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知識組織再造:一流學科建設的路徑選擇

2020-01-19 06:01李海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一流學科大學

李海龍

(揚州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雙一流”建設作為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式,在經歷了理念構建、話語體系營造到方案的實施之后已經體現出積極的影響。理論上,建設一流學科意味著競爭手段的豐富,但現實中學科建設理念仍停留在排行榜與評價指標上,打造一流聲譽成為政府與大學主要努力的方向?!霸诟偁幦找婕ち业母叩冉逃澜缋铮判邪瘛慕⒈辉絹碓蕉嗟娜苏J為是一個消費者行為的信息庫,也是對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種激勵?!盵1]這種導向使學科建設不僅掩蓋了學術研究,對聲譽的追求甚至還超過了創(chuàng)新。那些已經被貼上“一流”標簽的學科或大學維持聲譽的需求則更迫切。就像克里斯坦森所說的:“精英大學的聲譽使得對它們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供應,因而它們可以通過上漲學費和籌款活動來彌補成本的上升。甚至許多聲譽較低的大學也得益于認證制度,這使它們的社會認可度高于未得到認證的高校。”[2]學科建設是提升知識組織職能的常規(guī)行為,重點學科建設是資源集中投入的行政行為。一流學科建設試圖將這兩者進行整合,在目標指向上更強調評估指標與聲譽引導。而我們更想知道:什么才是一流學科?從理念上看,“‘一流’是學術生活的神圣目標”[3]。成為一流之前,學科首先是知識組織,是使用規(guī)范的技術、遵循一致的知識生產傳播規(guī)則、被社會認可的學術團體。一流學科建設是一個實力躍遷的過程,可以憑借組織改造與功能升級實現。在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沖擊、去中心化組織崛起的時代,一流學科建設的視角需要超越大學與學科本身,以創(chuàng)新和變革去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一、一流學科建設中的組織異化

組織是社會運行的基本單位,是擁有相同信仰、秉持一致的制度約束從事相同或相近工作的專業(yè)群體。學科既是知識分類的單位,又是從事專業(yè)工作的社會組織。人對組織的歸屬感更強,關注學科的組織特性就成為主要的研究議題。學科尤其強調組織獨立性,是為了獲得更多權利與資源投入?!皩W科組織是一個典型的自組織系統,它以知識體系的自我完善有序構建學術共同體。自組織形成有序結構的主導力量來自系統內部?!盵4]自組織理論與其說是學科自治的“金科玉律”,倒不如說是學者們劃定邊界的自我安慰。由于組織會按等級進行分類,高等級的組織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聲譽就成為決定學科等級的標準。理論上,一流學科有兩個特征:“一方面能基于某個特定的學科領域且在這一領域長期研究并擁有國際領先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往往具有較高的組織化程度和知識生產能力,學科使命清晰并擅長以之集聚學科組織內外要素參與組織目標的實現?!盵5]但現實中,一流學科建設仍依賴于重點學科的建設制度,并沒有體現出創(chuàng)新動機。組織建設引發(fā)資源投入與人才流動的“軍備競賽”,更讓學科發(fā)展偏離了正常軌道。

1. 學科建設中的組織目標錯置

學科通常表現為知識和組織兩種形態(tài)。前者代表了高深知識分類,后者意味著社會建制。學科組織是實現大學中科研活動與教育流程的基礎。學科組織間的聯結、重疊和分裂不僅影響著大學的變遷軌跡,而且會制約整個社會的分工狀態(tài)。學科組織的出現讓大學運行和教育活動的效率更高?!按髮W的功能在于提供學習知識重組的資源,而專業(yè)化使得大學里某些職業(yè)專門學科的重要性更為提升。這些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包括了政治科學、心理學,以及一般稱之為新數學的專攻特定領域的數學。社會科學及其他的專業(yè)學科,其角色最清楚明確的努力是朝向社會的改善?!盵6]隨著時間變化,學科組織與社會關系愈加密切。松散的學者行會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實體機構。實體學科更容易獲得知識界的認可,也有利于建立協作關系。所以有人說:“所謂產品創(chuàng)造,只有在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得以充分顯現時,才能夠實現?!盵7]但學科組織也帶來了資源消耗,組織規(guī)模的膨脹、社會地位的提升都要求占據更多資源。故而,在一流學科建設中,以“建設學科”之名,獲得“組織資源”之實,成為驅動政府和大學活動的主要動機。

