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十歲之差 千年疑案
——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觀點應(yīng)屬妥當

2019-12-27 21:05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9年7期
關(guān)鍵詞:公孫董仲舒郎中

丁 德 科

(西北工業(yè)大學(xué),西安 710129)

“史圣”司馬遷故里韓城市連續(xù)多年舉辦司馬遷誕辰祭典活動,2019年3月舉辦了司馬遷誕辰2164周年祭典。祭典基于司馬遷誕生年公元前145年。但在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于司馬遷生年有公元前145年(中元五年)、或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兩個觀點,相差10歲,自初唐存疑1300多年,百年來屢有爭論。可以說是10歲之差、“千年疑案”“百年論爭”。總體來看,主張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之說者為主流。

一、存疑與爭辯

司馬遷生年問題,按初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應(yīng)為公元前135年,按初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應(yīng)為公元前145年。自1917年以來,中外學(xué)者研究論爭百年,如王國維及桑原騭藏[注]桑原騭藏《關(guān)于司馬遷生年之一新說》,1922年刊于日本《東洋文明史論叢》。1929年重發(fā)于《史學(xué)研究》(日本)第一卷第一號,收入《桑原騭藏全集》第二卷。、李長之[注]李長之《太史公生年為建元六年辨》最早收錄于1944年5月出刊的《中國文學(xué)》第一卷二期,后收入其專著《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三聯(lián)書店1944年版。、郭沫若[1],又如汪榮祖、張大可等。汪榮祖論述簡約[2]55-57,張大可近年來撰著撰文[3-4]多次論及并主張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觀點。有必要甄別論爭要點,確定司馬遷生年。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講到,“五年而當太初元年”[5]4245,司馬遷擔任太史令的第五年為太初元年(前104)。這年的“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5]4245,“元封”年號改為“太初”年號,前10個月為“元封”第七年,后兩個月為“太初”元年。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多大年紀呢?張守節(jié)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寫成的《史記正義》中講到:“遷年四十二年?!盵6]4002由此可推其生年為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任太史令時38歲(前108)。

司馬貞《史記索隱》,大約開元二十年(732)寫成,約早于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4年寫成?!妒酚浰麟[》所引《博物志》語:“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盵6]4001這一段話,卻讓不少人認為:在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年齡28歲。如此說來,司馬遷生年為公元前135年。

于是,關(guān)于司馬遷生年,有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的兩個觀點: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45年。近代學(xué)者王國維認真考證司馬遷生平,得出司馬遷生年為公元前145年的觀點。他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說:“疑今本索隱所引《博物志》年二十八,張守節(jié)所見本作三十八;三訛為二,乃事之常,三訛為四,則于理為遠。以此觀之,則史公生年,當為孝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而非孝武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矣?!盵7]483王國維推測: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中,更正了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博物志》存在的司馬遷生年誤差晚十年的錯誤。即《博物志》的司馬遷在公元前108年為“年二十八”,應(yīng)為“年三十八”,把“三”誤為“二”了。

王國維關(guān)于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觀點,得到當時和以后眾多學(xué)者認可。但又得到學(xué)者李長之、郭沫若等的質(zhì)疑,并認為司馬遷生年應(yīng)為公元前135年。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中認為:司馬遷撰寫于太初四年(前93)的《報任安書》有“仆賴先人緒業(yè),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這樣的話,這與司馬遷生年“孝武建元六年”(前135)適當;如果要與司馬遷生年“孝景中元五年”(前145)適當,寫為“待罪輦轂下,三十余年矣”才對。[8]20郭沫若還以漢簡實例批評王國維“失察”誤定司馬遷生年。

二、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觀點應(yīng)屬妥當

究竟孰是孰非?我們與眾多學(xué)者看法一致:司馬遷生年孝景中元五年(前145)為是,司馬遷生年孝武建元六年(前135)為非。

理由一,張守節(jié)關(guān)于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四十二歲的觀點,應(yīng)有根據(jù)。

