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宏軍
(武漢輕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武漢 430023)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學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同時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因此可以說如果沒有充分學習一個國家的文學,不能算作掌握了該國的語言,只是學到了一些沒有內(nèi)涵的文字的軀殼。在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和思政內(nèi)容融入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大學生的課程教育中加入英美文學變得尤為必要,可以提高語言應(yīng)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zhì),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全面發(fā)展。在此背景下,很多理工類的高校開設(shè)了各種提高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人文學科類的通識課,作者也在所在高校開設(shè)并講授了多年的“英美成長小說導讀”的通識課。
成長小說是英美文學中的一個小說類別,該術(shù)語來自德語Bildungsroman,意思是形成性小說或教育小說,小說的主題是主人公從童年開始經(jīng)過各種經(jīng)歷或精神危機達到成熟,最后意識到自己在世界中的身份和角色。在西方,成長小說是一個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小說類型。成長小說主要有兩類:一類把成長描述為年輕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過程;另一類把成長解釋為認知自我身份與價值,并調(diào)整自我與社會關(guān)系的過程。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jīng)歷了某種感受強烈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有。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成長的內(nèi)核應(yīng)該是心智的成熟,而非表面意義上的年齡增長。簡而言之,成長小說就是以敘述人物成長過程為主題的小說,它通過對一個人或幾個人成長經(jīng)歷的敘述,表現(xiàn)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經(jīng)歷和感悟,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變化過程。
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成長小說理論初次被引進,國內(nèi)對成長小說的研究代表性的是芮渝萍的《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該書分析了成長小說的構(gòu)成要素,研究了成長小說的結(jié)構(gòu)模式,認為成長小說大致遵循“天真→誘惑→出走流浪→迷惘困惑→考驗→頓悟→失去天真→認識自我”這一敘事結(jié)構(gòu),講述13 - 20歲左右的主人公成長經(jīng)歷的敘事,敘述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發(fā)展過程,表現(xiàn)成長主體的道德和精神發(fā)展,反映出人物走向成熟的變化過程。
成長小說具有以下四個要素: 一是成長中的疏離感,疏離感是成長小說的一個典型要素。疏離感是個體與周圍的人、社會、自然之間的疏離隔閡,產(chǎn)生孤立感和壓迫壓抑感等消極情感;二是成長中的頓悟,指在某個特定時刻由于外界的誘因突然產(chǎn)生的醒悟,使主人公最終擺脫困惑,預示著故事的高潮。通過頓悟,主人公對自己的生活和某種事物的本質(zhì)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知;三是成長引路人,成長小說中的領(lǐng)路人原型主要有正面的引路人和反面的引路人兩種。處于人生初始階段的少年,需要富于理性、閱歷豐富的成年人的引導,一個人的成長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的影響,這些人從正反兩方面豐富影響著主人公的生活經(jīng)歷和他們對社會的認識,青少年從這些社會角色中逐漸認識自我,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四是成人儀式,成長小說中往往有象征成長儀式的敘述和描寫,通過某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儀式凸顯出主人公在成長道路上的蛻變。[1]
小說是通過記敘主人公的各種經(jīng)歷和生活歷程來描敘社會生活、體現(xiàn)作者思想觀點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小說都可以從成長的角度解讀,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主人公在經(jīng)歷了各種事情之后在心理思想和認識上的成長,主人公去過各種地方,和各種人有各種經(jīng)歷,既有成功勝利,也有失敗挫折,有悲歡離合的各種情緒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心理上可能變得更加成熟,性格變得更堅強,意志更堅定,思想上更加深刻,對社會人生自我有了新的認識。 很多英美經(jīng)典小說和當代小說大致具有成長小說的典型特點。 《簡·愛》體現(xiàn)了“出走→迷惘困惑→考驗→頓悟→認識自我”的敘事模式,[2]主人公童年寄人籬下的生活和在學校遭受的虐待體現(xiàn)了成長小說中的疏離感,關(guān)心她的女傭白茜和理解她的譚波爾老師是她的成長引路人,最后簡·愛在頓悟后意識到了她真正愛的人是羅切斯特先生。