國家語境中的“學科建設”讓知識目標與組織目標發(fā)生了分離,學科建設不再是獨立的知識行為,而變成了政策工具和政治行為。這些都扭轉了學科的組織性質,使其變?yōu)橐粋€按照績效約束的行動機構。一流學科建設更希望通過有效的建設策略提升知識生產質量。當一流學科建設受制于行政邏輯時,學術權威與同行只能退居其次,知識生產和教育就會由自治轉為“他治”。行政績效控制下的一流學科建設要求在數量上“可視”,擴大學科組織規(guī)模、增加學術成果輸出數量就超越了知識與制度創(chuàng)新。建設組織的重要性強于知識。比如,在《雙一流建設的總體方案》中就要求:“大力推進科研組織模式創(chuàng)新,依托重點研究基地,圍繞重大科研項目,健全科研機制,開展協同創(chuàng)新,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薄侗本└叩葘W校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計劃》更提出了“集中力量建設20個左右的高精尖中心”。上海市2014年推出的“高峰高原”項目也將“學科點”作為建設資金投入的領域。換言之,一流學科建設被窄化為生產數量和規(guī)模龐大的實體機構。為了獲得行政權力的認可,大學內出現了種類繁多的學科組織,但極少是由知識增殖或制度創(chuàng)新產生的。正像伯頓·克拉克所言:“隨著研究成為一項主要的學術活動,學者們系統地、越來越多地生產知識。他們圍繞學術專業(yè)構建組織、部門和研究機構。學者們的外部是資助管理機構和專業(yè)團體,這些利益集團促進了研究擴張和知識增長。研究的必要性在組織形式上越來越有力,在20世紀成為實質性增長的主要來源?!盵8]在建設清單和相關政策的驅動下,一流學科所獲得的資源用來鞏固組織邊界。學科組織的一切功能被動員起來,只是為了滿足行政規(guī)劃設定的目標。“這些組織要保證它的一系列功能——所有社會體系所共有的——都得到執(zhí)行。適應的功能調動所有資源以達到組織的目標。顯然,這里既涉及自然資源,又包括資本、勞動和智力資源。執(zhí)行的功能旨在通過管理必要的物力和人力資源實現組織的目標。整合的功能在于維系組織中不同因素間的和諧關系,保證各成員對組織的投入和忠誠性?!盵9]這樣一來,一種趨向就不可避免:若想提升學科聲譽,就要擴大組織規(guī)模,組織規(guī)模的擴大帶來的又是大學管理機構膨脹和層級的增多。實際上,此時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已經發(fā)生了偏移,建設績效的任務取代了知識創(chuàng)新與人才培養(yǎng)??瓷先ノ覈鴮W科在各類排行榜的表現愈發(fā)優(yōu)秀,但這并不代表知識創(chuàng)新實力的提升,而是由強化績效約束和集中投放資源造成的。

2. 一流學科建設策略同質化導致的組織雷同

一流學科建設原本是為了追求更大規(guī)模的創(chuàng)新效應,在單向的資源分配機制下,大學和學科對行政權力的依附稀釋了創(chuàng)新動機,而缺乏創(chuàng)新的組織發(fā)展模式都高度同質化。一流學科建設并沒有引入新的競爭制度,反而讓學科繼續(xù)處于市場邏輯和行政邏輯的混合機制中,建設學科的指標化與工具化取向愈發(fā)明顯。在評價指標、典型示范與績效約束中,學科發(fā)展被納入規(guī)劃好的路徑中,通過對組織成員集體動員來實現,個體并沒有多少自主創(chuàng)新的空間。就像沃依伯格所言:“如果所有行為主體從某種政策受益,便往往沒有人致力于這一政策,因為大家都將希望寄托于其他人。”[10]大學建設一流學科的途徑還在組織規(guī)劃與層級管理中進行,各級組織都缺乏自主性。不僅建設策略高度同質,學科也在行動邏輯上趨同于行政組織。從地方政府到大學,幾乎所有的建設策略都在以資源配置和吸引人才為主。從我國學科評估一級指標來看,“師資隊伍與資源”實際上是可以決定其他幾項指標(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貢獻和學科聲譽)的成效。吸引人才進入學科的并不來自其學術實力,而是組織和大學的物資資源是否充分。“受排名體系影響,人才過度競爭以及頻繁的績效評價加劇了學術研究的功利主義,導致大學發(fā)展的‘虛假繁榮’。為了在排名競爭中勝出,重點建設政策使得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愈來愈不均衡,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有‘斷裂’的風險。在教育理念逐漸‘全球本土化’的背景下,人才和資源成為‘雙一流’建設的‘硬約束’?!盵11]從地方政府到大學,通過資源的“重點資助”和“樹立典型”,更容易在短時間內發(fā)揮作用。資源定向注入使部分學科迅速崛起吸引人才,規(guī)?;娜瞬庞謺泶罅康某晒a出。不論對行政組織還是學科組織,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但反過來,建設策略的高度同質導致制度創(chuàng)新難以啟動,變成了比拼經濟實力的“軍備競賽”。

