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君
(麗水學院民族學院,浙江麗水323000)
Jesperson[1]認為一部分動詞具有相互性關系,所謂的相互性關系就是某些動詞根據(jù)其意義,可以改變主語和賓語的關系,而其句子意義保持不變,如“遇見(meet)”。如果 A 遇見 B,那么 B 同樣也遇見A。朱德熙先生[2]也指出有一類動詞表示的動作須有雙方面參加,而且這雙方面的關系是對稱的(如:談天、握手、相處、交換、比賽、打仗、同路),并把這類動詞稱為“對稱性動詞”?!皩ΨQ性動詞”是用于編碼相互結構的一種常見手段。這種相互結構在邏輯對稱性上表現(xiàn)為:存在一個集合A,x和y 屬于這個集合,如果關系R 在兩個對象x 和y之間成立,那么也就在y 和x 之間成立,可以用邏輯表達式寫成: x,y∈A[(x≠y →R(x,y))]并且|A≥2|。所以從邏輯層面來說,x 和y 有著對等的關系??墒钦Z句的建構不僅僅是詞庫、語法等語言范圍的東西[3],更是認知與語篇層面的問題。由于受到動作發(fā)起者、敘述者視角等因素的影響,語義對稱和語用對稱通常很難區(qū)分。而對稱謂詞在具體語境中,通常會出現(xiàn)偏離對稱的解讀。根據(jù)論元對稱等級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對稱動詞編碼的相互結構分為以下5 種類型:簡單結構>非連續(xù)結構>動賓結構>空賓結構>動賓非相互結構。而這5 種結構也反映了相互性事件中各動作參與者突顯度的不同。突顯觀認為,語言結構中的信息選擇與安排是由信息的突顯度來決定的。Langacher認為突顯是認知語法“識解(construal)”的一個方面,認知上的突顯涉及主語、賓語的安排,動詞的選用等一系列句法結構[4]。
在區(qū)分動詞相互結構的不同類型以前,我們對共同義、伴隨義和相互義這3 個概念做一個簡單了解。這3 個概念有著相同的地方,但內部又存在差異,在研究中也很容易混淆。共同義、伴隨義和相互義都用于建構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的某一事件。但是由于在這3 種意義范疇中,各動作參與者的關系不同,這3 種意義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共同義用于建構多個動作參與者一起同時參與的某一事件[5-6],而且各個動作參與者的動作可以獨立進行,不會產(chǎn)生相互影響。原型的共同結構通常帶有相應的語法標記,如“一起”“所有”。我們把表達原型共同義的結構稱為并列結構,并列結構中各動作參與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各個次事件是平行而且獨立的:
①四年的時間,他幾乎天天在花下等她,然后一起走過長長的紅磚道路。(林清玄《金急雨》)
伴隨義也用于表達由雙方或者多方同時參與的某一事件,但伴隨義與共同義的區(qū)別是,在伴隨義表達的事件中各動作參與者的地位有主次的區(qū)別。我們把表達伴隨義的結構稱為伴隨結構,如:
②李四,你跟著張三進趟城。
例句②中不同動作參與者的動作可以獨立完成,但動作參與者的地位是不對等的。而且有些伴隨結構強制要求屬于從屬地位的論元出現(xiàn),如:
③她向文教局長報告,給區(qū)公所寫信,跟鄉(xiāng)長爭吵,還掏出自己的工資,把一位關鍵人物屢屢灌得大醉如泥。(《中國散文鑒賞文庫》)
伴隨結構通常帶有介詞標記 “和”“與”“同”。這些詞也可以當連詞用,當連詞用時,則為并列結構。很多語言中都有伴隨結構和并列結構同標的情況,如:
④老張和老王去學校。
例句④有兩種解讀方式:(1) 老張去學校,老王也去學校;(2)老張跟著老王去學校。第一種解讀是共同關系,而第二種解讀是伴隨關系。有些語言(如英語)是用不同的標記來編碼伴隨結構和并列結構的,如:
a. I went to West Lake with him yesterday.
b. He and I went to West Lake yesterday.
