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志 勇
(中山大學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275)
元末溫州人高則誠所創(chuàng)作的《琵琶記》,通常被看作第一部文人南戲,明初已有“ 詞曲之祖”之謂(1)劉畿修、朱綽等纂 :《(嘉靖)瑞安縣志》卷八謂 :“ 今所傳《琵琶記》,關(guān)系風化,實為‘詞曲之祖’,盛行于世 ?!睏l末又注 :“ 見舊志”。舊志,乃《(永樂)瑞安縣志》(已佚)。。由于它達到相當?shù)乃囆g(shù)成就且“ 意主風化 ”,受到統(tǒng)治階層的推介,成為各個階層喜聞樂見的戲曲名作。直至今日,《中國文學史》《中國戲曲史》多持褒揚孝婦趙五娘、貶抑負心漢蔡伯喈的評論立場,將《琵琶記》視為一部宣揚古代社會忠孝節(jié)義倫理思想的戲。元本《琵琶記》(2)《琵琶記》版本甚多,但學界基本認為清陸貽典抄本是最為接近元本原貌的版本,錢南揚《元本琵琶記校注》即是對“ 陸抄本”所作校注。本文《琵琶記》引文皆據(jù)錢氏校注本,下文只標頁碼。構(gòu)建了兩條線索,旦角線宣揚封建倫理規(guī)范和家庭人倫秩序,以及褒獎克己復禮的趙五娘,而生角線則是書寫鄉(xiāng)村士子蔡伯喈通過科舉考試改變階層和自身命運所面臨的人生困局。學界已有成果對“ 旦角線”言說甚多,而于“ 生角線”關(guān)注較少,故需對此再作些闡釋,為全面審視這部戲曲名著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琵琶記》的故事以蔡伯喈和趙五娘夫婦的離、合為中心展開,他們二人皆是全劇的主角。值得關(guān)注的是,作者高則誠將故事主要場景安排在一個普通的耕讀家庭,豐富的鄉(xiāng)村元素不僅透露出蔡伯喈特殊的家庭出身,也預示著其后各類矛盾沖突的展開。
蔡伯喈農(nóng)家讀書人的出身,元本《琵琶記》隱約有所提及,例如第二出“ 蔡家祝壽 ”,新婚燕爾的蔡伯喈和趙五娘夫婦合唱“ 坐對送青排闥青山好,看將綠護田疇綠水浟”的曲詞,描畫出蔡家居住在青山綠水、田疇繞村的鄉(xiāng)間。一家四口春日稱觴,其樂融融,因此蔡母認為“ 真樂在田園 ”,最好的家庭狀態(tài)就是家庭團圓、孫兒繞膝的平靜生活。這種以農(nóng)寄生、以耕養(yǎng)讀的家庭,防御自然災(zāi)害的能力極為薄弱,當陳留郡連續(xù)三年遭遇水、旱災(zāi)時,蔡家因無積蓄,成員的口糧受到嚴重影響,才會出現(xiàn)趙五娘無力奉養(yǎng)公婆,兩位老人相繼過世的悲劇。
《琵琶記》第十六出描寫了鄉(xiāng)村基層政權(quán)的管理者社長和里正,以及“ 義倉”的日常與災(zāi)時的運作情況。元代縣下設(shè)鄉(xiāng),鄉(xiāng)有里正;以鄉(xiāng)統(tǒng)都,都有主首,都下為村社。村社中,10戶為率,5率為社。(3)柳成焱 :《略論我國農(nóng)村基層行政區(qū)劃的組織結(jié)構(gòu)及其歷史變遷》,《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本來,里正、主首和社長的職責區(qū)分明確,里正與主首分別負責管理基層稅役的核準和征收?!对贰肪砭湃镜谒亩?稅糧條”載 :“ 民戶有田一頃之上者,于所輸稅外,每頃量出助役之田,具書于冊,里正以次掌之,歲收其入,以助充役之費 ?!?4)宋濂等纂 :《元史》卷九三,中華書局,1976年,第882頁。而社長是由“ 社眾推舉年高、通曉農(nóng)事、有兼丁者”任之(5)拜柱等纂修 :《通制條格》卷一六“ 田令·農(nóng)桑 ”,《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87冊,第766頁。,職責是“ 教督農(nóng)民為事”“ 專一勸課農(nóng)?!?6)宋濂等纂 :《元史》卷九三,中華書局,1976年,第882頁。??蓪嶋H上,朝廷征調(diào)差科稅役所依據(jù)的丁口與產(chǎn)業(yè)變化信息,都依賴社長的掌握和報告,其遂深深卷入差科征調(diào)諸事。(7)陳衍德 :《元代農(nóng)村基層組織與賦役制度》,《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
現(xiàn)實中社長和里正的所司事務(wù),在《琵琶記》中也有所反映。第十六出,丑扮演里正,上場時說“ 我做都官管百姓 ”,可見劇中的里正明確是上面派下來管理“ 義倉”的都官。因為獲得如此肥缺,他“ 到州縣百般下情,下鄉(xiāng)村十分高興”。平日里他把義倉里的糧食拿回家養(yǎng)老婆孩子,哪知遇到連年災(zāi)荒,要開倉賑災(zāi),卻無糧可糶,故而搶奪趙五娘購買的倉糧來平復虧空。設(shè)置義倉是元代仿效漢唐以來歷代的救荒政策,世祖至元六年(1340),在全國設(shè)置常平倉和義倉。常平倉是由政府主導的賑糶措施,設(shè)置于州郡;義倉設(shè)置于基層的鄉(xiāng)社,每社(五十戶)設(shè)一倉,由社長、社司掌管,采取“ 豐年則驗口而收,荒旱則隨人而給”(8)王元恭修 :《(至正)四明續(xù)志》卷六,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0冊,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4603頁。