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齊地在楚漢戰(zhàn)爭和漢初政局中的作用為例"/>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齊地的特殊政治地位
---以齊地在楚漢戰(zhàn)爭和漢初政局中的作用為例

2020-03-04 08:18:52季升輝
集寧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季升輝

(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齊地"第三方"的戰(zhàn)略政治地位在漢初以前便已有出現(xiàn),如秦國在消滅六國的過程中十分忌憚實力強大的齊國,所以重金賄賂齊國寵臣勸齊王不要參與六國合縱抗秦.齊國最終沒有參與六國合縱抗秦,這使得關(guān)東六國聯(lián)盟實力大大削弱,秦得以一一剪滅各國,齊國最后也不得幸免.齊國選擇獨立于秦與其他五國的戰(zhàn)爭,雖然沒有較大的戰(zhàn)爭損失,但其余五國一一滅亡,只剩下齊國孤掌難鳴,最終為秦所滅也是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也反映齊地依靠自己雄厚的綜合實力,成為影響天下走勢的重要政治力量.而齊地這種關(guān)鍵的政治作用在楚漢戰(zhàn)爭和漢初政局中更是有多次明顯的表現(xiàn),本文以秦末漢初時期齊地三次重大的政治抉擇為例,試探析齊地關(guān)鍵性的政治地位及其形成的社會因素.

一、齊地"第三方"政治地位的體現(xiàn)

在楚漢戰(zhàn)爭和漢初政局的復雜局面中,齊地就仿佛是打破權(quán)力天平平衡的最后一塊砝碼,往往能起到改變局勢的作用.齊地的幾次關(guān)鍵性政治抉擇則直接關(guān)系著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集團取得最終勝利以及漢初政治格局的走勢.

(一)齊地左右楚漢雙方的戰(zhàn)爭格局

可以說齊地的叛亂是項羽的霸業(yè)走向衰落的起點,首先是項羽對齊地的分封策略引起齊地實權(quán)派的不滿.因為齊地的實際掌權(quán)派田榮與項羽宿有舊怨且沒有跟隨他入關(guān)滅秦,同時一個完整強大的齊國對項羽而言也是一種嚴重威脅,所以項羽在滅秦后將齊地一分為三分封給與他親善的田氏宗親,齊國的實力派田榮卻是一無所獲."(項羽)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guān),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shù)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shù)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①項羽不公平的分封策略引得各路諸侯不滿,正如陳馀所說:"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②田榮更是對于項羽這種不公平的分封策略無法容忍.所以,田榮率先在齊地起兵反擊項羽,以武力統(tǒng)一齊地,聯(lián)合天下不滿于項羽的諸侯,全力與楚國對抗.李開元先生評論田榮在齊地的反楚事件是"將項羽所建立的天下秩序,再一次打亂.各地自認為在大分封中遭到了不公平處置的各色實力人物,紛紛行動起來,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③齊地的動亂引楚國精兵赴齊平亂,將項羽的主要精力都牽扯在齊地,無暇顧及西線的劉邦集團.清代學者王鳴盛認為:"項氏之敗,半為田氏牽綴,不西憂漢而北擊齊,以此致亡."④齊地的動亂給了劉邦集團大好的機會得以順利地還定三秦,楚漢戰(zhàn)爭正式全面開始.

而漢四年二月(公元前203年),隨著韓信占據(jù)齊地的形勢變化,齊地對于天下局勢的影響力就更加突出,正如項羽所派的辯客盱眙人武涉所言:"當今二王之事,權(quán)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⑤正是由于占據(jù)地大物博的齊地,韓信也有了向漢王劉邦討要王號的底氣,于是派遣說客向正在被困滎陽的劉邦討要"假齊王"的封號."(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zhèn)之,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⑥在韓信具有威脅意味的請封要求下,劉邦雖然憤怒卻不得不暫時妥協(xié).因為正如張良和陳平所言:"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⑦在楚漢滎陽對峙的關(guān)鍵時期,韓信所占據(jù)的齊地儼然已經(jīng)成為決定楚漢命運的"第三方"政治力量.所以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價道:"漢高之戰(zhàn)成皋也,項羽一日未平,則一日猶與韓、彭、張、吳齒,故韓信請王,終奪之而不敢怨."⑧

