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也逐漸深入人心,在體育教學上也有了各種適應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新形式。跑酷是極限運動的一種,源自國外,如今隨著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跑酷通過各種網站視頻和節(jié)目表演,成了廣受大眾關注、風靡世界的運動。而除了驚險華麗的視覺感官刺激,跑酷對身體素質、各項機能的提升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是跑酷可以引進小學體育教學的現實意義。文章將從跑酷教學目標入手,探討小學體育開展跑酷教學的可行性,并以跑酷的基礎動作側滾翻為例,希望可以為小學體育教師帶來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體育;跑酷課程;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7-03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1-0086-02
當前社會背景下,小學體育由于不是升學中的重點科目,因此難免在正常的科目中逐漸被邊緣化。再加上如今很多體育活動新奇有趣,但很多小學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依然過于僵化傳統(tǒng),這也導致小學生在面對炫酷花哨的體育運動時,對校內體育課的興趣逐漸降低?;诖耍W體育在保證學生鍛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順應時代變化,引進新奇的體育活動。而網絡上很多穿梭于城市之中的跑酷者視頻,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小學生的興趣。小學體育也可以適當引入跑酷教學,進而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1]
一、跑酷技術概念淺談
隨著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跑酷作為西方國家的舶來品,在我國也日漸風靡。網絡上隨處可見國外城市中的跑酷者自制視頻,以城市環(huán)境為運動表演場所,憑借自身體能,利用身體的協調性快速在城市建筑中間穿梭,在各種障礙間如履平地。這項運動最初興起,可追溯至越戰(zhàn)時期的法國士兵,在進入21世紀之后,在英國逐漸被大眾熟知。跑酷的理念最初是由David Belle與其好友共同開發(fā)的,將跑酷理念同現代生活方式緊密連接,而且一直身體力行致力于跑酷運動的推廣。這也讓跑酷運動逐漸走向大眾,并且不斷向商業(yè)化與組織化發(fā)展。相較于國外,國內的跑酷運動在起步上相對較晚,于2006年傳入我國之后,發(fā)展至今已經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因此國內很多跑酷團隊也應運而生,在品牌宣傳、商業(yè)演出等活動中大顯身手。[2]
二、小學體育跑酷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全面促進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跑酷不單單是動作的炫技,其提升身體素質、加強戶外鍛煉的優(yōu)勢同樣不可小覷。跑酷運動中有大量跑跳、攀爬的動作,能夠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身體柔韌性、爆發(fā)力、協調力等,可以在兼顧骨骼肌肉生長發(fā)育的同時,對其心肺功能的提升也大有裨益。而且跑酷運動相較于其他運動,不存在諸多運動規(guī)則,給予了跑酷者更高的運動自由,進而刺激小學生設計自己的跑酷路線和動作,增強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且跑酷的運動環(huán)境,決定了學生要面臨各種障礙,克服各種恐懼,這也可以極大地培養(yǎng)小學生面臨問題的勇氣與信心,使小學生可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也符合了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
(二)加大小學生挫折教育與危險教育力度
任何體育運動都有一定的危險性,跑酷運動會將這種危險呈現得更加直觀,而且跑酷運動也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盡善盡美,“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小學生在學習跑酷動作時,可以對自身身體素質與能力,產生更加清晰的判斷,進而規(guī)避運動中的潛在危險。根據生活經驗可以看出,生活里遭遇的諸多危險,有很多都是因為人們高估了自身的身體承受能力,這也很好地解釋了“淹死的都是會水的”這句諺語的意義。跑酷課程應強調對小學生的挫折教育與危險教育,使小學生能夠增強自身的危險判斷力,這樣才能基于自身身體素質,在學習生活中樹立挑戰(zhàn)信念,將障礙和挫折視為常態(tài),應付更多的挫折與困難。[3]
(三)與素質教育要求相匹配
相較于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更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體育教育也是德、智、體、美、勞五項能力中的重中之重。把跑酷運動引入體育教學,無論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強化,還是在正確樹立學生思想觀念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谂芸嵴n程的教學優(yōu)勢,加上運動本身的趣味性,既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又能吸引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因此跑酷教學存在尚未被開發(fā)的教育價值,值得基層教育工作者探索。
三、小學開展跑酷課程的可行性淺談
(一)順應體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
在教育改革推行的新課程框架下,傳統(tǒng)課程目標、教學方式及內容、學生的主客體地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變。相較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于多樣的課程開發(fā),教學形式與內容豐富性更強。在這樣的課程背景下,學校方面應當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取長補短,對教學模式有所創(chuàng)新,彰顯體育課程的創(chuàng)新性與特色,以適應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4]
