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芝,趙曉旻,王 鑫,曲芊芊,王 雷
(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山東 煙臺 264199)
現(xiàn)行本科教材《中醫(yī)診斷學》對陽明潮熱的解釋是[1]:“日晡(下午3~5時,即申時)發(fā)熱明顯,且熱勢較高,兼見口渴飲冷、腹脹便秘等癥。陽明經(jīng)氣旺于申時,因胃腸燥熱內結,正邪斗爭劇烈,故在此時熱勢加重。常見于陽明腑實證?!逼渌?、??啤吨嗅t(yī)診斷學》教材也大都如是說,并且還有言陽明潮熱又稱日晡潮熱者[2-3]。在梅國強主編的《傷寒論講義》[4]中,也將陽明腑實證“日晡所發(fā)潮熱”解釋為“陽明經(jīng)氣旺于申酉之時,陽明熱熾,逢其旺時而增劇,則發(fā)熱有定時增高,如潮水之定時而至”。歷版的《中醫(yī)診斷學》大概是因循《傷寒論講義》中的解釋,而按照子午流注學說,申時應是膀胱經(jīng)氣旺盛之時。鑒于2種不同說法,筆者查閱了大量資料并由此產(chǎn)生了諸多疑問。一是日晡時是否就是申時?二是申時是否為陽明所主?三是陽明潮熱是否可被稱作日晡潮熱?四是陽明潮熱的機理是否為日晡時陽明經(jīng)氣旺盛?現(xiàn)就以上問題展開分析。
日晡為申時之說,大概始于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的論述:“陽明王于申酉戌,日晡所發(fā)潮熱者,陽明熱甚也。[5]”其后,清·尤在涇在其《傷寒貫珠集》陽明篇上中進一步提出:“蓋申酉為陽明王時,而日晡為申酉時也”[6],其后遵循者甚眾。然而也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日晡時”不是申酉或申酉戌時,僅指申時[7]。有人認為秦漢前后日晡和下晡分別代表2個“時段”,即14∶15~15∶45和15∶45~17∶15,而不是“時辰”名。但是在文章所列的16時制與24時制對應表中,晡時是15∶00,下晡是16∶30[8]。楊艷秋[9]綜合各家說法認為,“日晡”是一個時間段的名稱,為24時制中的15~17時。
筆者贊同楊艷秋所說,即日晡時可以大概認為是申時。即便日晡時和下午3~5點的申時有些差異,但也差不太多。而且認為《傷寒論》中所言“日晡所”本來就是個約略時間。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但對于一日的陽氣劃分說法不一。在《脈經(jīng)》扁鵲陰陽脈法第二篇中曰:“平旦曰太陽,日中曰陽明,晡時曰少陽。[10]”另有言:“太陽為初始之陽,生于日出;少陽為最盛之陽,應于日中;陽明為末了之陽,終于日入。[11]”李成福[12]言:“白天有上午之陽、中午之太陽和下午之陽明的變化?!焙氯f山[13]認為太陽陽氣最盛,相當于一天中的巳午未時段;陽明為二陽,陽氣開始減少,相當于一天中的申酉戌時段,這時太陽偏西,陽氣逐漸內收,氣溫下降;少陽為一陽,陽氣最少,相當于一天中的寅卯辰時段。
