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麗
[內(nèi)容提要]王沂甫先生幼年隨祖父學習揚琴,14歲跟隨東北揚琴流派的開創(chuàng)人趙殿學繼續(xù)習藝。1957年經(jīng)呂驥舉薦入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揚琴,成為我國揚琴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拓荒者。之后,王沂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揚琴事業(yè)之中。他頻頻舉辦音樂會,為揚琴定譜、改編、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在繼承趙殿學東北特色揚琴技法“吟揉滑顫”的基礎上大力開拓新技法,并將揚琴的演奏方法總結為“彈、輪、顫、滑、點、撥、揉、勾”八大技法。他改革揚琴琴竹,編寫教材,非常重視揚琴藝術的理論總結,發(fā)表了多篇相關論文。
王沂甫是中國著名的揚琴演奏家、教育家、理論家,他上承東北揚琴流派奠基人趙殿學的獨創(chuàng)琴技,下啟東北揚琴傳承發(fā)展的繁榮新局面,是東北揚琴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據(jù)資料記載,20世紀20年代,東北民間藝人趙殿學,在傳統(tǒng)揚琴演奏技法的基礎上,運用借鑒古箏的演奏技法,將一首由同名歌曲《蘇武牧羊》改編發(fā)展為揚琴獨奏曲。他的演奏藝術風格獨特,韻味濃郁,備受當?shù)厝说南矏?。王沂甫有幸受教于趙殿學,繼承了恩師的演奏技藝和韻味濃郁的演奏風格,并在此基礎上做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將之豐富完善、發(fā)揚光大,促成了東北揚琴藝術流派的最終形成。王沂甫1957年任西安音樂學院揚琴專業(yè)教師,其藝術視野因此得以拓展。由于他的定譜完善和大力舉薦,恩師的《蘇武牧羊》也得以從地方流傳至全國??梢哉f,王沂甫先生向中國揚琴界舉薦了恩師趙殿學,將其演奏的藝術風格逐步發(fā)展,形成了東北揚琴流派的特色,奠定了東北揚琴流派形成發(fā)展的基礎。
同時,王沂甫先生在繼承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了諸多揚琴演奏技法。例如,1935年首創(chuàng)撥弦技法用于改編樂曲《汨羅江上》;1951年首創(chuàng)勾弦技法用于創(chuàng)作樂曲《春天》之中并首演于北京群英大會;在他一生的追求和研究中,還發(fā)明有“單竹和音”(在琴弦交叉處擊弦)、改革揚琴、制作琴竹并規(guī)范琴竹尺寸等。王沂甫先生在長期的演奏、教學與編創(chuàng)的過程中,系統(tǒng)地總結著述了揚琴演奏的 “八大技法”,為填補揚琴演奏專業(yè)技術理論的空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鑒于王沂甫先生在揚琴界的突出地位,進入21世紀后,有多篇專門研究其藝術的論文發(fā)表:趙新芝、春曉的《王沂甫揚琴八大技法探究》[1]趙新芝、春曉.王沂甫揚琴八大技法探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1.,王麗懿的《淺論王沂甫揚琴藝術特色與傳承》[2]王麗懿.淺論王沂甫揚琴藝術特色與傳承[J].中國音樂,2005,4.、《論王沂甫揚琴顫竹滑竹演奏技法特色》[3]王麗懿.論王沂甫揚琴顫竹滑竹演奏技法特色[J].中國音樂,2000,4.,陳鳳蘭的《論王沂甫先生揚琴曲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新演奏技法》[4]陳鳳蘭.