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具有傳奇色彩的才女林徽因?qū)W貫中西、文理兼?zhèn)?,不僅在建筑學領(lǐng)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學藝術(shù)上也有不凡的成績,她把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和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展示了她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獨特魅力。
關(guān)鍵詞:獨特人生 中西合璧 文學創(chuàng)作
被稱為“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有著令人矚目的傳奇色彩,她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zhèn)洌粌H在建筑學的專業(yè)領(lǐng)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創(chuàng)作上也向世人展示了她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盡管她在很長一段時間淡出了文學史的視域,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位沉寂了半個世紀的優(yōu)雅才女,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重回人們視線。她的作品有著對生命的獨特體驗,始終充滿對自然美、生命美的禮贊,并形成了一種個性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
一、生長名家, 多才多慧
林徽因1904年出生于一個富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名門世家。祖父林孝絢是前清翰林,思想開放,注重教育;父親林長民是民國初年政界要人,博學多才,工詩文,善書法,兩度赴日留學,主修政治、法律?;貒蠓e極倡導憲政,與梁啟超一道活躍在政界。林徽因得天獨厚地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彌漫、思想進步的家庭中,并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她天資聰慧,五歲發(fā)蒙讀書,十二歲進教會女中學習。十六歲那年,父親林長民為了開拓她的視野,帶林徽因赴歐求學,林徽因就讀英國的St?Marys College,并隨父親結(jié)識了歐洲眾多的政界要員、學者、作家,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
留學期間的生活經(jīng)歷,對林徽因的人生和事業(yè)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她開始大量接觸歐美文學藝術(shù),并立志投身建筑行業(yè)。幾年后林徽因與未婚夫梁思成共赴美國求學,本想學習建筑,但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得就讀于賓州大學美術(shù)學院,但她所選修的課程大多與建筑學相近。獲學士學位后,林徽因又到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shù)。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豐富的生活閱歷、刻苦求學的經(jīng)歷,使林徽因獲得了中西文化的滋養(yǎng),并形成了獨特的個人氣質(zhì),為她日后的建筑設計和文學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學成歸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東北大學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建筑系,后又在清華大學建筑系任教,并與梁思成一道,不畏艱辛,對全國各地的古建筑進行勘測,有許多重大發(fā)現(xiàn),撰寫了大量有珍貴價值的研究文稿,在中國建筑史上建立了不朽的業(yè)績。新中國成立,她又抱病與梁思成參加并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還為搶救瀕于滅絕的“國寶”景泰藍和古建筑的保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55年,年僅五十一歲的林徽因病逝,安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
二、深厚的文學藝術(shù)造詣
文學創(chuàng)作只是林徽因的業(yè)余愛好,她常常是靈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閣,因此,她的許多作品都散失遺落,目前僅存小說六篇、散文八篇、詩歌六十余首、戲劇一部(未完成)。盡管所作不多,但都為精品、充滿著濃郁的藝術(shù)魅力。她的小說《九十九度中》被李健吾稱贊為“用最快利的明凈的鏡頭,攝來人生的一個斷片,而且縮在這樣短小的紙張上” ,“達到一個甚高的造詣”a。林徽因的詩不多,但風格多樣,溫婉傷感和熱情灑脫兼具。她把古典精髓、西方文化和現(xiàn)代思潮融會貫通,運用嫻熟自如,顯現(xiàn)了她古今、中西合璧的文學造詣。她的散文更是自然天成,將她睿智、優(yōu)雅、爽朗、幽默的個性和才情展露無遺。
良好的家庭修養(yǎng),東西方文化的共同滋養(yǎng),使林徽因身上有著非凡的氣質(zhì)和出眾的才華。除了具有高超的建筑學的專業(yè)知識,深厚的文學藝術(shù)功底,她還有著優(yōu)雅溫婉、大方得體的社交才能。1924年,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來華訪問,她與徐志摩同任翻譯。她高雅的氣質(zhì)、美麗的容貌、機智的談吐一時轟動全國。她還曾用英語出演齊拉德公主,使她成為北平社交圈中最耀眼的名媛,并為她贏得了“中國第一才女”的美譽。
日常生活中,林徽因的家也文化界里一個極具魅力的“沙龍”,而林徽因則是這個沙龍中最親切、最具魅力的女主持人,她在北總布胡同的寓宅被人親切地稱為“太太的客廳”。哈佛終身教授、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費正清在晚年回憶林徽因時,稱贊她是有創(chuàng)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的智力活動興趣的女子。林徽因的確在社交方面有著令人嘆服的才華,在茶會或者讀書會中,她必有一番獨特精辟、充滿著藝術(shù)智慧的妙論,常常語驚四座,展示著她卓爾不凡的才識和優(yōu)雅的個人魅力。