有些語言(如日語)則是通過變換詞的位置來編碼伴隨結構和并列結構,如:
a.太郎 は 花子 と 喧嘩した。
太郎主格標記 花子 和 吵架
(連詞/ 介詞)
太郎和(介詞)花子吵架。
b.太郎 と 花子 は 喧嘩した。
太郎 和 花子 主格標記 吵架
(連詞/ 介詞)
太郎和(連詞)花子吵架。
與日語不同,有些語言通過改變整個詞組的位置來區(qū)分伴隨結構和并列結構,如屬于南島語系的德頓語(Tetun)就屬于這種情況[7]:
a.Jo~a o ho Maria istori malu.
約翰 和 瑪麗 吵架 互相
(連詞/ 介詞)
約翰和(連詞)瑪麗吵架。
b. Jo~a o istori malu ho Maria.
約翰 吵架 互相 和 瑪麗
(連詞/ 介詞)
約翰和(介詞)瑪麗吵架。
由于漢語中的并列結構和伴隨結構沒有顯性的區(qū)分標記,所以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判斷。
與共同義和伴隨義一樣,相互義也用于表達至少有兩個動作參與者的事件。但在原型相互結構中,各個動作參與者互為施受關系。原型相互結構既可以表達單一事件,也可以表達多個次事件,如:
⑤偶爾在樓道迎面相遇,彼此便微笑那么一下,相互默默地點一個頭。(張楷?!秹艋冒屠琛罚?/p>
相互義與共同義和伴隨義存在交集,因為有些相互事件中動作參與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情況下相互義接近共同義,如:
⑥政治家和將軍們唾沫星子亂濺互相指責。(路遙《平凡的世界》)
在相互義表達中,這種動作參與者為并列關系的結構叫作簡單相互式(simple reciprocal construction)[8]。有些相互性事件中動作參與者的關系有主次的區(qū)別,如:
⑦我很喜歡和愛學習的學生在一起交流。
像例⑦這種動作參與者為伴隨關系的結構叫作非連續(xù)相互式(discontinous reciprocal construction)[8-9]。
共同義、伴隨義和相互義都用于表達有兩個或者多個動作參與者的事件。因為漢語不像英語那樣,簡單相互結構和非連續(xù)相互結構界限清晰,所以國內很多學者在探討相互義時,是把共同義、伴隨義和相互義混在一起的。
漢語中,動詞相互結構主要包括以下5 種次類型:簡單結構、非連續(xù)結構、動賓結構、空語類結構、動賓非相互結構。這5 種類型的論元對稱等級,依次由高到低。
簡單結構是指所有相互性事件的動作參與者都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的結構。在簡單結構中,各動作參與者具有同等地位。簡單結構表達了論元間是一種絕對對稱的關系。絕對對稱是指在表達相互義時,相關的語義論元由相同的語法關系進行編碼。對稱是從句法角度,而不是語義角度來說的,因為在動作參與者的數(shù)量為二的時候,簡單結構表達強對稱的相互關系,可是當動作參與者的數(shù)量大于二時,簡單結構也可以表達弱對稱的相互關系。簡單結構的主語主要有兩種類型:
1.復數(shù)名詞
(1)數(shù)量名
⑧有時候,兩個披著露珠的人會在路上相遇,會意地道一聲“早”,或互相遞根煙問候一聲,又匆匆地上路了。(楊軍《披著露水的人》)
(2)集合名詞
⑨朋友見面握手,表示友好,這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種“符號”。
因為漢語中的成分省略是一種常見現(xiàn)象,而且大部分的名詞沒有復數(shù)標記,所以要通過具體語境才能判斷是不是簡單結構,如:
⑩老同學難得見面,總要好好聚聚的。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隱含的主語碰到了老同學,也可以理解為老同學是一個集合名詞,見面這一行為發(fā)生在這個集合的成員間。
(3)“名詞 + 名詞”
娃娃夾在一起。(路遙《平凡的世界》)
(4)“名詞 + 和 / 跟 / 與 / 同(連詞)+ 名詞”
2.復數(shù)代詞
(1)復數(shù)人稱代詞
角處。我們轉身相遇,像那年的夏天一樣。(秦