論王沂甫先生揚琴曲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新演奏技法[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論王沂甫揚琴曲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新演奏技法》[5]陳鳳蘭.論王沂甫揚琴曲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新演奏技法[J].內(nèi)蒙古藝術,2005,4.,劉達章的《論王沂甫揚琴藝術的演奏技巧和風格特色》[6]劉達章.論王沂甫揚琴藝術的演奏技巧和風格特色[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2,4.,黃珅的《王沂甫揚琴八大技法研究》[7]黃珅.王沂甫揚琴八大技法研究[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2.等。這些文章大部分是從一個側面研究王沂甫的揚琴藝術,或是進行整體性總結。本論文試圖梳理王沂甫學藝、從藝的道路,全面總結他的藝術成就,探究他的藝術貢獻對東北揚琴乃至整個揚琴界的價值、意義。
在研究過程中,搜集了大量資料后感覺還有所欠缺,為了更好地追溯東北揚琴流派王沂甫先生的藝術成就,筆者的導師和王先生的女兒王麗懿(家中排行老五)老師建立了聯(lián)系。在幾番溝通后,大家一致認同當面交流思路,條理能更加清晰。于是筆者在2016年1月利用寒假時間去西安音樂學院拜訪了王麗懿老師。
在這次采訪中,筆者最為受益的是有幸看到了王沂甫先生的教學日記,日記里很清楚地記載著上課的學生名單、時間,記載有他所編寫教材贈送與人的名單,其中名單上有一部分年青人都已經(jīng)是現(xiàn)在的揚琴名家;日記還詳細記載了他發(fā)表論文的時間、發(fā)行出版社、論文題目,琴竹改革成功的時間,包括改革揚琴獲獎都有詳細的記錄。為我們研究王沂甫先生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資料。
王沂甫先生字跡書寫工整筆直、揮筆瀟灑。讓筆者對老一代藝術家對事業(yè)的這種執(zhí)著追求深感敬佩。王麗懿老師說,這本教學日記是2015年11月份才找到的,這是她第一次展示。
王沂甫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揚琴教育家、演奏家、理論家,我國現(xiàn)代揚琴教育的開拓者之一。1917年生于遼寧海城鶯落山,1989年卒于西安。他是東北揚琴流派的主要傳承人,曾任西安音樂學院揚琴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音協(xié)陜西分會理事,陜西省第四第五屆政協(xié)委員,北京揚琴研究會顧問。
王沂甫先生幼年便與揚琴結緣,此后與揚琴相伴一生,可以說王沂甫先生將一生都獻給了揚琴藝術。筆者根據(jù)對王麗懿女士的采訪筆記整理出了王沂甫先生的藝術生平。
(一)音樂世家
王沂甫先生的父輩懂音律,祖父精通多種樂器。家庭的音樂熏陶對王先生的童年有一定的影響。王沂甫先生從小懷著對音樂的好奇與熱愛,跟隨祖父刻苦學習揚琴,認真完成祖父所教的授課內(nèi)容。但有時也會因上課調(diào)皮受到祖父責罰,原因是在祖父授課時王先生總會加入自認為好聽的音符并嚷著讓祖父指正。在祖父眼中的王沂甫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對音樂有極強的領悟力。在學琴的幾年當中,由于王先生天生好學,很快掌握了祖父教授的演奏技能。王沂甫在14歲時,遇到了自己的恩師趙殿學老師,王沂甫對音樂的悟性頗得恩師的喜愛。趙殿學的父親也是民間藝人,會拉二胡、彈三弦、古箏、揚琴等并且會制作幾種樂器,跟祖父相比,趙殿學教授的演奏技法更富有特色,更為成熟。
(二)童心聰穎
