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勤 王超
摘 要: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注重情感體驗的過程,它意味著課堂教學需要做到有效、高效。在這種追求之中,語文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教材研讀技術(shù)。它需要教師跳出經(jīng)驗主義,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做到讀得精細、讀到深入、讀出美感。
關(guān)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多維度研讀;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1-091-1
教材研讀,是欣賞文字、品味情感、領(lǐng)悟中心的過程。它是語文教師應(yīng)必備的最基礎(chǔ)、最根本的技能。課文研讀的深入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設(shè)計的質(zhì)量、課堂教學的有效。它不僅是一種技術(shù),更是一種藝術(shù),需要老師讀得精細、讀到深入、讀出美感。
一、精細閱讀
這里的精細閱讀不只是對教材咬文嚼字、字字斟酌,更體現(xiàn)在教師對課文內(nèi)容的精準把握,對文章情感的準確品味,對文章主旨的正確理解,更重要的是對文本文字的斟酌咀嚼品味。
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抓住了文章中“父親的四次背影”和“我的四次流淚”來解析文章,進而反反復(fù)復(fù)賞析文中父親買橘子的片段里外貌以及動作描寫,從而來體現(xiàn)父親對兒子的愛。但是,其實朱自清的《背影》中出現(xiàn)的三次“囑”同樣值得反復(fù)品讀。
“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里的“囑”的意思是“叮囑”,通過“再三”、“甚是仔細”的修飾詞可看出囑咐的次數(shù)之多,交代的事情之細。從而細細品味,父親原本不能親自去送兒子,通過再三的仔細的叮囑為孩子的出門做了最周到的安排。父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躍然紙上。
“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說送我上車。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這里的“囑我路上小心”帶有親切、親近的味道。通過這個“囑”字,我們讀者眼前仿佛呈現(xiàn)了這樣一位已經(jīng)親自來送兒子仍然對其不放心的深情的父親的形象。
“最后,他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yīng)我”中的“囑托”則帶有“拜托”“托付”的意味。文章中提到作者總是嫌父親迂、說話不漂亮、不聰明,沒有看出茶房只認錢不認人的本質(zhì)。但是從父親的囑托上來看,我們不禁質(zhì)疑,父親真的不懂人情世故嗎,還是明知茶房的本質(zhì),卻抵不住愛子心切,只能一遍遍的拜托茶房照應(yīng)我。父親知而為之,明為做事不漂亮不聰明,實則放下身段關(guān)心兒子。
千言萬語,集中體現(xiàn)在一個“囑”字上。教師可通過對“囑”字的精細閱讀,反復(fù)朗讀來體會父親豐滿的形象。如果只是孤立的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進行賞析,不免只能分割文本、浮光掠影,而不會傳遞如此感人的情感。
二、深入閱讀
語文教師深讀教材,不僅體現(xiàn)在對于文字的深刻理解,甚至每一個標點、每一個寫作背景都應(yīng)深入研究。只有語文教師本身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研究,才有可能捕捉到課堂教學的契機,把課堂的教學做到深入淺出、游刃有余。
比如在鄭振鐸的《貓》這篇文章中,傳統(tǒng)的教學都習慣于列一張表格,列舉家中先后養(yǎng)的三只貓的外形、性情、結(jié)局等來把握全文,從而得出文章中心“凡事不可單憑印象,主觀臆斷,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實,要同情弱者、善待動物等”。這樣教學下來,一節(jié)課看似很熱鬧,學生也是有事可做,但是一節(jié)課結(jié)束了以后學生對文章并沒有很深的印象。這樣一節(jié)語文課似乎少了點深度,多了點思想教育的味道。直到我有幸觀摩到了一節(jié)名師展示課,課上執(zhí)教者通過重點研讀第三只貓的悲劇,分析悲劇背后的人為因素以及反復(fù)品讀人類在武斷的冤枉貓時的態(tài)度語氣,抓住重點的詞句“一定是貓,一定是貓”中的“一定”、“于是貓的罪狀證實了”中的“于是”、“我以為它真是畏罪潛逃了”中的“我以為”、“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中的“開始”和“覺得”,甚至抓住了文中的一個感嘆號,從而引導我們看到人性中的武斷、猜忌、愚昧、粗暴等。緊接著追問文中還有貓嗎,在前面的鋪陳之下,學生自然而然感受到在家庭中沒有地位的張媽,那唯唯諾諾的張媽似乎也像極了那只貓,從而深入到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有貓一樣的命運。此時,作者的寫作意圖才真正的解析出來。讀到這個深度,聽眾們才仿佛頓悟。文章也正是有了教者深層的解讀,學生才會對文章印象深刻,從而激發(fā)內(nèi)心最深處的人文情感——如果我們不改變?yōu)槿颂幨赖膽B(tài)度,那么我們都有可能會成為第三只貓。
三、美感閱讀
語文課堂中的“美”無處不在,文字美、情感美、氛圍美等等。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yīng)通過品讀有溫度的字詞句,引導學生了解美、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
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zhì)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文中用“如鳴佩環(huán)”的比喻來形容水聲的悅耳,讀者耳邊似乎也傳來了來自大自然的優(yōu)美的聲音;用“心樂之”來表達此時作者的愉悅心情,忘卻煩惱、遠離塵囂、如是美好;“斗折蛇行”四個字雖然簡短,卻用了兩個比喻,將溪岸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完美融合,含義豐富卻美不可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與賞析,教師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審美能動性,欣賞古文的興趣提高了,深入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深層內(nèi)涵的同時充分喚起學生對美的向往與追求。
總之,研讀文本的技術(shù)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尤為重要。教師愿意把時間投入到文本的閱讀、理解和把握上,不斷提高教材研讀的水平不僅符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提出的要求,也可以使教師全面而準確的把握教學內(nèi)容,正確的提取整合優(yōu)質(zhì)的教學資源,從而使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更優(yōu)化,課堂教學更高效。
[參考文獻]
[1]余映潮.致語文老師余映潮教育教學智慧40則[D].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高玉英.中學語文體驗教學初探[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楊啟亮.體驗語文:一種教學方法論的解釋[J].語文教學通訊,2002(10).
[4]徐杰.追求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共生共長[J].語文教學通訊,2016(07).
(作者單位:無錫市新城中學,江蘇 無錫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