翠芳《一個人的季節(jié)》)
(2)“代詞 + 代詞”
我們認為,由于受到認知因素和語篇因素的影響,“名詞 + 和 / 跟 / 與 / 同(連詞)+ 名詞”“單數(shù)人稱代詞 + 和 / 跟 / 與 / 同(連詞)+ 單數(shù)人稱代詞”以簡單結構的形式出現(xiàn)的情況是非常少的。英語中有顯性的簡單結構的標記“and”,如:John and Mary met at the station。英語中像“John and Mary”這樣的并列結構是表達簡單相互式的一種典型結構。由于漢語中“和/ 跟/ 與/ 同”既可以作連詞,又可以作介詞,所以有“和/ 跟/ 與/ 同”出現(xiàn)的句子,需要通過具體語境判斷是連詞還是介詞。如果是連詞,那么屬于簡單相互式;如果是介詞,那么屬于非連續(xù)相互式。但是即使在英語的簡單結構中,選擇哪個成分居前,哪個成分居后,通常也是受到很多因素制約的。關于這一點,我們會在非連續(xù)結構中進行詳述。
1.非連續(xù)結構與簡單結構
非連續(xù)結構原本是指,在英語等語言的相互結構中,主謂成分后加上一個介詞短語的結構,如:John got married with Mary。漢語中的非連續(xù)結構通常以“名詞 + 和 / 跟 / 與 / 同(介詞)+ 名詞”“代詞 + 和 / 跟 / 與 / 同(介詞)+ 代詞” 的形式出現(xiàn)。在漢語中,非連續(xù)結構很難和簡單結構區(qū)分開來,因為非連續(xù)結構中的介詞和簡單結構中的連詞是同標的。張誼生[10]認為所有由交互類短語,即本文所指的相互結構,同“N1 跟N2”組成的無標形式都是歧義結構。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才能判斷“和、跟”等詞是連詞還是介詞,才能判斷句中的名詞性成分是主從關系,還是并列關系。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語境就不能確定“跟”的詞性。如果“和”“跟”“與”“同”等詞前出現(xiàn)其他成分,則認為是介詞。這些成分可以是:(1)時間、地點狀語,如最美的還是在茶館里和你們相遇。(金颯颯《真水無香》)(2)副詞,如小二黑已經(jīng)跟于小芹訂婚了。(趙樹理《小二黑結婚》)(3)動賓結構,如再大一點,父親就會自豪地讓我上桌與客人較量了,直到把人灌醉。(林紓英《鐘情什么》)加上某些成分會阻礙相互義在句法結構中的實現(xiàn),如情態(tài)動詞遇事得跟大家商量。
除了以上幾種典型的結構,非連續(xù)結構還有一種變體,即話題述謂結構:我很彷徨,很茫然,沒人可以商量。(王朔《空中小姐》)
2.非連續(xù)結構與伴隨結構
在很多語言中,非連續(xù)性結構和伴隨結構從表面上看句法表現(xiàn)形式相同,所以很難區(qū)分,如:
Hungarian[11]
a.Péter sétál- t (Kati- val).
Peter 走 - 過去 Kate- 和
Peter 走(和 kate)。
b.Péter csókol- óz- ott(Kati- val)
Peter 吻 - 相互 - 過去 Kate- 和
Peter 接吻(和 kate)。
a 句中動作參與者雙方的動作可以獨立。伴隨成分可以隨意隱現(xiàn),即使去掉這個成分,句子也可以成立;b 句的動作必須涉及兩方,不管后面的伴隨性所指對象是否出現(xiàn),都已經(jīng)隱含在相互性動詞中。所以說伴隨結構中的后續(xù)成分是一種附加成分,而非連續(xù)性結構的后續(xù)成分是一個論元[9]。伴隨結構和非連續(xù)性結構還有一個區(qū)別是非連續(xù)性結構不能受“一起(together)”的限制,這種現(xiàn)象在很多語言中都存在:
英語
*John kissed together with Mary.
John went home together with Marry.
Hebrew[12]
*Dan hitna ek yaxad im Dina.
Dan 吻- 互相 一起 和 Dina
Dan halax habayta yaxad im Dina.
