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污名化”現(xiàn)象:表現(xiàn)、成因與求解

2020-04-07 03:34劉新全
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成因

劉新全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污名化”是指對思政課地位和聲譽的人為貶損。“污名化”的存在不但影響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形象認知,更以“標簽化”的形式得以散播,繼而成為社會的“先入之見”。這種“污名化”容易形成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逆反和抵制心理,同時也造成相關教學機構和思政課教師的自我身份貶損,從而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正視思政課面臨的“污名化”現(xiàn)象,并剖析其表現(xiàn)、成因,探索求解途徑,是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的。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污名化; 成因

“污名”與“污名化”問題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拔勖保╯tigma)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本意指的是刻在或烙在某些人身體上的一種標記,通常具有這種標記的人是不受歡迎的。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1963年將“污名”引入到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將其界定為個體的一種不被信任和不受歡迎的特征,這種特征容易引起他人的貶低和排斥,降低了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當污名持續(xù)性累加,則出現(xiàn)“污名化”現(xiàn)象,即個體或群體被社會貼上了含有貶斥性、侮辱性的標簽?!拔勖敝苯訐p害被污名化對象的社會身份和社會聲譽,其社會地位被貶低,甚至被社會排斥。

作為對某一事物的消極的刻板印象或偏見,“污名”與“污名化”最早針對的是某一特定人群,如某些疾病患者、身體功能障礙者等,后來廣泛應用于社會研究中,延伸到諸如對基層政府、官員、城管、社會青年等群體。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的日益重視,也出現(xiàn)了將思政課“污名化”的現(xiàn)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其良好形象是保證大學生認同思政課與接受教育內容的重要條件。當前對思政課的“污名化”現(xiàn)象,雖不是普遍性的,但卻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與其他專業(yè)課程相比,思政課在具有更多美譽度的同時,也具有更為普遍性的“污名化”可能性。這種“污名化”的存在不但影響著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形象認知,更以“標簽化”的形式得以散播,繼而成為社會成員的“先入之見”,容易形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逆反和抵制心理,同時也造成了相關教學機構和教育者的自我身份貶損。這些都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正視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并剖析其表現(xiàn)、成因,探索求解途徑,是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的。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污名化”的主要表現(xiàn)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污名化”,是指某些社會群體基于思政課的某些特征而給予其貶損性標簽或偏見,從而使其社會信譽或社會價值受損的現(xiàn)象。這種“貶損性”標簽或偏見通?;谒枷胝卫碚撜n的功用性、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目的等特征展開。具體表現(xiàn)有以下幾種:

(一)以“課程無用論”來否定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用性

“課程無用論”主要是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當下大學生素質發(fā)展和能力提升而言的。其主要論調是認為思政課主要著眼于凝聚、動員、保證等社會性價值,通過灌輸黨的理論、方針、路線與政策,主要為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服務,通過否定思政課對于大學生個體的功用性來達到否定學習必要性的目的。特別是在當下市場經濟強調個體能力生存的背景下,“課程無用論”過分渲染專業(yè)課,以及計算機、外語等課程對大學生的直接就業(yè)效用,同時因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具有上述的直接效用而無視其對于大學生精神成人和素質提升的個體價值,這就否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存在的必要性。人的發(fā)展是一種全面的發(fā)展,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其中的核心與關鍵。固然,當前的市場經濟下,出于應對就業(yè)市場的壓力,大學生對于能夠直接提升自己就業(yè)競爭力的部分專業(yè)素質格外看重,這是一種自然的現(xiàn)象;但是以就業(yè)競爭力來否定培養(yǎng)“三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則顯然是一種偏見。“課程無用”的污名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例如,在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調查中,有32.2%的受訪者認為高校思政課“可有可無”或“沒有必要”[1],如果大學生認為思政課“無用”,自然就不會認真學習。

(二)以“政治說教論”來消解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熱情與興趣

“政治說教論”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是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傳聲筒,而受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對接容器”,在教育過程中其情感世界和生活經驗、人格等都不會得到足夠的尊重;教育過程充斥著枯燥無聊的單向的政治說教、灌輸和說服。這種對思政課的刻板印象片面理解并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原則,雖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將“灌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但是并沒有將其視之為具體的教學方式,而是提倡教育者應該針對大學生的具體情形,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雖然現(xiàn)實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多是政治話語,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有一定的距離,但是絕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是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將教材內容以生活化的話語表達出來,并與大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和能力提升結合起來,能夠調動大部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于當今的青年群體正處于青春逆反期,崇尚自由、多元、個性化的精神和多元的價值觀,而“政治說教論”標簽所蘊含的硬性灌輸和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很容易消解他們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熱情與興趣。

