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精神活性物質蔓延態(tài)勢下毒品犯罪主觀明知的認定困難與對策

2020-02-20 15:52隋譯鋒
云南警官學院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列管行為人毒品

胡 江 隋譯鋒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對于毒品犯罪,我國始終堅持從嚴打擊,久久為功。認定毒品犯罪,主觀明知是必備要素,對其的準確界定,不僅是毒品犯罪理論構建的需要,也是尊重人權的刑罰基礎理念的要求。(1)高巍.販賣毒品罪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行為人在行為時的心理狀態(tài)是判斷其是否構成犯罪的關鍵要素,依據(jù)行為人對行為對象的認識或者存在可能認識的情況,可以推斷出其對行為結果的態(tài)度,進而成為其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重要依據(jù)。如果不能證明其主觀明知,為兼顧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按照疑罪從無的刑事訴訟法原則,則不能認定其構成犯罪,無法實現(xiàn)懲罰犯罪的目的。所以,我國懲治毒品犯罪的司法實務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

一、新精神活性物質蔓延的態(tài)勢考察

毒品是人類的公敵,毒品問題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痼疾之一。近年來伴隨著國際毒潮的興起,新精神活性物質蔓延抬頭的趨勢愈發(fā)強烈。

(一)數(shù)量巨大,更迭迅速

2001年我國首次將氯胺酮作為新精神活性物質進行列管,截至2017年國內已經(jīng)累計發(fā)現(xiàn)新精神活性物質230余種(2)《2017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2018年8月,將4-氯乙卡西酮等32種物質列入非藥用類麻醉品和精神藥品管制品種增補目錄。短短17年間共計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質138種,列管芬太尼23種。(3)張勇安主編.國際禁毒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2019年5月1日起將對芬太尼類物質進行整體列管。

目前,已有110個國家和地區(qū)累計發(fā)現(xiàn)了共9大類800余種新精神活性物質。當前正以年均20%以上的速率增長,呈爆炸式的增長勢頭。(4)劉志民.絕大多數(shù)新精神活性物質都應列入聯(lián)合國禁毒公約[DB/OL].(2018-06-11)[2020-05-01].http://www.nncc626.com/2018-06/11/c_129891905.htm.從2009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fā)現(xiàn)的新精神活性物質從166種飆升到251種,短短3年增幅達到51%;2014年至2015年,從 388種陡增至602種,1年內增幅高達55%,(5)《2016年世界毒品報告》,《2017年世界毒品報告》.種類更新迅速、數(shù)量急劇增加,蔓延勢頭遠遠超過第一代和第二代毒品。

(二)形式多樣,難以辨別

近年來,新精神活性物質多以偽裝形式(如:“咔哇潮飲”、“彩虹煙”、“咖啡包”、“小樹枝”等)活躍在毒品市場上。與傳統(tǒng)毒品相比,因外在形式的時常翻新,新精神活性物質具有“天然”的時尚性、偽裝性和迷惑性。青少年群體由于了解不深,存在認識誤區(qū),誤以為危害不大,成癮性不高,因此,在嘗到了一時的快感后,無法克制自己,深陷其中。(6)任惠華.毒品犯罪打管防控若干重大問題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8.調查發(fā)現(xiàn),不法分子利用其易溶、無色等物理特性偽裝成為生活中常見“食品”,披著合法外衣公開出售,達到牟利且逃避監(jiān)管的雙重目的。例如卡西酮類物質常被冠以“浴鹽”等名稱進行兜售。再如重慶市查獲的 “果凍”,其主要成分是芬納西泮,屬于國家列管對象。但不論是外部包裝還是內部形態(tài),看上去都與普通果凍無異,很難區(qū)別辨認。