齊地作為動搖楚漢戰(zhàn)局的重要政治力量,劉、項雙方對于韓信的齊國力量不得不極力拉攏,而韓信的謀士蒯通更是建議韓信以齊地為根基,脫離劉邦集團而自立,形成楚、漢、齊三分天下的局面."據(jù)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鄉(xiāng)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⑨當此之時,齊地的任何政治抉擇都會對天下局勢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雖然,韓信最終也沒有選擇背漢自立,但是仍然以"第三方"的力量獨立存在,并且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因為齊地徹底倒向漢方,使得楚國都城彭城暴露在齊軍的攻擊下,項羽不得不與劉邦議和并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項羽東歸之際引兵追擊,并約定韓信、彭越等諸侯合擊項羽,結(jié)果韓信和彭越都未按時匯合而導致劉邦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向張良詢問原因,張良認為韓信在齊地的利益沒有得到正式確認所以推脫不來.張良勸劉邦"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⑩由此可見韓信的齊國不是百分百貫徹劉邦的指令,還是以齊國的利益為首要條件的.錢穆先生則是認為韓信等異姓諸侯王"皆與高祖素等夷,各據(jù)其手定之地,外托君臣,內(nèi)實為敵國."?韓信在得到齊地的封地許諾后才前疑盡釋,率三十萬齊國軍隊與各地諸侯在垓下包圍項羽.在韓信的優(yōu)秀軍事指揮下一舉破楚,韓信的齊國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二)齊地是平定呂氏之亂中的外部力量

鑒于齊地重要的政治地位,所以劉邦在稱帝之后,首先一件大事就是將韓信改封為楚王遷離齊地,并在齊地恢復郡縣制,將其牢牢控制在漢中央手中.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劉邦下詔:"齊,古之建國也,今為郡縣,其復以為諸侯.""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立子肥為齊王."?劉氏同姓齊國的出現(xiàn)是劉邦鑒于秦朝沒有分封同姓親族為枝輔而二世而亡的教訓,所以"諸侯大國無過齊悼惠王.以海內(nèi)初定,子弟少,激秦之無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萬民之心."?關(guān)于齊地的重要性,在田肯對劉邦的諫言中表現(xiàn)得很明白,"夫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所以劉邦以庶長子劉肥來占據(jù)齊地,其年齡和身份都是比較合適.劉氏同姓齊國的建立使得漢中央在關(guān)東地區(qū)有了穩(wěn)定的戰(zhàn)略點,與關(guān)中地區(qū)相互呼應以制衡異姓諸侯,以第三方身份參與漢中央平定異姓諸侯王的戰(zhàn)爭.比如漢十年 (公元前197年),陳豨于代地造反,齊相國曹參率領(lǐng)齊國軍隊大破陳豨將領(lǐng)張春的軍隊,第二年,淮南王黥布反,齊相國曹參和齊王劉肥率領(lǐng)十二萬軍隊與劉邦合擊黥布軍.?

漢惠帝時,強大的劉氏同姓齊國對于呂后專權(quán)是一種外部威脅,所以呂后采用多種手段打壓齊地的政治勢力.首先是分割齊國的領(lǐng)土.呂后在長安酒宴上以毒殺劉肥為恐嚇,劉肥被迫將城陽郡獻給呂后作為魯元公主的湯沐邑.齊哀王二年 (公元前186年),"高后立其兄子酈侯呂臺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齊哀王八年(公元前181年),"高后割齊瑯邪郡立營陵侯劉澤為瑯邪王."?呂后通過多種方式共分割齊地三郡之多的領(lǐng)土,這是對齊地勢力的一次實質(zhì)打擊.二者是加強呂氏與齊地王族的聯(lián)姻.如召齊王之弟劉章入長安宿衛(wèi),并封劉章為朱虛侯,將呂祿的女兒嫁給他為妻.又封齊王的另一弟劉興居為東牟侯,同樣是宿衛(wèi)長安中.但是,劉章兄弟對于呂氏擅權(quán)十分憤慨,劉章就曾在宴會時借耕田歌諷刺呂氏擅權(quán),"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鉏而去之."?諸呂都深深忌憚劉章,朝內(nèi)大臣也開始逐漸依附劉章,"諸呂憚朱虛侯,雖大臣皆依朱虛侯,劉氏為益強."?所以劉章兄弟開始內(nèi)聯(lián)結(jié)漢朝中央的功臣集團,外借助齊國的強大力量,為日后鏟除諸呂的斗爭做好準備.