3. 學科競爭中的“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是指由于壟斷或信息不對稱使得資源配置難以均衡,進入市場的組織無法獲得新的競爭活力。由于“重點建設”的實施時間已久,不同學校和學科之間難以進行公平競爭。這種市場環(huán)境又被復制到“雙一流”建設時代。在一流學科建設中,學科排名和行政部門主導下的學科評估成為資源定向投放的依據。大量優(yōu)秀的人才因此流動到“雙一流”高校中,重點學科組織已經實現了競爭優(yōu)勢的穩(wěn)定,也形成了對信息、人才和資源的壟斷。這種“市場失靈”又表現在非正常的淘汰機制上。倘若一個學位點的組織規(guī)模不大,無法吸引足夠的人才和資源的話,學位點就會面臨裁撤的危機。即使其再有競爭活力,只要在大學中的組織地位不高,就難以生存下去。此外,學科產生分化不再是基于知識空間的開拓,而是要求建立實體機構以獲得獨立的人員與資源控制權。大學中,頭銜獲得與機構身份建設的重視程度超過了知識生產,機構生存的本能超過了對學術創(chuàng)新的追求。所以大學內各種機構的膨脹與組織規(guī)模增加也就并不奇怪了?!敖M織具有成長企圖及強化內部的本能需求。換句話說,組織有時會忘了成立的目的,而只追求本身的目的,甚至組織的成員會透過追求組織目的,而追求個人幸福。因此,組織一旦確立,成員一旦固定,追求提高地位或擴大權限往往就成為組織全體的目的?!盵12]我國大學不少一流的學科都擁有龐大的人員隊伍和各類附屬的機構。大量實體機構的存在并沒有豐富學科的組織類型,不少機構借助所依附的一級學科實現了“搭便車”式的發(fā)展,這些都使得市場邏輯無法在“雙一流”建設時代充分發(fā)揮效果。

總之,一流學科建設在現實層面遭遇了學科組織的異化,不僅無法有效地營造創(chuàng)新的格局,反而會破壞大學內的組織生態(tài)。基于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建設方案造成了知識目標與組織目標的分離。科層系統強大的支配力不僅使一流學科的建設方案雷同,而且學科的組織發(fā)展策略也幾乎同質?,F有評價機制讓不同的學科點圍繞資源競爭。從短期看,學科和大學的排名都獲得了紙面上的優(yōu)勢。然而這種優(yōu)勢依然是建立在“重點建設”的基礎上,新的創(chuàng)新增長點并沒有出現。在面對“階層固化”的競爭格局時,學科很難產生新的自我驅動因素,加上依賴科層系統的資源分配機制,很快就走向了競爭的“市場失靈”?!耙粋€組織場域在關鍵資源上依賴于某個單一(或幾個相似)的來源的程度越高,則該場域中的組織同形程度就越高?!盵13]在實際措施上,一流學科建設被當作管理問題來處理,其結果除了造成學科的附屬機構規(guī)模膨脹,還有對人才的無序爭奪,最終都會對學科組織正常機能進行“反噬”。一流學科建設需要重新著眼于知識創(chuàng)新的問題。

二、一流學科建設的組織關系梳理及文化重建

作為一種新的政策激勵方式,“雙一流”建設力求的首要效果是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其目的并不是單純追求學科與大學聲譽,而在于通過設立新的競爭機制,帶動高等教育的各項職能協同共進。比如,在建設任務上就提到了“一流師資、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等內容,這就需要組織形態(tài)的豐富?!半m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科領域都是按部門來組織的,但學科領域作為結構差異劃分機制的原則在大學學術工作中是很典型的。學術職業(yè)保護學術差異,這對其績效至關重要?!盵14]從知識演進的過程看,差異化的學科組織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

