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賢華 彭 越 彭建中
吾師彭建中先生乃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趙紹琴名家研究室負責人,彭建中名醫(yī)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彭教授深得三代御醫(yī)之后趙紹琴先生之真?zhèn)?,從事中醫(yī)臨床40多年,學驗俱豐,擅長以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等各種慢性腎病,療效顯著。彭建中教授繼承了趙老的學術觀點,認為慢性腎病是由伏邪化火導致熱郁血分、絡脈瘀阻[1],或由濕熱郁結日久致濕熱傷血、絡脈瘀阻[2]而成。郁熱或濕熱作用于人體,日久使之元氣損傷,氣機升降失常,故慢性腎病非單純用虛或實來概括,乃是虛實夾雜之病。二邪又皆為熱邪,皆以絡脈瘀阻而致病,故制定了以涼血化瘀為主,以疏風勝濕、疏調三焦、通腑排毒、分消利濕、益氣培元為輔,配合飲食調攝、運動鍛煉的綜合治療方法。今將益氣培元法淺析如下。
慢性腎病的病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或外邪反復侵襲,或伏邪間歇發(fā)作,或濕熱時盛時衰,或飲食不當、起居不慎等因素均可使腎病反復發(fā)作,進行性加重,不斷造成正氣損耗,致使腎氣不足,久則元氣虧損。慢性腎病既有郁熱、濕熱等邪實的因素,又有腎氣不足、元氣虧損等正虛的一面,也就是說慢性腎病是虛實夾雜性的病癥。關于濕、熱、郁、瘀、毒等邪實因素的辨治,之前已經論述。
正虛的主要因素可分為腎氣不足、元氣虧損、陰液虧虛幾個方面。中醫(yī)學認為腎藏精,主水,主納氣,主生長發(fā)育和生殖,主臟腑氣化;與現代醫(yī)學的腎臟是泌尿器官不同,二者不可混淆[3]?,F代的慢性腎病之“腎”,與傳統中醫(yī)之“腎”并不完全吻合,但腎主水、主臟腑氣化功能所出現的障礙正是慢性腎病的主要表現。《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泛溢于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甭阅I病的胕腫、夜尿、小便不通等都與腎主水的功能有關,“久病及腎”,久則腎氣不足。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元氣根于腎,由先天之精所化,又賴后天之精的滋養(yǎng);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流行于全身,推動調控各臟腑的生理活動。慢性腎病時三焦壅滯不通,元氣流行受阻失于健運,對各臟腑推動調控作用減弱;同時由于正氣的虧耗,則后天不足,不能充養(yǎng)元氣,造成元氣虧損,如此惡性循環(huán)。腎氣、元氣都是人體的重要之氣,在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及損傷后修復中起著重要作用,腎氣不足、元氣虧損直接影響著慢性腎病的恢復。彭教授基于此,在慢性腎病的治療大法指導下,確立了補益元氣、平補腎氣的益氣培元之法。彭教授說:“單用益氣培元,肯定不行,但是結合起來用就行”[4],彭教授以益氣培元法結合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等治法,在慢性腎病的治療中取得良好療效。
慢性腎病之益氣培元法是在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等大法的指導下制定的,是治療大法的補充。益氣培元法是以補益元氣、平補腎氣之藥,改善元氣虧損、腎氣不足的狀態(tài),以利腎病的恢復,一定要在確定元氣、腎氣虛損的情況下使用,勿犯虛虛實實之弊。在補氣藥、補腎藥的選擇上以補而不熱、不膩、不滯、不燥為原則?,F選常用藥物介紹如下。
