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天津市寶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300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育齡期婦女常見疾病,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孕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fā)生率高達20%~30%[1]。治療手段包括藥物和手術治療,其中腹腔鏡手術是近年來常用的治療方法,具有無須開腹、疤痕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2]。保守性手術治療只是細胞減滅性的,而非治愈性的,留存的殘余病灶易復發(fā)[3]。術后不給予藥物治療,復發(fā)率高達50%[1],降低疾病復發(fā)率提高治療效果,藥物治療尤為重要。因此術后患者服藥依從性優(yōu)劣直接關系疾病的療效。以提高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為宗旨,我院采用微信隨訪的延續(xù)性護理,收到良好的效果,保證患者從住院到出院得到優(yōu)質高效的護理服務。現將工作中取得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年齡24~38歲,平均年齡(32.14±1.92)歲,病程6~24個月,平均病程(10.55±5.81)個月;觀察組年齡25~37歲,平均年齡(31.71±2.17)歲,病程6~24個月,平均病程(11.28±5.50)個月。兩組患者一般數據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已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2)均自愿參與研究;(3)能配合完成隨訪者;(4)無內分泌疾病。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心、腦、肝和其他器官疾病者;(2)對激素不耐受者以及有藥物過敏史;(3)有精神神經癥狀不能配合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建立隨訪登記本,記錄需要隨訪的患者,并開展常規(guī)的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導,發(fā)放健康手冊和隨訪管理手冊,其中包括患者相關病情、藥物指導、患者主管醫(yī)生和負責護士的聯系信息;出院后按時進行電話隨訪。觀察組采用微信隨訪的護理方法如下:
1.2.1 搭建微信公眾平臺:申請建立“子宮內膜異位癥公眾號”,成立微信隨訪小組,小組成員由副主任醫(yī)師和護士長各1名,制定隨訪計劃;護士3名,要求5年以上工作經驗,培訓合格方可上崗,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小組成員均接受過信息工程師的指導和培訓,負責平臺的建設和維護,做好微信隨訪、健康宣教、在線交流等工作。
1.2.2 微信平臺服務功能:患者出院時向患者講解微信隨訪的意義,患者本人微信關注本公眾號,由小組成員錄入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資料、用藥情況等,并依據患者的基本情況提供個性化的隨訪指導。小組成員編寫健康宣傳資料,錄制居家護理和健身操的視頻,均上傳至公眾號,定期更新宣教內容。內容涉及疾病相關知識、心理干預、用藥指導、疼痛干預、個人衛(wèi)生。及時在線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難問題,并告知患者復診時間及主管醫(yī)生的門診出診時間,預約相關檢查并將檢查報告通過公眾號發(fā)送給患者,減少等候時間。
1.2.3 利用電話提醒保障微信平臺隨訪質量:由1名小組成員定期詢問患者是否按時閱讀微信宣教的內容,是否理解,是否按照宣教要求去做,現在有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若有給予答復。
1.3 觀察指標 (1)服藥依從性。使用Morisky-Green(MG)服藥依從性量表進行評價,分為4級評分,1~4分分別表示根本做不到、偶爾做不到、基本做得到和完全做得到,分值越高表明依從性越好,4分為依從性佳,其余為依從性不佳。(2)術后不良情緒。運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進行評估。HAMD:總分<8分正常;8~20分可能有抑郁癥;20~35分肯定有抑郁癥;>35分嚴重抑郁癥。HAMA:總分≥29分可能為嚴重焦慮;≥21分肯定有明顯焦慮;≥14分肯定有焦慮;≥7分可能有焦慮;<7分沒有焦慮癥狀。分數越高病情越重。(3)術后復發(fā)情況。兩組患者手術后6、12、24個月比較兩組的復發(fā)情況。復發(fā)指再次出現痛經、腹痛及性交痛、腰底部疼痛中的任何一項,或B超發(fā)現盆腔子宮內膜異位囊腫以及婦科檢查發(fā)現后穹窿觸痛結節(jié)[4]。(4)術后妊娠率。兩組患者術后兩年妊娠情況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用藥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服藥依從性佳40例(88.89%),差5例;對照組服藥物依從性佳31例(68.89%),差14例。觀察組服藥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0,P<0.05)。
2.2 兩組妊娠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2年妊娠16例(35.56%),對照組6例(13.3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1,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fā)情況及不良情緒比較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2個月及24個月對照組復發(fā)率高于觀察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出院時的焦慮、抑郁情緒無顯著差異;術后12個月和24個月,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有所改善。隨訪24個月觀察組的不良情緒改善明顯好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術后復發(fā)比較[n(%)]
表2 兩組術后不良情緒量表比較分)
臨床上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主要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后輔以藥物鞏固治療使手術未能清除的殘余病灶萎縮、退化,預防、減少疾病復發(fā)[1]。術后患者服藥依從性差,導致疾病復發(fā)和不孕癥的發(fā)生[5]。服藥依從性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身疾病知識缺乏,對術后用藥的認識不夠、服藥時間長使患者缺乏信心[6],同時缺少監(jiān)督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6]。 微信平臺隨訪是院內護理工作的延續(xù),對出院患者進行跟蹤服務,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精準的健康宣教知識。本文顯示,微信隨訪工作的開展,觀察組服藥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微信隨訪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對與康復過程中出現的不適癥狀和藥物的不良反應患者有正確的認知,使得患者規(guī)律服藥。本文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改善差值較對照組明顯,通過微信平臺隨訪進一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觀察組患者隨訪期間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時妊娠率也有顯著提高,在手術及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病情改善。
微信平臺的建立實現資源共享,通過上傳文本、音頻、視頻、圖片及語音宣教等多種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實現了“一對多”的管理,較傳統(tǒng)的宣教模式更生動具體;微信平臺通過“一對一”的功能,患者可以與醫(yī)務人員互動交流,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醫(yī)務人員可以及時解答,便于糾正不正確的行為;微信平臺具有“病歷檔案”功能,可隨時收集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方便醫(yī)務人員查看后續(xù)內容,掌握病情變化[7]。本研究運用這些功能,利于患者疾病知識的掌握,對于存在的問題與醫(yī)務人員進行溝通,利于問題的及時解決;促進患者服藥依從性,如術后用藥出現潮熱、多汗、陰道干澀等不適癥狀,在隨訪期間明確解釋,減少不良情緒,降低術后患者的復發(fā)率,提高妊娠率。微信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了隨訪工作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受隨訪患者地域及時間影響,節(jié)省大量時間、人力、物力,達到了預期效果。微信平臺這種便捷的隨訪方式,使隨訪工作有序進行,患者服藥依從性佳,復發(fā)率低;患者試孕期間利用隨訪機會,指導患者用測量體溫和排卵試紙監(jiān)測排卵,掌握排卵時間,尋找最佳受孕時間,提高妊娠率。微信平臺隨訪能充分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了解醫(yī)務人員和家屬的期盼,有自我改變的愿望,促進自身行為的轉變[8]。微信隨訪工作的開展使患者得到連續(xù)性護理服務,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提升患者康復信念和自律性,收到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微信平臺運用到腹腔鏡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隨訪管理中,促進患者對疾病及相關知識的認知,提高依從性,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是簡單便捷、經濟實惠的延續(xù)性護理服務模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