1. 豐富學科調整的生態(tài)系統

學科調整與一流學科建設是互為表里的關系,二者相互促進。由于一流學科建設仍舊維持在“委托—代理”關系上,措施的單一讓“學科建設”表現為人才規(guī)模增加與部分學位點的縮減。在指標體系與績效考核的約束下,學科的知識生產出口會越來越窄。學科調整的目的是為了豐富知識組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為創(chuàng)新增加知識聯結點?!恫┦俊⒋T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yè)學位授權類別動態(tài)調整辦法》規(guī)定:“撤銷的授權學科,大學可以增設相應的一些學科?!比绻M一步理解,撤銷學科是為了降低創(chuàng)新的組織成本,增設學科是為了培育新的知識增長點。一流學科生長需要多樣知識結構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學科調整的依據也應該是橫向組織之間的知識實力的展現,而不應將學科的利益訴求依附在縱向的管理機構上?!暗胤叫缘幕蛉后w間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利益更多地體現在他們對國家的相類似的縱向要求之上,而不是橫向的競爭上。”[15]從更大范圍看,學科動態(tài)調整也是為了接入大學外的知識組織,使不同的學科對環(huán)境產生更強的敏感性,這樣多樣化知識生態(tài)才能成為新學科的發(fā)育土壤。在世界領先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中,提供合作平臺已經超出了建設單個學科的范疇?!懊绹拇髮W和學院通常都是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策略的中心,因為它們一般情況下是創(chuàng)新的主要來源,而且還培訓地方人才和勞動力,并能夠將來自各方的參與者聯合起來實現一個共同目標。其次,它們常在校園和社區(qū)內推動文化變革,以維持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16]在創(chuàng)新類型豐富的基礎上,學科的組織形態(tài)可以是相似的,但其運行制度則是完全不同的。驅動學科調整的制度由不同的知識組織和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來驅動,而非科層系統。所謂“形同異質”,是這一生態(tài)系統追求的目標。只有知識生態(tài)系統內涵豐富,組織關系趨于創(chuàng)新,學科才會主動參與調整。

2. 基于協同創(chuàng)新的組織關系重構

一流學科建設是為了形成知識創(chuàng)新的協同效應。大學中學科組織分立許久,學科協同只能通過更高層級的行政機構來實現。反觀那些一流大學,則著力從組織關系改革中提煉創(chuàng)新的火種。不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大學的學院制改革,德國2019年的“卓越學科集群”戰(zhàn)略,還是美國的大學—企業(yè)聯合創(chuàng)業(yè)系統,組織化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主流范式?!按髮W可以運用框架將現有的挑戰(zhàn)轉化成機會,振興它們在美國社會中的核心角色;有著長遠發(fā)展眼光的企業(yè)可以開發(fā)有組織的創(chuàng)新進而變得更有創(chuàng)新力,并且從更多與大學的互益關系中獲利。對于政府來說,不用花國家一分錢,有組織的創(chuàng)新的好處就比已經花在研究投資上所獲得的好處還要多?!盵17]一流學科建設需要將組織協同創(chuàng)新作為成長空間。硅谷之所以能在創(chuàng)新上引領潮流,關鍵在大學、政府、企業(yè)之間的組織邊界開放,流動的知識讓他們產生依賴關系。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依據創(chuàng)新產業(yè)調整,合作、委托研究、信息共享連接起各個組織。政府的行政績效來自于創(chuàng)新,那么推出的各種舉措也會放在降低創(chuàng)新成本和保護產權上?!斑@些措施包括政府為大學與工業(yè)聯合研究中心提供補貼,為與大學簽訂的工業(yè)合同提供稅收抵免,最具影響力的政策之一是重新定義知識產權,允許學術研究人員分享來自這些中心的收入?!盵18]創(chuàng)新在網絡中進行,一個局部網絡形成之后,又能吸引其他組織。網絡中的組織不是等級隸屬關系,不存在絕對權威,創(chuàng)新活力才得以被激發(fā)。