(三)以“洗腦控制論”來瓦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心理認同

作為一種比喻,“洗腦”通常指的是對受眾進行意識的強制性灌輸,徹底改變其原本的思維和觀念,并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的行為活動?!跋茨X”概念一般是從貶義角度使用的,多指的是傳銷、邪教以及恐怖主義組織等,通過強制、欺騙或引誘的手段不斷地去灌輸并控制他人的意識的現(xiàn)象?!跋茨X”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使大學生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認同一種排他性的、封閉的價值觀念。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內容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具有比較嚴肅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并且屬于有系統(tǒng)地、有計劃地向社會成員施加意識形態(tài)影響,以形成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政治意識水平或政治覺悟程度,“規(guī)約”并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教育活動,很容易因為教育的規(guī)范性和法定性,被冠之以“洗腦控制”的污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內容是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的,并不是規(guī)制與限制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是為其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思政課的教育內容是開放性的,而非封閉性的。顯然,思政課并不是貶義上的“洗腦”行為。而此種“污名”一旦為青年群體所認可,那么就會瓦解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心理認同,進而產生抵制與逆反心理。

(四)以“背多分”來否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和思想政治素質的生成性

“背多分”主要是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方式而言的。長期以來,部分教育者習慣于將思政課看成一門需要學生掌握具體知識的課程,具體表現(xiàn)在教學上就是理論知識滿堂灌,在考試方式上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閉卷筆答為主要形式,“千人一卷,千人一面”。因此,學生對思政課考核方式的印象就是“背多分”——背書、背答案、背論述、背要點。我國在研究生入學考試和公務員考試中,都會考察考生的政治理論知識,雖然在內容上,這種知識多來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但是這并不是思政課的教學目的。思政課的目的在于通過知識傳授、氛圍渲染、主體踐行等方式使大學生內化并外化之,生成特定的思想政治素質。一旦思想政治理論課被冠之以“考研政治課”的標簽,就很容易演變?yōu)橐环N知識課程,對知識點的記憶和背誦就成為得高分的關鍵所在。這種“背多分”偏見,一方面,反映了思政課考核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否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以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生成性特征。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接受過程包括內化和外化兩個階段,其中內化階段包括擇取、整合、記憶等環(huán)節(jié),而外化主要是實踐環(huán)節(jié);兩階段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生成提供了基礎。如果大學生只是完成了理論記憶環(huán)節(jié),這意味著接受的過程尚未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也沒有實現(xiàn)。同時,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缺失,大學生也會無法體認教育內容的真理性價值。

(五)以“課程好講,科研易做”來否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神圣性

這種偏見主要是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者的,最主要的論點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最好講的課,似乎任何人都能上好、講好思政課,認為既可以照本宣科,平鋪直敘,也可以寓教于樂,嬉笑怒罵;對于思政課的科研,則認為可有可無,幾無價值可言。這種偏見既否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理性與政治性相統(tǒng)一的課程性質,也否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神圣使命;同時影響著思政課教學結構和教師的身份自信,造成了部分教師職業(yè)榮譽感不強,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甚至部分思政課教師羞于自己的職業(yè)身份,有的甚至想方設法離開這一職業(yè)。

以上只是列舉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污名化”的主要表現(xiàn),而且這些“污名”存在程度不同,影響也不相同,但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從根本上講,都是否定思政課程存在的必要性和神圣性,而這必然消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和接受,進而影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污名化”的成因

一個事物之所以“污名化”,其成因是基于此事物的某些特征,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其“污名化”的成因比較復雜,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xiàn)實原因;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具體而言:

(一)“左”的影響遺留:“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刻板印象

我國曾經歷過一段“左”的錯誤時期,這種錯誤主要表現(xiàn)為階級斗爭的擴大化,各種政治運動使普通社會成員卷入其中,給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作為從屬于這段時期政治運動的工具,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避免地要求人的思想和行為完全服從服務于政治要求的指導思想,沒有人文關懷和“斗爭”話語體系。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缺乏對人的具體需要和接受心理的足夠考慮。這種教育雖然在當時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其強制性的活動方式、無限的“上綱上線”等做法給人留下了逆反和抵制心理。改革開放后,雖然傳統(tǒng)思想政治模式在逐漸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也日益深入,但是歷史的“刻板印象”卻依然影響著社會成員的主觀好惡。因此,“政治說教論”、“洗腦控制論”的“污名”也就具有了發(fā)生的歷史基礎。