的運作方式。具體的做法是,“ 豐年每親丁納粟五斗,驅(qū)丁二斗,無粟聽納雜色,歉年就給社民 。”(9)宋濂等纂 :《元史》卷九六,中華書局,1976年,第2467頁。各地多采取以息養(yǎng)倉的辦法維持義倉的運行,“ 令附近稅戶,各以差等出谷為本,每年收息谷一斗,候本息相停,以谷本給還原主,以利為本。立掌倉循環(huán)規(guī)運,豐年貯積,兇年出貸 ?!?10)張光大 :《救災(zāi)活民類要》不分卷,《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46冊,第36頁。義倉作為元代鄉(xiāng)社調(diào)劑盈歉、救災(zāi)備荒的民間自救措施,卻在實際運作中因倉官徇私舞弊,“ 但見其害,而不見其利”(11)張光大 :《救災(zāi)活民類要》不分卷,《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46冊,第37頁。,未能有效地發(fā)揮出兇年賑濟的作用?!杜糜洝分械睦镎蜕玳L狼狽為奸,幸虧遇到下鄉(xiāng)來督查義倉存儲和放糧情況的上級官員,才得以發(fā)現(xiàn)他們監(jiān)守自盜問題。高則誠借蔡父之口控訴這兩只碩鼠的罪行:
官司差設(shè)你為里正,交你管著鄉(xiāng)都。義倉乃豐年聚斂,以為荒歉之儲。
你卻與社長偷盜,致令賑濟不敷。比及這娘子到來請谷,倉中已自空虛。相公督并你賠納,于理不亦宜乎!你顛倒半途與他奪去,又將他推倒街衢?!覛v數(shù)你從前過惡,真?zhèn)€罪不容誅。(第105頁)
鄉(xiāng)村“ 義倉”的管理者貪占和搶奪倉糧的惡行,是趙五娘陷入欲死不能苦境的直接原因,也從側(cè)面映照蔡氏父母缺糧少食、相繼死亡家庭悲劇的外部環(huán)境。
此外,《琵琶記》還多次提到鄉(xiāng)村設(shè)立救濟機構(gòu)——養(yǎng)濟院。元代自世祖開始,設(shè)立養(yǎng)濟院、濟眾院,通過集中居住,“ 以糧贍之 ”,解決“ 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存之人,天民之無告者”(12)宋濂等纂 :《元史》卷九六,中華書局,1976年,第2474頁。的救濟問題。從《元史》“ 食貨志·賑恤”所記載的政令來看,元朝政府對于失去生活能力的鰥寡孤獨廢疾者的救濟,幾乎涵蓋了包括錢糧、冬衣布絮、房舍、柴薪、醫(yī)藥和棺木等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琵琶記》第四出,蔡母講了一個東村李員外家的故事:李家兒子進京赴試,無人抬舉,流落叫化,后遇平章,得個養(yǎng)濟院頭目的職位;等他返鄉(xiāng),爹娘無人贍養(yǎng)都入了養(yǎng)濟院。蔡母以此來告誡伯喈不要因為赴試,而落得爹媽無人照看、進濟養(yǎng)院的下場。
《琵琶記》的作者高則誠出生于瑞安崇儒里的一個小山村,熟悉鄉(xiāng)村的生活;后來又歷充下層吏員佐官,對農(nóng)人、農(nóng)事多有接觸?!杜糜洝返诙觥?五娘吃糠”就很自然地寫到杵臼舂米的農(nóng)事活動,谷子經(jīng)過礱被舂杵,再用篩子簸揚分離糠米,尤其是以米喻蔡伯喈,糠喻趙五娘,更是貼切情景而頗有深意 :“ 糠和米,本是兩倚依,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一賤一貴,好似奴家共夫婿,終無見期 ?!?第221頁)將礱舂、杵臼、篩簸等農(nóng)家物件和谷變糠、米的經(jīng)過譜入曲中,為《琵琶記》“ 糟糠自饜”這場戲增添了無限文情曲意。
以上《琵琶記》所含蘊的鄉(xiāng)村元素,透露出蔡伯喈家居鄉(xiāng)村、出身耕讀家庭的基本信息和故事發(fā)生的特殊社會環(huán)境,這些為我們準確把握蔡家悲劇發(fā)生的原因和揭橥《琵琶記》主旨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琵琶記》將故事安排在蔡伯喈離家趕考之后,連續(xù)發(fā)生水旱災(zāi)的大背景之下,蔡家因為依靠田地而過活,薄弱的農(nóng)業(yè)收成不足以養(yǎng)活一家四口人,“ 有三五個孩兒的人家,供膳不得爹娘”(第122頁)。惡劣的外部生存條件,打破了家庭生活的寧靜和平衡,也擠壓了本就錯位的人際關(guān)系。頗有意味的是,高則誠將蔡家設(shè)計成一個極為特別的成員結(jié)構(gòu):一是父母年紀八十開外,唯有獨子蔡伯喈,別無其他子女。二是劇中自始至終也未提及任何蔡氏宗親,在蔡家危難之時伸出援手。三是新娶之婦趙五娘也是無任何娘家親眷。也就是說,在唯一的兒子離家赴試后,這個家庭要想實現(xiàn)內(nèi)部自我救濟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如此,蔡家是否可以借助社會和政府的救濟而度過災(zāi)年呢?劇中特別提及蔡父與鄰居張廣才關(guān)系不錯,每在蔡家處于緊要關(guān)頭時,張廣才多會伸出援手。但是,其幫扶救濟功能是十分有限,如蔡公離世,張廣才就沒有再出現(xiàn),而是任由趙五娘來羅裙包土成墳。況且,鄰居也不可能深入?yún)⑴c蔡氏的家庭生活中來,蔡母對趙五娘的猜忌,蔡父病重缺衣少藥,都不是鄰居可以解決的內(nèi)部難題。即便是在經(jīng)濟和財物上的幫助,也只是“ 救急不救貧 ”,三年的大災(zāi)荒也讓張廣才自身難保,無法給予蔡家更多的扶持。