作為英國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簡·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人平等,不向命運屈服的堅強女性形象。 小說分別從蓋茨海德、洛伍德、桑菲爾德、鄉(xiāng)村小學及重回桑菲爾德五個階段論述了人物性格形成的過程。從蓋茨海德的最初反抗、到洛伍德的繼續(xù)成長、再到桑菲爾德遇到羅切斯特先生,然后又從這里逃走,在鄉(xiāng)村小學經(jīng)受新的考驗,最后終于又一次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直到最終獲得幸福,一個性格倔強的普通女孩由于不滿于不公平的現(xiàn)實而終于萌發(fā)了追求全新的、平等生活的夢想,在生活的磨練中,一點點地成長,變得成熟,最后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栋谅c偏見》中讀者也見證了男女主人公的成長,伊麗莎白從開始的武斷判定一個人到能夠認識到片面之見并不能認真了解一個人,達西也從之前的高傲變得在女主面前謙虛彬彬有禮。學生在這部小說中收獲最大的是:學會像女主那樣大膽,能夠伸出腳步去了解這個世界,了解身邊的人,而且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魯濱遜漂流記》中故事情節(jié)也體現(xiàn)了“出走→迷惘困惑→考驗→頓悟→認識自我”的敘事模式,其中的疏離感體現(xiàn)在孤島上獨自生活的主人公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上,在魯濱遜的成長過程中,宗教扮演著精神支柱和引領(lǐng)的作用,起著引路人的作用。小說中對送禮儀式的描寫具有成長儀式的意義,在小說接近尾聲處,船長主持了帶有狂歡意味的送禮儀式,在儀式中,主人公將船長送的衣服穿在身上,衣服是文明社會的象征,穿上衣服就等于恢復了社會身份。[3]《遠大前程》皮普的成長歷程也體現(xiàn)了成長小說的原型特征:天真無邪的主人公受到外面世界的誘惑,出走來到陌生的地方,開始了自己的人生之旅,在尋求自我的道路上,遇到了考驗和磨難,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因此獲得了成長。其中的成長引路人是他的樸實慷慨的姐夫和慈愛感恩的罪犯馬格韋契,而心靈扭曲的郝薇香和自私冷酷充滿魅力的艾斯黛拉則起著反面引路人的作用。[4]《人性的枷鎖》中主人公菲利普先天跛足、父母早逝,寄居在冷漠虛偽的伯父家,受到周圍人的嘲笑排斥,形成了憂郁沉默的性格,這體現(xiàn)了成長小說中的疏離感。 小說中主人公在其成長歷程中經(jīng)歷數(shù)次頓悟,這種頓悟有些是其歷經(jīng)滄桑后的人生感悟,有些則是經(jīng)成長的引路人點化而得。在小說的最后一章,面對淳樸善良、溫柔堅強的姑娘薩莉,菲利普得到了對人生的頓悟:“他的理想是什么呢?他想起了那個要從紛繁復雜、毫無意義的生活瑣事中編織一種精巧、美麗的圖案的愿望。”菲利普終于擺脫了情欲的枷鎖,認識到了人生的真諦,經(jīng)歷了感情的折磨后最終找到了歸宿。[5]《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成長體現(xiàn)在尼克的經(jīng)歷上,尼克在小說中是爵士時代的參與者和旁觀者,也是蓋茨比悲劇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評論者。尼克離開西部老家,放棄了原先當作家的理想,懷揣著淘金夢來到紐約,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做股票交易員,租住在蓋茨比的豪宅旁邊。整個敘事是通過尼克的所見所感講述的,尼克在蓋茨比的悲劇中看到了蓋茨比對天真純潔夢想的執(zhí)著,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爵士時代人們的拜金享樂和冷酷無情,在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后,尼克離開了紙醉金迷的紐約,回到了西部老家?!蹲凤L箏的人》中主人公經(jīng)歷了童年生活、流亡美國、重返祖國、上路考驗、最終得到救贖和成長,體現(xiàn)了成長小說的敘事結(jié)構(gòu),其中的疏離感體現(xiàn)在童年時期主人公和父親的隔閡以及阿富汗的哈扎拉人受到普什圖人的種族歧視上,成長引路人是他勇敢正義的父親和經(jīng)常開導他的父親的好友拉辛汗。在小說中,主人公阿米爾被打倒在地上流血是自我救贖和實現(xiàn)心靈成長的儀式。在文學作品里,人們往往通過流血來洗清罪惡,達到靈魂上的凈化。[6]《燦爛千陽》的成長主要體現(xiàn)在瑪麗雅姆童年時期的混沌期、初婚時的迷茫軟弱、為保護萊拉而反抗虐待、臨刑前的頓悟上。
經(jīng)過多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英美成長小說可以按照以下模式進行教學準備,講授教學內(nèi)容,組織教學活動。
通識課“英美成長小說導讀”引導學生從成長的角度欣賞解讀《魯濱遜漂流記》、《簡·愛》、《傲慢與偏見》、《遠大前程》、《人性的枷鎖》、《兒子與情人》、《紅字》、《飄》、《了不起的蓋茨比》、《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等經(jīng)典小說或當代英美小說。這些作品描繪了主人公的成長環(huán)境,描寫了他們成長時期的心理,敘述了他們的成長歷程,包括他們所經(jīng)歷的各種環(huán)境和交往的各種人物,展現(xiàn)了他們在思想認識和性格等方面走向成熟的過程。作品貼近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可讀性。作品選讀部分是從教學實踐中精心挑選的作品中集中體現(xiàn)作品的成長主題的精彩片段。 《魯濱遜漂流記》選取了小說中魯濱遜在島上安家的情景以及他從對上帝的信仰中得到了精神力量;《簡·愛》選取了主人公在慈善學校受到虐待的部分和羅切斯特先生向簡·愛求婚的情景;《傲慢與偏見》選取了伊麗莎白接受達西的求婚后二人談?wù)撍麄兏星榘l(fā)展的過程的部分;《兒子與情人》選取的是主人公保羅在戀愛時受到的母親的干涉和控制; 《遠大前程》的選讀部分描寫了皮普的姐夫喬來倫敦看成為“上等人”的皮普的情景;《人性的枷鎖》的選讀部分描寫了菲利普終于克服了情欲的枷鎖,最終找到了生活的歸宿;小說《飄》的選讀是小說結(jié)尾,描寫了斯嘉麗意識到了真正愛她的人以及瑞特離去后的心理;《了不起的蓋茨比》選取的是蓋茨比的奢華宴會的描寫以及主人公為理想化的輕浮自私的初戀情人承擔車禍責任而被槍殺后凄涼的葬禮;《追風箏的人》的選讀部分描寫了童年阿米爾目睹哈桑被強暴卻由于怯懦不敢去救以及阿米爾營救哈桑的兒子的流血贖罪之旅;《燦爛千陽》選取瑪麗雅姆被塔利班處死前的內(nèi)心活動以及小說的結(jié)尾萊拉去看瑪麗雅姆童年生活的棚屋時的感受。這些選讀大多是小說的高潮或主人公命運的轉(zhuǎn)折點,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人物的成長。