趙先生的認真?zhèn)鹘套屘焐敺f的王先生更加珍惜這段學琴時光。與趙先生學琴期間,王先生認真揣摩持竹姿勢、演奏技法的變化、音色的把握。當時的教學方式雖然為口傳心授,但王先生隨堂即能領會七八分,成為趙先生當時最喜歡的學生。平日,王先生的小伙伴們叫他一起出去玩時,王先生總會巧妙的拒絕,在家刻苦練琴,消化趙先生的授課內(nèi)容。在恩師的悉心指導下,王先生逐漸顯露出他的音樂才華。那時,他經(jīng)常與恩師一起探討自己在練琴中存在的問題,總有很多個為什么請教老師。趙先生對好學的王沂甫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他的提問。每次上課王先生總會偏得很多。作為趙先生的得意弟子,王先生是最早熟練掌握趙先生揚琴“吟揉滑顫”技法的學生。
(一)習琴悟教
王沂甫18歲入中學,期間改編了古曲《汨羅江上》并將首創(chuàng)的撥弦技法運用其中,得到恩師的贊許。后考入營口當?shù)氐囊凰呗殞W校。入學后,很快掌握了幾種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的演奏。在20世紀30年代,揚琴樂曲的傳播都是口傳心授,沒有樂譜。王沂甫感于恩師所教的《蘇武牧羊》風格獨特,曲調(diào)感人,遂將之整理出了完整的演奏譜。在樂曲整理成為八段的過程中,王先生還加入一些自己所體會的揉弦技法,將樂曲中的悲傷情感表達的恰到好處。在跟隨趙殿學學習揚琴的幾年中,王沂甫先生琴藝突飛猛進,并且經(jīng)常能給恩師帶來驚喜和創(chuàng)作靈感。
(二)興辦琴社
王先生24歲時在營口金融合作社工作,期間沒有中斷對民族音樂的學習,并開始參與組織音樂會社。成立了“飛聲國學社”等。他還親自負責各聲部的編配工作,通過請教恩師和音樂界的前輩們,完善樂曲的編配。他所編創(chuàng)的樂曲因形式新穎、樂曲旋律動聽,深受當?shù)厝罕姷南矏?,有一年演出場次達一百多場,音樂會社在當?shù)鼐哂幸欢ǖ挠绊懥?。王沂甫先?9歲時成為營口一所高中的音樂教師,擔任其他幾科民族樂器的教學工作并兼任民樂隊的指揮。在任教期間,王先生沒有間斷樂團和國樂社的演出和樂曲編配工作,為后來編創(chuàng)揚琴樂曲做了很好的鋪墊。機緣巧合的是,有次演出被時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負責人呂驥先生看到了,呂驥先生對王先生揚琴演奏的精湛技藝贊不絕口,并于1959年10月20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名為《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音樂的感受》一文,在文中高度評價了王先生改編的揚琴獨奏曲《汨羅江上》。
(一)舉琴從教
1957年,王沂甫由呂驥先生親自推薦到西安音樂學院從事?lián)P琴教學工作,成為我國揚琴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王先生在給學生授課時注重音色、音質(zhì)的訓練。為了防止學生練琴枯燥的情況,王沂甫先生創(chuàng)編、移植的大量樂曲且都是通俗易懂的曲風。王先生對學生既嚴厲又和藹,教學有一套自用的理論方法。所教學生歷年在學院的專業(yè)評優(yōu)評先中多數(shù)都能拔得頭籌,他還親自示范如何保養(yǎng)揚琴、如何禁止噪音、如何解決音準問題等。他在七年間編寫了八本教材,每本教材中都能看到他對樂曲風格的掌控布局、由易到難、以點概面,編寫的練習曲也是旋律優(yōu)美的曲調(diào)風格,每一首練習曲都內(nèi)含創(chuàng)新技法,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因材施教,有相對訓練的樂曲作為教學訓練支撐。他所編創(chuàng)的練習曲有很高的演奏與欣賞價值。
在王沂甫先生總結演奏技法的基礎上,他在教學中廣為實踐,廣為傳授,對演奏技法的確定及應用極為嚴謹。例如,嚴格要求學生按譜面規(guī)定的演奏技法來表演,不得有絲毫偏差。尤其表現(xiàn)在對《蘇武牧羊》的教學中,他指導教授的演奏嚴格履行了傳承的要義,不走樣,不隨意。使樂曲的演奏更具有傳統(tǒng)揚琴演奏的風格和韻味。