張守節(jié)關(guān)于公元前104年司馬遷42歲的觀點,其根據(jù)是什么?尚不可考,但張守節(jié)肯定是有根據(jù)的,不會隨意而為之。王國維的“數(shù)字訛誤說”雖是推理,但比較合理。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比司馬貞《史記索隱》成書晚約4年時間,兩人同屬老師張嘉會的學(xué)生,張守節(jié)是否與司馬貞討論過司馬遷生年問題?張守節(jié)是否讀過《史記索隱》?都有可能!按王國維比較系統(tǒng)、扎實的太史公行年考證研究基礎(chǔ)上的推論,張守節(jié)糾正了司馬貞將“三十八”誤為“二十八”的差錯,再得出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年齡42歲的結(jié)論。有一點可以肯定:作為學(xué)者和官員的張守節(jié),他關(guān)于公元前104年司馬遷42歲的觀點,應(yīng)有實在的根據(jù)。但今天,沒有見到張守節(jié)觀點的明確來源,因而司馬遷生年問題成為司馬遷研究疑案。對此,后來人首先應(yīng)考慮到,張守節(jié)認為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不會隨意而為之,應(yīng)有根據(jù),也是比較合理的結(jié)論,可以溯本探源、細加探究,但不可斷然否定。

理由二,司馬遷游學(xué)出仕的豐富閱歷,時間應(yīng)比較長,18年左右時間,可能可信。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言:“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盵5]4242司馬遷出生在龍門,童年少年在家鄉(xiāng)龍門山南麓耕作放牧。十歲時能誦讀古文,二十歲開始游歷學(xué)習(xí)。去了哪些地方、去這些地方做了什么?用了幾年時間?司馬遷自序講,上會稽探訪大禹曾住過的洞穴,到九嶷山考察大禹勘地治水的遺跡。浮游沅水、湘水,尋蹤屈原漫游的足跡。北上汶、泗,到臨淄、曲阜去研習(xí)儒家學(xué)問,考察孔子教化的遺風(fēng)流韻,還到鄒縣、嶧山去學(xué)習(xí)鄉(xiāng)射禮節(jié)。后來,任職郎中。何時游學(xué)結(jié)束任職郎中,未可考,本文在后推算最晚時間在公元前117年或公元前116年。有據(jù)可考的是,按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觀點,司馬遷任職年齡應(yīng)為二十八九歲時。元鼎六年(前111)春,司馬遷奉使監(jiān)軍西征、南略,約一年后的元封元年(前110)春回到長安。就在這年,其父病滯洛陽未能隨武帝東巡泰山封禪,遺憾憤懣逝世?!短饭孕颉罚骸白淙龤q而遷為太史令?!逼涓甘攀篮蟮谌?,即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守孝期滿后繼任太史令?;蛟S有人會問,司馬遷擔任太史令怎么都38歲了?回答只能是:史官為子承父業(yè),父親健在,則子不能任;父親若因為身體健康狀況不能擔任、或死亡離任,兒子方能繼任,而且守孝三年后才能繼任。

司馬遷用八九年的較長時間遠道游歷學(xué)習(xí),用心地尋蹤古代賢哲致世奮斗故地,悉心地考察體驗古代賢哲作為成就影響,認真地學(xué)習(xí)古代賢哲的深刻思想與卓越精神,盡最大努力提升自身境界修養(yǎng)和能力水平,從而達到了豐富自己、武裝自己、提升自己的效果。

