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各學科當中道德與法治是非常重要的學科,它能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逐漸形成,這個階段基礎的好壞對他們升入高一級學校有著較大影響,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在他們綜合素質的提升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生活化,思維基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
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其情感的引導,思想上的塑造以及價值體系的形成的一門學科?,F(xiàn)在社會生活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直接影響著他們價值觀的形成,所以如何幫助學生擁有正確的思想價值觀,也是初中老師一直關注的重點問題。老師在實際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上,要有意識地滲透生活化思維,為促進初中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和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通過對生活化思維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分析與研究,希望能給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提供一點點的幫助。
一、 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構建原則
(一)實踐性原則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按照實踐性原則來操作,初中學生處在青春期,正是培養(yǎng)人格品質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學生的素養(yǎng)。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要注重思政教學的實踐性,才能更好地達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的。初中學生的思考方式還存在局限性,當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進行正確地分析與合理地判斷,這就造成解決問題的方法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將生活化內容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才能更好地把道德與法治課本內容利用實踐性來進行詮釋。
(二)事實性原則
現(xiàn)在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當中教學內容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它的教學內容理論性非常強,所以對這些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講,很難充分地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理解和吸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出現(xiàn)與事實脫離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有效利用。這不利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牢記事實性原則,還要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這樣他們對事實事例印象深刻,更加具有教育意義。
(三)鄉(xiāng)土化原則
初中學生生活經(jīng)驗缺乏還存一定的不足。在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會對一些道德與法治問題產(chǎn)生疑惑。這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fā),許多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很貼近。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也會因此受到不小的阻礙。老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從學生的生活化思維基礎著手,利用他們生活環(huán)境中道德與法治案例,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促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中所涉及的眾多內容有全面的了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這樣被調動起來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知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格局就會有正確的理解,教師才能更好地完成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任務。
二、 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研究
(一)結合實際情況,優(yōu)化教學內容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下,將實際的生活化現(xiàn)象有效地滲透教學活動中。由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理論性非常強,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要把實際的生活現(xiàn)象更好地融入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活動當中,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讓他們的學習興趣得到相應的提升。從而讓他們的學習質量得到更快地提高。初中學生在特定的地理、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都會對所在地文化生活產(chǎn)生一定的特定理解。所以,在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引用實際地方的事例,為學生提供其身邊的生活中的素材。例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法律伴我成長》這篇文章時,因為法律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他們的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道德與法治老師如果還用以前的教學手段來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效果不會太高,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老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法律情況,創(chuàng)建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當?shù)氐陌咐軌蛱嵘龑W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程度,老師可以通過身邊的環(huán)境、事物來講解其道德與法治文化功能以及相應的在道德與法治、文化、經(jīng)濟中的特有的作用。生動、接地氣的教學課堂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慢慢地融入現(xiàn)實生活,從而在生活情境中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識,并且還能有效地運用到生活當中。
(二)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完成教學活動,老師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的安排,可以更好地利用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有助于他們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的理解,他們對道德與法治知識有了最初的使用,為以后的實際運用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例如,在學習《珍愛生命》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與珍愛生命相關的圖片、影像等,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要珍愛自己的生命,讓學生明白生命的價值。也要珍愛自然界中一切生命。課程開始教師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危險情況進行講述,學生一般會積極發(fā)言,回憶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危險事件,教師通過他們描述的事件就能更好地對他們進行關于安全知識方面的教育,這樣對學生的安全意識教育更加深刻,因為事件都緊貼生活,對他們起到很好的實踐作用,這種方式他們更容易接受。老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通過開展一些教學活動,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實踐教學中。在教學中進行重點講解,他們才能對道德與法治知識有效地掌控,這種教學手段比對他們非常有效。
