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丁?行雅茹?王孝庭
摘 要:? 《大學》是我國古代一部較早的教育專著,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寶。書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蘊含在《大學》中的部分教育思想,提出現(xiàn)代教育應該借鑒古代教育理念的觀點。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大學》的部分教育思想,從而更深入地認識現(xiàn)代教育應具備的理念。
關鍵詞:? 《大學》 教育思想 啟示
近幾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其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文本越來越被認識和接受?!洞髮W》作為一本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包含了先秦私人教學的經(jīng)驗以及對教育作用、教學原則的理論概括,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寶,其中蘊藏著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值得我們再認識與思考。本文側重對于《大學》中部分教育思想的闡釋,希望能給教育工作者些許啟迪。
一、《大學》源流略說
1.先秦兩漢
《大學》是一篇論述先秦教育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的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的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得以與《中庸》《論語》《孟子》并列“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此后對《大學》的注解也愈來愈多。
西漢元朔五年(前124),董仲舒所提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采納。建元五年(前136),漢武帝下令開設太學,設立五經(jīng)博士。從此,經(jīng)學成為官方哲學,出現(xiàn)了一大批專門解釋《詩》《書》《禮》《易》《春秋》的學者。東漢末年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所編寫的《三禮注》中的《禮記·大學》是現(xiàn)今可以查到的最早注釋。他以畢生精力來著書立說,使得經(jīng)學進入到一個“小統(tǒng)一時代”。他所編著的《三禮注》有三個特點:一是偏重對于疑難字詞的解釋,不僅注重對傳統(tǒng)注的理解與繼承,而且常常能夠自創(chuàng)自新,見解獨到。二是打破了師承的束縛,消融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其三是釋文力求簡明扼要。
2.初唐北宋
唐朝統(tǒng)治者對于經(jīng)學的重視再次促進了經(jīng)學的發(fā)展。韓愈在《原道》中引用《大學》,對《大學》的獨到理解上并加以發(fā)揮。李翱在編著《復性書》的時候也引用了《大學》。孔穎達于貞觀十六年(642)奉旨編成《五經(jīng)正義》,其中《禮記正義》說:“此經(jīng)大學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親民,在止于至善,積德而行,則近于道也?!笨追f達的《禮記正義》重點是對“誠意”的解釋:“此一經(jīng)廣明誠意之事,言圣人不惟自誠己意,亦服民使誠意也?!?孔穎達的《禮記正義》對于后人理解《大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大學》的影響。
北宋年間,程頤、程顥極力推崇《大學》,程氏兄弟認為此書出自孔子之手。朱熹受二程影響,將《大學》分離出來,與《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這使得大學獨成一書,也獲得了全新的生命力。
3.元明清三代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頒布考試書目,明確規(guī)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必考書目。這就奠定了《大學》為“四書”之首的位置。元代關于《大學》研究的書目也頗多,其主要代表為《大學直解》和《大學集說啟蒙》。
明清時期對于《大學》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統(tǒng)治者也更加推崇“四書”,極力通過儒家經(jīng)典來維護國家統(tǒng)一。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要,愈來愈多的學者為《大學》作注。因此《大學》的注本層出不窮,如《大學章句大全》《大學古本旁釋》《近溪子大學答問集》《大學指歸》《大學證文》《大學古本說》等等。
二、《大學》的思想淵源及其成書年代
1.思想淵源
相傳曾子釋孔子大學之道語,以成《大學》一書?!墩撜Z·學而》篇,孔子開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者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痹釉唬骸拔崛杖∥嵘恚瑸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實際上,有子和曾子的回答是對孔子提出的三個問題的回答,況且《論語·學而》篇中只有他們二人才可以稱為子。由此推測,有子和曾子很有可能是孔子的助教,所以曾子記《大學》一文也就不足為奇了。故而《大學》在某種程度上必然繼承了《論語》的思想。統(tǒng)計顯示,《大學》全書共1546個字,引用《尚書》和《詩經(jīng)》有146字,約占全書的9.4%,可見先秦文化典籍對《大學》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2.成書年代
《大學》原為《小戴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后經(jīng)朱熹整理才成為“四書”之首。所以要想弄明白《大學》的成書年代,須從《禮記》入手進行推論。唐朝的陸德明在《經(jīng)典釋文》中這樣表述:戴德將二百四十篇的古禮刪除為八十五,而后戴圣又將其刪為49篇,名叫《小戴禮記》。后來馬融、盧植等經(jīng)學家為《小戴禮記》作注,大行于天下。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禮記》。
