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彪 周志丹
試卷講評最忌諱的是簡單對答案,一節(jié)課甚至半節(jié)課就完成教學任務,敷衍了事。同樣,試卷講評也不能一張試卷講幾天,每道題都細講詳析,沒有重點,不分主次。因此,教師在講評前首先要做好統(tǒng)計分析的準備工作,用好量表設計,做深錯題歸因。這樣的試卷講評課才能做到明確講評目標,突出重難點,細化講評內容方法,讓試卷講評成為學生夯實基礎、提高能力、提升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環(huán)節(jié)和抓手。
一、統(tǒng)計:設計分析量表,評估學生能力
設計合理可行的分析量表,統(tǒng)計學生得失分情況十分必要。從教育管理部門來看,一般大規(guī)模選拔性考試過后,教研部門會對區(qū)域內各個學校的考試成績進行統(tǒng)計,并做橫向、縱向比較,以評估學校的教學質量。從學校層面來看,設計“卷面得(失)分情況統(tǒng)計”表格,分析研究學生各類題型的得失分情況,則有利于及時發(fā)現和改進教學中的問題。統(tǒng)計時,既可以分題統(tǒng)計各類題型對錯的人數以及各類題型的班級均分等,也可以統(tǒng)計各個小題的得分率、標準差,看一下分化或離散情況。
從數據統(tǒng)計中,教師直觀明了地發(fā)現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將其預設為試卷講評的重點和難點,切實提高試卷講評課的效率。
當然,設計分析量表,絕對不是為了排名,必須恪守教育法規(guī),尊重學生人格,統(tǒng)計成績、分析得失是為了更好地改進教學。
二、分析:做深錯題歸因,確定講評重難點
分析是為了根據統(tǒng)計情況,確定試卷講評的重難點和切入點,制訂好講評的策略方法。為此,在分析環(huán)節(jié)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典型性”與“一般性”的關系。
1.從學生答題的結果來說,分析時應該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根據統(tǒng)計結果,對錯誤率較高的“共性”問題要重點分析。例如,審清題意雖是老生常談,但學生審題失誤確屬司空見慣,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看不清題目要求。2019年無錫市中考語文試卷名著閱讀題選取了《水滸傳》中的一個片段,要求“根據小說前文情節(jié),說出梁中書派楊志押送生辰綱的目的”,其實題目已經很清楚地表述了,應該從情節(jié)角度來回答,但很多同學還是從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角度作答,這就是審題不清以致答題方向錯誤。二是不明題意,題目的文字信息一多,有的同學就會慌亂,誤入“歧途”,混淆概念。這也是學生答非所問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科知識的缺乏,讓學生不明就里,無從下筆,如2019年無錫市中考語文試卷課外古詩閱讀題,選取了岑參的《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一詩,要求學生找出“本詩尾聯(lián)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結尾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抒情方式與抒發(fā)的情感有何不同”。閱卷情況反映出很多學生缺乏賞析詩歌的基本常識,對抒情方式辨析不清,與正側面描寫混淆,與委婉、含蓄等表達效果混淆。教師就應在講評時引導學生理解基本術語,強化概念,夯實學科知識體系。三是抓不住關鍵,許多考生不能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來揣摩答題的要求。還是以上題為例,大部分考生答案中的情感內容表述籠統(tǒng),如只會說“贊美”“憂愁”“傷感”,沒有與詩文內容結合起來。回答問題尤其是這類進行比較的問題時邏輯不清,未將自己回答的內容與具體的詩歌對應起來或者前后對應錯誤。這就要求教師平時應重視答題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聚焦題干,結合內容分析的良好習慣,有幾問作幾答,有問必答,答題順序依照提問順序來。分析就是要求師生一起尋找原因,解決問題。試卷講評時面對這樣的“共性”問題,就要重視審題訓練。
對極少數學生偶然的“個性”錯誤而導致的失分,教師可以略講或課后單獨交流,否則會降低教學效率。但是,筆者通過平時的課堂觀察發(fā)現,有些老師往往會在這里花費大量的時間,雖然講得頭頭是道,但這種講評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2.從試題的類型來說,分析時應該處理好“典型性”與“一般性”的關系。一份試卷里,命題者在命題的難度把握、材料的選擇、題量的控制、分值的安排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考究。一般來說,命題者在命題時都會安排部分基本題,這些具有“一般性”的基本題考查學科基礎知識的積累。同時命題者會安排一些具有一定開放性的題目,以及少量拔高題,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展開聯(lián)想,拓展想象,并運用所建構的學科素養(yǎng)和學科思想回答問題,讓那些學有專長、能力卓著的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才華。這些試題往往會體現出“典型性”的特征。這樣,教師在試卷講評時,對于“一般性”的題型以展示和交流為主,對于“典型性”的題型以講解和討論為主。
例如對小說情節(jié)的把握,我們需要調動關于“情節(jié)概括”的知識儲備,避免概括隨意和脫節(jié)。2019年無錫市中考語文試卷文學作品閱讀題選取了《扶貧故事》這篇小說,文后的第一小題:“本文主要寫了與田副縣長母子有關的四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他三件事。”題目給出事件①“田副縣長多方努力,幫助修好通往石嶺村的公路”,題目是讓學生續(xù)寫出其他三件事。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出現了主體人物辨別不清、前后事件混雜、語言表述啰唆等問題,如果老師僅僅就答案本身進行淺顯講解,還是不能幫助學生建立關于“情節(jié)概括”的認知結構。應該從解決“情節(jié)概括”的一般方法入手,即以矛盾沖突為主線,劃分情節(jié)發(fā)展的階段,理清事件的內在關聯(lián),找準推動事件發(fā)展的關鍵人物等,通過建立這樣的方法策略和思維框架,幫助學生建構“情節(jié)概括”的認知結構,實現知識的貫通遷移。我們再來看看該題的參考答案:②田副縣長扶貧吳志福,犧牲在扶貧路上;③小楊接任母親扶貧吳志福,治好砂糖橘病蟲害;④小楊幫助吳志福脫貧,完成了母親的遺愿。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圍繞核心事件(最根本的矛盾沖突)——扶貧,小說情節(jié)分成上述四個有前后關聯(lián)的發(fā)展階段,事件的人物主體始終圍繞田副縣長(小楊的母親)、小楊、吳志福等展開,保持前后主體人物的一致性和關聯(lián)性。所以,在講評試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用“一般性”的原理方法,來有效解決“特殊性”的個性問題。
綜上,試卷講評作為日常教學的組成部分,需引起教師重視,要科學設計量表,做好試卷分析,做深錯題歸因。要明確講評目標,細化講評內容與方法,提高講評實效。
(作者單位:嚴建彪,江蘇省宜興市教師發(fā)展中心;周志丹,江蘇省宜興市桃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