(三)結合時事熱點話題,導入實際教學
加深道德與法治理論了解使學生更加充分領會道德與法治課程內涵,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并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屬于自己的道德與法治基本意識。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常常融入道德與法治基本理論內容,就是為了培養(yǎng)初中學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墒菍W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幾乎沒有機會參與到道德與法治生活中,所以,會導致初中學生無法理解那些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理論,不理解的知識學習起來自然非常困難。因為以上情況,在生活化思維的指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結合當下社會時政熱點新聞,為學生多講解在日常生活經(jīng)常聽見或者見到的現(xiàn)實案例。例如,在“基本道德與法治制度”這節(jié)課中,老師可以融合當下熱門詞匯“兩會”“十九大”“中國夢”等詞語做出詳細的解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又或者在分析“政府職能”的時候,可以從政府近幾年在調控物價中的執(zhí)政法律和經(jīng)濟政策等方面來介紹其職能的不同特點,還有為推動市場經(jīng)濟而進行的宏觀調控作用非常明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當中會涉及一些抽象的知識點,對于他們理解和掌握起來有些困難,還有初中時期的學生因為他們的思維特別活躍,對熱點問題也很感興趣,所以教師就能依據(jù)學生的這些特點,并且與時事熱點話題結合起來,導入實際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當中,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從生活中尋找素材,構建良好教學情境
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持續(xù)地完善課程資源,在生活化思維的應用下,生活也變成了老師的教學取材地點,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并發(fā)現(xiàn)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素材對于構建情景教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舉例:在這節(jié)關于“自我價值”的課上,老師在進行新課程的引導階段,主要的人物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聽見的人物——徐悲鴻,可以先學生介紹徐悲鴻的故事,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因為當時國內人民生活貧困和社會動態(tài)不安,在國際上的地位并不高,所以留學生的生活條件很差,經(jīng)濟非常的困難,道德與法治上也經(jīng)常受到歧視。留洋學生嘲笑徐悲鴻,說中國人愚昧無知,是亡國奴,作為一個滿腔熱血的中國人,他嚴肅的回答:等到畢業(yè)看看誰才是人才,誰是蠢材,從這時開始滿腔愛國熱情的徐悲鴻,努力上進、發(fā)憤圖強,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它的作品在全世界都進行展覽,當然在盧浮宮和凡爾賽等巴黎博物館也展出過。老師為學生講述這個故事就是為了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榜樣,有了榜樣就有了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動力,正確地認識自我,并敢于展現(xiàn)自我的價值。
(五)完善教學方法,讓課堂活起來
在初中教學模式的探究中,現(xiàn)在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有些乏味、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吃力,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成績經(jīng)常出現(xiàn)下降的情況,從而對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受到很大影響,正因為這種情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進行生活化案例的導入,這樣就能有效地把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從而讓他們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有新的認識,他們就能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產(chǎn)生一定的愛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要完善教學方法,用創(chuàng)新的方法設計教學內容,將教學變得趣味化,充分理解生活素材所帶來的教育價值,能夠在簡單有趣、生動易懂的環(huán)境下,他們通過這一教學過程就能更好地接受生活化教育模式。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友好交往禮為先》這篇文章時,先讓學生知道我國是禮儀之邦,從古到今禮儀就是一門大學問,所以在禮儀內容的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先找出一些與交友禮儀相關的故事,更好地利用故事來導入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能被調動起來,通過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同時在教學中還要進行現(xiàn)代交友禮儀的教育,在具有傳統(tǒng)文化禮儀素養(yǎng)的完善教學內容,引導他們知曉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他們能夠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好準備。另外還可以從“競爭與合作”內容進行思政教學,列舉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競爭與合作的概念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來開展教學活動,通過結合學習的主題,對學習結果進行分析,在小組內的合作討論和競爭討論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二者”間的關系與不同,同時進行思想境界的升華。因此,道德與法治老師在教學模式的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地分析學生的特點,從初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為切入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充分將生活化思維運用其中,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素材,幫助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理論。
三、 結語
通過以上的敘述,在傳統(tǒng)道德與法治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生活化思維教學模式的運用,是現(xiàn)在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著重分析與研究的題目。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依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來促進生活化思維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更好運用,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曹華勇.生活化思維基礎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7(3):126-128.
[2]江華.基于生活化思維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分析[J].中華少年,2017,10(22):169-170.
作者簡介:方志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