教師從成長的角度精心設(shè)計問題,以引導學生理解思考小說中的成長含義。這些問題主要圍繞成長小說的疏離感、引路人以及頓悟等要素,大致按照以下形式:選讀中如何體現(xiàn)主人公與環(huán)境的疏離,例如《簡·愛》中的女主人公先后經(jīng)歷了蓋茨海德莊園、洛伍德慈善學校、桑菲爾德莊園等環(huán)境,她與這些環(huán)境的隔閡是什么?選讀中主人公頓悟到了什么?例如簡·愛在被她表兄以宗教的名義逼婚時頓悟到了什么?小說中主人公的成長引路人是誰?例如簡·愛在蓋茨海德莊園和洛伍德慈善學校的成長引路人分別是誰?主人公有什么成長?例如《傲慢與偏見》中女主人公最終消除了偏見,和達西步入了婚姻,此時她在認識上有了什么成長?《燦爛千陽》中的女主人公和幼年時期對比,成長表現(xiàn)在哪里?《追風箏的人》中的男主人公和童年時期對比,哪些言行表現(xiàn)出了他的成長?主人公被打倒地流血時的大笑的描寫有什么含義?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從成長的角度理解作品,啟發(fā)對成長含義的思考。
本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采用“作家作品介紹→文本欣賞+視頻觀看→問題討論→學生展示”的生態(tài)化教學模式。在講授階段,通過PPT介紹作品的背景,包括歷史背景、文學流派、作者生平和寫作風格,然后講授作品的情節(jié)、主題、人物分析、藝術(shù)特色。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通識課的特點,PPT配有大量圖片以增強直觀性和生動性,在介紹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灌輸,通過提問和討論等加強和學生的互動,在后期也可以讓學生制作PPT介紹作家作品背景。在文本欣賞階段,引導學生欣賞作品選段,使學生對作品有直接的感受,講解其中的精彩片段和難點語句,必要時配以中文翻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閱讀水平,引導學生欣賞作品時要注意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要理解其中隱含的象征意義,發(fā)掘其中的描寫對人物性格心理的揭示或?qū)夥盏暮嫱?,其中隱含的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情感等。例如《簡·愛》中羅切斯特對簡·愛表白前的一段景物描寫的含義、《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綠燈的象征意義、《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在營救索拉博時被塔利班打得流血卻在大笑所揭示的人物內(nèi)心。例如《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和達西有這樣一段對話:“You might have talked to me more when you came to dinner.”“A man who had felt less,might.”教師可以問學生后面一句的意義,實際上很多學生不理解此句的意義。伊麗莎白問達西當初為什么不和她說話,達西的回答的意思是“要是我對你沒什么感覺的話,我可能會對你說話?!贝颂庍_西的解釋是正因為他對伊麗莎白很有感覺,所以緊張得說不出話了。學生可以在此句中感受到東西方戀愛的共通之處。在問題討論階段,學生分組從成長角度討論有關(guān)作品主題、人物性格、象征意義等方面的問題,每組派一個代表發(fā)言,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表達能力。還可以組建該課程的QQ群,學生在群里討論,分享對作品的感想和觀點。 另外學生還可以進行電影配音和表演其中的片段。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反映的主題往往具有超越時間和地域的普遍性,因此教師在講解和引導學生討論發(fā)言時,要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當代社會現(xiàn)實。例如《傲慢與偏見》可以聯(lián)系當代學生的戀愛婚姻觀,金錢地位外表感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了不起的蓋茨比》所反映的爵士時代可以聯(lián)系中國當代社會狀況,蓋茨比對夢想的追求可以聯(lián)系大學生的理想;《追風箏的人》反映的救贖主題可以聯(lián)系怎樣面對成長過程中的過錯。
根據(jù)學生的教學反饋,開設(shè)這樣的通識課對大學生是很有必要和意義的。 學生認為新世紀的發(fā)展需要高素質(zhì)的國際化的人才,英美文學課的開設(shè)有助于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國際化人才。學文學不僅是學語言的最佳途徑,更是素質(zhì)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源遠流長的英美文學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具有啟迪心靈的作用。通過閱讀英美文學,學生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在閱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陶冶情操,受益終身。閱讀英文原版小說,老師用英文上課,能提高他們的英文素養(yǎng),對英語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英美文學是英美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世界藝術(shù)園林的瑰寶,也是學習英語的重要方式。英語學習者可以通過英美文學的閱讀感受到語言自身所蘊含的獨特魅力。