Dan 回 家 一起 和 Dina
漢語
* 張三跟李四一起吵架了。
張三跟李四一起回家了。
在很多語言中“一起”不可以進入含語法相互式和詞匯相互式的結構[13],可是漢語中有少量詞匯相互式可以和“一起”搭配。與“一起”意義相近的“在一起”的情況更為復雜。非連續(xù)性結構中的論元雖然與主語一起參與了同一事件,但卻不能作為施事。有些非連續(xù)性結構的后續(xù)成分必須出現(xiàn),如“張三和李四握手了”,可有些句子,如“張三(和李四)結婚了”卻可以省略,但被省略的動作參與者是隱性的,可以補足的。
用動賓結構表達相互義,似乎與相互義的典型特征,即各動作參與者的關系是互為施受的相矛盾,因為一般認為在主動賓結構中,處于主語位置的是施事,處于賓語位置的是受事。張伯江[14]指出:凡是處于動詞后面的成分,不管它是不是最典型的受事,都會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受事的性質;凡是處于動詞前面的成分,不管它是不是最典型的施事,都會或多或少地獲得一些施事的性質。沈家煊[15]也提到了主語和施事有一種自然的關聯(lián)(無標記組配),賓語和受事也有一種自然的關聯(lián)(無標記組配)。主動賓結構的這種特征決定其和相互義要求動作雙方互為施受的語義產(chǎn)生矛盾,所以Haspelmath[16]提出語言中的一個共性:不存在“相互性事件中的兩個動作參與者,一個為施事,一個為受事” 這樣典型的及物性結構。但同時他也提到,這種共性是存在反例的。與其他相互結構相比,動賓相互結構不是相互結構的典型類型,即使在存在這種結構的語言中,動賓相互結構與其他相互結構相比,其使用頻率也是相當?shù)偷?。也就是說能進入這個結構的詞匯相互式很少,這是一種語言共性。動賓相互結構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如:
英語
John met Mary at the station.
John resembles Jack.
漢語
張三遇到李四。
張三很像李四。
動賓相互結構一般由詞匯相互式來實現(xiàn),但是在有些語言中也可以由語法相互式來實現(xiàn),但是這種由語法相互式來實現(xiàn)的情況是相當罕見的:
Yakut[17]
Kini bu kihi- ni bil- si- bet ete.
他 這個 人- 賓格 知道- 相互- 否定過去(助詞)
以前,他和這個人互相不認識。
漢語中的這種相互義的動賓表義結構在古代漢語中就已經(jīng)存在,如崔茂伯女,結婚裴祖兒。(《幽明錄·崔茂伯》)但是隨著語言的演變,一部分動詞從能帶賓語變成不能帶賓語,如“結婚”;一部分則從不能帶賓語變成能帶賓語,如“聯(lián)手”:北京王府井百貨聯(lián)手日本伊藤洋華堂拓展超市業(yè)態(tài)。相互性動詞帶賓語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很常見,以下是從北大語料庫中找到的例子:她原是皮劃艇選手,自從在湖畔訓練時邂逅來自英國為香港男隊執(zhí)教的白勵先生,她這一生有了兩個重要轉折。
部分動詞相互式,如“戀愛”“結婚”“打架”“吵架”“打球”“下棋”等允許空語類(empty category)出現(xiàn)??照Z類是生成語法中的一個概念,指具有一定的語法、語義功能,但不具有語音形式的語言成分[18],如一個及物動詞本應該有兩個論元,即外部論元和內部論元,這兩個論元一般充當主語和賓語??墒怯袝r候這兩個論元都會被隱去,但是動詞的論元結構卻不會發(fā)生變化,這種隱性的成分就是空語類,如:張三說e 不認識李四?,F(xiàn)代漢語中的空語類現(xiàn)象一般出現(xiàn)在簡單相互式和非連續(xù)相互式中,而且只能由詞匯相互式來實現(xiàn),如:
很多出現(xiàn)空語類的相互結構是無法推知是簡單結構的省略還是非連續(xù)結構的省略的,而只能判斷一個鏡像論元的存在。因為相互動詞要求相互性事件的動作參與者集合中至少有兩個成員存在互為施受的關系,所以即使只有一個成員出現(xiàn),我們也能通過認知推理得出還有一個隱性的鏡像論元。這雖然符合說話人的經(jīng)濟原則,但卻需要聽話人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而交際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給聽話人提供足夠的信息,從而實現(xiàn)信息的成功傳遞。所以雖然相互結構中的空語類現(xiàn)象在很多語言中都有,但這種結構與其他相互結構相比,并不是很常見。而且即使出現(xiàn),如果是在語篇中,一般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補足隱含的論元信息;如果是在口頭交際中,隱含的論元通常是說話人和聽話人的共享知識,或者對聽話人來說是無關緊要的背景信息。