筆者贊同李成福和郝萬山之說,即申時屬陽明。但此處的“陽明”是根據(jù)陽氣的多少劃分的,并非陽明腑實證所言的手足陽明胃腸經(jīng)之“陽明”。按照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中的子午流注學說,申時應是膀胱經(jīng)氣旺盛之時,所以不能說因為申時屬陽明,故言陽明經(jīng)氣旺盛。
雖然陽明腑實證之潮熱多發(fā)于日晡時,但并非所有日晡潮熱皆是陽明腑實證,即有些日晡所潮熱并非陽明腑實證。如趙厚睿[14]報道,結胸證、風濕痹阻證、營衛(wèi)不和證、真陰虧虛證及肺中伏火郁結證等,都可見日晡潮熱現(xiàn)象。如《傷寒論》第95條:“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桂枝湯主之?!笨芍栔酗L證的病機為營衛(wèi)不和,而其表現(xiàn)也可如第54條所說:“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贝酥^“時發(fā)熱自汗出”者,即發(fā)熱有定時也。雖據(jù)臨床報道常在上午之時發(fā)熱,但亦間有在日晡所者,此時辨其證候當多有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之癥狀相伴。據(jù)報道,胡希恕診治一老年男性患者,每日下午15~16時即潮熱大汗出,每日必2次換衣,服用桂枝湯1劑熱勢明顯減輕,2劑更輕,3劑汗凈,繼服3劑諸癥盡愈。趙厚睿認為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論及真陰虧虛也可表現(xiàn)為長期日晡潮熱,并多伴心中煩熱、身體羸瘦、脈細數(shù)無力等癥狀,常用生懷山藥、枸杞、生熟懷地黃、玄參、沙參、生杭芍等峻補真陰,再據(jù)癥狀加減組方。如張錫純治療一許姓學生于季春得勞熱咳嗽證,癥見日晡潮熱,通夜作灼,至黎明得微汗其灼乃退,白晝咳嗽不甚劇,夜則咳嗽不能安枕。飲食減少,身體羸瘦,略有動作即氣息迫促。左右脈皆細弱,重按無根,數(shù)逾七至。擬治以峻補真陰之劑,佐以收斂氣化之品而收顯效。梁華龍[15]也言,臨床“日晡所潮熱”的疾病有很多,除《傷寒論》中提到的陽明腑實證、結胸證、少陽氣結證外,濕溫、黃疸、風濕、虛勞等疾病也可見潮熱。
金·成無己[5]首言:“陽明王于申酉戌,日晡所發(fā)潮熱者,陽明熱甚也”。其后清·尤在涇等遂遵此說,本、??频雀鲗哟螝v版的《中醫(yī)診斷學》亦因循以釋。鄭興剛[7]也認為,日晡潮熱的機制是陽明氣旺、正邪交爭劇烈,并言有發(fā)熱這一正邪斗爭表現(xiàn)的疾病大都此時熱勢加劇。袁麗麗[16]雖認為日晡潮熱解釋為陽明經(jīng)氣旺于申時不妥,當解釋為三陰三陽之陽明旺于申時更確切,其實還是主張陽明旺于日晡而成陽明潮熱。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原因有二,一是如前所述,即便陽明確旺于申時,但此“陽明”是言陽氣的多寡,非手足陽明胃腸經(jīng)之“陽明”;二是就算陽明腑實證確因陽明旺于申時而熱甚,那為何同屬陽明證的陽明經(jīng)證不發(fā)潮熱?