所教學生有很多已成為當代揚琴界的大家。如中國音樂學院的李玲玲教授、廈門大學的趙艷芳教授等。李玲玲是當時王先生受聘中國音樂學院時的研究生,李玲玲、趙艷芳先后出版了多本專業(yè)揚琴曲集和理論著作,為我國專業(yè)揚琴教學培養(yǎng)了很多人才,她們多次獲得國內(nèi)外教學成果獎,學生亦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全國各大專業(yè)演出和教學單位團體。
(二)鉆研立著
王沂甫將掌握的東北流派揚琴風格的新的技法融入樂曲中,逐漸形成一套科學性很強的授課教材,并在揚琴演奏藝術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價值的著述,他發(fā)表了專著《揚琴獨奏曲選》、《揚琴八大技法及樂曲》,論文《論揚琴竹法》、《論揚琴輪竹技法》、《論揚琴顫竹技法》等,形成了一個規(guī)范完整的揚琴教學體系。
在筆者的采訪中,王麗懿老師曾說:“我的父親真正最愛的孩子其實就是日日為伴的揚琴,精心呵護、認真對待,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自己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精神摧殘,也要繼續(xù)堅持鉆研揚琴事業(yè),他的風格、演奏技法的成熟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而來,是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的”。王麗懿老師曾將王沂甫先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版的教材、CD,發(fā)表的論文等整理出來,從中可以看出王先生將東西方音樂、中國傳統(tǒng)音樂,現(xiàn)代、民間、學院派的不同音樂元素加以整合并匯總,形成了他在揚琴演奏藝術上的鮮明特點。
(三)學術影響
王沂甫先生作為我國老一輩的揚琴演奏家、理論家、揚琴教育界元老,曾參加第三次、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曾是我國音樂家專業(yè)委員會和地方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曾在西北擔任過政協(xié)委員、民族樂器研究會的會員等,王先生的激光唱片還被國外知名博物館收藏。自上世紀60年代起刻印揚琴教本、發(fā)表多篇論文刊物、多次接受電臺、報刊采訪與報道,舉辦多場街頭音樂會、獨奏音樂會、廣播音樂會;70年代成功改革揚琴琴竹、琴頭并發(fā)表著述。80年代改革的揚琴獲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獲得學院的“教學成果獎”,先后在全國多所專業(yè)音樂院校被聘請為研究生導師,并多次進行學術講座。他作為東北揚琴流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奠定了東北揚琴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在我國揚琴發(fā)展歷史上,尤其在東北揚琴流派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沂甫先生用畢生精力投入到揚琴演奏藝術的鉆研當中,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總結,為東北揚琴流派的形成和中國揚琴演奏藝術的發(fā)展畫上了重要的一筆。在繼承傳統(tǒng)手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把之前趙殿學先生只限于一只手演奏的技法如揉弦右手、滑顫左手的技法發(fā)展為雙手演奏。
