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婷
(周口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南周口 466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以胃粘膜上皮和腺體數(shù)目減少、胃粘膜萎縮及變薄為主要表現(xiàn),其在慢性胃炎中約占10 %~20 %。197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列為癌前病變,癌變率為1 %~3 %[1]。從中醫(yī)角度來看,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發(fā)病主要與患者的自身體質、飲食習慣、周邊環(huán)境及氣候等因素息息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傳統(tǒng)的西醫(yī)治療方式以抑制、阻斷、逆轉其癌變?yōu)橹鳎委熜Ч患?,故近年治療方式有所轉變。中醫(yī)重在調理,以“養(yǎng)胃”為主,且部分中藥材可以促進胃粘膜增厚及數(shù)目增多。有文獻報道,中醫(yī)療法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方面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西醫(yī)[2]。葉酸可以促進胃粘膜蛋白的合成,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進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故本文將我院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期間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180例進行分組治療,意在研究不同治療措施對患者身體康復的效果。
1.1對象 將上述時期18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分別設為對照組、實驗組Ⅰ和實驗組Ⅱ。對照組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23~71歲、平均42.3歲,病程5月~23年、平均8.2年;實驗組Ⅰ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22~68歲、平均44.2歲,病程6月~22年;實驗組Ⅱ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21~69歲、平均43.3歲,病程6月~20年。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依據(jù)2012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頒布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3]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行胃鏡及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并將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者納為研究對象。中醫(yī)癥候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內容并結合臨床特征制定胃脘痛、痞滿等診斷標準。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健全,且組間相互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排除標準:(1)經(jīng)檢驗胃部出現(xiàn)癌變或存在癌變可能者;(2)合并其他臟器疾病和精神神經(jīng)癥狀者;(3)有飲酒史者(飲酒時間 > 5年,每日飲酒量 > 250 mL)者;(4)合并有嚴重的膽汁、十二指腸液反流者;(5)因免疫學、遺傳學因素導致的慢性萎縮性胃炎A組;(6)拒絕簽署實驗治療同意書者。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法進行治療:左氧氟沙星片(云南盤龍云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0726)口服,500 mg/次,30天一個療程;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康普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3020287)口服,20 mg/次,30天一個療程;克拉霉素分散片(哈藥集團制藥六廠,國藥準字H20020148)口服,250 mg/次,30天一個療程;以上三種藥均每天服用兩次。實驗組Ⅰ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益胃湯加減方?;A藥方:黨參、炒扁豆各15 g,丹參、麥冬、白芍、沙參、當歸各10 g,龍葵、半枝蓮、甘草、枳殼、姜半夏各9 g,黃連5 g。根據(jù)患者不同的臨床癥征可加減:伴膽汁反流者可加柴胡8 g、郁金8 g、竹茹8 g;伴有噯氣者加代赭石20 g、旋覆花12 g;伴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者加用海螵蛸10 g、白芷10 g;伴有腸上皮化生者加用莪術8 g、水蛭10 g、白花蛇舌草30 g、浙貝8 g[3]。用水煎服,每日一劑,每天于早晚餐前半小時服用兩次,30天為一個療程,在具體服用中注意飲食清淡,忌辛辣、油膩食品和煙酒,不能送服其他中藥和西藥[4]。實驗組Ⅱ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益胃湯加減方聯(lián)合葉酸治療,藥方使用材料及注意事項同實驗組Ⅰ,葉酸片(天津亞寶藥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597)口服,10 mg/次,2次/天,30天一個療程。三組患者治療3個療程后對總有效率、臨床表現(xiàn)改善情況、病理檢查情況分別進行比較分析。
1.3診斷標準
1.3.1臨床癥狀分級 患者臨床疾病癥狀消失,且能日常生活及工作,飲食不受影響為0度;病情得到控制且癥狀基本緩解為1度;病情有所好轉,但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輕微影響為2度;疾病癥狀無好轉,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影響較大需藥物維持為3度[5]。
1.3.2療效判斷標準 (1)顯效:患者飲食和體重恢復正常,疾病癥狀完全消失,經(jīng)檢查后發(fā)現(xiàn)急慢性炎癥均好轉,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腸化、異型增生及腺體萎縮情況較明顯恢復;(2)有效:患者飲食情況得到改善,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胃粘膜病變范圍明顯縮小,急性炎癥和慢性炎癥均得到好轉,病理檢查表明腸化、異型增生、和腺體萎縮都有所減輕;(3)無效: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病理檢查腸化、異型增生和腺體萎縮均沒有得到好轉,但病情未出現(xiàn)惡化。