(三)第一代和第二代毒品的替代品

新精神活性物質的“新”并非意味著“新近發(fā)明”,而是指“最近(或者以新的方式)被濫用”,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在很多年前就已經(jīng)被制造出來。(7)European Monitoring Centre for Drugs and Drug Addition(EMCDDA).EMCDDA-Europol 2011 Annual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ncil Decision 2005/387/JHA [R].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2.我國當前仍是以打擊海洛因、冰毒等第一代和第二代毒品為主,并沒有將新精神活性物質作為主要打擊對象。然而近幾年開展的多項禁毒、掃毒活動,深挖制販毒窩點,保持高壓態(tài)勢嚴打毒品犯罪,導致毒品市場上的供需不平衡,冰毒等毒品價格飆升,超出吸毒者的承受能力,促使其轉向價格相對低廉的毒品替代物以緩解毒癮。新精神活性物質的市場價格低廉,致癮性更強,恰好滿足其需求。

二、新精神活性物質蔓延態(tài)勢下毒品犯罪主觀明知認定的困難

在毒品犯罪鏈條中,客觀證據(jù)搜集困難,犯罪過程中的主觀狀態(tài)作為客觀行為內在驅動因素,很難被發(fā)現(xiàn),對其主觀方面的認定存在困難。

(一)行為人主觀認識不足

1.行為人對新精神活性物質認識不足。新精神活性物質較海洛因、冰毒等常見毒品的外觀迷惑性更強,常以 “食品”的形式潛伏在人們身邊,一般人甚至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在不借助科技手段的情況下難以準確辨認。行為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很難明確認識到其行為對象是新精神活性物質,更不會認識到行為對象是具體的哪一種物質,具有何種性質。由于行為人對新精神活性物質認識不足,很難達到主觀明知的認知程度,在主觀上也沒有犯罪的故意,不能認定其構成犯罪。

2.行為人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不足。通常觀念下,行為人只會站在利己角度考慮行為結果,極少考慮到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新精神活性物質剛剛興起,其危害性并不廣為人知,行為人在進行相關活動的過程中對行為結果估計不足,更不會認識到其行為具有相當?shù)纳鐣:π?。社會危害性認識的缺乏或不足,不能證明行為人具有積極追求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發(fā)生的主觀惡性,即不具有主觀故意。由此,主觀明知的認定陷入僵局。

(二)法律規(guī)范的滯后性與不明確

1.法律規(guī)范存在滯后性。我國《刑法》總則第14條明確規(guī)定了犯罪故意的認定標準,并適用于各分則條文,具有普適性。當前現(xiàn)行有效的相關司法解釋是2016年4月6日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毒品犯罪案件使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6]8號),在第1條中規(guī)定“持有3,4-亞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等苯丙胺類毒品一百克以上、芬太尼一百二十五克以上、甲卡西酮二百克以上”的行為認定為《刑法》第348條規(guī)定的“其他毒品數(shù)量大”。明確表示對新精神活性物質進行法律層面的列管治理,但是,該司法解釋并未對新精神活性物質犯罪的主觀認定及其法律適用問題做出積極響應和明確規(guī)定。由此易見,我國在具有較高司法效力的《刑法》及其司法解釋層面,存在對新精神活性物質犯罪行為主觀認定的規(guī)定空白的情況,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司法實踐中,對于新精神活性物質犯罪行為的主觀認定、法律適用等方面僅能參照國家對傳統(tǒng)毒品的主觀認定方法,照搬原有模式,并不具有針對性,導致司法實踐對于行為人主觀故意的認定困難。

在相關司法文件中,2008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大連會議紀要”)和2012年最高檢、公安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三)》(公通字[2012]26號)均對毒品犯罪的主觀明知的認定問題做出規(guī)定,指導毒品犯罪案件的審判工作,而且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進一步貫徹慎用推定的原則,細化明確了五種例外情形。“大連會議紀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的法院系統(tǒng)內部司法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地方各級法院的司法審判工作進行指導的一種體現(xiàn),(8)胡江,于浩洋.毒品代購行為刑法認定的實踐困難與規(guī)范完善[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2).并不具有普適意義,對外缺乏法律約束力;“立案追訴標準(三)”是國家對于毒品犯罪主觀明知認定的進一步詳細具體規(guī)定,是最高檢、公安部指導各級檢察機關進行審查批捕、審查起訴以及各級公安機關進行立案偵查工作的重要司法文件。但是無論哪份司法文件都沒有涉及到新精神活性物質,所以相關規(guī)定對于新精神活性物質類毒品犯罪并不完全適用。

