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忠
《說書人》是現(xiàn)代作家?guī)熗?942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收錄在他的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中。該書是作者描寫20世紀初至40年代北方農(nóng)村和小城鎮(zhèn)中的社會和人的短篇小說集。對于小說的主題理解,從課前學生的預習情況看,主要集中在“同情哀嘆說書人的悲慘命運”上。顯然,這樣的理解是淺層次的。那么這篇小說的主題究竟是什么?
《說書人》的最后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抬頭望望前面,這個小城的城外多荒涼??!”不難看出,“荒涼”是這個小城城外的特點,因為那里的亂葬崗是“一片接連著阡陌的荒地”,到處是“累累的無主墳墓”,還有“點綴墳墓的枸杞和野草”,因為那里荒無人煙。那么,小城的城內(nèi)又是怎樣的呢?筆者認為,“荒涼”也是小城城內(nèi)一切的特點,這種“荒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命運的荒涼
說書人一輩子以說書為業(yè),“有時候他要學魯智深大吼,嘍啰們吶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可謂技藝高超,感染力強。他說《水滸傳》《封神演義》《隋唐演義》《七俠五義》《精忠傳》等書的內(nèi)容多是關于英雄人物的俠義忠勇等,如“他說武松在景陽岡打虎,說李逵從酒樓上跳下去,說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與扈家莊”。雖然他是“世人特準的撒謊家”,吹噓過一些根本不曾存在過的人物,但他確實給亂世中難以自救的窮人以及前來聽書休閑的人們一種精神慰藉和寄托,也起到了引導人們向真、向善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底下的聽眾才會被他深深地“迷住”和“感動”。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常給別人帶去精神慰藉的說書人,無家無兒無女,最終不得不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生命的盡頭。文中描寫了“我”前后三次看到的說書人的變化。
“穿一件藍布長衫,臉很黃很瘦”,“他的聲音不高,并且時??人裕呛芮宄?,“聽書的每次給他一個或兩個制錢”。(第一次)
“漸漸的他比先前更黃更瘦;他的長衫變成了灰綠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間或他仍舊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啞了。聽書的也由每次一個或兩個制錢給他增加到三個,后來五個,再后來制錢絕跡,每次給他一個銅元。”(第二次)
“這所謂靈框,其實只是一卷用繩子捆著的蘆席,說書人的腳從席子里露出來,不住隨著杠手的步驟擺動,他的破長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掃著路上的浮土?!保ǖ谌危?/p>
此處要注意的是,文中聽眾給說書人的錢數(shù)增加,并不代表說書人的身價提高了,而是隱含著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的信息?!霸僬埌藗€,一個饅頭的錢……”本來一個制錢就可買的饅頭,現(xiàn)在要八個才能買到。加上文中其余對說書人長衫、聲音等的描寫,不難看出他的處境是愈發(fā)困窘,直至貧病而死。
這樣的一個說書人,這樣的一個底層小人物,如此命運豈不悲慘,豈不荒涼?說書人以說書為業(yè),且技藝高超,為何最終落得這樣凄慘的結局?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二、時代的荒涼
從書下關于“制錢”(明清兩代稱由本朝官爐鑄造通行的銅錢)和“銅元”(從清代末年至抗日戰(zhàn)爭前通用的銅制輔幣)的注釋,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描寫了一個朝代更迭、時局動蕩的亂世。
“我”第二次來到小城時,“他的老聽客慢慢減少了,年老的一個跟著一個死了;年少的都長成大人,他們有了大人的職務,再不然他們到外鄉(xiāng)去,離開了這個小城?!薄拔摇弊詈笠淮蝸淼叫〕菚r,“城隍廟”早已改成“俱樂部”了。
以上細節(jié)無不暗示了時代的大變遷??梢哉f,是時代的巨變擠壓了說書人生存的空間,使他在大時代中無安身立命之所,從而一步步走向絕境。
三、人心的荒涼
《說書人》中有這樣一群看客,他們對說書人的冷漠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平時。雖然聽眾會給說書人錢,但那只是作為一個消費者應該給的;雖然“聽書的也由每次一個或兩個制錢給他增加到三個,后來五個”,但在當時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的情況下,這些錢卻仍不夠買一個饅頭,更別說拿多余的錢看病了。也就是說,平時人們并沒有給予說書人一定經(jīng)濟上的幫助,當然這與當時社會背景下他們自身處境的困窘不無關系。