這些成長小說帶給了現(xiàn)階段的學生很多感觸,他們與小說中的主人公共同感受當時的社會,體會小說中人物的艱難困苦,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感悟他們的不幸,了解社會現(xiàn)實。在教師的指導下,這些作品中的人物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夏洛蒂·勃朗特筆下自尊自愛的“簡·愛”; 有簡·奧斯丁自我寫照的“偏見小姐”伊麗莎白和深情款款的“傲慢先生”達西;有漂流荒島的魯濱遜;有執(zhí)著追求生命中那抹綠光的蓋茨比;有赤忱的哈桑和贖罪的阿米爾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追尋牽引他們命運的風箏;瑪麗雅姆和萊拉則在傳統(tǒng)家族制度下的壓迫下掙扎著,懷抱著希望、愛情、夢想和所有失落……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的品質(zhì)使學生受益良多:簡·愛出淤泥而不染、堅強不屈以及敢于反抗,敢于爭取自由平等;魯濱遜克服孤獨的毅力和勇于闖蕩的決心以及冒險精神和堅強意志;《傲慢與偏見》中放下傲慢的達西和克服偏見的獨立與自尊的伊麗莎白;《紅字》中海絲特·白蘭的善良堅貞不屈和反抗狹隘、虛偽的宗教信條以及挑戰(zhàn)政權(quán)父權(quán)的精神;蓋茨比對純真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從兒時的懦弱到成年之后的勇敢擔當;《燦爛千陽》中瑪麗雅姆的堅強和無私的愛及戰(zhàn)亂中的阿富汗女性的堅強反抗和相互扶持。
通過一個學期的成長小說課程,學生覺得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了解到了成長小說中不一樣的世界。在上這門課之前,學生對英美原版名著有一種陌生畏懼感,覺得是晦澀難懂。在上了這門課程后,學生了解到:這些小說之所以會穿越幾百年幾千公里的時空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是因為它們展現(xiàn)了多姿多彩的異域文化,表達了人類情感的共通之處和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用心去感受作者想帶給讀者的感情,多讀幾遍這些語句,就會感受到這些小說的精妙之處。在讀完之后,學生往往會有很多感受,因為這些小說不僅是一個個特殊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人類經(jīng)過幾千年的智慧結(jié)晶。
在有趣、輕松、歡快的節(jié)奏中,教師用英文講解英美名著,使學生更加體驗到了人物的魅力和語言的精妙。在課堂上學生會進行名著的賞析,欣賞語言的精妙,領(lǐng)會其中的真諦和一些至理名言,細細品味其中的真理,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提升,教師帶領(lǐng)學生欣賞電影的經(jīng)典片段和精彩選讀,欣賞人物性格的刻畫,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幫助學生理解名著,更便于學生進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在教室和線上回答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積極踴躍,紛紛表達自己對小說的見解,分析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以及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變化過程,從中學會了什么是成長,感受到了其中的世態(tài)炎涼和人情冷暖,明白了如何在今后的人生中勇敢地走下去。
本課程的目的是引導大學生欣賞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成長小說,使他們在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英語水平的同時,能得到人生路上的鼓舞和啟迪。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與正處于身心發(fā)展成熟時期的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很相似,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啟發(fā)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思考今后的人生道路,尤其是在當前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這門課具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選讀片段,精心設(shè)計有關(guān)成長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式互動式教學,精心設(shè)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提高英語的同時,可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陶冶情操,擴大視野,獲得人生成長的啟迪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