2.法律規(guī)范對于推斷標準尚不清晰。相關法律規(guī)范均以列舉的方式規(guī)定適用推定的情況,但文字表述仍舊籠統(tǒng)、概括,難以有效地指導司法實務工作。以“大連會議紀要”第十條第5項規(guī)定為例,紀要中只規(guī)定“不同尋常的高額、不等值報酬”可以作為推定行為人主觀明知的依據(jù),但是高額的標準并不明確,怎樣的情況下才符合“等值”的條件也沒有規(guī)定,而且對于新精神活性物質而言,其市價和盈利狀況尚未被司法機關充分掌握,缺乏明確的認定標準,司法者往往不敢輕易進行主觀推定,在一定程度上使傳統(tǒng)的推定方法難見成效。

(三)證明明知更加困難

認識層面來看,行為人必須對犯罪對象有所認識,否則不構成犯罪,即行為人不知道行為的對象是某種毒品犯罪的對象,則不構成毒品犯罪。(9)趙秉志,于志剛.毒品犯罪[M].北京: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在傳統(tǒng)毒品犯罪中,通過交易價格、包裝、外形等因素并結合行為人智力、閱歷以及被抓獲時的反應等證據(jù),能夠推定出行為人對于所持有或者運輸?shù)奈镔|是否是毒品具有蓋然性的認識。然而,新精神活性物質的出現(xiàn)使傳統(tǒng)的推定方式難見成效:行為人利用其外觀迷惑性強的特點,辯稱持有的只是普通的食品或生活用品,并不知曉其是國家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質,規(guī)避認識可能性,鉆法律的空子。由此也無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更無法實現(xiàn)打擊毒品犯罪的目的。

意志層面而言,行為人持有積極地追求或者放任的心理,一般需要偵查、審判機關通過現(xiàn)有搜集到的客觀證據(jù)來推定。但是客觀行為受到實踐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和主觀相分離甚至相背離。同樣的行為可能反映出行為人不同的行為時心態(tài),而不同的心態(tài)可能直接影響行為的法律效果。(10)張洪成.毒品犯罪問題爭議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新精神活性物質的制造比較簡單,技術要求水平不高,只要具有大學二年級有機化學基本知識或受過初級藥劑師專業(yè)培訓,即可制造出新精神活性物質。(11)游彥,鄧毅,趙敏.第三代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質 (NPS) 發(fā)展趨勢評估、管制瓶頸與應對策略[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7(01).而且,制造時間的不確定,可能會出現(xiàn)行為人制造出新精神活性物質的時間與國家的列管時間存在時間差,行為人可以利用這一點,在被查獲時辯稱在國家列管之前制造出來,并不知道國家會將其列管,意志層面并不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受到法無溯及既往,保證國民免受不可預測的刑法懲罰(12)張明楷.刑法學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的要求,不能認定行為人存在制造的主觀故意,也不能據(jù)此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四)客觀證據(jù)搜集難度更大

一般犯罪活動,都會涉及到個人或者單位的法益受到侵害,都會產(chǎn)生客觀證據(jù),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確定性,而毒品犯罪一般沒有現(xiàn)實的危害結果,所以缺乏充分的客觀證據(jù)證明其主觀明知。其次,毒品的形狀和物質屬性又超出一般人的接觸范圍和認識能力,(13)高巍.販賣毒品罪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特別是日趨泛濫的新精神活性物質,其外觀迷惑性較之前兩代毒品更強,一般人更是無法對其準確辨識,一個普通人根本無法區(qū)分“小樹枝”偽裝成的香煙和普通香煙,更無法準確識別兩人是在進行毒品交易,還是普通的吸煙行為,進一步加大了證明其主觀明知的困難。