3. 學科與大學的組織文化共振

“雙一流”建設代表著國家高等教育符號體系的生產,必須實現學科與大學整體聲譽保持平衡。聲譽制造與符號生產是硬幣的兩面,在符號產生前,需要先形成聲譽。組織聲譽有利于強化符號,使之成為一定時期內社會成員的共同記憶。在實踐層面,聲譽意味著績效,大學、學科及科層系統都可能參與聲譽制造。有效的治理機制會使學科外的其他組織加入聲譽制造,學術活動也會加速向這一過程進行轉換?!按髮W只不過是候鳥的棲息地,候鳥隨著研究興趣和機遇的氣候而遷徙,大學被迫將重要決策和控制放在比其他明智做法更集中的位置。還有一股力量傾向于破壞我們所說的學術自由傳統的正統性,因為今天個別教授自己也參與了大學之外的各種各樣的活動。現代教授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與商界、專業(yè)協會、基金會、出版社和各種各樣的‘項目’打交道上。更不用說公共事務和普通的政治?!盵19]在各類學術排行榜的影響下,多重組織加速生產的聲譽并沒有真正轉化為符號,反而肢解了大學文化。

對照排行榜與評估指標進行的一流學科建設生產出一種“建設文化”。這種文化以科層績效為主導,強調權威控制與層級廣泛動員?!敖ㄔO文化”不僅削弱了學科的符號象征,更讓大學形態(tài)產生裂痕。我國學科與大學建設一直采取“政策驅動+績效評估”的策略,用政策驅動誘導資源投放的目標,以績效評估來確保質量,淘汰不合格的學科點和專業(yè)。這種方式對政策依賴性極高,學科關注的并不是創(chuàng)新文化,而是“建設文化”。學科建設與績效評估掀起的動員活動會隨時打破組織的穩(wěn)定狀態(tài),使正常的建設過程失控。頻繁的動員更是加大了學科建設成本。 “每一個組織都有一套適當的策略(或者目標)、結構、技術和物理邊界,并影響和限制著它的行動。組織的這些形式都會對權力系統作出反應,會進行某些活動和運作支持那些控制它們的組織。然而,每一個組織必須把它的資源分配給特定的客體,這常常會引起為了獲得這些資源而發(fā)生的沖突?!盵13]政策驅動下的“建設文化”追求的是各類統計數據的華麗。在論文發(fā)表、被引率以及人才頭銜等商業(yè)數據的誘導下,大學內部產生了學科與管理機構之間的文化分裂。“當我們在高等教育中專注于以學科為中心的組織形式時,‘分裂’卻無處不在,不僅在生物學和醫(yī)學中,而且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及其他學科中都是如此。自我放大的實質性增長繼續(xù)將高等教育分割成小世界,由此給大學管理和變革帶來的問題日益嚴重。在許多情況下,問題的嚴重程度超過了入學機會增加和需要教育種類更多的學生所帶來的問題?!盵8]人才培養(yǎng)、學術成果的應用受制于“建設文化”,如果無法彌合“建設文化”造成的裂痕,大學跟學科都只能輝煌一時。

在大學真正成為一個歷史符號之前,學科的文化作用是有限的。在傳統的“建設邏輯”里,我們認為,“沒有世界一流學科,就沒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一流學科就成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首要選擇。然而這種邏輯的普遍適用性并不強,沒有從大學與學科的真實關系中理解“雙一流”的建設任務。更何況,歷史上也有過率先形成了當時的“一流學科”,但最終沒有成就一流大學的先例。中世紀著名的薩萊諾大學,盡管其醫(yī)學研究成就領先歐洲,但這所大學存在的時長也不過兩個世紀。究其原因,薩萊諾的組織發(fā)展速度落后于其他大學,一個輝煌的學科并沒有讓這所大學延續(xù)至今。“薩萊諾作為醫(yī)學校的獨特名聲在巴黎和波倫亞之前早就確立起來了,但薩萊諾學校組織和機構的發(fā)展卻落在了波倫亞和巴黎之后,直到1231年薩萊諾才獲得了來自教會和國家的官方認可?!盵20]相對于學科,大學聲譽更能代表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的文化價值,那些經典大學因為其整體組織優(yōu)勢而被當作符號流傳下來。一流學科建設服務于大學,并不是為了代替大學的建設邏輯?!督y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也規(guī)定了:“按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兩類布局建設高校,引導和支持具備較強實力的高校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差別化發(fā)展。”2019年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也將“探索一流大學建設之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放在主要建設的位置上。換言之,在形成高等教育的國家特色時,學科和大學的文化屬性是一體的。