1.3.3病理檢查分度 輕度:慢性炎癥細胞少且局限不超過粘膜層的1/3;固有腺體數(shù)目減少不超過原有腺體的1/3,大部分腺體保留。中度:慢性炎癥細胞密集,超過粘膜層的1/3但未超過2/3;固有腺體數(shù)目減少1/3但不超過2/3,殘余腺體雖保留但分布不規(guī)則。重度:慢性炎癥細胞密集,占據(jù)全部粘膜層;固有腺體數(shù)目減少超過2/3,僅保留有少數(shù)殘余腺體,甚至完全消失。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0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三組研究完成情況 對照組出現(xiàn)1例中途要求服中藥治療而退出;實驗組Ⅰ出現(xiàn)1例因不能按時規(guī)律服藥而退出;實驗組Ⅱ出現(xiàn)2例不愿復查胃鏡及病理檢查而退出。治療期間,對照組、實驗組Ⅰ和實驗組Ⅱ分別出現(xiàn)7例(11.8 %)、3例(5.1 %)、2例(3.4 %)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嘔吐、便秘,均可自行緩解消失,三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開始前后血、尿、糞便常規(guī)及心電圖、肝腎功等指標均未見明顯異常。
2.2三組治療后病理檢查情況比較 在胃粘膜萎縮的比較中,對照組與實驗組Ⅰ比較P>0.05,無明顯差異;實驗組Ⅱ與實驗組Ⅰ比較P<0.05,存在明顯差異。在炎癥的比較中,對照組與實驗組Ⅰ比較P<0.05,存在明顯差異,實驗組Ⅱ與實驗組Ⅰ及對照組比較P<0.05,存在明顯差異。數(shù)據(jù)表明西藥加中藥治療在炎癥改善方面較西藥常規(guī)治療效果好,但中醫(yī)綜合療法聯(lián)合葉酸片治療無論在胃粘膜萎縮還是炎癥改善,相比較其他兩組均有很好的效果,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后病理檢查情況比較
2.3三組治療后臨床表現(xiàn)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腹脹對照組與實驗組Ⅰ比較P>0.05,實驗組Ⅱ與其他兩組比較P<0.05;腹痛對照組與實驗組Ⅰ比較χ2=2.32,P<0.05,實驗組Ⅱ與實驗組Ⅰ比較χ2=3.47,P<0.05;反酸對照組與實驗組Ⅰ比較P>0.05,實驗組Ⅱ與其他兩組比較P<0.05;惡心對照組與實驗組Ⅰ比較χ2=1.78,P<0.05,實驗組Ⅱ與實驗組Ⅰ比較χ2=5.31,P<0.05。數(shù)據(jù)表明單用中藥治療在腹痛和惡心的改善方面好于單用西藥治療,中藥綜合療法聯(lián)合葉酸片治療在腹脹、腹痛、反酸、惡心等方面均好于單用中藥及單用西藥治療,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后臨床表現(xiàn)改善情況比較
2.4三組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3個療程之后三組患者均有一定效果。其中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1 %,實驗組Ⅰ總有效率為81.3 %,實驗組Ⅱ總有效率93.1 %。實驗組Ⅰ總有效率大于對照組,χ2=3.54,P<0.05。實驗組Ⅱ總有效率大于實驗組Ⅰ,χ2=3.61,P<0.05,見表3。
表3 三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 (%)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西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不規(guī)律及不良飲食習慣、免疫及相關遺傳因素,通常由慢性淺表性胃炎發(fā)展而來,且病情多反復持久。中醫(yī)認為胃為傳化之腑,體陽而用陰,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多與勞倦過度、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有關,同時肝胃不和、瘀血阻滯、脾胃虛弱伴濕熱、胃陰不足也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因此虛、滯、熱、淤是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最關鍵的四個證候。相關文獻指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失濡養(yǎng),胃絡瘀而胃氣失和,其主要因素包括濕濁中阻、熱毒蘊結、陰液虧虛、瘀血停滯、氣機郁滯等[6]。
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應用兩種方案,一種是鉍制劑聯(lián)合兩種抗生素,另一種是質子泵抑制劑(PPI)聯(lián)合兩種抗生素,本研究選用第二種方案。奧美拉唑是一種能夠抑制胃酸的有效藥物,同時該藥物能夠在炎癥和潰瘍表明形成保護膜,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粘膜的刺激。阿莫西林為半合成廣譜青霉素類藥,其在酸性條件下穩(wěn)定,胃腸道吸收率達90 %,且殺菌作用強、穿透細胞壁的能力也強,是目前常用的清除幽門螺旋桿菌藥物??死顾厥羌t霉素的衍生物,在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過程中效果較紅霉素好,且在酸性條件下較為穩(wěn)定,可較快到達藥物高峰濃度。葉酸的主要功能是參與DNA甲基化以及DNA的合成、修復,同時服用后還可改善胃粘膜萎縮和腸上皮化生,抑制細胞的增殖,誘導細胞凋亡,還可通過抑制鳥氨酸脫羧酶和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異型增生,但病理學轉變有效率較低[7-9],常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
在中醫(yī)治療時,使用益胃湯加減方,以麥冬、白芍為君藥,有和中養(yǎng)胃、化陰健脾的功效;丹參可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柴胡可解熱止痛,并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茯苓可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黃連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甘草可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半枝蓮可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搭配白花蛇舌草、姜半夏可恢復胃萎縮的腺體、補充損耗的胃液、滋養(yǎng)胃粘膜及胃上皮細胞;同時白芍、當歸和黨參配伍可以補氣血、通經(jīng)絡,加用丹參還可清除舊的積累淤血,并且促進新血的營養(yǎng)生成。根據(jù)癥狀的輕重及特點,加用不同的中藥以輔佐,促進伴發(fā)癥的恢復,最終起到改善微循環(huán)、恢復胃粘膜血運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中,從總有效率、病理檢查及臨床表現(xiàn)改善三個方面做了比較,不僅證實了之前的研究,即中醫(yī)綜合療法比西藥常規(guī)治療效果更好;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中醫(y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葉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效果好于單用中藥及單用西藥治療。所以中醫(yī)綜合療法聯(lián)合應用葉酸片治療相比較其他療法的效果更為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并廣泛應用。目前應用中藥治療的研究主要在國內開展,國外這一方面的研究尚屬空白。本文在研究中未明確闡述中藥對于幽門螺桿菌的清除率以及對自身免疫性和遺傳性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治療情況。下一步研究時可擴大研究范圍、延長治療時間、幽門螺桿菌轉陰率以及比較此療法對自身免疫性和遺傳性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