黃芪,甘,微溫,入肺、肝經。生用有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之功;炙則有壅滯氣機之弊,故慢性腎病時常用生黃芪。李杲云其“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5],朱震亨亦說“黃芪,補元氣”,《湯液本草》又云:“補腎臟元氣,為里藥”。黃芪,甘溫益氣而不熱,入肺肝之經,補而不滯,無黏膩之性,慢性腎病虛者無力抗邪時,以之補益元氣有利恢復;或在邪不盛時配合大法應用,可提高臟腑功能,預防腎病進一步發(fā)展?,F代醫(yī)學研究證明黃芪有較強的利尿作用,且不產生耐受性;可使腎炎尿蛋白顯著降低;并有強壯作用。
杜仲,甘、微辛,溫,入肝、腎經。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之效,可治腰脊酸痛,足膝痿弱,小便余瀝,胎漏欲墮等證?!渡褶r本草經》云其:“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其味甘微辛,氣溫而平,甘溫能補,微辛且潤,故可補肝腎,強壯筋骨,藥理研究證實其尚有降壓利尿之功。慢性腎病之腰痛、浮腫、高血壓等癥,確屬腎虛者,可在大法指導下用之。
續(xù)斷,苦、辛,微溫,入肝、腎經。有補肝腎、續(xù)筋骨、調血脈之功,可治腰背酸痛,足膝無力,帶下,遺精等癥。《本草匯言》云其:“補續(xù)血脈之藥也。大抵所斷之血脈非此不續(xù),所傷之筋骨非此不養(yǎng),所滯之關節(jié)非此不利”,續(xù)、養(yǎng)、利充分說明了續(xù)斷補肝腎、益氣血之功及補而不滯、行而不泄的特點。慢性腎病腎絡損傷,血脈不續(xù),在元氣、腎氣虛損及邪氣不盛時配合大法使用,以此補腎益元,續(xù)脈養(yǎng)絡,可促進腎病之恢復。
桑寄生,苦、甘,平,入肝、腎經。有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絡、益血、安胎之功,可治腰膝酸疼、筋骨痿弱等疾。味苦能泄邪熱,甘可補益血脈,性平無辛熱之弊,與慢性腎病郁熱、濕熱之病機相符; 又有通經絡、益血之功,與絡脈瘀阻之機相吻,有利于血脈通利腎絡修復?!哆|寧經濟植物志》云其:“治郁血腎炎”,可知其對腎病之效,然一切要以虛為準則,邪氣盛實時亦當禁忌。
山萸肉,酸,微溫,入肝、腎經。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之功,可治腰膝酸疼、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小便頻數等疾?!度杖A子本草》云其:“暖腰膝,助水臟,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其味酸有收斂之性,性溫具溫通之能,故能補肝益腎、澀精固元、安利臟腑,可除一切邪風、濁氣、癥結。慢性腎病虛損之時,無力抗邪,邪伏腎絡,絡傷而精散,以之于大隊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等法中無斂邪之弊,可益腎固精,助疏風、利水谷、破癥結,有利于慢性腎病的恢復。
具有補腎作用的中藥還有很多,如:補骨脂、金櫻子、桑螵蛸、菟絲子等,臨證時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適當藥物。
彭教授認為慢性腎病的病機是熱郁血分、絡脈瘀阻,或濕熱傷血、絡脈瘀阻,并確立了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利水消腫、通腑排毒的治療大法。慢性腎病過程中出現氣虛癥狀,或因本虛而致腎絡無力修復,此時應當使用補元氣、補腎等補益的治法。但補益元氣、腎氣之品多具溫熱之性,與慢性腎病之病機不宜。這種情況下,彭教授選用補益藥中補而不熱、補而不膩、補而不滯、補而不燥的補益元氣、平補腎氣之品,配合大法使用,可消除補益藥于本病之不利的溫熱之性,專取其補腎益元之力,收到良好療效。