梁華龍[15]認為“日晡”時(下午2點15分至3點45分)溫度最高,陽氣最旺,人體的陽氣也最高漲,故能與邪相爭,熱勢明顯。尹繼增[17]也認為白晝中氣候午后2~6時最熱,體溫午后3~4時最高,此時陽氣最盛。體內陽氣借助自然界陽氣,與邪奮爭則表現(xiàn)為午后發(fā)熱。邵柳彬[18]提到劉力紅也認為日晡時陽明的陽氣加強,并認為陽明潮熱的產(chǎn)生有2個重要因素,一是推動因素完全靠陽,另一個阻擋因素是陰的作用,阻力是燥屎、陰邪,推力是陽氣。日晡陽氣加強、推力加大,然在下降過程中受到陰邪阻擋,二者互相沖擊便成潮熱。
筆者查看中國天氣通軟件基于精準定位的逐小時氣溫報道,發(fā)現(xiàn)確是每天下午1~3點氣溫最高,故認為午后3點左右的申時氣溫最高,人體陽氣最盛的說法可信。若按子午流注學說,膀胱經(jīng)氣或許更盛。同時認為劉力紅所說的陽氣推、陰邪燥屎阻的一推一阻,其實也屬于正邪斗爭。日晡陽氣變盛、推力增強,故正邪斗爭加劇而發(fā)潮熱。
林院昌[19]據(jù)《黃帝內經(jīng)》所載,衛(wèi)氣流注規(guī)律推算,水下兩刻,衛(wèi)氣偏行諸經(jīng)1周,提出“一個時辰水下八刻多,陽明經(jīng)氣何能獨盛”?并言按病機學說正勝邪衰則病退,邪勝正衰則病進,認為陽明潮熱機理為日晡時陽明經(jīng)氣漸衰,而熱邪與腸中糟粕互結,“邪氣獨居于身”所致。楊艷秋[9]亦主張日晡時陽氣衰減,言陽明腑實證燥屎之邪內盛,當日晡時肌表之熱隨自然界陽氣下降,內趨于里而由外入內且盛于內,故腑熱加重而發(fā)潮熱。
林院昌和楊艷秋雖都認為日晡陽衰,但對陽明腑實證日晡潮熱的機理卻說法不一。林院昌遵循《黃帝內經(jīng)》“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的觀點認為,日晡正衰邪盛故病進熱重。楊艷秋則據(jù)《黃帝內經(jīng)》“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認為日晡陽氣入里,加重腑中內熱故發(fā)潮熱。
筆者認為午后日晡時是陽氣由最旺開始減弱的一個節(jié)點。一方面,午后3點左右的申時前半時段雖氣溫剛開始下降,但由于之前的陽氣蓄積,此時天人陽氣皆仍相當旺盛,故正邪斗爭加劇而熱重;另一方面,申時的后半時段氣溫開始下降,陽氣逐漸內收入里,與有形燥屎內結,里熱加重,同時汗孔開始閉合、散熱減少。鑒于這兩點,故每于此時熱勢加重而發(fā)潮熱。
陽明經(jīng)證和陽明腑證同屬陽明證、里實熱證,為何陽明經(jīng)證不發(fā)日晡潮熱?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陽明篇下中云:“申酉戌時,日晡時也。陽明潮熱,發(fā)于日晡。陽明病解,亦于日晡,則申酉戌為陽明之時,其病者,邪氣于是發(fā),其解者,正氣于是復也。[6]”楊艷秋[9]引用這段話對此做了解釋,筆者表示贊同。楊艷秋[9]認為尤在涇所說“其病者,邪氣于是發(fā)”是言陽明腑實證,有形燥屎之邪內盛,當日晡之時,肌表之熱隨自然界陽氣潛降入里而致熱盛于內,故腑熱加重引發(fā)潮熱;“其解者,正氣于是復也”,是言陽明經(jīng)證,無形熱邪充斥內外,當日晡之時值自然界陽氣衰減,熱邪亦衰,故病輕而欲解。
李洪娟[20]認為,日晡潮熱解釋成“熱結于腑”為好,未深解其理。并稱“按現(xiàn)代時間醫(yī)學研究,人體的激素分泌,免疫能力、體溫,對腸道中物質的吸收能力都有一定的時間性,也許下午申時大腸的吸收能力增加,導致較多的毒素進入血液,引起體溫上升”。對于李洪娟的猜測不敢妄評,但按照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中的子午流注學說,大腸的功能應該是上午5~7點較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傷寒論》中所言:“日晡所”大體可以稱為申時,但是不宜稱陽明潮熱為日晡潮熱,更不應將日晡潮熱解釋為因日晡屬陽明,故致陽明經(jīng)氣旺盛熱勢加重。陽明潮熱的機理,主要是因為日晡時是陽氣由最旺開始減弱的節(jié)點。此時,一方面自然界陽氣相對最旺,人體正氣也最盛,正邪斗爭加劇而熱重。另一方面陽氣開始內潛入里,與有形燥屎內結致里熱加重,而同時汗孔開始閉合,散熱減少。鑒于此,故每于日晡時熱勢加重引發(fā)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