在司法實務中,新精神活性物質系列犯罪和傳統(tǒng)的毒品犯罪相同,基本都是沒有受害人的犯罪,通常情況下難以通過被害人陳述等證據(jù)證明其主觀明知;同時,這類犯罪隱蔽性極強,僅發(fā)生在買方和賣方之間,不會有第三人參與,交易雙方越來越狡猾,國內通常通過暗語討論毒品交易,微信視頻電話、語音電話進行交流交易、把關鍵信息發(fā)出后又撤回;甚至最近流行“打卡埋雷”式的毒品交易方式,交易雙方互不認識、也不知道對方的信息,只是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告知毒品藏匿地點和毒贓收取。國際上,“暗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新的毒品販運與交易的重要平臺,與傳統(tǒng)犯罪不同,行為人利用“暗網(wǎng)”在網(wǎng)絡空間內隱藏身份,使用虛擬貨幣,進行跨國、跨地區(qū)犯罪活動。他們不需要與犯罪現(xiàn)場親密接觸,甚至從未到過毒品生產(chǎn)國,用最小的行為和風險進行犯罪。(14)張勇安主編. 國際禁毒研究報告(2019)[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新精神活性物質也正是利用了毒品市場上已經(jīng)形成的“暗網(wǎng)”渠道銷售到世界各地。美國參議院聽證會報告也注意到,“暗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新精神活性物質進行產(chǎn)供銷用一條龍服務的主戰(zhàn)場。(15)U.S. Senate Permanent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 Combatting the Opioid Crisis:Exploiting Vulner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Mail [R]. 2018(1).利用網(wǎng)絡組織犯罪身份難以確定,毒贓難被認定,鮮有證據(jù)可尋。

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很難找到相關證據(jù),形成完整的證據(jù)鏈。即便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機關承認犯罪事實的情況下,但是在起訴、審判階段翻供、毀供,在被告人的供述無法被有效印證的情況下,被告人供述無法作為定案的依據(jù),更加難以證明其存在主觀上的明知。

三、新精神活性物質蔓延態(tài)勢下毒品犯罪主觀明知認定的對策

2007年兩高一部印發(fā)《辦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2008年“大連會議紀要”、2012年最高檢和公安部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三)》中都明確規(guī)定了對于被告人主觀明知的推定適用。依據(jù)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地點、過程、方式、被查獲時的情形,根據(jù)被告人年齡閱歷、智力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判斷,證明行為人主觀具有認識的可能性。但是,來勢迅猛、創(chuàng)意迭出的新精神活性物質對主觀認定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必須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zhàn)。

(一)正確把握案件性質

1.行為人明知而為。行為人明知是國家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質仍販賣、運輸、使用的,其主觀上對于行為對象有明確的認識,具有販賣、運輸毒品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侵犯國家對毒品的管理制度和公民的健康權利的行為,認識到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并積極追求或放任,應當嚴格按照《刑法典》第347條-355條的規(guī)定進行定罪量刑。

2.行為人認識不足而為。其一,行為人不知是國家禁止的新精神活性物質而持有、運輸?shù)?,即確有證據(jù)證明行為人沒有毒品犯罪的主觀故意,對行為對象不知,不具有違法性認識與社會危害性認識的可能性。顯然,其成為毒販進行犯罪的“工具”,和毒販亦沒有犯罪意思聯(lián)絡,不構成刑法層面的共犯、幫助犯,故不應對其追究刑事責任。

其二,行為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認識的情況下,行為人實施了制造、販賣的犯罪行為,仍應按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定罪處罰。雖然社會危害性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為人的主觀明知程度和主觀惡性大小,但這種認識應在量刑時予以考慮,不應成為定罪的依據(jù)。通常情況下,行為人是處于自我利益的考慮的事實行為,并不會考慮到社會危害性,如果不具有社會危害性認識則不構成犯罪,那么會加大控訴方的證明責任,不利于打擊犯罪。