三、獨特的人生與美的追求
林徽因的人生獨特且充滿矛盾。她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并在她的人生中投下濃重的陰影。她的母親出身低微,與她博學多才、風流倜儻的父親格格不入,因此林徽因從小就和被冷落的母親住在封閉的后院,被排斥在顯赫熱鬧的林家大家庭之外,過早地品嘗了痛苦的滋味和人生的悲哀,孤獨和憂郁的種子,就在這個時期植根在了她的心靈深處,同時,也孕育了她獨特敏感的藝術(shù)氣質(zhì)。
對林徽因藝術(shù)家氣質(zhì)影響最深的,還是她十六歲跟隨父親在英倫生活的那段日子。她接觸了歐洲文學藝術(shù),沐浴了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的陽光,并結(jié)識了“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徐志摩浪漫的詩人氣質(zhì),不僅打動了林徽因的芳心,他的唯美主義的文學觀念與文學理想,也深深感染了林徽因,并喚醒了沉睡在她內(nèi)心深處的詩情,她也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詩歌。追求美,贊頌美,是這一時期林徽因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比如《笑》:“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唇邊渾圓的漩渦/艷麗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貝齒的閃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風的輕歌/笑的是她惺松的鬈發(fā)/散亂的挨著她的耳朵/輕軟如同花影/癢癢的甜蜜/涌進了你的心窩/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詩中所描繪的是青春女性的曼妙神態(tài),歌頌的是一種輕快、愉悅,如同風的輕歌、水的倒影那樣的生命之美,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詩人自己青春歡暢的影子。
林徽因有著深邃而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在尋常事物中捕捉美、發(fā)現(xiàn)美。她不僅贊頌生命之美,也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她的散文《一片陽光》,以敏銳的詩心,去發(fā)現(xiàn)和捕捉自然之美,并用清新優(yōu)美的文筆表現(xiàn)出來:
在靜里似可聽到那一處琤琮的泉流,和著仿佛是斷續(xù)的琴聲,低訴著一個幽獨者自娛的音調(diào)??吹竭@同一片陽光射到地上時,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動,暗香吹拂左右,人隨著晌午的光靄花氣在變幻,那種動,柔諧婉轉(zhuǎn),有如無聲音樂,令人悠然輕快,不自覺地脫落傷愁。
原本是孤獨傷感的靜寂,卻在林徽因筆下變成了美妙的泉流、琴聲;而陽光射在地上時,她竟感到了花影的浮動、暗香的吹拂……如此清新細膩、溫馨恬淡的描寫,滲透著林徽因?qū)ψ匀恢赖拿翡J感受。
林徽因的詩文不僅有著詩人的浪漫和熱情,同時又有著廣博的學識和深邃的思想,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精致的意蘊和優(yōu)雅的意境,呈現(xiàn)出強烈的唯美主義創(chuàng)作傾向。其中最光彩奪目的莫過于那些唯美纏綿的愛情詩,表達了她對理想愛情的期待,和在現(xiàn)實世界中理智和情感的矛盾糾結(jié)。如《深夜里聽到樂聲》:“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輕彈著/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靜聽著/這深夜里弦子的生動/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凄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除非在夢里有這么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這首詩寫于1931年初,此時的林徽因抱恙,住在香山半坡上的“雙清別墅”,徐志摩前去探病并寫下情意纏綿的詩句。但此時林徽因與梁思成已是夫妻,理智的林徽因只能把這種情意寫進詩里,婉轉(zhuǎn)地表達她內(nèi)心的痛苦無奈,語言溫柔細膩,情緒熱烈感傷。在藝術(shù)建構(gòu)上,也體現(xiàn)了她一貫主張的音律美和建筑美, 兩長一短的句式,音律和諧、抑揚適度,余音裊裊,宛若一首隱去了曲譜的歌,悅耳動聽,給人以美的享受。
在林徽因那些滲透了早熟的她對人生、對世界的獨特感悟、情感意象朦朧的詩中,《你是人間四月天》大概是最令人費解的一首,普遍認為這首詩是林徽因為她剛出生的長子梁從誡而作: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音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p>
詩中如四月天一般的“鮮妍”“天真”“新鮮”“柔嫩”,充滿“希望”“愛”和“暖”的諸多意向,的確像是對一個新鮮生命到來的驚喜和禮贊??墒?,又未嘗不能說她是在歌詠讓自己的生命煥發(fā)春意和生機的愛情?
對于外界的猜測和眾說紛紜,特立獨行、才華橫溢的林徽因在生前就從不辯解,她說:“對我來說,‘讀者不是‘公眾,而是了解我、與我具有同感、渴望聽我訴說,并且會有感動的那些人?!眀因此,想要真正讀懂林徽因的詩,必得懷著如她一般虔誠、真誠的詩心,方能觸摸她有溫度、有力量的藝術(shù)靈魂。
a 李健吾:《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林徽因·中國現(xiàn)代作家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39頁。
b 梁從誡:《林徽因文集·序》,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4年版。
參考文獻:
[1] 永遠的林徽因·林徽因經(jīng)典作品集[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
[2] 梁從誡.林徽因文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一流本科建設工程——上海市高校優(yōu)質(zhì)在線課程《詩意人生》,2016年
作 者: 段繼紅,文學博士,上海電機學院文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