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呂氏集團抓緊把握漢中央的軍政大權(quán)."呂祿以趙王為漢上將軍,呂產(chǎn)以呂王為漢相國,秉漢權(quán),欲危劉氏.勃為太尉,不得入軍門.陳平為丞相,不得任事."?呂氏集團與劉姓諸侯王和漢初功臣集團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呂氏把持朝政影響了功臣集團的利益,周勃、陳平等老臣也被奪權(quán),這引起其強烈的不滿.所以,漢中央的功臣集團開始與齊地諸侯國勢力達成合力鏟除呂氏的政治默契.

齊地諸侯國勢力決定幫助漢大臣鏟除呂氏勢力,其實含有爭奪帝位的打算.齊國以劉章和劉興居為內(nèi)應,齊王先徹底清除國內(nèi)的反對出兵勢力,然后"以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nèi)史,悉發(fā)國中兵."?同時欺騙呂后所立的瑯琊王劉澤前來齊國主持大局,將其扣留,兼并瑯琊國之兵,以免后顧之憂.于是齊國之軍首先進攻呂國之濟南郡,同時齊王發(fā)布告諸侯之書,意圖聯(lián)系諸侯共同反呂.呂氏在聽到齊國起兵的消息后,派灌嬰率軍迎擊齊軍,但灌嬰心向劉氏,于是進軍至滎陽便不再前進,派人去與齊王等諸侯連和,齊軍也屯駐在齊國西部邊境等待時局變化.而在漢中央內(nèi)部,功臣集團終于開始行動,首先酈商欺騙呂祿只要交出兵權(quán)并返回封國可保無虞,呂祿信以為真而交出兵權(quán),太尉周勃也掌握了北軍,又派遣朱虛侯劉章率軍進宮誅殺呂產(chǎn),呂氏家族皆被夷滅.

在鏟除諸呂的過程中,齊國又再一次展現(xiàn)出影響天下局勢的重要政治作用.作為漢高祖在關(guān)東地區(qū)設(shè)立的最大的同姓諸侯國,齊國等諸侯國的起兵確實起到了拱衛(wèi)漢室中央,維護劉氏天下的作用.因為齊國的強大軍力造成諸呂的外部威脅,使得功臣集團的內(nèi)部政變?nèi)绱隧樌?但齊王劉襄不經(jīng)漢朝中央許可便擅自起兵,同樣也是包含爭奪皇位的心思,齊國這樣強大的諸侯王國顯然是對皇權(quán)形成了威脅,這必然引起漢朝中央的警覺.所以漢初功臣集團沒有選擇功勞最大的齊王繼位,以"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為理由而否決了齊王的繼承皇位的機會.而選定母家勢力薄弱,素有仁孝之名的代王劉恒繼承皇位.呂思勉先生就曾指出:"齊雖強,然欲西攻長安,力固有所不逮,而名亦弗正,亦不得不俯首罷兵,雖朱虛侯,亦不料徒為漢大臣驅(qū)除難也."?齊地的劉姓諸侯王企圖以平定呂氏之亂的功勞而登上帝位的政治謀劃落空了,其實這不難預料.因為,一旦齊王登基為帝,強大的齊地一派政治勢力必然要侵奪漢中央功臣集團的利益,這顯然是功臣集團所不能接受的.

(三)齊地的反復加速漢中央平定七國之亂

齊地第三次左右天下局勢則出現(xiàn)在漢景帝時期爆發(fā)的七國之亂.文景之時,漢初所封的同姓諸侯王國同漢中央的矛盾更加嚴重,漢文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賈誼就曾指出諸侯王 "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實力強大且在鏟除諸呂之役中立下大功的齊國在各路諸侯國中首屈一指,這就不得不引起漢中央的戒心與制衡.而齊國一脈勢力的諸侯王國也曾公開反叛,濟北王劉興居則趁文帝征匈奴之時而造反,漢文帝派兵鎮(zhèn)壓叛亂,劉興居自殺,國除為郡.所以在漢文帝十六年,文帝將齊地分為六個小國."文帝憐悼惠王適嗣之絕,于是乃分齊為六國,盡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為王.齊孝王將閭以楊虛侯立,濟北王志以安都侯立,菑川王賢以武成侯立,膠東王雄渠以白石侯立,膠西王卬以平昌侯立,濟南王辟光以扐侯立."?再加上之前劉章的城陽國,恢復原前齊國擁有的七郡七十余城,但完整而強大的齊國此時已被分割為七個小國.