今人關于《禮記》的成書過程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認為《小戴禮記》是戴圣原書。持此觀點的學者如楊伯峻、楊天宇等。第二種則認為,《小戴禮記》的成書年代在戴圣之后、鄭玄之前。后者的觀點也就意味著《小戴禮記》既不是戴圣所撰,也不是鄭玄所寫。筆者比較贊同前者的觀點。理由如下:
第一,鄭玄明確指明戴德、戴圣分別傳授大、小戴《禮記》。在鄭玄的《六藝論》中可以找到證據(jù)。況且唐朝的經(jīng)學家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也引用了這段文獻。《六藝論》云:“今禮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學也?!薄按鞯聜鳌队洝钒耸迤?,則《大戴禮》是也。戴圣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
第二,鄭玄《禮記目錄》記戴圣的四十九篇《禮記》文末都有“此于別錄屬某某”。如:《禮記》第一篇《曲禮上》文末云:“此于《別錄》屬制度?!薄抖Y記》第三篇《檀弓上》文末云:“此于《別錄》屬通論。”《別錄》為劉向所撰。這就說明《小戴禮記》中含有劉向的《別錄》。所以《禮記》四十九篇的抄錄時間為漢成帝命劉向校書之前。
三、《大學》教育思想的啟示
1.教育理念—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酥械摹暗馈卑宋覈糯軐W的重大命題,單從字面理解就有多種意思:①供行走的道路?!独献印返谖迨拢骸按蟮郎跻模窈脧??!雹诘赖?、正義?!睹献印す珜O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雹鄣澜獭⒌朗?。《世說新語·排調(diào)》:“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財賄。”④宇宙的本質(zhì)或規(guī)律。《莊子·秋水》:“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雹莘较?、方法?!秷笕伟矔罚骸安坏猛ㄆ涞?,故述往事,思來者?!备鶕?jù)語境的推究,“道”字作方向、方法講是比較中肯的。
楊伯峻先生認為,《大學》是一部使讀者樹立遠大志向的書。因此,朱熹將《大學》一書理解為闡述學習的方法就顯得有點狹隘了,即“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這也印證了將道理解為方向或志向是無可厚非的。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蹦敲矗瑢τ谝幻處熞褂谑裁茨??筆者認為應當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教師是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特定角色。面對一個信息化大爆炸的時代,教師更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每天要有學習新知識和溫故而知新的時間。
其二,教師也是一個服務學生的特定角色。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高效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應該克制自己的忿怒、恐懼、好樂、憂患,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
其三,教師還是一個具有高度示范性的特殊角色。教師只有將明明德和親民落實在行動中,才能使學生心向往之,努力向前。
2.教育實踐—格物致知
《大學》指出:“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弊钤鐚Α案裎镏轮弊髯⒔獾氖菨h代鄭玄。鄭玄曰:“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笨追f達則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學習招致所知。格,來也。己有所知,則能在于來物。若知善深,
則來善物;知惡深,則來惡物。……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蔽覀冊凇洞髮W》一書中能夠很明顯地看到除“格物”“致知”兩條目外,其他的六條目都做了詳盡的解釋。到底是在文本的保存中不慎丟失,還是人為故意殘缺,不得而知。但朱熹認為“格物致知”在整個《大學》中具有無可爭議的重要性。他在《答朱子札書》中說:“知讀《大學》,甚善。大抵其說雖多,多是為學之題目次第,緊要處是格物兩字?!彼⒔鉃椋骸坝覀髦逭?,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閑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憋@然,他認為的“格物致知”是對萬事萬物的追究來尋求先驗的真理。宋朝的理學家認為知識是先天的,人們因為欲望而逐漸喪失了明德,故而通過“格物”重新獲取這部分丟失的知識。如果進一步將朱子的解釋與當代相結合,筆者認為,“格物”是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致知”則是每個學生具體獲得的認識。“致知”和“格物”的有機結合,深刻地批評了離開行動空談思想的不良學習之風。
格物致知的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認識和實踐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務必要堅持“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育者要“手腦雙揮”,將傳統(tǒng)教育下的勞力和勞心結合起來,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行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身臨其境,動手嘗試,才有真知?!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學不成。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是對我國古代教育中認識和實踐關系的繼承和發(fā)展,這既是對學習者的要求,更是對教育者的要求。
(任丁,男,甘肅張掖人,教育學學士,二級教師。行雅茹,女,山西運城人,教育學學士,二級教師。王孝庭,男,甘肅武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