二是病時。說書人正在害病之時,“在月臺下面,原來說書人放桌子的地方停著一個賣湯的”,說明在說書人還沒死的時候,他的地方已經(jīng)被別人侵占了。
三是死后。當“我”詢問兩個杠手所抬的是誰時,他們的回答僅有一句“說書的”,顯得輕描淡寫;當“我”對此表示懷疑、震驚時,他們“大概認為我的話沒有意思,全不作聲”,對于“我”的疑問不予理睬;當“我”再次打聽他是如何死的時候,他們只簡單回答了一句“吐血”,其實“吐血”只是他病情的表征,他很可能是得結核病而死,說明人們對于他的病情其實并不了解,也沒有主動關心過;他們還覺得說書人病了七八天不長遠,實際上這是很長遠的;至于他有沒有兒子,他們的回答是“誰知道!我們沒聽說過”,語氣中透露出一種不耐煩,“沒聽說過”說明人們對說書人不甚了解,平時壓根兒沒有主動關心過他。“他們順著大路到郊野上去。天氣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滿了陽光;游絲在空中飛動,有的掛在草上”,這幾句的景物描寫也是意蘊深刻,作者以詩意美好溫暖的環(huán)境映襯了人們心情的輕松,對說書人的死并不在意。當他們把說書人下葬填埋的時候,其中一人還“嘲弄”地說,“現(xiàn)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帶著你的書”,這些細節(jié)描寫,盡顯人們的冷漠、麻木。對于這樣一個常給別人帶去精神慰藉和寄托憧憬的說書人,人們對于他的病,對于他的困境,竟然無動于衷,對于他的死更是沒有起碼的同情。
這是人心的荒涼。
四、精神的荒涼
“他從傍晚直說到天黑,一會兒定更炮響過,接著是寺院里的大鐘,再接著,鼓樓上的云牌。當這些聲音一個跟著一個以它們宏大的為人熟悉的聲調(diào)響過之后,攤肆全被收去,廟里安靜下來,在黑暗中只有說書人和他的聽客。”這一方面說明說書人的技藝高超,內(nèi)容有趣,吸引了他的聽客;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是多么匱乏。
再讓我們一起關注文中的這樣一組對比。
“當你還活著的時候,甚至當你支持著你的病體的時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動過多少人,你給了人多少幻想,將人的心靈引得多么遠嗎?你也曾想到這一層,你向這個沉悶的世界吹進一股生氣,在人類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創(chuàng)造一個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個俠義勇敢的天地嗎?”
“郊野上只剩下我一個人了。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現(xiàn)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黃陣和隋煬帝賞過的瓊花又在哪里?凡是回憶中我們以為好的,全是容易過去的,一逝不再來的,這些事先前在我們感覺上全離我們多么近,現(xiàn)在又多么遠,多么渺茫,多么空虛!”
第一處是寫說書人說書時帶給聽眾的感動,第二處是說書人死后“我”的感受——“渺?!焙汀翱仗摗保瑸槭裁磿@樣?因為當時的時代動亂,民不聊生,人們對于現(xiàn)實中的苦難無法自救,于是借助說書人創(chuàng)造的“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個俠義勇敢的天地”來得到精神上的一種安慰與寄托。而說書人的去世,對于“我”來說,也就意味著一個精神世界的消亡,于是“我”才有一種深深的孤獨感和一種深深的迷??仗撝校@無疑也是荒涼的。
五、文化的荒涼
說書人的身上,承載著古典文化與評書藝術,他傳播弘揚的是傳統(tǒng)的行俠仗義、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等美好品質(zhì),雖然說書是一種“賤業(yè)”,但是也代表了一種文化符號。而說書人這一文化符號的遠去,隱含著作者對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所以說,說書人的隕落其實也象征了傳統(tǒng)文化的隕落。
至于“我”最后一次來到小城時,“城隍廟早已改成俱樂部”這一細節(jié)更能說明這一點。我們知道,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而“俱樂部”是一個外來詞。因此,城隍廟改成俱樂部這一變遷暗示讀者,外來文化正在不斷地沖擊本土傳統(tǒng)文化,也暗示了傳統(tǒng)文化的失守和落寞。文中“我感到一陣失望,城隍廟原先我們看來多么熱鬧,現(xiàn)在又如何荒涼;它的大殿原先在我們心目中是多么雄偉,現(xiàn)在又如何卑陋;先前我們以為神圣的現(xiàn)在又如何可憐了啊”,這些語句更是對這一主題的直抒胸臆。
而小說結尾“十字坡現(xiàn)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黃陣和隋煬帝賞過的瓊花又在哪里?”的接連三問,更是問出了傳統(tǒng)文化的窘境,令人深思。
這是文化的荒涼。
因此,不難看出,不但小城的城外是“荒涼”無人的,而且小城城內(nèi)的一切,包括人物命運、時代、人心、精神和文化,也是“荒涼”的。所以說,“荒涼”是《說書人》這篇小說主題的關鍵詞,抓住了這把“鑰匙”,也就能順利打開小說的主題這把“鎖”。
(作者單位: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