其三,行為人認識錯誤的情況下,按照保護人民、懲罰犯罪的立法目的進行判斷。行為人誤認為是毒品,而對實際上未被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質進行制造、銷售的,即行為人存在主觀上的故意,具有違法性認識,此時符合假想犯罪,不符合毒品犯罪的構罪條件,如果按照罪刑法定的原則,判其無罪,客觀上放縱侵害公民健康的行為的發(fā)生,與刑法的立法目的相違背。從根本上講,新精神活性物質是“純藥物或制劑形式的濫用物質”。(16)UNODC .World Drug Report 2014[R]. United Nation,2014.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在很多年前就已經(jīng)被制造出來,(17)European Monitoring Centre for Drugs and Drug Addition(EMCDDA).EMCDDA-Europol 2011 Annual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ncil Decision 2005/387/JHA [R].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2.是具有麻醉性和致癮性的藥物。換言之,新精神活性物質在本質上是被濫用的“藥品”,只是因為在國家立法層面尚未對其進行管制,并不能因此否認其行為會對公民法益造成侵害的潛在可能性,所以此種行為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行為人不知是毒品而當然不構成犯罪的通常情況,而應當嚴格按照客觀證據(jù),對于制造行為可以認定 “生產(chǎn)藥品”的行為,該“藥品”不符合《藥品管理法》的規(guī)定,故為假藥,應追究其生產(chǎn)、銷售假藥的刑事責任;對利用新精神活性物質易溶、無色等物理特性將其添加到棒棒糖、果凍、巧克力、煙卷、涼茶(18)游彥,鄧毅,趙敏.第三代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質 (NPS) 發(fā)展趨勢評估、管制瓶頸與應對策略[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7(01).等常見物品中而銷售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向生產(chǎn)、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符合生產(chǎn)、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構成要件,應按此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從當前的立法態(tài)度和對新精神活性物質列管趨勢來看,我國對于新精神活性物質是嚴格管控,至少是限制買賣,故對于直接販賣的行為,可以認定為“未經(jīng)許可經(jīng)營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滿足非法經(jīng)營罪的入罪條件,以此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完善舉證證明制度

針對我國《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對于認定主觀明知的規(guī)定的空白,可以考慮借鑒域外經(jīng)驗,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完善相關規(guī)定,為我國打擊新精神活性物質犯罪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例如借鑒英國控辯雙方負有同等的舉證責任的制度設計。賦予行為人一定的證明責任,其在接受警方訊問時,如果沒有提供其賴以進行辯護的任何事實,法庭即“可以從被告人沒有提供上述事實中做出適當?shù)耐普摗薄?19)中國政法大學刑事研究中心編譯.英國刑事訴訟法選編[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警察在犯罪嫌疑人的身邊或住處查獲可疑物品后,根據(jù)這些事實基礎,控方有權要求犯罪嫌疑人對此作出解釋,在當事人不愿或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情況下,即可推定其對持有物品的性質具有概括的認識。(20)崔敏.查處毒品犯罪中的疑難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思路[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6).毒品犯罪中,行為人對其主觀是否明知是最清楚的,證明行為人的主觀明知,由行為人來證明是最簡便、最容易的。而且在《刑法典》395條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中也能看到行為人承擔舉證責任的立法影子,在認定主觀明知方面傾向適當分配證明責任的方法是有現(xiàn)實實踐要求和法律先例可循的,建立此種制度對打擊毒品犯罪提供有力支持。

(三)主觀需達到概括性認識

對于行為對象的明知程度不能阻卻刑事責任的追究。面對新精神活性物質極強的外觀迷惑性以及毒品犯罪手段的隱蔽性等特征,過分苛責證明一個普通人對行為對象具有明確的認識并不可取,客觀上增加了證明難度,與司法實務相脫節(jié),人為地制造法律漏洞,增加打擊毒品犯罪的難度。故可以在證明明知的程度上要求行為人在行為時認識到行為對象非同尋常,達到了概括性認識的程度即可,對于具體是不是新精神活性物質,是哪種物質不再要求。

概括性認識是行為人對具體犯罪對象的“不確定”認識,而“明知”是行為人對于犯罪結果的可預見性,不能因行為人對毒品的認識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便否認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明知。只要行為人對于犯罪對象達到概括性認識的程度并為之,就可以認為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所以,行為人對行為對象的概括性認識表明行為人“明知故犯”的主觀意志,是行為人負擔刑事責任的主觀根據(jù),并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其次,新精神活性物質雖然具有極強的外觀迷惑性,但是其外在形態(tài)具有普遍性,是容易買到的外形相同的物品。以運輸毒品罪為例,行為人在幫人運輸之前,根據(jù)運輸發(fā)生地、對象、價格及方式等因素,通過一般人的分析判斷,至少會產(chǎn)生疑惑,可以推斷出運輸物品可能是國家違禁品,此時行為人的主觀對運輸物具有概括性認識,對于運輸行為具有期待可能性,對于危害結果當然具有有責性。