慢性腎病水腫是由于郁熱或濕熱損傷血分、絡脈瘀阻,致腎臟排泄功能下降,水及電解質等潴留,造成肢體水腫或胸腹積水。此時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等大法是治本之法,以之疏通腎絡瘀阻,使腎絡暢通,氣血流暢,并清血中之熱;透散清除絡內郁熱或濕熱,使邪熱外散,不傷腎絡;調暢三焦氣機,使元氣、水液運行通暢,改善全身氣機以利腎絡修復。水腫重者,配合利水消腫之法,一則排出多余水液以利心腎,再則毒素隨小便而出減輕對腎及其他臟腑損害,三則多余水液排出有利氣血暢行?!熬貌《嗵摗薄熬貌I”乃千古之理,更何況腎臟本身之疾。腎者,元氣之根,腎基損傷,元氣不足,不能推動、調控臟腑、經絡,又致腎氣難復,故當補益元氣、平補腎氣。腎氣足、元氣盛,自易抗邪外出,損傷絡脈自易修復。補元氣首選黃芪,《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說:“黃芪,能補氣……更能熄內風也”,其與發(fā)表藥同用祛外風,與養(yǎng)陰清熱藥同用熄內風,正合慢性腎病之病機與治法。
尿蛋白是判斷腎病病情的重要指標,是腎病絡脈損傷,脾腎不固,精氣下泄所造成。濕熱、郁熱、瘀阻、尿毒等是主要致病因素,腎絡難以修復是尿蛋白的根本原因。以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等大法治療,在去除致病因素的同時,促進腎絡修復是重要治法。在治療大法的基礎上,確有氣虛的情況下,合理使用補益元氣、平補腎氣藥可有效促進腎絡修復,減輕尿蛋白。飲食、運動、情緒、環(huán)境等均能影響腎病的恢復,從而影響尿蛋白,要充分用其有利避其不良。
另外,慢性腎病還有乏力、神疲、貧血、尿血、喘逆等諸多不同表現,然其病機不盡相同,確定氣虛的情況下,均可采用益氣培元法結合大法治療。
武某某,男,58歲,慢性腎炎。
2019年6月17日一診:腰部酸痛6個月,伴神疲乏力,兩小腿略腫,夜尿5~6次。有高血壓病史3年,有高血脂史7年,體檢時查血壓150/110 mmHg,血尿酸435.4 μmol/L,尿蛋白+++,尿紅細胞1+,小便有沫。舌淡紅胖苔薄白根部黃厚,脈滑。診斷:慢性腎炎。證屬濕熱傷血,絡脈瘀阻,元氣虧損。治以涼血化瘀,疏風勝濕法,佐以益氣培元。處方:荊芥6 g,白芷6 g,獨活6 g,防風6 g,生地榆10 g,槐花10 g,丹參10 g,茜草10 g,桑枝30 g,絲瓜絡10 g,決明子30 g,土茯苓40 g,萆薢20 g,大黃6 g,金銀花10 g,連翹10 g,金櫻子15 g,杜仲20 g,黃芪30 g。水煎溫服,每日1劑,20劑。囑:忌食高蛋白食物,堅持散步鍛煉。
2019年7月9日二診:現腰已不痛,感覺有力氣,腿腫消失,夜尿2~3次,血壓140/95 mmHg,尿蛋白+,余無異常,每于勞累則腰酸脹,夜尿稍多,舌淡胖苔薄白,脈略滑。既已顯效,仍宗前法。荊芥6 g,防風10 g,紫蘇葉9 g,白芷6 g,生地榆10 g,赤芍10 g,丹參10 g,茜草10 g,土茯苓50 g,萆薢20 g,蒲公英30 g,桑寄生30 g,冬瓜皮30 g,金櫻子15 g,杜仲20 g,黃芪50 g。水煎溫服,每日1劑,20劑。
2019年8月2日三診:尿常規(guī)檢查無異常,腰未再痛,夜尿1~2次,舌淡胖苔薄白,脈略滑。予二診方繼服20劑,囑飲食控制,適當增加運動鍛煉等。
按:本例患者素患高血壓、高血脂等,實屬痰濕內蘊,化熱傷及下焦血分,腎之絡脈瘀阻,又近暮年,元氣不足,無力達邪。若固于濕熱一味驅邪,恐使元氣更虛,不利于?。蝗粢娫獨獠蛔愣円匝a益,又有增熱之弊,故宗彭教授攻補兼施之法。其治療之法以涼血化瘀,疏風勝濕清熱驅邪,同時以補益元氣、平補腎氣法益氣培元,在分清正邪虛實多少的情況下祛邪與補虛同時進行。待熱減濕退收到療效后,再增加益氣培元之力,促進慢性腎炎恢復,終收良好效果。
彭教授繼承了趙老的學術思想,認為慢性腎病的病機為熱郁血分、絡脈瘀阻,或濕熱傷血、絡脈瘀阻,確立了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通腑排毒、分消水濕、益氣培元的治療大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益氣培元法的運用原則是在確定有虛的情況下,在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等大法的基礎上使用。以益氣培元法結合其他治法治療慢性腎病,是彭教授在腎病治療的多年探索中發(fā)現的,是以元氣學說為理論基礎,是經臨證反復驗證的,充實、完善了原有的腎病治療體系,顯著提升了原有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