(二)社會思潮滲透:爭奪思想陣地的惡意標識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深入和對外交流的擴大,西方社會中大量蘊含著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思潮傳入我國,同時,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中,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社會思潮,也大量萌生。這些社會思潮,一方面,促進了國人對西方和中國社會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通過各種方式,廣泛而深入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存在的依據,各種社會思潮都必然爭奪輿論陣地,力求影響更多的社會成員,特別是某些具有反對我國根本制度的社會思潮,在爭奪輿論陣地的同時,對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大加攻擊和污蔑,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冠以各種“洗腦控制”、“政治說教”的污名。當前的一些社會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鼓吹政治自由,以文化多元為包裝,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等錯誤觀點,其影響在主觀上就引導著社會成員否定或拒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與接受,敵視培養(yǎng)科學思想政治素質的思政課,因此將其貼上“洗腦”的標簽,以瓦解大學生對其的認同。

(三)社會不良現(xiàn)象:消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確證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階段,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大變革、大變動與大轉型,一些制度與規(guī)范尚不健全,社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現(xiàn)象,諸如貧富差距大、官員貪腐、官僚主義等現(xiàn)象。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教材體系多傳播正面內容,如果在教育過程中不能正確處理這些負面現(xiàn)象,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與評判這些問題,那么剛走出校園的青年學生就會因為這些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存在而否定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一般說,任何教育都要受到環(huán)境的驗證、受者的自身知識經驗的驗證,才能為受者所接受,而大量與教材內容相背離的社會現(xiàn)象的存在以及課堂與社會的較大差距,不可避免地給部分學生造成“說教”“洗腦”等刻板印象。根據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調查,在影響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中,“黨政機關等部門存在的腐敗現(xiàn)象”(33.8%)、“人們交往中思想觀念的多元化(23.7%)”和“市場經濟的大量丑惡現(xiàn)象(23.1%)”、“社會傳媒輿論的過度娛樂化(15.9%)”依次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塑造的主要因素[2]。這些因素因為與課程所倡導的價值觀相背離,從而消解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確證,助長了思政課的“污名化”現(xiàn)象。

(四)受教育者偏見:主副之別與功利主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容上與中學時代的政治課相銜接。中學中存在的“主科”“副科”的區(qū)分,以及目前應試教育的影響,也隨之波及到高校中的思政課,部分大學生不能科學理解公共必修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地位和意義,依然以中學時代的學科主副之別來看待思政課和專業(yè)課的關系,這就造成了部分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無用論”的認同。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素質的認識偏見。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與個體能力相關的專業(yè)課受到大學生的重視,作為培養(yǎng)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其思想政治素質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并不如專業(yè)知識的功效直接與明顯,因此被大學生忽視,這種短視的“功利主義”自然助推了“課程無用論”的傳播。

(五)教育者羈絆:話語體系與教育方式的局限

之所以產生“政治說教論”和“娛樂化”的論調,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方式和話語體系把握不規(guī)范。這又包含兩種情況:一是受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響,教育者不能做到尊重大學生的接受主體性,不能以人為本,將課程價值與大學生需要和發(fā)展結合起來,與生活世界脫離,自成體系,自娛自樂;在教學方法上陳舊呆板。二是教育者為了吸引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關注,過于追求教育方式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一些職業(yè)規(guī)劃、心理輔導、就業(yè)指導等被運用上課堂,一些八卦娛樂新聞、英雄偉人的軼事趣聞開始在課堂上傳播,雖然達到了吸引學生眼球,增加學生抬頭率的目的,而這種娛樂化的教育方式不可避免地沖淡了課程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沖擊了思政課的嚴肅性。

除了上述因素外,還存在著某些人和機構對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輕視態(tài)度、市場經濟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功能弱化、社會將不道德現(xiàn)象都錯誤歸因于思政課等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共同發(fā)揮作用并相互影響,最后演變?yōu)樗颊n“污名化”。