再就社會和政府救濟而言,元代實行的是自我救濟和政府救濟并重的保障體制。盡管元蒙政府規(guī)定對于“ 不能自存”者,養(yǎng)濟院必須收養(yǎng),“ 不行收養(yǎng)者,重議其罪 ”,但前提是鰥寡孤獨,且“ 親族亦貧不能給者”(13)宋濂等纂 :《元史》卷一○三,中華書局,1976年,第2641頁。。換言之,入養(yǎng)濟院的前提是那些沒有家庭或親族依靠的孤寡之人,蔡氏父母因為有兒、有媳,并不具備入院的資格,無法獲得政府救濟。政府救濟的另一種方式是獲得“ 義倉”的糧食供應(yīng),可是現(xiàn)實之中,管理義倉的里正和社長狼狽為奸合伙盜糧,里正又半路搶奪趙五娘的糧食,將蔡家徹底推向崩潰的境地。
可見,生存于農(nóng)村的蔡家,在元代既無法實現(xiàn)家庭內(nèi)部的自我救濟,也無法獲得政府的賑災(zāi)救濟,鄰居及宗族在大災(zāi)面前能輸出的社會救濟也極為有限。處于如此極端的外部環(huán)境和特殊的家庭結(jié)構(gòu)之下,蔡伯喈被逼離家赴試,家庭悲劇難以避免。
基于蔡家獨特的家庭結(jié)構(gòu),當初父親逼迫伯喈赴試,就遭到了家庭其他成員的反對,主要的擔憂是無人贍養(yǎng)年邁的雙親;即便接受父親嚴命前去趕考,蔡伯喈也無時無刻不思念家中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杜糜洝分猩┓蛛x后的生角線,反復被作者灌注伯喈思親的情緒,綿延不輟,而這或是理解此劇的關(guān)節(jié)點,實不可輕忽。
元本《琵琶記》全劇42出,生旦分離的戲共有26出,其中趙五娘的旦角線有12出,蔡伯喈的生角線有14出。從蔡伯喈離家開始,赴試路上,書館之中,花園觀荷,中秋賞月,直至攜妻返鄉(xiāng),出出戲都寫到他對父母妻房的思念,基本涵括了蔡伯喈離家與歸家之間的所有場合。
《琵琶記》以蔡伯喈入贅相府與牛小姐結(jié)親為界,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有6出戲,描寫了伯喈帶著對父母妻房的思念踏上實現(xiàn)人生夢想之道。第七出伯喈赴試途中,是其思親之始,“ 衷腸悶損,嘆路途千里,日日思親 ”,在路上聽到鳥兒啼叫,內(nèi)心悲愴不已,“ 休回首,欲斷魂,數(shù)聲啼鳥不堪聞”。這出戲聯(lián)綴四支【甘州歌】,唱盡伯喈離親思親的精神痛苦。
高則誠還著意描寫蔡伯喈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隨著境遇的改善和地位的逾越顯得更為強烈,第九出蔡伯喈高中狀元,在杏園赴宴時卻流露出思家之情,“ 傳杯自覺心先痛,縱有香醪欲飲難下我喉嚨。他寂寞高堂菽水誰供奉 ?!?第63頁)第十二、十五、十七、十八的四出,是伯喈拒婚、辭婚、允婚、結(jié)婚的連環(huán)戲出?!?拒婚”一出,蔡伯喈連唱八支【高陽臺】表達自己拒絕媒婆說親的理由,其間也有諸如“ 非別。千里關(guān)山,一家骨肉,教我怎生拋撇?妻室青春,那更親鬢垂雪”的曲詞,表達對自己家中親人的無限眷念(第81頁)?!?辭婚”一折,蔡伯喈上表朝廷,慷慨陳詞自己辭官辭婚的理由,也包含著對家人的擔憂:
【袞第三】那更老親,鬢垂白,筋力皆癯瘁。形只影單,無弟兄,誰奉侍?況隔千山萬水,生死存亡,雖有音書難寄。最可悲,他甘旨不供,我食祿有愧。
【歇拍】不告父母,怎諧匹偶?臣又聽得,家鄉(xiāng)里,遭水旱,遇荒饑。多想臣親,必做溝渠之鬼,未可知。怎不教臣,悲傷淚垂?(92頁)
蔡伯喈雖承圣旨而允婚,但內(nèi)心“ 悶殺我爹娘也,珠淚空暗墮”(第110頁)。第十八出敷演蔡伯喈與牛小姐結(jié)親,一面他志得意滿,“ 喜書中今日,有女如玉 ”,一面又在洞房花燭夜,內(nèi)心難安,憂思“ 高堂孤獨 ”,“ 受恩深處親骨肉 ”,難舍結(jié)發(fā)妻子,“ 兀的東床,難教我坦腹”。這是因受外部壓力而導致的分裂性人格。
卷下也有8出戲展示蔡伯喈在登階人生高峰后的場景,在“ 結(jié)親”之后,高則誠特別插入兩個場次,著力抒寫蔡伯喈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擔憂和思念。一是第21出荷亭彈琴訴怨,三支【懶畫眉】把蔡伯喈對妻房趙五娘的牽掛描摹得淋漓盡致,“ 頓覺余音轉(zhuǎn)愁煩,還似別雁孤鴻和斷猿,又如別鳳乍離鸞”(第127頁),從而引出蔡伯喈與牛小姐“ 新弦”“ 舊弦”的一段對話。二是第23出,蔡伯喈書館思親,全出的主題詞是“ 思量”“ 悲傷”“ 夢回”“ 悒怏 ”,強烈抒發(fā)蔡伯喈對父母妻房的思念之情,“ 在家不敢高聲哭,只恐人聞也斷腸”(第140頁),可謂“ 舉足動念,不忘二親”(14)《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琵琶記》第十六出“ 丹陛陳情”評語,國家圖書館藏明師儉堂刻本。。此外,第二十五出“ 拐兒脫騙 ”,第二十七出“ 伯喈牛小姐賞月 ”,第二十九出“ 牛小姐盤夫 ”,第三十出“ 牛小姐諫父 ”,第三十二出“ 牛相派人接伯喈家眷 ”,直至第三十六出“ 伯喈五娘相會 ”,都有“ 伯喈思親”詞曲的舞臺呈現(xiàn)。以上構(gòu)成了蔡伯喈思親的主線。