能允準賓語省略的詞匯相互式數(shù)量不是很多;大部分的詞匯相互式可以省略主語位置的論元,但出現(xiàn)在其他句法位置的論元則強制要求出現(xiàn),如:* 張三討論了一下午,還是沒能決定自己要不要去北京。聽到這樣一個句子,聽話人一定會問,張三和誰討論了一下午。當然在允準空語類現(xiàn)象的相互結構中也一樣,在必要的情況下,隱含的論元是可以顯現(xiàn)的,如:A:張三戀愛了。B:和誰戀愛了,怪不得最近這么開心。
在英語中,“娶”“嫁”和“結婚”都是用同一個詞 “mary” 來編碼的,如:a. John married Mary.b.Mary married John. 如果不考慮語用因素,a 和b 兩個句子的意思是一樣的,主賓語可以替換??墒菨h語中如:張三娶了李四。李四嫁給了張三。這兩個句子雖然在內涵上相同,但外延是不同的。動詞的意義決定了a 和b 兩個結構的非相互性?!敖Y婚”是具有強對稱性的動詞,但由其衍生出的次范疇概念卻是非相互的?!叭ⅰ薄凹蕖焙汀敖Y婚”指的都是同一事件,只是視角不同而已,這也正好印證了Ungerer 和Schmid[19]所說的,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以及如何結合使用,取決于人們對周圍真實世界的感知和范疇化。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表達相互性結構中論元對稱層級的連續(xù)統(tǒng):簡單相互結構>非連續(xù)相互結構>動賓相互結構>非相互結構。所以說相互義表義結構范疇中的各成員有典型和非典型的區(qū)別,但這些結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各種相互結構的主要功能不是編碼對稱關系,而是編碼相互性事件中各動作參與者的角色關系[20]。
從邏輯層面來說,相互性結構的內部論元的關系是對等、反向的。但在具體語境中,除了部分簡單相互結構,其他結構的論元位置不可以隨意調換,也就是說即使在簡單結構中,由于受到語用與語篇因素的制約,有些論元的位置也是不可以任意調換的。Jespersen[21]指出說話人會把他自己認為的較為突顯的成分居前。文旭[22]也認為更具“心理突顯”特征的成分往往居前,如有生的在無生的前面:human and nature;人類在動植物前面:the beauty and the beast;正面的在負面的前面:positive and negative。Jakobson[23]在談論語言的象似性原則時,認為句中名詞的排列順序映射了現(xiàn)實世界中實體的等級。如:The president and the secretary of the state attended the meeting。他指出對事件參與者的命名順序“是不可逆的,因為在句子中先出現(xiàn)意味著具有更高的政治地位”。而且,在相鄰語對中,
接話者是不能任意改變論元的順序的,如:
A:我和 X(停頓)
B:你和 X 經(jīng)常聯(lián)系?
根據(jù)Dowty[24]對原型角色的界定,相互性謂詞的主語論元具有以下特征:(1)意志性;(2)感知性;(3)對另一動作參與者來說,會引發(fā)事件或者改變其原來的狀態(tài)。相對于主語的伴隨性論元不一定具備以上特征。而且,根據(jù)“自我中心原則(Me First Principle)”[25],先提及的實體通常具有原型話語發(fā)出者的特征,如此時、此地、成人、積極、單數(shù)、友好、有生等。次提及的實體缺乏某些特征,如:
語句的結構可能反映了說話人有意識的交際意圖。所以說,相互結構中各論元出現(xiàn)的順序通常受到許多語言外部因素的制約。從語用的角度看,兩個NP 以什么句法形式來實現(xiàn)是受言談的目的、語境、線索等要素制約的。一般的情況是:把宜于作話題——言談起點的成分安排在句首(即充當NP1),NP1 是 Va 所表示的協(xié)同行為的主動者;另一方配合NP1 完成這一協(xié)同行為(即充當NP2),NP2 是這一協(xié)同行為的參與者,通過用介詞“和、同、跟、與”引導NP2,來表示這種參與關系,如:
根據(jù)語篇的銜接與連貫的原則,同一句子內的各分句的主語一般是一致的。段落的銜接與連貫也是一樣,通常把整個篇章的話題置于分句句首,而把伴隨論元置后:
現(xiàn)實交際中也按照語篇連貫原則進行排序,如:
B:因為我知道今天會遇到你?。≡诂F(xiàn)實交際中,通常是在場談話者會先出現(xiàn),不在場者后出現(xiàn),但是如果在場者居前原則與語篇連貫原則相沖突時,語篇連貫原則會讓位于在場者居前原則,如:
袁毓林[26]認為,因為Va 所表示的動作是對稱性的,所以它要求與之同現(xiàn)的NP1和NP2也在語義上也具有對稱性。即NP1和NP2互為鏡像,如果NP1有[+ 人]這一語義特征,則其鏡像 NP2也必然有[+ 人]這一語義特征,反之亦然;如果NP2有[+物] 這一語義特征,則其鏡像NP1也必然有 [+ 物]這一語義特征,反之亦然。他指出,人與物搭配、物與物搭配是一種修辭用法。我們認為這種修辭現(xiàn)象是相互性謂詞的非對稱用法,如:
英語
Nowadays women are dating men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round.