漢景帝時采用重臣晁錯的建議,用直接、快速的方式來削減諸侯王的封地,企圖一舉解決諸侯王國勢力尾大不掉的問題.正如晁錯評論諸侯王國同中央的關(guān)系,"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面對朝廷急切猛烈的削藩政策,吳王劉濞率先掀起反叛漢朝中央的叛亂.

為獲得其他諸侯王國勢力的支持,吳王劉濞首先要拉攏的就是齊地諸國.膠西王劉卬因削地舊怨以及個人的政治野心很快便與吳王達成聯(lián)盟,同時派使者聯(lián)絡齊、菑川、膠東、濟南等國一同反漢,這樣文帝時所分立的齊地六國加上吳王聯(lián)絡的楚國、趙國結(jié)成了反漢諸侯王國聯(lián)盟.但叛亂開始之際,齊王劉將閭卻臨時反悔,毀約堅守城池以待漢軍援救,濟北王劉志也被王國官員挾持而不敢反漢,齊地的叛亂格局被打破,叛軍不得不先進攻齊國都城臨淄.而漢朝方面也迅速部署平叛的安排,"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qū)⑷鶎④娡鶕魠恰⒊?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jiān)齊、趙兵."?由于齊國、濟北國的堅守,牽制了吳楚叛軍的兵力也為漢中央平叛贏得了部署時間,漢將欒布在齊地擊破菑川、膠東、濟南、膠西等國的叛軍,叛亂的諸侯王紛紛伏誅,國除為郡.而齊王劉將閭因為之前參與叛亂而畏罪自殺,濟北王認罪后被改封淄川.關(guān)于齊地諸國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作用,元人馬端臨在其著作 《文獻通考》中有著深刻分析,"及孝景之時,吳、楚為逆,悼惠王之子孫所謂六王者,皆預其謀,然俱以國小兵弱,故齊與濟北雖預密謀而終不敢發(fā),膠東、膠西、濟南、菑川僅能出兵圍齊,及漢兵出,則各已潰散.吳、楚既無鉅援,宜其速敗.使齊地不早分,以一壯王全據(jù)七十二城之甲兵,與吳、楚合從西向,漢之憂未艾也."?吳楚七國之亂三個月即告平定,齊地諸國的臨時反復是一個重要原因.吳楚一方既失去齊地這一實力雄厚的強援,又不得不分兵陷入爭奪齊地的兩線戰(zhàn)斗,失去了快速進擊長安的時機,使得朝廷有時間能夠從容地安排平叛部署.若是齊地叛亂諸國團結(jié)一心,以齊地之強合力西攻長安,那么七國之亂的勝負結(jié)局也確實是未可知的.

二、影響齊地政治地位的社會因素

列寧說過:"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nèi)."?齊地在楚漢相爭階段和漢初時期都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這是與齊地特有的社會因素有著直接聯(lián)系的.繁榮的經(jīng)濟條件使得齊地有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政治上左右逢源的傳統(tǒng)觀念,保全齊地以觀天下之變;齊地眾多的英雄豪杰奠定其人才儲備,這一系列因素使得齊地在數(shù)次政局變化中有足夠的資本改變當時的政治格局.

(一)繁榮的經(jīng)濟條件

齊地是現(xiàn)代的山東半島區(qū)域,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靠近海洋,氣候溫暖濕潤,這對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大大有利.同樣因為齊地擁有靠近海洋的便利條件,所以制鹽業(yè)和漁業(yè)也是齊地的特色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齊地自古以來都是經(jīng)濟條件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戰(zhàn)國時代的齊國就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強國之一,太史公在《貨殖列傳》中描繪齊地的經(jīng)濟情況是:"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繁榮的經(jīng)濟條件是奠定齊地特殊政治地位的物質(zhì)基礎(chǔ).