《琵琶記》不厭其煩地對蔡伯喈離家后全程思親的描寫和渲染,目的是塑造出一位有良知、有底線的讀書人形象,雖發(fā)跡變泰而不忘本。之所以蔡伯喈能做到高中狀元仍心懷善念,沒有像宋元時期戲劇《李勉負心》《張資鴛鴦燈》《張協(xié)狀元》《江天暮雪》里的李勉、張資、張協(xié)、崔君瑞那樣富貴休妻、不認妻甚至殺妻,關(guān)鍵在于蔡家是一個有愛的家庭。誠如清初毛聲山所言:
今觀《琵琶》一書,所以繪天性之親者,抑何其無不逼真,無不曲至乎。于父母之愛子,則一寫其逼試,一寫其嗟兒;于舅姑之愛媳,則一寫其見糠而悲,一寫其遺筆而逝;于子之念父母,則寫其卻婚,寫其辭官,寫其思鄉(xiāng),寫其寄書,寫其臨風而悼;于新篁池閣之時,寫其對月而嗟;于萬里長空之夜,于媳之奉舅姑,則寫其請糧,寫其進藥,寫其剪發(fā),寫其筑墳,寫其畫真容于紙上,何啻愾聞僾見之誠。寫其抱琵琶于道中,不減行哭過市之慘,其描畫慈父慈母、孝子孝媳,可謂曲折淋漓、極情盡致矣。(15)《成裕堂繪像第七才子書琵琶記》第一出“ 副末開場”批語,清康熙刻本。
《琵琶記》開場就是新婚的兒和媳置辦酒宴為父母稱觴,全家喜氣洋洋,其樂融融。這出“ 高堂稱壽”本無太大的看點,但明清時期多個戲曲選本都有收錄,個中原因除了具有很強的演出場合性和儀式感外,其間所包含的家庭之愛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更令人感動的是,丈夫趕考后,妻子趙五娘將自己的首飾衣衫都拿去典當,換回糧食為公婆作炊,自己卻吃難以下咽的糠。當然,我們可以將之歸為封建倫理對家庭婦女根深蒂固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丈夫三年未歸,連遭大災(zāi)的荒年,趙五娘能堅持留下來竭盡所能奉養(yǎng)公婆,僅以倫理規(guī)范與秩序?qū)w五娘的牽絆來解釋恐怕是蒼白的,更重要的應(yīng)該還是趙五娘善良的品性。正是因為趙五娘超出兒媳本分的無私付出,才感化了蔡父,公公臨終前無比悔恨,執(zhí)意寫下休書,希望趙五娘離開蔡家,尋找自身的幸福??梢?,蔡家不缺人倫之愛。
家庭的人倫之愛,讓所有成員內(nèi)心充盈著滿滿的溫暖,尤其使之在災(zāi)難或人生抉擇的緊要關(guān)口,不喪失做人的底線,抱持做人的基本準則。正因如此,《琵琶記》才會多次寫到蔡伯喈的內(nèi)心糾結(jié),說明伯喈是有良知的讀書人。蔡伯喈在功名富貴面前有心動,也有游移動搖,但最終沒有徹底淪陷?!杜糜洝返拿钐幵谟趯懗隽巳诵院褪录膹碗s性,成功塑造了蔡伯喈這個成功的人物形象,因此,蔡伯喈在兩難困境的抉擇中體現(xiàn)了功名富貴的誘惑與做人良知、底線之間的較量。其實,這種誘惑對于底層的讀書人而言,更加撕咬心靈:一方面要改變原來的階層,往上攀爬,另一方面在進階的過程中,會犧牲到他人甚至是親人的利益。在這個過程中,蔡伯喈內(nèi)心的撕裂感特別強烈,極富戲劇性。
可是,明清讀者和觀眾并不領(lǐng)情高則誠關(guān)于蔡伯喈赴試思親這條暗線的雕琢和鋪陳,不大關(guān)注蔡伯喈如何想,卻看他如何做;不看經(jīng)過,卻看結(jié)果。《琵琶記》的結(jié)果是伯喈入贅相府,三年不歸,雙親見背,原配蒙難,故而蔡伯喈一直是被視為忘恩負義之徒。明代青陽腔戲曲選本《徽池雅調(diào)》卷二、《玉谷新簧》卷一選收的折子戲“ 伯皆父母托夢 ”,演述蔡伯喈的父母亡故之后,二老的鬼魂來到書館,向伯喈托夢,告訴他家中的變故,痛斥兒子一番,叮囑他一定要將“ 明日里早認前妻趙五娘”(16)熊稔寰編 :《徽池雅調(diào)》卷二下層,《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第88頁。。這樣的戲出為元本《琵琶記》所無,是民間青陽腔改本的增益,蘊含著普通百姓對蔡家父母妻子死難而蔡伯喈在京享受榮華富貴的強烈不滿,甚至不惜拿出“ 殺手锏”——讓蔡伯喈父母的鬼魂來托夢,以訴原委。又如,清代有人創(chuàng)作《賽琵琶》,創(chuàng)作手法上處處蹈襲《琵琶記》,但卻對蔡伯喈形象的塑造極為不滿,改為以負心漢陳世美棄妻、終遭審判而被處死作結(jié)。前半部分寫陳世美拋棄結(jié)發(fā)妻子,發(fā)妻則在家贍養(yǎng)公婆,情節(jié)與《琵琶記》相類,故而焦循說“ 此劇自三官堂以上,不啻坐凄風苦雨中,咀茶嚙檗,郁抑而氣不得申”。而當陳世美被包拯開公堂審訊時,則“ 忽聆此快,真久病頓甦,奇癢得搔,心融意暢,莫可名言,《琵琶記》無此也 ”,“ 花部中有劇名《賽琵琶》,余最喜之……古寺晨鐘,發(fā)人深省。高氏《琵琶》,未能及也”(17)焦循 :《花部農(nóng)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230-231頁。,表達對《琵琶記》塑造蔡伯喈形象及相關(guān)情節(jié)的不滿。