現(xiàn)在是女人約會男人,而不是相反。
以上部分討論了相互義建構的語用與語篇因素的制約?,F(xiàn)在,我們以“私通”為例來看看簡單結構、非連續(xù)結構和動賓結構這3 種主要的表相互義結構中的動作參與者在語用突顯度上的差異和語篇建構上的區(qū)別:
簡單結構:
非連續(xù)性結構:
動賓結構:
3 種結構的區(qū)別在于第二個動作參與者的語用突顯度上。第一種結構的兩個動作參與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如例句中,動作也許是武三思發(fā)起的,但敘述者把重點放在兩人私通這一事件上。“情如膠漆,十分恩愛”描寫的也是兩人私通后的狀態(tài),采用簡單結構可以增進語篇的連貫。例句中,有些動作由哪一方發(fā)起是不確定的,只是敘述者主觀認定動作由居前論元發(fā)起;有些可以從具體語境中判斷,動作由哪一方發(fā)起。而且哪一方居前,不僅取決于敘述者或者作者認為動作由誰發(fā)出,而且取決于語篇后續(xù)的話題成分是哪一方。例句的結構和例句的結構的區(qū)別不是很大,只是其結構決定了主語是動作發(fā)出者,賓語是動作的接受者,這與一般的主謂賓結構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私通”不論在古代漢語還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兩個意思:(1)通奸;(2)私下勾結。以上例子中的“私通”是古代漢語中的“通奸”義。做“私下勾結”義用時,用法相同。
Croft[27]認為,語言結構反映經(jīng)驗結構,即世界結構,包括說話人強加給世界的觀點。在表達同一事件時,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詞匯進行編碼。在表達相互義的動詞中,有成對的“遇”“相遇”,“撞”“相撞”。選擇哪個詞入句,不僅由句法結構所決定,同時也會受到認知因素的制約。相互性動詞的選擇通常會受到圖形- 背景原則的限制,如:
當兩個論元大小相當,運動狀態(tài)相當,互為“圖形”時,一般用“相撞”,用簡單相互式進行編碼;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兩個論元一個為圖形,一個為背景,一般用“撞”,用動賓相互式進行編碼。“相撞”表達的是典型的相互義,“撞”表達的是非典型的相互義。英語中兩種情況都用“collide ”來編碼。
動詞相互式的表現(xiàn)形式與名詞相互式、形容詞相互式相比要復雜得多。由動詞相互式編碼的結構主要可以為分5 種類型,這5 種類型反映了論元對稱等級的不同。從邏輯層面上來說,各論元的地位是平等的,關系是反向的。出現(xiàn)論元對稱的偏離是由語用、語篇和認知因素造成的。能進入5種結構的動詞相互式幾乎不存在,部分相互動詞能進入簡單結構、非連續(xù)性結構和動賓結構,如“聯(lián)合”;部分相互動詞能進入簡單結構、非連續(xù)性結構和空賓結構,如“打架”;部分相互動詞能進入簡單結構、非連續(xù)性結構和動賓結構,但不都表相互義,如“擁抱”。而且從古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部分詞匯的用法發(fā)生了變化。由于受媒體語言的影響,很多相互動詞都浮現(xiàn)出新的用法,如“對話”可以出現(xiàn)在動賓相互結構中。這些問題將另外撰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