司馬遷能夠?qū)iT用八九年左右的較長時間、潛心竭力游歷學(xué)習(xí),有著深刻的原因。首先,也是客觀的原因,是來自司馬遷父親的原因。司馬家族是史官世家,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學(xué)養(yǎng)深厚、抱負遠大的史官,“學(xué)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xí)道于黃子”。司馬遷父親向漢代方士唐都學(xué)習(xí)天文,向《易》學(xué)專家楊何學(xué)習(xí)《易》理,向道家思想權(quán)威黃生學(xué)習(xí)道家學(xué)問。司馬談全面、系統(tǒng)地向大學(xué)問家、大政治家學(xué)習(xí),為的是論著古今,如同家族中顯赫虞夏時代的先人一樣“揚名于后世”。 他對于兒子司馬遷,希望子承父業(yè),“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一定要繼承司馬家族世代傳續(xù)的史官職業(yè),撰著歷史佳作,光大史官事業(yè),弘揚史官精神。因此,司馬談盡心盡力教導(dǎo)和支持司馬遷比自己更長時間、更大心力地游歷學(xué)習(xí),游歷考察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名勝,體會感悟賢哲的作為與影響,向?qū)W養(yǎng)深厚、影響重大的權(quán)威專家政治家學(xué)習(xí)知識、深悟思想、樹立理想,為的是培養(yǎng)有大理想、有大學(xué)問、有大建樹的史官接班人。

其次,是內(nèi)在的原因,在于司馬遷幼兒好學(xué),志向遠大,立志繼承祖業(yè),成為具有新的更大作為和成就的史官,揚名于后世,使自己的著作在現(xiàn)實與歷史發(fā)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父親的教導(dǎo)和支持下,他比父親花費更長時間、去了更多地方考察名山大川勝景,體驗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跡,體悟賢哲的思想作為,拜師就學(xué)于鴻儒大師,也經(jīng)歷了艱辛厄困,擔任郎中且更有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平定邛笮昆明的征戰(zhàn)生涯。復(fù)雜的學(xué)習(xí)與職業(yè)經(jīng)歷,是需要較長時間的。司馬遷比父親的時間更長,應(yīng)有八九年左右的較長時間。

理由三,從司馬遷接觸過的人來看,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觀點比較妥當。

為了撰寫《史記》,司馬遷游學(xué)天下,遍訪名家,師承專家,經(jīng)學(xué)大師孔安國、董仲舒等是司馬遷拜訪請教的重要人物。接觸過可能比董仲舒還要年長的公孫季功,還有馮遂等。從司馬遷與這些人的關(guān)系分析,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觀點比較妥當。

孔安國是西漢魯國曲阜人,習(xí)通經(jīng)學(xué),與董仲舒齊名。司馬遷曾向孔安國請教,有關(guān)堯、禹等的研究,多顯孔安國的影響?!稘h書·儒林傳》記載:“司馬遷亦從(孔)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范》《微子》《金縢》諸篇,多古文說?!盵9]3607《史記·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安,蚤卒。安國生卬,卬生驩?!盵6]2356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中,根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和《漢書·公孫弘卜式寬傳》中記載考證,孔安國為博士,當在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間,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可能任臨淮太守。也就是說,司馬遷向孔安國請教,可能性最早的時間在公元前125年后,即司馬遷游學(xué)開始的20歲之后;最晚時間在公元前117年,即司馬遷28歲時。這是依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而言的。若依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35年之說,司馬遷只能是10至18歲了,顯然難以成立。