我們知道,《琵琶記》是高則誠對民間流傳的“ 趙貞女”故事的改寫、重編。在《琵琶記》之前,不少元雜劇都有“ 趙貞女包土筑墳臺”的臺詞;(18)如元代喬夢符《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第三折,武漢臣《散家財天賜老生兒》第一折,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第二折,無名氏《施仁義劉弘嫁婢》第二折,無名氏《海門張仲村樂堂》第四折。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五“ 院本名目”也有沖撞引首《蔡伯喈》,說明元代趙貞女替夫行孝,為公婆養(yǎng)老送終的故事已經(jīng)廣泛流傳。明代《南詞敘錄》“ 宋元舊篇”第一本就是《趙貞女蔡二郎》,注云 :“ 即舊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實為戲文之首”(19)徐渭 :《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250頁。,透露了此劇的情節(jié)梗概。高則誠改寫《趙貞女蔡二郎》發(fā)跡變泰殺妻的故事,不再將問題作簡單化處理,而是寫出人性的復雜性,讓利益、地位、美色的誘惑成為檢驗人性的試金石,譜寫出書生蔡伯喈發(fā)跡變泰卻又不忘糟糠之妻的劇目新篇。
也許高則誠意識到對《趙貞女蔡二郎》的不徹底,故而特意在卷首“ 副末開場”中講到,觀眾不要將注意力放在插科打諢和尋宮數(shù)調(diào)上,真正的“ 知音君子,這般另眼兒看”?!?另眼看”什么呢?我們說,既要看趙五娘的賢惠,更要看到蔡伯喈的“ 孝”。這份“ 孝 ”,正是作者在《琵琶記》中反復渲染的,盡管事實上蔡伯喈沒有為雙親盡到養(yǎng)老送終的“ 孝 ”,但心目中對父母的“ 孝心”卻從未泯滅,反而因為不能盡孝而時時處于牽掛與自責、焦慮與愁悶的掙扎之中。正可謂是,人皆知趙五娘之“ 難 ”,而不知蔡伯喈之“ 苦”。故謂,只有真正體悟到“ 伯喈思親”這條暗線的款曲,才是高則誠的“ 知音君子”。
蔡伯喈“ 思親”這條暗線,指向蔡伯喈在科舉、做官、重婚的人生道路上如何處理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guān)系。對新、舊兩個家庭的取舍,決定蔡家勢運的走向,也支配著趙五娘的人生命運。由此言之,“ 伯喈思親”的暗線,實際是一條重要的主線。
綿延不絕的思親情緒,連綴起來體現(xiàn)的是蔡伯喈的精神困境,折射的是其人生困局。伯喈的人生困局起于蔡父的逼試?!杜糜洝吩诘诙偷谒某鲋攸c鋪陳蔡父行使父權(quán),將自己要求兒子蔡伯喈求取功名的意愿上升為家庭意志。第二出“ 祝壽”酒宴上,蔡父提出“ 論做人要光前耀后,勸我兒青云,萬里馳驟 ”,與蔡伯喈的“ 百年椿楦,長似他三春花柳”的祈愿和蔡母“ 孫枝榮秀”的祈盼格格不入(第6頁)。第四出,蔡父私自向郡守申保蔡伯喈應(yīng)朝廷招賢的黃榜,并嚴命伯喈“ 快赴春闈,急急整著行李”(第27頁),從而引發(fā)了伯喈留家行孝和離家赴試的爭論。蔡伯喈認為人之大孝就是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但蔡太公認為“ 以家貧親老,不為仕祿”實為不孝,真正的大孝是“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第29頁)。辯論的結(jié)局是兒子服從父親的意愿,前去參加科舉考試。
其實,蔡父逼迫伯喈去赴試另有深意,改換門閭才是其真實目的。蔡父在逼子赴試的過程中多次申明,“ 指望你換了門閭”(第4出,第30頁),“ 孩兒做官,也改換門閭”(第4出,第37頁),“ 教他去做官,要改換門閭”(第10出,第73頁),甚至說出“ 你若錦衣歸故里,我便死呵,一靈兒終是喜”(第4出,第30頁),希冀兒子科考做官、改變家庭社會與經(jīng)濟地位的愿望不可謂不強烈。第四十出伯喈回鄉(xiāng)祭奠父母,張?zhí)珜捨克?況腰金背紫,不枉了光榮門戶”(第226頁),深契蔡父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的宗族門戶觀念。
若聯(lián)系蔡伯喈的鄉(xiāng)村士子的身份,就不難體味到蔡父逼試背后的兩個特殊家庭因素。其一,家窮。第四出蔡父自言“ 家私空又空 ”,第十六出趙五娘亦稱“ 家私?jīng)]半分”。事實上,當遇到水旱災(zāi)時,趙五娘無力贍養(yǎng)公婆,“ 衣衫首飾盡解”皆拿去典當,換銀糴米。其二,丁口稀少,受人欺負。蔡家居于鄉(xiāng)村,宗族房頭勢力客觀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以強凌弱、以眾欺寡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蔡家人丁不旺,父母老邁,膝下只有蔡伯喈一兒,根本無力在宗族生活中獲得相應(yīng)的話語權(quán)。《琵琶記》第四出中,蔡母也希望蔡伯喈考中做官,哪怕如東村李員外的兒子得取養(yǎng)濟院公差,也免除父母受人欺負,“ 你今日去,千萬取個養(yǎng)濟院頭目,卑田院大使回來,也休教人欺負我”(第29頁),或一定程度反映出蔡家在鄉(xiāng)村的生活境況。事實上,后來趙五娘因為家中公婆老矣又無男兒,只得親去“ 義倉”買米,遭遇里正的欺凌,將她的米搶了去,令五娘頓起輕生之念。這一幕正是蔡家在鄉(xiāng)村生活真實處境的反映。除此兩點,當然還有蔡父內(nèi)心深處“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讀書的終極目標就是做官,而做官名利雙收,既能解決家庭經(jīng)濟困難、遭人欺凌的局面,又能贏得鄉(xiāng)黨的尊敬,實現(xiàn)社會地位的躍升。不難看出,蔡父逼迫兒子蔡伯喈去趕考,為國盡“ 忠”的想法其實很稀薄,更多是出于解決生存困境的考慮,即如蔡母所言“ 博換得孩兒名利歸”(第30頁),這也符合封建時代多數(shù)鄉(xiāng)村讀書家庭的實際想法。