首先是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使糧食儲備富足.齊地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不僅仰仗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如《漢書.地理志》中的描述:"正東曰青州:其山曰沂,藪曰孟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其畜宜雞、狗,谷宜稻、麥."?還包括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的改進和大量水利灌溉工程的輔助.如漢武帝時在"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漢初,齊王在長安宿衛(wèi)的弟弟朱虛侯劉章曾在宴會上為呂后所唱的《耕田歌》體現(xiàn)齊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上的精耕細作,"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鉏而去之".?因為齊地廣大的地域提供大量的耕地,再加上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條件的發(fā)展,這使得齊地擁有充足的糧食儲備.蘇秦對此評價道:"齊地方二千馀里,帶甲數(shù)十萬,粟如丘山".?韓信垓下會戰(zhàn)消滅項羽所率的齊地軍團有三十萬人之多."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后,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齊地沒有豐富的糧草后勤儲備是無法負擔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的.

其次是齊地人口眾多,商業(yè)繁榮.齊地紡織業(yè)發(fā)達,紡織品行銷天下."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顏師古注曰:"言天下之人冠帶衣履皆仰齊地."而齊地近海,煮鹽業(yè)也是十分興盛,漢代大商人刀間和東郭咸陽也是煮鹽業(yè)而發(fā)家致富.齊地官營鹽業(yè)同樣興盛,傳世封泥有"瑯琊左鹽""琊左鹽印".?齊地人口眾多,工商業(yè)極其繁榮,《戰(zhàn)國策》中記載縱橫家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齊國人口之多:"臨菑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fā)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菑之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雖然蘇秦的描述不免夸張,但是臨淄城人口數(shù)量眾多是不可否認的.人口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齊地眾多的人口既能刺激齊地經(jīng)濟消費發(fā)展,同樣也為齊地政權(quán)提供大量的勞動力用于對外戰(zhàn)爭和對內(nèi)建設(shè).如韓信率三十萬齊軍參與垓下之戰(zhàn);淮南王黥布反,齊相國曹參和齊王劉肥率領(lǐng)十二萬軍隊與劉邦合擊黥布軍?.齊地眾多的人口基數(shù)是齊地出兵動輒十萬的基礎(chǔ),再加上繁榮的經(jīng)濟條件所提供的后勤保障,這種巨大的戰(zhàn)爭潛力不得不讓各方政治力量側(cè)目.

(二)左右逢源的政治態(tài)度

自戰(zhàn)國時代開始,齊地的政治態(tài)度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都會陷入一種左右旁觀的狀態(tài).秦通過收買齊王身邊的寵臣游說齊王脫離五國抗秦的聯(lián)盟,齊國冷眼旁觀秦一一剪滅其余五國,但是齊國最終也不能獨善其身,當五國已經(jīng)滅亡,秦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入臨淄城."后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脩攻戰(zhàn)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而當秦末天下大亂之時,田儋、田榮兄弟在齊地起兵恢復了田氏齊國.但是齊國光復后卻不肯與諸侯合力攻秦,反而持一種坐觀成敗的政治姿態(tài).如項梁被章邯所攻擊而向田榮求救,田榮卻因私怨枉顧諸侯抗秦事業(yè)而拒不發(fā)兵,造成"章邯果敗殺項梁,破楚兵,楚兵東走,而章邯渡河圍趙於鉅鹿."?自戰(zhàn)國到漢初,占據(jù)齊地的政權(quán)往往以保齊自立為第一要務,并不熱心參與與齊地無關(guān)的事務.