總之,一流學科的建設邏輯不應停留在科層系統主導下做組織“加減法”。從調整學位點布局,到依據排行榜與評價指標投入資源,學科建設的驅動力來自于行政績效約束。建設行為多于組織職能創(chuàng)新,反而增加了建設成本?!半p一流”建設的指向仍停留在大學內部,措施僅限于大學與學科之間的模仿。就像克里斯坦森所言:“傳統高等教育機構之所以處于今天的窘境,不僅在于它們的總體趨勢在于模仿和復制精英研究型大學的活動和特征,使它們在財務壓力下掙扎。典型的大學不僅像那些難以復制的佼佼者那樣進行組織,還采用它們的成功測度指標和激勵系統。結果是,高等教育界無法制定出一致的、首尾連貫的戰(zhàn)略選擇?!盵2]今天的知識創(chuàng)新已經超出了大學,成為一種廣泛的協作行為。知識創(chuàng)新會產生聲譽,而基于單一的建設策略會讓聲譽僵化,大學和學科的文化符號遭到切割。學科建設是為了使大學內的組織文化產生共振效應,讓創(chuàng)新成為所有組織的理性選擇,這樣才能走出行為同質與組織建構同形的困境。

三、超越學科制度的知識組織再造

學科制度從19世紀以來在大學中逐步完善,并對知識生產組織形成了強化。學科制度不僅使知識生產變得統一而規(guī)范,也讓科學知識規(guī)模得到了極大的增長。然而,學科制度也造成了組織邊界的封閉,通過行業(yè)和行為上的規(guī)訓,知識生產逐漸變得強調專業(yè)性與排他性。以自然學科為代表的知識生產范式、組織形態(tài)以及評價策略很快成為統一標準。久而久之,學科制度反而限制了知識創(chuàng)新,學科之間只剩下可供模仿的規(guī)訓。今天的創(chuàng)新模式恰恰在打破傳統的學科規(guī)訓與組織形態(tài),互聯網技術的崛起使得知識組織突破了大學的范疇。在大數據、眾包技術和“會聚”帶來的創(chuàng)新模式中,新技術成為重構知識組織的基因?!皶凼且环N通過跨越不同學科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融合了生命科學與健康科學、物質科學、數學,以及計算機科學、工程科學等眾多專業(yè)領域的相關知識、工具和思維方式,構建一個全面綜合的框架,用以應對多領域交叉的科學與社會挑戰(zhàn)。通過整合不同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形成合作伙伴網絡,會聚策略將激勵基礎科學發(fā)現不斷向實際應用轉化?!盵21]傳統知識組織的變革通常建立在學科制度基礎上,而今天網絡式創(chuàng)新正成為改造知識組織的有效方法。只有參與到知識組織的再造進程中,一流學科的建設才能擁有未來。

1. 組織變革需要制度類型的豐富

學科組織變革需要豐富其制度性質。大學內的知識生產流程僵化,不僅受制于學科規(guī)訓,還有科層制度。科層系統發(fā)起的組織變革目的不是合作,而在于誘導與控制。上級用各類資源來激勵下級,并通過績效認定來控制學科建設的質量。在“雙一流”建設名單發(fā)布之后,建設行為被等同于提升績效指標,持續(xù)資源投入成為唯一策略。對學科內部來說,建設等同于維護現有規(guī)訓和生產技術。規(guī)訓與行政制度構成了一流學科的圍墻,使學科在制度上產生了同構現象。“組織的生存和延續(xù)不僅依賴于它所在市場中效率或競爭力,而且依賴于它適應與遵從更高級別的社會制度和規(guī)則的能力。對這些社會規(guī)則的遵從導致了多樣化組織的結構同構與行為趨同,或者說制度同構現象。”[22]制度類型的單一決定了創(chuàng)新途徑難以尋求突破,也限制了組織變革的空間。

今天人們眼中一流學科已經不單純是學術機構,而是能靈活適應環(huán)境的組織。一種創(chuàng)新范式出現需要組織與管理制度變革。知識創(chuàng)新不是單個學科的任務,需要技術革新和不同性質的制度配合。只有制度類型的豐富,有效創(chuàng)新的認知才能被激活。“良好的、可持續(xù)的和有效的(外部/內部)組織、機構或系統(部門)的治理是長期的,只有當底層認知結構、底層認知基礎或潛在的認知范式被指出時才有可能?!盵23]新知識不應只是科學知識,還包括制度知識、個體及組織中擁有的“暗默知識”。通過改善各種組織的知識聯結關系,將不同知識納入學科建設的制度流程中,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才能被營造出來?!靶轮R的產生涉及在組織上對個體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進行放大,并且將其‘結晶’為組織的知識網絡一部分的過程。驅動這種過程的真正動力是暗默知識與形式知識間的連續(xù)、動態(tài)和同期進行的相互作用。”[24]當前的建設在制度流程上依然是以委托—監(jiān)督—代理關系為主,組織間還在以“形式知識”進行合作,正式組織的運行規(guī)范限制了創(chuàng)新,加上知識類型的單一讓組織變革的渠道已經很窄。若想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范式,今天的大學和學科不僅要豐富組織類型,還需要豐富制度的種類。