蔡伯喈的農(nóng)村士子身份和家中獨子的特殊情況,意味著他從步入科舉之路開始就步履艱難、備受煎熬,他每向前邁進一步,皆經(jīng)受人生種種兩難困局的磨折,無論如何選擇,都無法釋懷所舍棄的另一方。在《琵琶記》中,蔡伯喈先后面臨著人生的三大困局。
首先是求取功名與事奉雙親的困局。困局起于蔡父急欲擺脫家庭貧窮和受人欺負的現(xiàn)狀而逼迫兒子去博取功名,但對于蔡伯喈而言,事親和做官成了矛盾激烈沖突的兩端。他是家中獨子,奉養(yǎng)雙親的擔子無人承接,更嚴峻的現(xiàn)實是蔡家是貧寒的農(nóng)家,沒有相對厚實的家底以維持家庭成員的生活。劇中盡管沒有提及蔡家的經(jīng)濟來源,但從家庭結(jié)構(gòu)而言,父母八十開外,顯然不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實際的情況是蔡伯喈半農(nóng)半讀,以農(nóng)養(yǎng)讀,此可從第十五出蔡伯喈辭官奏表中“ 誦詩書,力學躬耕修己”(第92頁)諸語獲得證實。如此,蔡伯喈則是家庭經(jīng)濟的主要來源,故而當他被父逼試時,才會遭遇赴試與事親的取舍之兩難。
其次是身居高位與辭官歸田的困局。通過科舉考試,蔡伯喈高中狀元,金鞍駿馬擁赴杏園宴,“ 姮娥剪就綠云衣,折得蟾宮第一枝。宮花斜插帽檐低,一舉成名天下知”(第59頁)唱出了他躊躇滿志、分外欣喜的神情意態(tài)。對于任何讀書人而言,狀元及第都是科舉之路的巔峰,是蔡伯喈第二出上場時所唱“ 魚龍將化”(第5頁)人生目標的達成,因此他高中魁榜后的種種表現(xiàn)也是封建時代士子的正常反應(yīng)。以此角度觀之,當初蔡父逼試與蔡伯喈的人生追求,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
蔡伯喈在辭官的表文中也提到自己本在鄉(xiāng)村“ 誦詩書,力學躬耕修己,不復貪榮利”(第92頁),只是迫于父親的威逼才來赴試,在此伯喈也認為科舉之途就是一條追求“ 榮利”的道路。“ 榮”代表著社會地位的躍升,能給家庭尤其是蔡父帶來無上的榮光;“ 利”意味著經(jīng)濟地位的極大改善,徹底擺脫生活無著落的窘境。聯(lián)系蔡家“ 家私空又空”貧寒的經(jīng)濟條件和受里正欺負的情景不難體會到,伯喈參加科舉其實背負著改變家庭原生階層的責任。盡管蔡伯喈早就提出離家赴試的風險,若不中,既不能事君也不能事親,“ 可謂兩耽閣”(第29頁),但蔡父仍愿意承擔不中的風險來搏一把。這種人生道路的抉擇本身就包含濃厚功利化的色彩,蔡伯喈所謂事君的“ 忠 ”,實質(zhì)上已經(jīng)退化為對功名富貴的追求。
再次是聯(lián)姻高攀與忠守原配的困局。蔡伯喈狀元及第,被牛丞相招贅入府,但作者為了保有伯喈的正面形象,先是寫到他拒婚,丞相逼婚,皇帝主婚,造成蔡伯喈入贅相府是“ 被逼”的事實。第十三出,官媒去說親遭到蔡伯喈的拒絕,回來向牛丞相稟告蔡伯喈家中的情況 :“ 念父母八十年余,況已娶了妻室”(第85頁)和其上表辭官的決心??墒钱敳滩肓硕捶?,卻頗有欣喜之情:
【畫眉序】扳桂步蟾宮,豈料絲蘿在喬木。喜書中今日,有女如玉??坝^處絲幕牽紅,恰正是荷衣穿綠。這回好個風流婿,偏稱洞房花燭。(第112-113頁)
“ 扳桂步蟾宮”喻其得中狀元,“ 絲蘿在喬木”意謂他攀附上丞相的高枝,“ 風流婿”則描畫出蔡伯喈新中魁榜又得嬌妻志得意滿的人生狀態(tài)。《琵琶記》沒有因為凸顯蔡伯喈入贅相府背負愧疚而對此予以回避,而是真實描繪出這位狀元及第的“ 讀書人”從社會底層躍升頂層的喜悅與幸福的真實精神狀態(tài)。第二十九出通過牛小姐之口道出蔡伯喈物質(zhì)條件的巨大改善,“ 吃的是煮猩唇和那燒豹胎 ”,“ 穿的是紫羅襕系的是白玉帶 ”,出門“ 五花頭踏在你馬前擺,三檐傘兒在你頭上蓋”(第168頁)。正因如此,蔡伯喈才會在辭婚、辭官與回鄉(xiāng)奉親問題上產(chǎn)生糾結(jié),他一方面難以放棄既得的階層“ 紅利 ”,而回歸到以前的生活狀態(tài);另一方面向皇帝辭官、向丞相辭婚不準的情況下,強大外部力量的干預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內(nèi)心的愧疚,讓其選擇了順其自然的心理慣性。然而,因為良知未泯,蔡伯喈時刻處于富貴自適與棄親自責的煎熬之中,這也是黃仕忠先生所言蔡伯喈性格上真正“ 粘乎”的原因。(20)黃仕忠 :《〈琵琶記〉與中國倫理社會》,《文學遺產(chǎn)》1996年第3期。