再說司馬遷請教公孫季功[10]232、董仲舒。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6]3078-3079可見司馬遷向公孫季功、董仲舒當面請教討論過荊軻刺秦王事件。董仲舒(前179—前104)于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上書《舉賢良對策》,創(chuàng)建了以儒學(xu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天人感應(yīng)”“大一統(tǒng)”學(xué)說和“獨尊儒術(shù)”等主張被漢武帝贊賞采納,聲名大噪。之后,董仲舒任江都昌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官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詢建議。死后也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司馬遷見董仲舒,最晚也在公元前104年即董仲舒逝世之前,二三十歲的司馬遷與三四十歲的司馬遷,董仲舒接見的可能性孰大孰???似乎在這方面,生年公元前135年的司馬遷與生年公元前145年的司馬遷差異難有,但如有差異,則生年公元前145年的司馬遷占優(yōu)。應(yīng)該注意到的是:公孫季功雖與董仲舒大致同時代,但應(yīng)比董仲舒年長,司馬遷在兩人并稱時將公孫季功排在前邊說明了這點。如此說來,司馬遷見公孫季功、董仲舒的時間還應(yīng)再早些。早五年、十年?或是更早?都有可能。這使得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之說更為可靠,而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35年之說則明顯的難以成立。我們有理由可以這樣思考:公孫季功幫助了董仲舒與夏無且相識、游歷。董仲舒生年公元前179年,夏無且此時已經(jīng)五六十歲了,董仲舒二三十歲時夏無且已經(jīng)七八十歲了,年紀相對長的公孫季功是幫助董仲舒結(jié)識夏無且的合適人選。夏無且是秦王侍醫(yī),能做侍醫(yī)則年歲應(yīng)在三十歲以上,三十歲的中醫(yī)大夫在今天也是難以成為人們信服的名醫(yī)的!秦王更不會讓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中醫(yī)大夫為自己侍醫(yī)。夏無且的沉著、勇敢也是應(yīng)在三十歲以上年齡的佐證!公元前220年發(fā)生荊軻刺秦王事件,秦王侍醫(yī)夏無且在阻擋行刺秦王中表現(xiàn)勇敢,《史記·刺客列傳》中簡要記述,名載史冊。侍醫(yī)夏無且,目睹荊軻持匕首追逐秦王、侍衛(wèi)們惶急中赤手追搏的場面,萬分混亂危急!他急中生智,“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將自己的藥袋朝荊軻擲去,擾亂了荊軻追刺秦王過程,幫助了秦王的應(yīng)對行為。事后論功褒獎,秦王賞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表揚他說:“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鼻赝醴Q贊夏無且愛戴保護他,用藥袋投擊了荊軻。公元前220年的夏無且,即使年輕,也應(yīng)三十歲或更長。如果他長壽,按八十多歲說,大約在公元前150年前后逝世。公孫季功和董仲舒與夏無且游歷的時間,最晚也在這個年代。生年在公元前179年的董仲舒,以及可能比他可能還要年長的公孫季功,時年當為三四十歲,或各自年紀再小些。董仲舒長壽,于公元前104年逝世,而公孫季功逝世時間是否會還要早些?!司馬遷向公孫季功、董仲舒請教了解過他們聽夏無且講荊軻刺秦王的事件,時間最晚也在公元前110年前后。司馬遷生年若在公元前145年,則35歲左右見公孫季功與董仲舒;司馬遷生年若在公元前135年,則最大25歲左右見公孫季功與董仲舒。但必須注意,司馬遷在公元前115年至公元前110年前后,正在西征南略父病等的忙碌中,見公孫季功與董仲舒的可能性比較小,更前些時間時間見的可能性比較大。那么,20歲之前的司馬遷,是不可能見公孫季功與董仲舒的,因為司馬遷尚未開始游歷學(xué)習(xí)。二十來歲的司馬遷,也不大可能到考察細究歷史事件細節(jié)的時候。因此,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35年的觀點難為妥當。

司馬遷與馮遂[10]197-198友好。馮遂什么人?是《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中馮唐的兒子。馮遂曾與司馬遷談?wù)搼?zhàn)國時期趙國之興廢德失?!拔涞哿?,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余,不能復(fù)為官,乃以唐子馮遂為郎。遂字王孫,亦奇士,與余善?!盵6]3340武帝初期,于公元前134年在全國舉薦賢良,漢文帝時擔任過中郎署長和車騎都尉、景帝時升任楚相的馮唐,九十余歲了,但被推舉在列,因年事過高不能再次任用,漢武帝就讓馮唐之子馮遂作了郎官。馮遂是位奇士,與司馬遷關(guān)系好。漢武帝公元前134年起舉賢良時,將馮唐的年齡姑且估計到九十二三歲。其子馮遂的年紀應(yīng)有五十歲上下了。司馬遷說馮遂與自己友好,只能是忘年之交了。依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之說,兩人相差約40歲。當司馬遷20歲時,馮遂就應(yīng)60歲了。若依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35年之說,司馬遷20歲時,馮遂就應(yīng)70歲了。如果在考慮司馬遷出仕任職時間,也就是說再晚幾年,司馬遷就難以與馮遂同期共事而有交往并且相互友善了,也就難有忘年之交了。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觀點,顯然比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35年的觀點要符合情理。