在王先生著述的多本教材中,創(chuàng)新技法的運用是顯著的特點之一。在他改編樂曲到移植廣東音樂、傳統(tǒng)音樂、編創(chuàng)音樂到練習曲等各種體裁的揚琴作品中,同樣反映著他對揚琴演奏技法及符號標記的創(chuàng)新與總結。他總結出揚琴的八大技法,主要有彈、輪、顫、滑、點、撥、揉、勾。1999年經(jīng)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常樹蓬先生的大力支持促成《揚琴八大技法》一書的出版。筆者試按其演奏手法特點分為以下三類:
(一)擊弦技法
彈弦技法:分為單竹單音、單竹和音雙竹單音、雙竹和音四種。彈弦技法為揚琴的音樂創(chuàng)作拓寬了思路,提供了可借鑒的依據(jù)。雙竹和音的形成,讓揚琴在聲部上有了很鮮明的色彩。如《金蛇狂舞》中就采用了單竹和音技法。
輪竹技法:有四種形式分為單音、雙音、三和音和連續(xù)輪竹。輪竹是揚琴曲中最為常見的技法。
(二)竹控技法
顫竹技法:顫竹技法源自王沂甫之師趙殿學先生。分為單顫竹、雙顫竹、連續(xù)顫竹三種奏法。趙先生的顫竹是單手顫(左手),動作為甩手、甩腕子,隨著手的位置將大拇指摁下去、摁的時間短一點,后來王先生將顫竹發(fā)展成為雙手顫、上下顫,完善了顫竹技法的運用。
滑竹技法;滑竹技法又分為單滑竹、雙滑竹、連續(xù)滑竹和固定滑竹四種奏法??煞譃閱晤澲?、雙顫竹、連續(xù)顫竹三種奏法。
撥弦技法:分為單撥、雙撥和滑撥三種奏法。王沂甫先生對撥弦技法有著很高的技術要求。
(三)手控技法
點弦技法;又細分為頓音技法,標記符號為“▼”,左手或右手在擊弦后,用另一只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迅速撫住琴的擊弦部位,直至音消失。鼓音標記符號為“▲”,用一只手的中指肚輕按靠近琴弦的部位,偏向某音。另一只手用琴竹擊弦,就會發(fā)出類似鼓音的音響效果,這就是鼓音奏法。木音標記符號為“△”,使用一只手的中指在距離琴品5cm處輕請按撫某個音,然后另一只手在靠近琴品的位置彈奏此音,即可得到類似敲木魚的音響色彩,叫木音。泛音標記符號為“○”一只手輕撫琴弦上的某音泛音點,另一支琴竹彈弦,奏響后即刻離開琴弦,可奏出清澈晶瑩的泛音列。共四種技法。
揉弦技法:分為單指、雙指、屈指、疊指揉弦四種。標記符號為“∪”。揉弦在王沂甫先生的編曲中用的數(shù)量較多。
勾弦技法:分為兩種有單勾和齊勾,標記符號為“↓”“↑”。于1959年應用,觀察了很多古箏演奏中勾弦的用法,最終用手指甲代替古箏的假指甲。左手用的偏多。
王沂甫先生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揚琴音樂作品,從改編、移植樂曲到創(chuàng)作揚琴獨奏曲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突出的特點是大量運用了東北揚琴技法,豐富了揚琴的藝術表現(xiàn)力。
(一)創(chuàng)作傳譜改編
王沂甫1959年創(chuàng)作有獨奏曲《春天》,樂曲描寫春回大地、萬象更新、萬紫千紅的景色,首次將“勾弦”技法運用于樂曲當中,新的技法表達了新時代人們精神煥發(fā)的面貌。王沂甫1945年整理了由遼寧蓋縣民間藝人趙殿學約在1920年運用民間變奏手法改編而成的《蘇武牧羊》,此曲,由于樂曲創(chuàng)造地應用了他獨創(chuàng)的顫竹、滑竹、揉弦等技巧,使之成為東北揚琴流派的代表曲目。王沂甫以陜北民歌改編的《繡金匾》,樂曲運用了雙手“揉弦”“顫滑竹及連彈、連顫、連滑等技法,此曲以膾炙人口熟悉的旋律通過揚琴技法的演變成為一首形式新穎、獨特的樂曲。王先生18歲時改編有《汨羅江上》原名《羅江怨》,在這首古曲中他創(chuàng)新地應用了撥弦技法,在之后王沂甫先生幾次修改此曲,將《汨羅江上》屈原愛國的情懷和無奈,結合自身的遭遇,通過創(chuàng)新的技法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小到每一個音都要反復推敲,每一個技法都運用的恰到好處?!督鹕呖裎琛肥怯赏跻矢ο壬木幍臉非诟木庍@首樂曲時,王先生將自創(chuàng)的單竹和音,由純四度、純五度組成的和音運用其中,這個技法的出現(xiàn),增添了揚琴演奏的和聲效果。王沂甫改編的古曲《將軍令》,描述了古代戰(zhàn)場將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樂曲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鼓音技巧。王先生在創(chuàng)作傳譜或改編中,除修訂揚琴的旋律演奏外,更主要地是將東北揚琴的特色竹法運用其中,使他改編的樂曲韻味更濃,更有特色。