(二)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新課程理念背景之下,體育教學內容也逐漸多樣化,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僵化呆板的教學方式。在此要求下,體育課從單純強調動作要領到逐漸側重學生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為教師的教學內容多樣化帶來了更多的挑戰(zhàn)。體育教師需要視每個學生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不同,因材施教,從而令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體育課上滿載而歸。小學生正值活潑好動的年紀,跑酷運動剛好能讓學生身體的每一處都動起來,充分釋放天性,進而達到鍛煉身體的需求。
(三)體育設施較為簡易
跑酷運動往往是在城市環(huán)境中進行的,無論是欄桿、圍墻、樹木、建筑都能夠成為跑酷的活動地點,因此其活動場地較為自由。跑酷運動并不需要復雜精密的體育器械,更多的是強調學生動作的到位,所以在訓練時往往幾張軟墊、一個跳箱就能滿足訓練要求,這也是多數學校能夠達到的標準,無論室內室外都能訓練,也不用擔心因下雨天停止,這也是跑酷運動能廣泛進入小學體育課的重要原因。[5]
四、跑酷運動融入小學體育課的影響因素
跑酷是極限運動的一種,盡管在動作上相對簡單,但是對跑酷者的身體素質要求卻很高,同樣的動作,對身體素質不到位的學生可能難如登天。這也需要體育教師在進行跑酷教學時,一定要充分調查小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情況,從而針對不同的學生,在訓練難度上有所區(qū)分,避免因訓練而產生較大危險。除此之外,由于跑酷在我國尚屬于相對小眾的運動,因此很多專業(yè)的跑酷者都是在校外開辦跑酷培訓班。很多學校體育教師并不具備很強的跑酷水平和理論知識,在師資方面仍然有所欠缺,這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6]
五、優(yōu)化小學體育跑酷課程教學的教學途徑——以側滾翻動作訓練為例
(一)課前準備
首先是課前,體育教師需要視學校訓練器材和訓練場地的不同,模擬城市跑酷的實際情況,完成跑酷場景的創(chuàng)設。接下來是準備活動,教師可以播放跑酷類型的音樂,調動學生的運動熱情,讓學生排好隊,統(tǒng)一圍著凳子或軟墊跑。在音樂停止后,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照兩人一組分組,同個部位相對來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跑酷運動中最需要調動的身體部位。之后,令學生充分放松身心,為接下來的主體訓練做好準備。這樣便可以使學生在接受訓練時不至于感覺太過突兀,合理增加訓練的密度,使教學內容銜接得更妥帖。[7]
(二)主體教學
在針對側滾翻動作進行教學時,可以先由教師進行動作的基本講解,并做出示范,尤其是類似側滾翻和前滾翻動作的不同,以及可能造成的身體傷害,這種學生模棱兩可的問題,需要重點講解。在學生進行側滾翻練習時,教師可以不斷提升難度系數,使學生先在平地,后從高處,再增加側滾翻次數等。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跑酷運動形成更直觀的認識,意識到炫酷的跑酷動作是由日積月累的訓練動作組成的,從而提升訓練意識,主動練習基礎動作技能等。
(三)教學改進思考
在體育課進行跑酷動作訓練時,由于學生普遍為初學者,因此使用的訓練器材為軟墊,這和地面的硬度大相徑庭。所以在學生掌握了基本動作要領之后,教師應當加強城市地面的模擬程度,改用泡沫板或塑料拼板,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地面”硬度,令學生更能感受到,不同地面硬度帶來的側滾翻身體感受。教師應當對訓練“地面”的平整程度做仔細檢查,第一時間清除雜物。另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不同軟墊搭建成不同高度的層級,使學生能夠逐層利用側滾翻動作滾下來,從而鍛煉出跑酷動作的連貫性。[8]
六、結語
綜上所述,跑酷課程在小學體育中具備很大的教育價值和發(fā)展前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鍛煉興趣,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大有裨益。因此在確定小學體育跑酷目標時,一定要緊跟當前教育課程的改革趨勢,強化教學內容中的挫折教育和危險教育,使學生勇于挑戰(zhàn),不懼困難。除此之外,學校應當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增加跑酷運動的趣味性,進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杏波,姚應祥,吳紅胤.跑酷休閑運動及其在高職院校體育中的發(fā)展前景[J].湖北體育科技,2010,29(4):373-374.
[2]鄭平北川.跑酷運動在高校體育課中開設的可行性分析[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3(5):280.
[3]衣海永.國內極限“跑酷”運動的開展形式及其市場價值[J].湖北體育科技,2010,29(2):166-167.
[4]王麗娜.綠色體育理念下的跑酷運動融入農村學校體育的探索[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3):16-18.
[5]胡茂輝,邵永祥.湖南省高校新興體育社團的發(fā)展現狀調查[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素質教育研究,2008,9(1):128-129.
[6]覃 林,王成科,甘 濤.陽光體育視域下跑酷運動與高校體育文化的融合[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6(9):43-46.
[7]王成科,甘 濤,覃 林,等.跑酷體育文化特征與高校體育文化的融合[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0(4):87-88.
[8]曾忠文,蒙 軍,宋曉宇.論高校體育專業(yè)開展跑酷運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衡水學院學報,2011,13(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