①鄧曉芒《論文學批評的力量》[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②於可訓《小說家檔案 梁曉聲專輯·主持人的話》[J],《小說評論》,2019年第5期。
③④⑤?梁曉聲《梁曉聲:現(xiàn)實主義亦應(yīng)寄托對人的理想》[N],《文藝報》,2019年1月 16日第 2版。
⑥李釗平《改革開放進程的全景書寫城市平民生活的文學表達》[J],《文藝評論》,2019年第 4期。
⑦⑩???????梁曉聲《人世間》(下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第251頁,第264頁,第163頁,第316頁,第264頁,第232頁,第229頁,第337頁,第434-435頁。
⑧沈從文《沈從文選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頁,第228頁。
⑨????梁曉聲《人世間》(上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第388頁,第66頁,第188頁,第97頁,第108頁。
?樸婕、梁曉聲《有嚴霜,就有傲骨》[J],《小說評論》,2019年第5期。
???????梁曉聲《人世間》(中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第226頁,第308頁,第197頁,第424頁,第208頁,第306頁,第196頁。
?黎秀娥《直面楊絳——一場跨界的對話》[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240頁。
??[德]費迪南·費爾曼《生命哲學》[M],李健鳴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頁,第37頁。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 11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