至于到楚漢相爭之時,齊地更是在楚漢兩方之間左右逢源,搖擺不定.楚強則附楚,漢強再依漢.齊地先是在項羽主持分封后率先發(fā)難反楚,吸引楚軍主力于齊地.漢軍則趁機攻下關(guān)中,聯(lián)絡天下諸侯討伐項羽,而劉邦彭城大敗之后,齊地又絕漢和楚.劉邦派韓信討伐眾諸侯,又派酈食其說降齊王,而韓信則趁齊國放松戒備之際突襲.齊國烹殺酈食其向項羽求援,項羽派龍且率二十萬大軍援齊卻被韓信打敗,齊地落在韓信之手.齊地在楚漢兩方不斷反復始終是不穩(wěn)定的政治因素,因此,劉項二主都對于齊地始終是格外關(guān)注,甚至劉邦在稱帝之后仍念念不忘逃到海島的齊國王族田橫,多次下詔召其來長安.清代學者王鳴盛則認為:"然其后田橫亡居海島,高帝召之,則恐其為亂,非真欲赦之."?田橫此時已無一兵一卒,但田氏在齊地多年養(yǎng)成的名望仍然無可比擬,如田橫自殺時,仍有五百家臣隨之慷慨赴死,如此有政治號召力的田橫仍然在齊地,漢高祖必然不會放心.而韓信據(jù)齊之后,依照蒯通的話來說韓信也有了獨霸一方,與楚、漢三分天下的資本.所以,韓信在劉邦于滎陽激戰(zhàn)之時借故不來,反而挾功要做"假齊王",這樣的要求更是讓劉邦深惡痛絕卻無可奈何.在歷史上齊地這種作為"第三方"影響天下局勢的政治傳統(tǒng)一直在不斷重復,其實正是由于齊地的重要性所決定的.

(三)豐富的人才儲備

齊地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便是人才薈萃之圣地,如管仲晏子乃治國之良相,孫武穰苴乃當世之名將,孔子孟子創(chuàng)建發(fā)展之儒家思想更是影響千秋萬代,齊地養(yǎng)育的各種先賢人才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齊國孟嘗君養(yǎng)門客三千,稷下學宮更是百家爭鳴的文化圣地,齊地文化兼容并包,這為各地學者提供一個極好的文化場所."初,太公治齊,修道術(shù),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jīng)術(shù),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歷史塑造出齊地之人積極進取、追求成功、崇尚學術(shù)的文化底蘊.而在秦末漢初之時,更是有一大批齊地人才縱橫捭闔于諸侯之間,影響天下局勢的變化.如田橫兄弟三人趁秦末大亂之際占據(jù)齊地,先后稱王,漢高祖認為田氏兄弟"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他們可謂是當世之豪杰;齊地謀士蒯越勸韓信自立以鼎足天下,雖未成功也足可見其對于天下局勢的洞察力;齊人婁敬向漢高祖提出都關(guān)中,遷豪強,與匈奴和親等建議,這些都成為漢初所奉行的國策.此外還有鄒陽、主父偃等人也都是一時之人杰,齊地在漢初之時,貢獻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等等人才.

而齊地在漢初思想上的最大貢獻則是促進黃老思想的盛行,黃老之學正是從齊地走向漢中央并且確立為國家統(tǒng)治思想.郭沫若先生就認為黃老之學"事實上是培植于齊,發(fā)育于齊,而昌盛于齊".曹參相齊,禮聘膠西善于黃老之學的蓋公,向他請教安定齊地的策略."蓋公為言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推此類俱言之."?就是要求政府在正常的統(tǒng)治秩序下清凈無為,減少對百姓生產(chǎn)生活的干擾,寬刑省法,修養(yǎng)生息.曹參以齊地的黃老之學治理地方,取得較好政治效果."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而在蕭何去世之后,曹參接任為漢中央丞相,他將其治理齊地的黃老之學帶到了漢中央朝廷."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在漢初齊地的黃老思想的指導,西漢政府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注意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經(jīng)過七十多年的積累終于改變漢初經(jīng)濟殘破的窘境,為漢武帝的各項大有為措施做好了經(jīng)濟基礎(chǔ).

三、齊地與漢初諸侯王國問題

在楚漢戰(zhàn)爭和漢初政局的風云變幻之中,齊地依仗自身的雄厚實力而保持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對齊地問題的處理策略其實也是漢初處理諸侯王國問題的一個縮影.

秦漢之際裂土分封思想盛行.如田榮兄弟起兵反秦只為恢復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疆域,保全齊地而自立稱王,根本沒有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所以,齊地能在楚漢之間一直保持左右逢源,正是由于看出這一點,劉邦的謀士酈食其才有信心說降齊國.他認為只要劉邦正式分封齊王,齊國一定會倒向漢方,"今田廣據(jù)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彊,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shù)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而韓信同樣具有濃厚的分封思想,早在蜀中他與劉邦談論爭奪天下的戰(zhàn)略時,就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他與酈食其的不同意見只是在于他認為齊地應作為自己戰(zhàn)功的獎賞,不應當分封給田氏貴族,所以,他占領(lǐng)齊地后就向漢高祖請求做"假齊王".漢高祖劉邦同樣對分封思想并不排斥,只不過出于"家天下"的思想觀念認為要安定齊地必須要分封劉氏同姓為王.清代學者趙翼認為:"即漢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韓等,繼分國以侯絳、灌等.蓋人情習見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圍繞齊地問題的處理,其實也是各方勢力在分封思想下所做的不同措施.