(四)完善客觀證據(jù)的搜集

行為人行為時的內在心理活動,只有行為人內心最清楚,其他人只能通過客觀證據(jù)來推測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因此,在認定行為人主觀明知時,客觀證據(jù)尤為重要,必須形成完整的證據(jù)鏈,保證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新精神活性物質的犯罪與傳統(tǒng)毒品犯罪在證據(jù)搜集方面并無二致,故其完善對策也具有普適性。

1.注重同案犯供述。新精神活性物質類犯罪是典型的上下家交易作案,受制于犯罪行為的隱蔽性、客觀證據(jù)難以搜集等客觀問題,同案犯的供述成為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明知的重要依據(jù)。即使行為人辯稱不明知,但是利用其上下游交易特點,通過上家和下家的供述相互印證,輔之以行為人持有物的來源、使用,上下家以及雙方以往的往來次數(shù)、內容、交易貨物(如針管、吸管、尿檢板等)情況等方面證據(jù),證明其主觀明知的心理狀態(tài),司法機關由此可以認定行為人的主觀明知。

2.誘惑偵查的合理使用。在司法實踐,特別是毒品犯罪中經(jīng)常使用誘惑偵查的方法,但是目前我國對于誘惑偵查沒有明確的立法加以規(guī)制,缺乏明確的立法標準,獲得證據(jù)的合法性就有待進一步證實,這就要求偵查機關在進行誘惑偵查明確其主觀明知的過程中,嚴格把握使用限度,避免證據(jù)因非法被排除。偵查機關在進行偵查活動時,要掌握好誘使行為的程度,始終把引誘控制在消極的范圍內,其所采用的手段要給行為人充分的自由、理性的選擇空間,行為人自發(fā)地產(chǎn)生犯意,不能積極地誘使、提醒行為人,否則行為人在本無犯意的情況下,產(chǎn)生了原本不具有的意圖,使得誘使行為成為認定主觀明知的阻卻因素。犯意若超過了一般人可以抗拒的程度,同時誘使人的意志壓制和支配了被誘使人的意志,那么就不能認為行為人仍然存在犯罪的故意,而變成了單純的工具。(21)高巍.販賣毒品罪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此時的誘惑偵查手段便是超出了限度,即便獲得了相關證據(jù),也系非法證據(jù)。

總之,對于主觀明知的認定,應建立在客觀、真實、全面的事實基礎上,兼顧保障人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裁判原則,合理運用經(jīng)驗法則,利用同案犯的供述、舉證證明責任的合理分配、正確認定案件性質等方法。切實保障被告人擁有抗辯、反駁的權利,允許被告人提出質疑,以錯誤、不知情作為抗辯理由。同時,堅持排除性規(guī)則:若推定結論存在合理懷疑、推定所依據(jù)的事實基礎發(fā)生動搖,或者推定的基本規(guī)則不符合經(jīng)驗法則,都應當排除推定結論的成立。

結語

新精神活性物質作為新興的毒品種類蔓延在毒品市場上,更迭速度快、種類繁多、迷惑性強等特點使我國司法實務主觀認定的推定方法難見成效,陷入認定困境。進一步完善主觀推定的方法,明晰案件性質,規(guī)范客觀證據(jù)搜集,更加準確地認定主觀明知,充分應對新精神活性物質類毒品犯罪帶來的挑戰(zhàn),鏟除新精神活性物質生存的土壤,還人民一片凈土,堅決打贏新時代禁毒人民戰(zhàn)爭。

猜你喜歡
列管行為人毒品
我國毒品列管模式的檢視與完善
銷毀毒品
自殺案件如何定罪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華
論過失犯中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
火燒毒品
凝汽器技術改造
新型毒品
故意傷害罪未遂之否認
遠離毒品珍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