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平
摘要:“新生代”員工成為社會學界備受關注的群體,而這個群體有明顯的自戀的性格特點,而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是不是成功的幾率更高?本文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生代員工 自戀型人格 成功
一、自戀的概念
自戀,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愛戀自己。早在 1899 年,Nacke就從病態(tài)的角度首次用自戀一詞來描述個體對待自己像對待性對象那樣的態(tài)度。此后在1914年,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在《論自戀》一文中首次系統(tǒng)地論述了自戀,他認為自戀就是個體把力比多投入到自己身上的狀態(tài),并假定每個個體身上都具有原始的自戀。不管是納克還是弗洛伊德,都從病理學角度將自戀描述為一種人格障礙。
20 世紀 70 年代起,西方國家鼓勵人們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似乎整個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民自戀的時代,被形象的稱為“自我的時代”(me generation)或“自戀的時代”(age of narcissism)。在這樣的時代下,很多人不再將自戀當作一種病態(tài)人格而是一種常態(tài)人格來進行研究。他們認為過分自戀可以是一種病態(tài)的人格障礙,但實際生活中,適度的自戀有利于人們保持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自身形象。在我國,隨著 90、00 后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更有主見和自己的想法,這使得他們不管在學習還是工作中更具備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潛能。可見,自戀既然積極作用也存在消極影響關鍵是要把握度的問題。國內(nèi)有的學者將那些沒有產(chǎn)生心理障礙的自戀定義為一種“亞自戀”狀態(tài)。
二、自我提升的界定
自我作為整個人格結構的核心,對個體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自1890年,詹姆士將“自我”這一概念引入美國心理學界至今一直是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熱點研究專題。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對自我的研究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類是將把自我當作認識主體,對自我概念進行研究;另一類是把自我作為行動主體來研究,主要涉及自我動機。自我動機囊括四個方面,分別是:自我評定動機、自我完善動機、自我驗證動機和自我提升動機。
三、親社會行為的界定
20 世紀 70 年代,人們才對親社會這一領域有所關注并開始了實證研究?;浇塘x中最基本的信條就是“像愛你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美國學者維斯伯(Wisberg)最早提出“親社會(Prosocial)”這一術語來特指那些破壞、攻擊等違反社會規(guī)則或道德準則的行為。親社會行為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他人有益或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自愿行為。通常情況下類行為都會對他人產(chǎn)生好處,促進人際和諧達到互惠的目的,因此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要準確理解親社會行為首先要區(qū)分出一些相關概念,特別重要也非常相似的一個概念就是利他行為。通常對利他行為的解釋為發(fā)自內(nèi)心的想要去幫助他人,這一動機是因為關心他人或者是內(nèi)在的價值觀念、目標和自我獎賞激發(fā)的,而不是為了得到實實在在的社會獎賞或者是為了避免懲罰。從這一意義上來看,利他行為在親社會行為大的概念范疇之內(nèi),親社會行為包括利他行為。
四、關于自戀、自我提升和親社會行為的關系
(一)自戀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
根據(jù)以往的研究表明,自戀的人往往都是自我關注較高的人,這樣的人只會關注自身的價值而減少個體助人的傾向。自我關注的個體只考慮自己喜怒哀樂,不大可能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同時沉溺于自我關注往往就沒有更多的精力去考慮到他人的感受。但也有研究表明自我關注并不阻礙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Berkowitz(1987)發(fā)現(xiàn),如果給予他人幫助后能得到不管是物質(zhì)的還是精神的報償,就算是自我關注的個體也可能做出親社會行為。
研究者普遍認為,親社會行為總是發(fā)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是人們?yōu)榱司S護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友好和諧關系和共同利益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社會行為,因而是受到社會或群體所鼓勵和支持的行為。這樣看來,親社會行為的過程和產(chǎn)生的結果對不論是行為主動者還是接受者都是有好處的,親社會行為在帶給雙方愉悅感的同時能增進雙方關系的和睦。自戀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也會陷入一種不平衡的狀態(tài),因此很難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自我提升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
親社會行為包括多重含義,比如對自我的提升、人際關系方面的提升和社會價值提升等。個體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自我提升需求會促進個體產(chǎn)生親社會行為(張慶鵬,2012)。黃光國(2006)指出,人們在提升積極的自我意向時,傾向于將這種對自己的積極自我概念放置于一個人與人交往的社會背景中,人際關系和諧了,自我提升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人們對自我?升的需求也能夠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
(三)自戀與自我提升的關系
自戀者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自我提升的傾向,個體的自戀水平越高,自我提升的傾向就越高。自戀者相比于不自戀的人會夸大對自己的描述,自己的任務評定并且將自己的行為預估為積極的。同樣,自戀者在接受任務反饋后會有出現(xiàn)自我服務歸因的現(xiàn)象。為了維持或提高自尊,自戀者常常運用自我?升的策略(Morf & Rhodewalt,2001),例如,他們常常表現(xiàn)出自己比他人更優(yōu)越并且想要支配或者操縱其他人。并通過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是利用他人間接達到提升自己的相對地位的目的。與自我相關度高的情境中,自戀著無論遇到積極的反饋還是消極的反饋,都會表現(xiàn)出比一般人更強烈的情緒反應。一些研究表明,在面對消極反饋時,自戀的人同樣會以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如生氣),而低自戀的人傾向于產(chǎn)生抑郁、自卑等指向自身的消極情緒,有可能是對失敗的歸因不同導致高低自戀者會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Campbell(2000)等人檢測了得到任務結果反饋以后,發(fā)現(xiàn)自戀者相比于非自戀者更善于運用自我提升策略,他們更愿意為成功的結果買單。
五、結論
綜上所述,自戀的人更具有親社會行為,并且還有助于自我提升,這樣對成功是有一定的益處,所以自戀的人更容易成功。
參考文獻
[1]陳少華,鄭雪.( 2005).人格特質(zhì)對選擇性加工偏向的影響.心理科學,28( 5),1135-1138.
[2]宋健,蔡晴,胡興林.( 2013).大學生顯性自戀、隱性自戀與特質(zhì)攻擊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1( 5) ,74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