歐文·戈夫曼認為污名表征的是特征和成見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3]。因此思政課的“污名化”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基于思政課的某些特征而言的。作為一種傳播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課程,思政課在性質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與“說教”和“洗腦”相類似的一些特征,但是這些特征并不必然導致“污名化”,特征與“污名”之間的關聯(lián),在某種意義上是社會建構的結果。這種建構過程是“放大化”和“標簽化”機制的共同作用。所謂“放大化”是指將思政課曾經存在的特征以及當下的某些特征“延伸”“擴張”為一個普遍性現(xiàn)象,“放大化”的本質是以偏概全;而“標簽化”是指將思政課的部分偏向負面的特征“刻板化”和“印象化”,并以此掩蓋其他偏向正面的特征,從而使這種負面特征成為思政課“本質特征”的標簽,其實質都是一種強加。同時,在“以偏概全”和“強加”過程中,作為受污對象的思政課、相關教師和教學機構,由于存在著事實上的弱勢地位,沒有能力予以強勢的反擊和批駁,再加上歷史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思政課的“污名化”就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實。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去“污名化”的路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污名化”現(xiàn)象嚴重損害了思政課教學,影響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和接受,因此必須要予以足夠重視。由于“污名化”是針對思政課目前存在問題的某些標簽化行為,因此去“污名化”的路徑,應該主要從思政課自身建設入手,重點在于通過自身素質的增強來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升理論魅力,提升思政課教學機構和教師的身份自信

“污名化”的過程通常是“他污”和“自污”并行的過程,之所以“他污”,是因為思政課本身存在某些缺點;而“自污”的存在,則是因為思政課教學機構和教師因為弱勢地位而導致的某種身份不自信。這種不自信雖然具有客觀原因,如制度安排、歷史影響等,但也有源自主觀的理論不自信、職業(yè)不自信等因素。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要提升自己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的認識,增強對教育內容的認同和信仰程度。反過來,這種理論自信會增強教育者的內在素質,反映在課堂上,就是通過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魅力來征服學生。正如劉建軍教授指出的,“當教師對一個問題有較深入研究的時候,他會講得精彩,并調動起自己的情緒和激情。而這又會向學生傳達一種自信,傳達一種‘這樣的理論是正確的的信念。教師經過深入研究而深信不疑的理論觀點,在講授起來的時候必定是信心十足、激情澎湃,從而能夠產生最大的效果?!盵4]

(二)調整利益配置,改變思政課教師在職業(yè)發(fā)展中的弱勢地位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污名化”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相關教學機構和教師在職業(yè)發(fā)展中的弱勢地位,當其面對“污名”的遭遇時,無力對抗這種以偏概全的標簽化行為。因此,黨和國家必須從制度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機構和教師利益予以確認和保障,改變思政課“弱勢學科”的地位。這種制度保障,首先,對思政課教學機構的地位強化。目前進行的思政課改革,實際上都蘊含著提升教學機構地位的內容;其次,要提升思政課教師利益和地位。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師授課任務比較重,科研支持力度比較小,這使得在與其他專業(yè)課教師競爭時劣勢明顯,因此要結合思政課教學科研的特點,通過科學設置評價機制,增強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前景。

(三)改革話語體系,增強思想政治課對現(xiàn)實的呼應和解釋力

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當代中國已經進入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大學生處在一個物質豐裕、資訊發(fā)達的社會環(huán)境中,使得他們更注重學習的個人體驗,同時也因為日益方便的多媒體設備而具有了搜索查證相關信息的能力,逐漸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傳統(tǒng)話語體系提出了質疑。對此,當下的思政課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話語體系,走出脫離實際、在思想政治課范圍內孤立建構的言說困境,要注意結合大學生的個性需求,在內容上要呼應他們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和自身發(fā)展問題,以大學生容易接受的話語方式闡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魅力。

(四)重構課程功能,堅守思政課的核心陣地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污名化”的致因之一,實際上是社會賦予了思想政治工作過多的社會期望,而思政課無力承擔,也無法實現(xiàn)如此多的責任,所以就有人認為其知識“無用”。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但“生命線”理論實際上強調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這并不代表只要具有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無往不勝。在現(xiàn)實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培養(yǎng)人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功能,因此思政課主要是圍繞構建有利于大學生“三觀”形成的機制,如理論闡釋機制、社會實踐機制、氛圍營造機制等,執(zhí)著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與接受,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相結合上,使得大學生能夠在獲得理論價值的認知后,更多的從社會實踐中獲取到該理論的實踐價值,從而夯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用性”。這可以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去“污名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 劉宗讓. 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看法的跟蹤調查與分析[J].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2(02):161-167.

[2] 于涵,張瑜,李澤芳. 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狀況調查分析:以首都五所重點高校部分大學生為樣本[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30-33.

[3] [美]歐文·戈夫曼. 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M]. 宋立宏,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8.

[4] 劉建軍. 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怎樣做科研[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1):62-65.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理論課成因
中國人口老齡化:現(xiàn)狀、成因與應對
垛田形態(tài)多樣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視角下相對貧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羅素悖論的成因
羅素悖論的成因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