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伏龍
目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中,由于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不足,加之學校的師資力量也不是很完善,實驗設備也比較缺乏,給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在一些教學條件較差的學校,由于師資比較緊張,加上一些學生對科學學科的學習沒有提起足夠重視,導致科學教學效率不高,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1]。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以探究為核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這既是科學學科的學習目標,也是有效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學生親身體驗一些科學性的學習活動,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探究學習體驗和學習機會,進而使其逐步到體驗到科學學科的趣味性,在探究性的科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在科學學習中,學生還需要有一種質疑的學習態(tài)度,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及時請教老師。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使學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學會自己探究,理解和掌握更深的科學知識,進而體驗到實驗成功的喜悅。
有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際的實踐和體驗,獲取新知識,進而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以及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探究,進一步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例如,學習“水到哪里去了”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水的變化進行研究,收集有關水變化成氣態(tài),到液態(tài),然后再到固態(tài),最后又變回液態(tài)水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對水的觀察和研究,對水的科學變化進行討論,此方式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還能將課堂上學到的科學知識有效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能夠滿足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2]。
學生在小學科學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甚至會產(chǎn)生一些錯誤,而這些挫折和困難,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會阻礙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對此,科學教師要適當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性的科學活動。而且,在探究性活動中,要允許學生犯錯,經(jīng)過犯錯、糾錯的過程,學生能夠加深印象,進而做到敢于嘗試,不怕失敗,這也是科學探究的精神。這就要求學生在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時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探究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做到敢說、敢做、敢想,大膽地進行科學實踐,在探究過程中勇于創(chuàng)新,充分展現(xiàn)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想象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也能充分展現(xiàn)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于提高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學生突破自我,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及實驗能力,為以后的科學實驗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3]。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教師在科學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地動手操作,即使出現(xiàn)了不正確的操作步驟,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及時調整,進而加深對實驗的印象,避免以后犯同類錯誤。這種科學探究活動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進而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