齊地的幾次政治變化反映漢初處理諸侯王問題的原則.一是剪滅異姓諸侯王勢力,扶持同姓王.漢初韓信、彭越、黥布等異姓諸侯王各據(jù)一方,實際上則是潛在的分裂國家的危險因素,漢高祖一直想方設(shè)法地解決這個問題.如以韓信的齊國為例,通過改封楚王的方式將韓信調(diào)離經(jīng)營多年的齊地,達到削減其實力的目的.同時,封長子劉肥為齊王,建立劉氏同姓齊國.二是在同姓諸侯王實力膨脹的情況下,用推恩的方式分割王國土地.正如賈誼"眾建諸侯以少其力"的主張,劉肥一脈的同姓齊國在漢文帝時被一分為六個小國,參與七國之亂的齊地諸侯紛紛獲罪自殺,國除為郡.到漢武帝時期,齊地的諸侯王勢力已經(jīng)是非常弱小了,諸侯王要受到朝廷所派的國相所監(jiān)控.如主父偃任齊相時與齊王有隙,于是"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

齊地在漢初時期一直保持為諸侯國,但齊地由異姓諸侯國到劉氏同姓諸侯國,由一個完整的齊國到推恩分為數(shù)個小國的變化也反映了西漢初年中央政府對待諸侯國問題的幾次政策改變.

四、結(jié)語

齊地在楚漢戰(zhàn)爭和漢初政局扮演重要的"第三方"政治角色,齊地對于劉邦集團取得最終勝利,建立西漢王朝;對于西漢初期幾次重大的政局變化都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此外,齊地的政局變化也是在西漢處理諸侯王問題的政策下不斷改變的,這一切都不能離開當時特殊的社會因素,這與齊地自身的政治傳統(tǒng)、經(jīng)濟實力、軍事力量和人才儲備都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以齊地的特殊政治地位為切入點,可以使我們對秦漢之際的歷史問題有更加深刻的把握.

注釋:

① ②⑤⑥⑦⑨ ⑩????????? ????? ?? ????? ??? 司 馬 遷 , 《 史 記 》, 中 華 書 局 1959 年 版 , 分 別引自第2643頁,第321頁,第2623頁,第2621頁,第 2621頁,第2623頁,第332頁,第2012頁,第2028頁,第2000頁,第2001頁,第 2001頁,第 2072頁,第2001頁,第 2003頁,第 2825頁,第 3261頁,第1414頁,第 2001頁,第 2257頁,第 378頁,第194-195頁,第 2028頁,第 1903頁,第2644頁,第 2648頁,第 2029頁,第 2029頁,第 2029頁,第 2694頁,第 2612頁,第2962頁.

③李開元,《楚亡.從項羽到韓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版,第40頁.

④?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均引自第53頁.

⑧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63頁.

?錢穆,《秦漢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第257頁.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1962 年版,分別引自第 60 頁,第 59 頁,第 2243 頁,第 1997 頁,第 1912 頁,第1540頁,第1660頁,第1661頁.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5-76頁.

?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098頁.

?列寧,《列寧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2頁.

?陳直,《兩漢經(jīng)濟史料論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郭人民,《戰(zhàn)國策校注系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趙翼,《二十二劄記史校證》,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7頁.

张家口市| 南昌县| 海城市| 吉安市| 邢台县| 栾川县| 旅游| 桂平市| 黎城县| 双流县| 敖汉旗| 繁昌县| 安顺市| 固安县| 隆尧县| 伊金霍洛旗| 定日县| 喀喇| 调兵山市| 乐陵市| 阳新县| 英山县| 博爱县| 河东区| 射洪县| 金华市| 澎湖县| 昭平县| 宝丰县| 明星| 确山县| 博野县| 仁化县| 高邑县| 邵阳县| 乌苏市| 德清县| 竹溪县| 明水县| 南通市|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