組織變革需要多元化的制度供給,將創(chuàng)新變?yōu)橛刹煌M織貢獻專業(yè)知識的規(guī)?;袨椤=┠陙?,知識創(chuàng)新的源點已經離開了大學,企業(yè)主導下的創(chuàng)新模式正在席卷全球。表面上這是新組織帶來的范式革新,但更關鍵的是企業(yè)在構造創(chuàng)新流程的靈活性上遠高于學科與大學?!肮镜闹R庫并不屬于它的范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它在更廣泛的結構中的嵌入性。因此,知識可能更容易從公司流出。最終,知識的最大收益來自于跨勞動分工的協調發(fā)展,協調常常在公司結構中比在其他類型的組織中實現得更好。”[25]實際上,并不是協調行為在公司組織中更有效,而是現代企業(yè)的生存危機使其對環(huán)境更加敏感。但大學和學科組織變革的動力依然來自于行政權威的驅動。事實上《指導意見》中就明確地提出:“注重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動態(tài)競爭的體制機制?!钡F實中變革阻力依舊來自雷同的學科制度與重疊設置的行政機構。傳統的學科制度讓同層級組織的協作成本偏高,而現代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流程是根據任務來建立組織。任務產生職能需求,然后由專業(yè)組織進入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種靈活的制度能力是大學不具備的。

2. “去中心化”的組織再造

組織再造的理念最先來自公共管理與企業(yè)內部的改革,包括政府再造與企業(yè)組織再造,其內涵是通過對組織內部的結構、流程問題的反思,以縮減內部機構層級、設計新型組織等形式實現供應鏈的重新整合。借助這一理念,一流學科建設不應僅停留在調整學科點,而應在影響知識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組織理念的重新設計,以形成對創(chuàng)新的互相依賴關系。企業(yè)組織的靈活性體現為能在矩陣制、職能制或事業(yè)部制等形態(tài)中進行切換并產生新知識的連接點,這已經超越了技術和產品,成為基于市場與用戶需求的知識創(chuàng)新?!笆袌龊推渌M織的一個關鍵作用是確保社會最有效地利用經濟主體所擁有的知識。這樣做需要保存專家對正確問題的卓越知識,也就是說,有效地匹配問題和專業(yè)知識。”[26]利用對知識環(huán)境的敏感,企業(yè)根據業(yè)務整合組織資源,率先發(fā)現需要創(chuàng)新的問題?,F代市場環(huán)境都在圍繞知識創(chuàng)新展開,企業(yè)的內部組織再造根據市場修正業(yè)務,并能通過“事業(yè)群”整合完成變革。通過項目和產品的目標確定開發(fā)成員,這樣就打破了原先的線性組織關系和學科切割,將不同的部門與人員用產品結成網絡。而且企業(yè)組織再造是經常性的,那些頻繁發(fā)起組織再造的企業(yè)的動機不完全來自商業(yè)利潤,而是來自于組織應變與學習能力。其表現為:“組織機制是通過學習能力結構進入的,學習能力結構是組織致力于學習的資源的表達。這些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實物資產(基于資源的學習能力),誘導對學習目標承諾的制度慣例和規(guī)則(基于激勵的學習能力),以及對學習的一般態(tài)度和信念(基于認知的學習能力)。”[27]在互聯網社會崛起的時代,企業(yè)組織再造發(fā)揮的作用取代了依靠傳統領導和權威的功能,激發(fā)出挖掘個體知識與跨領域組織的活力。創(chuàng)新憑借的也不是營銷手段或是技術開發(fā),而是在個體與組織之間協作的知識網絡。這種創(chuàng)新不僅沒有學科界限,甚至可以說沒有學科的概念。