綰結(jié)上言,蔡伯喈的三大人生困局皆可歸結(jié)為其內(nèi)在良知與外在誘惑之間的激烈沖突,沖突的根源是他農(nóng)家士子的出身。其貧寒而丁口稀少的原生家庭,決定他要負載自身科舉求名之外的責任,即通過科考實現(xiàn)階層的逾越,實現(xiàn)家庭榮耀且富足的人生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琵琶記》演述的就是鄉(xiāng)村書生蔡伯喈在突破階層的固化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人生困局。
縱觀明清以來《琵琶記》的接受史,受眾對此劇的主角認知有一個從蔡伯喈到趙五娘的移位。
明人多視蔡伯喈為《琵琶記》的核心角色,不少文人更是熱衷從蔡伯喈這個角色著手,來考索作者高則誠創(chuàng)作《琵琶記》的隱秘意圖。例如,有人考訂漢代蔡伯喈的史實,提出高則誠“ 因編《琵琶記》,用雪伯喈之恥”的“ 翻案說”(21)黃溥言 :《閑中今古錄摘抄》,《叢書集成初編》第2895冊,中華書局,1985年,第15頁。。又如,讀者對《琵琶記》題目標榜的“ 全忠全孝蔡伯喈”并不買賬,認為蔡伯喈“ 生不能養(yǎng),死不能葬,可謂孝乎?辭官不得,日日思鄉(xiāng),將國而忘家,之謂何而名之曰忠也?”(22)《成裕堂繪像第七才子書琵琶記》,清康熙刊本?!?全書極言其孝,而父母餓死一節(jié),已令人難堪,豈有不關(guān)名教乎?”(23)郝培元 :《梅叟閑評》卷一,《郝氏遺書》,光緒十年(1884)刊本。從這些評論可看出,明清時人多不去體悟《琵琶記》中蔡伯喈寸寸思親之衷腸,卻因蔡母、蔡父相繼離世而形成“ 伯喈不孝父母”的閱讀或觀劇的“ 突出印象”。故而,出現(xiàn)兩個維度的“ 反向解讀”:一是一些文士將主要的興趣點集中在揣測高明創(chuàng)作《琵琶記》是譏刺讀書人攀附權(quán)貴、變泰易妻的丑行上,遂有刺蔡生、王四、鄧敞、蔡卞、慕容喈諸說。二是認為《琵琶記》明寫伯喈之孝,實是處處罵其不孝,“ 純是一部嘲罵譜。贅牛府,嘲他是畜類;遇饑荒,罵他不顧養(yǎng);饜糠、剪發(fā),罵他撇下結(jié)發(fā)糟糠妻;裙包土,笑他不瘞。抱琵琶,丑他乞兒行;受恩于廣才,致他無仁義;操琴賞月,雖吐孝詞,卻是不孝題目;訴愁琵琶、題情書館、廬墓旌表,罵到無可罵處矣 ?!?24)《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琵琶記》評語,國家圖書館藏明師儉堂刻本??傊?,明清時期文人在閱讀和點評《琵琶記》時,往往將關(guān)注點落于蔡伯喈身上,將其視為核心角色。
若將審視的目光從文人群體擴大到整個社會階層,亦可看到民眾對《琵琶記》主角、主線的基本接受傾向。戲曲選本是劇壇演出的“ 晴雨表 ”,據(jù)筆者對50余種存世明清曲選作統(tǒng)計,《琵琶記》最受時人青睞的散出主要有七折:生旦離合的戲有2出,分別是“ 長亭送別”和“ 書館悲逢”;生角戲有“ 荷亭玩賞”“ 中秋賞月”“ 書館思親”3出;旦角戲有“ 臨妝感嘆”“ 寫真辭墓”2出。此外,“ 辭親赴選”“ 上表辭官”“ 牛氏盤夫”這三出生角戲也入選率較高。(25)朱崇志統(tǒng)計了33種曲選,結(jié)果與筆者也基本一致。參其《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1-72頁。出人意料的是,極寫趙五娘苦情苦境的“ 糟糠自饜”“ 剪發(fā)買葬”卻入選率并不高,收錄它們的曲選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滿足文人清唱為主的只曲選本,如《詞林逸響》《吳歈萃雅》《南音三籟》《南北詞廣韻選》等。這類選本更注重于唱詞的文學性,它們擇選只曲,幾乎覆蓋了《琵琶記》全部的場次,“ 糟糠自饜”“ 剪發(fā)買葬”所選曲牌在數(shù)量上也不占優(yōu)。另一類是大型的散出選本,如《綴白裘》系列,多以《琵琶記》作為南戲散出的開篇,所選折子戲數(shù)量較大,故旦角戲被選也多,“ 糟糠自饜”“ 剪發(fā)買葬”一并被選入??傮w而言,明清戲曲選本收錄《琵琶記》散出中,生角線的折子戲明顯占優(yōu)。
與明清時期多將《琵琶記》的主角和主線首先歸于蔡伯喈不同的是,近代以來的學者多強化趙五娘的主角和主線地位。檢討《琵琶記》的研究史,趙五娘“ 吃糠”“ 買葬”等“ 旦角戲”受到重視和贊賞,應(yīng)是近百年來南戲研究猬興之后的產(chǎn)物。20世紀初期,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褒獎《琵琶記》,尤其稱賞“ 吃糠”等戲出,說《琵琶記》“ 獨鑄偉詞,其佳處殆兼南北之勝。今錄其《吃糠》一節(jié),可窺其一斑”(26)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130頁。。王國維稱道“ 吃糠”不僅是它曲詞“ 佳處殆兼南北之勝 ”,更在于趙五娘具有“ 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的悲劇精神。在王國維看來,趙五娘吃糠、剪發(fā)不棄親,在大災(zāi)之年替丈夫給公婆生養(yǎng)死葬,體現(xiàn)出舍身取義、崇德弘孝的“ 善”的理性意志。