理由四,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與“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的說法,比較符合。

司馬遷撰寫《報任安書》的時間是漢太始四年(前93)[注]關(guān)于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寫作時間,有太始四年(前93)與征和二年(前91)兩種說法,本文認為是太始四年(前93),具體論證參見《史記通解》第九冊4323-4324頁。,仕為朗中的時間在隨漢武帝西征的元鼎六年(前111)之前。公元前93年距公元前111年,是17年。司馬遷《報任安書》中講:“仆賴先人緒業(yè),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5]4325司馬遷說,由于先輩傳承的史官事業(yè),得以在京師供職,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司馬遷在京師供職,可由仕為郎中、任職朝廷算起?!岸嗄辍笔嵌嗌倌??可能是二十一至二十五年,也可能再多!由公元前93年上推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年,應(yīng)是公元前114年、公元前115年、公元前116年、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8年。按“二十而南游”的說法,加之司馬遷擔任郎中、隨漢武帝西征南略等的推測,司馬遷生年應(yīng)是公元前145年。如若生年是公元前135年,就不大合適,因為司馬遷游歷學(xué)習(xí)時間就可能會小于二十歲了,也難有游歷學(xué)習(xí)的時間了,“二十而南游”的話就不對了。再者,任郎中應(yīng)在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118年間,或更早些。司馬遷在《五帝本紀贊》中說“余嘗西至空桐”??肌稘h書·武帝紀》,武帝西巡至空桐,事在元鼎五年(前112)。[9]185從太始四年(前93)上推二十年是元鼎四年(前113)。司馬遷在元鼎五年(前112)從巡武帝。而出仕為郞中,應(yīng)在這年(前112)之前或再早些,可能在公元前113年,也可能在公元前114年、公元前115年、公元前116年、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8年,以至再早。這樣距公元前93年就是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或再多了?!秷笕伟矔分小暗么镙傒炏拢嗄暌印?,若按仕為郎中到公元前93年有二十三四年推算,仕為郎中最晚時間,起碼在公元前117或公元前116年。按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35年說,任郎中時司馬遷則十八九歲;按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說,任郎中司馬遷則二十八九歲。如果十八九歲任郎中,就與“二十而南游”相矛盾。如果與“二十而南游”“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等可考時間節(jié)點合理吻合,即司馬遷二十歲開始游歷學(xué)習(xí)、二十八九歲游歷學(xué)習(xí)結(jié)束任職郎中,任職郎中到公元前93年撰寫《報任安書》時有二十三四年時間。那么,司馬遷生年就是公元前145年妥當,也就不可能生年是公元前135年了,司馬遷壽歲也就不止42歲了。

持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35年之說者中,不少人以司馬遷《報任安書》“早失二親”為理由之一。這個理由當然受到不少持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之說者的批評。這里想說的是,按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之說,司馬遷36歲時其父病逝,比起前述還有九十余歲父親是馮唐的馮遂,當然是“早失二親”了。當時長壽者還有夏無且、公孫季功、董仲舒等。司馬遷父親比起馮唐,比起夏無且、公孫季功、董仲舒等,自然不是長壽了。作為兒子,司馬遷感喟嘆惋“早失二親”,是可以理解的。

猜你喜歡
公孫董仲舒郎中
公義與私交
公孫儀嗜魚
你是“急先鋒”還是“慢郎中”
丞相的愛好
礙眼與礙心
公孫枝: 五張羊皮的大買賣
優(yōu)賢不揚歷
董仲舒的“不表揚”
急先鋒和慢郎中
郎中治?。ㄏ拢?/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