一流學科建設的視角只有從塑造單一的強勢學科轉換為學科集群和組織集群時,創(chuàng)新才能顯現曙光。今天一流學科建設真正缺乏的是觸發(fā)組織變革的環(huán)境。從科技發(fā)展的趨勢看,創(chuàng)新已經很難再憑借學科英雄的個體行為實現,組織協作與問題定義構建了創(chuàng)新的范式。那些一流學科都在從知識機構變?yōu)樯鐣f作部門。這個部門應該是“對核心的焦點組織的績效產生關鍵性影響的那些組織,部門是由功能上相互聯系的組織單元構成的”[13]。如果說過去將大學稱為知識中心的話,今天恰恰要做的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意味著圍繞問題和環(huán)境來設立創(chuàng)新的流程。不論是“重點學科”還是“一流學科”建設,知識生產仍然在中心組織的驅動中完成,所有的學科又會受制于中心組織。中心組織追求核心化發(fā)展路徑,以職能崗位確定生產邏輯,在目標和任務上是垂直的。一所大學內的重點或一流學科又圍繞科層機構的中心目標行動,科層機構就成了“中心的中心”。創(chuàng)新活動需要憑借中心組織才能發(fā)起,這讓一流學科與普通學科建設機制存在極大的重復。學科建設策略由中心組織來實現跟隨與模仿效應,缺乏對未來問題的應對能力。這種單一的組織連接關系不僅不利于更大范圍的知識創(chuàng)新,也讓更多學科失去了知識獨立性?!耙粋€組織在學術地位等級體系中的地位、地理位置以及由此帶來的財政和政治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傾向于向某一方向漂移。更具體地說,只有與周圍地區(qū)的活動松散聯系的組織才有學術漂移的趨勢,學術地位高或中等的組織也是如此。相反,那些在區(qū)域內聯系緊密、學術地位較低的組織往往會在認識論上隨波逐流。”[28]創(chuàng)新型組織的成功往往通過“去中心化”來完成?!叭ブ行幕睂W科而言并不是沒有核心,而是意味著各個節(jié)點都可以成為中心。創(chuàng)新不再被捆綁在項目或任務上,而是主動從每個知識節(jié)點發(fā)起問題,激勵不同知識主體的參與意愿。“個人參與復雜組織的動機是組織行為獲得成功的決定因素?!盵29]實現組織再造的政策設計是將不同的機構連接起來。20世紀美國科學發(fā)展恰恰是做到了這一點,才有了硅谷興起的規(guī)模化創(chuàng)新。“科學政策可以認為是從政策制定參與者復雜網絡的核心中產生出來的。該核心包括白宮的主要辦公室,如:OSTP和OMB;聯邦機構;國會委員會和分委會;代表科學利益的科學社團、大學聯盟,以及諸如國家科學院之類的非政府組織。網絡中心組織和外圍組織主要通過媒體聯系起來?!盵30]組織績效也不應該只從學科排名或學科評估中發(fā)起。由創(chuàng)新主導的組織再造超越了單個學科或機構,變成整個社會系統參與的流程改造。

總之,一流學科建設不應是制度運行的重復,也不應是重點學科建設的同義反復。在組織理念和行動上,一流學科建設都應該突破束縛。曾經的學科制度已經成為組織革新的障礙。當代企業(yè)之所以能夠獲得諸多知識創(chuàng)新成果,與其內部靈活的組織結構和有效的應變機能相關,其制度供給能力形成了豐富的組織形態(tài)。組織形態(tài)的多樣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也使得創(chuàng)新系統能夠進行組織再造?!叭ブ行幕笔墙裉炝餍械慕M織再造理念?!叭ブ行幕钡慕M織再造能夠將學科與大學融入社會創(chuàng)新的系統中,這才是一流學科建設要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歡
一流學科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關注一流學科
大學求學的遺憾
我校獲批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雙一流”建設如何推進
“超學科”來啦
和平县| 松阳县| 永修县| 江北区| 新昌县| 且末县| 凌海市| 咸丰县| 丹东市| 杨浦区| 上犹县| 昆明市| 南华县| 安吉县| 遂川县| 定陶县| 新野县| 西充县| 绥阳县| 隆德县| 维西| 英吉沙县| 三明市| 崇左市| 邵武市| 松江区| 巴塘县| 定陶县| 金昌市| 安乡县| 额济纳旗| 和田县| 漳平市| 嘉峪关市| 阳谷县| 巫溪县| 湟中县| 平遥县| 康平县| 鄂托克旗|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