1949年以后,基于文學史書寫范式的形成,尤其是“ 反映論”文學觀念的主導,具有濃烈悲劇意蘊的趙五娘被各類中國文學史著作確立為具有中華美德的下層婦女形象,她被視為《琵琶記》的主角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即便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琵琶記》備受責難的時候,趙五娘光彩奪目的形象,成為《琵琶記》得到有條件承認的主要依據(jù)”(27)黃仕忠 :《琵琶記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2頁。,正在于“ 糟糠自饜”等幾出苦情戲深契那個年代戲劇反映人民生活的文學理念。例如,南戲研究的著名學者錢南揚的觀點頗具代表性 :“ 本戲(《琵琶記》)的中心人物是趙五娘,她的幾場戲都在訴說她的苦難,一定是繼承戲文《趙貞女》而來,又經(jīng)過高明的潤飾,非常的動人 ?!?28)錢南揚 :《元本琵琶記校注》“ 前言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頁。在《元本琵琶記校注·前言》中,錢先生還引用了陳毅的話,“ 《琵琶記》趙五娘剪發(fā)、描容、掛畫諸節(jié),其悲苦動人之處,迄今恍然猶在心目”(29)陳毅 :《陳毅同志與蘇北的文化工作》,《人民文學》1978年第1期。,以強化自己的觀感。
進入新時期,學界回歸到文學本位,從藝術(shù)感染力和思想深度來審視《琵琶記》,仍然認為“ 《琵琶記》最受感動的就是作為中國古代婦女傳統(tǒng)美德之優(yōu)秀代表的趙五娘,在《糟糠自厭》《祝發(fā)買葬》《羅裙包土》等一系列催人淚下的情節(ji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驚人毅力和美好情操。作者對此作了生動細膩的描繪,這是一個不小的成功”(30)廖可斌 :《談明人對〈琵琶記〉的評改》,《杭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學界對“ 糟糠自饜”等單折戲的藝術(shù)價值予以再認識和重新評價,助推了趙五娘在《琵琶記》中的地位,其“ 主角”的定位和定性延續(xù)了此前的認知。
由上可見,《琵琶記》主角、主線的認知,從明初至今發(fā)生了移位,由蔡伯喈轉(zhuǎn)移到悲劇色彩更為濃厚的趙五娘。這種移換,既是《琵琶記》傳播接受過程中觀劇感受和閱讀體驗的嬗變,更是時代賦予受眾更大閱讀空間的產(chǎn)物。
《琵琶記》作為一部文學名著,正在于它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閱讀期待和闡釋空間,今天的讀者仍然能通過文字的閱讀,調(diào)動人生體驗和閱讀經(jīng)驗,穿越時空,實現(xiàn)與古人對話,形成情感的共鳴。我想,即便再過千百年,《琵琶記》仍會被后人視為一部中國古代戲曲名著,永遠地散發(fā)出迷人的光芒。但同時也應(yīng)看到,文本閱讀存在解構(gòu)與重建主旨的各種可能,《琵琶記》的闡釋隨著時間和語境發(fā)生改變,會不斷被讀者賦予新理解和新的時代內(nèi)涵,本文對蔡伯喈生角主線的重新闡釋即是這一理念的嘗試。
既往學者多強調(diào)《琵琶記》的悲劇是封建時代倫理制度、科舉制度或婚姻制度的悲劇,而忽略了蔡伯喈農(nóng)村家庭出身、蔡太公對改換門閭的迫切愿望,以及蔡伯喈自身對功名利祿的內(nèi)在需求。我們還注意到,《琵琶記》沒有筆涉官場的爭斗傾軋,沒有過多描摹相府生活,始終以渲染蔡伯喈思親為主線。因此,高則誠對“ 伯喈思親”暗線的綿延不斷,意欲表現(xiàn)蔡伯喈即便離家科考、在朝為官、入贅相府但仍然維系著與原生家庭的聯(lián)系,沒有越出蔡氏家庭故事的范疇,而蔡伯喈正是這個家庭故事的主角。由此角度視之,《琵琶記》的故事也可理解為是描寫一位農(nóng)村貧寒士子逾越階層所面臨的人生困局,以及無法破解這些困局所帶來的家庭悲劇。
最后尚要指出的是:本文突顯蔡伯喈鄉(xiāng)村士子的身份和貧寒家庭出身,無意強調(diào)科舉制度只對封建時代農(nóng)村書生,而非對所有以登科為人生目標的讀書人具有誘惑力,只是希冀通過《琵琶記》蔡伯喈特殊家庭環(huán)境,來審視封建時代一個突出的問題——鄉(xiāng)村士子通過讀書科考實現(xiàn)階層的升逾極為艱難,并且沒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琵琶記》正是在以一種超脫而切近的姿態(tài),演述一位農(nóng)村士子在科舉之路上所面臨的各種人生困局,以期達成對社會倫理、科舉制度乃至婚姻制度的綜合審視與思考。此其一。
其二,本文重點闡釋現(xiàn)代以來《琵琶記》為人忽視的生角所體現(xiàn)的鄉(xiāng)村士子科舉求仕困局之主題,目的是提示人們對《琵琶記》思想內(nèi)涵豐富性和深刻性有更充分的認知,而并非否定作者高則誠對忠孝節(jié)義意旨的苦心經(jīng)營。換言之,科舉求仕困局和忠孝節(jié)義標桿并存于《琵琶記》是不爭事實,強化一面而輕忽另一面的做法,顯然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