(二)演奏樂譜整理
王沂甫整理了《倒垂簾》《旱天雷》等嚴老烈改編的廣東音樂揚琴曲。他整理的古曲《思春》選自華秋萍《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zhèn)鳌罚钦憬申惸练騻髯V的文板曲。王先生在此曲中加入了揉勾技法,細膩地表現(xiàn)了樂曲的內(nèi)涵,令音樂界耳目一新,在全國演出并獲獎。王沂甫整理嚴老烈編曲的樂曲還有廣東“七音律制”特色的《連環(huán)扣》等。王沂甫先生先后改編了《餓馬搖鈴》、《平湖秋月》、《妝臺秋思》等膾炙人口的廣東音樂,后期改編的還有古曲《昭君怨》、廣東樂曲《下山虎》、《雁落平沙》等。
(三)訂譜加花
王沂甫在制定演奏用譜方面,除運用東北特色演奏技法外,還更多的運用了襯音加花。例如,王沂甫訂譜項祖華先生改編的《梅花三弄》時,應用了王先生自創(chuàng)的滑音技巧,把此曲的情感氛圍烘托的恰如其分。《賽龍奪錦》是由何柳堂作曲、王沂甫訂譜的樂曲,其中有王先生創(chuàng)新的雙滑竹技巧,讓樂曲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還有《疊斷橋》琴書小曲、王沂甫整理;尤其是《落花流水》呂文成曲、王沂甫訂譜,樂曲使用了木音和頓音,木音類似敲木魚的音響色彩加上頓音的鏗鏘有力、干凈利落,很好的再現(xiàn)了流水擊石跌宕的聲音?!恫试谱吩隆穼㈦p手“揉弦”技法和雙手“顫滑竹”技法相互交替使用,還運用了連彈、連顫、連滑技法。
以上作品在創(chuàng)作、傳譜、改編及訂譜過程中,都有王沂甫先生精心制訂的技法創(chuàng)新內(nèi)容。經(jīng)王沂甫先生整理過的樂曲,演奏特色鮮明。正是這些作品,總結出了“八大技法”的分類與運用。正因如此,王沂甫先生編創(chuàng)作品過程中主要是邊彈奏邊訂譜,更多地在表達音樂內(nèi)涵方面的獨到見解,也正因為有仔細考究、認真推敲的敬業(yè)精神,最終形成了他獨特的揚琴演奏風格和特點。
王沂甫先生音樂作品在題材上的特點是與“傳統(tǒng)”息息相關。從技法創(chuàng)新、樂曲編配中都能找到傳統(tǒng)的人物形象特征,如《汨羅江上》的屈原、《蘇武牧羊》的蘇武都是有民族氣節(jié)的愛國人士;而《繡金匾》以及廣東音樂的移植編寫和王先生編曲的《春天》等樂曲,是將其中的傳統(tǒng)音樂素材融為一體的作品。
在王沂甫幾十年的教學期間,積極組織、參與了大量的藝術活動,并善于創(chuàng)新、總結,收獲了大量的理論成果。
王沂甫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末任教至80年代逝世,始終從事研究揚琴藝術。這個時期他音樂會舉辦頻繁,在樂曲創(chuàng)作、唱片錄制、樂器改革等方面均成就顯著,是他在藝術上逐漸走向成熟、達到巔峰的黃金時期。
1958-1963年期間曾多次于陜西省電臺錄制包括創(chuàng)作改編訂譜的樂曲二十余首。期間舉辦有“街頭音樂會”、“星期音樂會”多場音樂會,并由西安日報和西安晚報同時報道。1959年“建國十周年”創(chuàng)作的《春天》揚琴獨奏曲獲得西安音樂學院“三等獎”。
1960年他利用揚琴兩個琴弦的交叉點,研究成功了“單竹和音”技巧。這一年舉辦了多場獨奏音樂會,出席了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他舉辦的獨奏音樂會,由北京晚報同步報道。北京晚報于1962年12月14日第二次對王沂甫先生進行采訪并發(fā)表采訪文章,標題為《擅長演奏揚琴的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王沂甫演奏生氣勃勃的“春天”》。1962年他改編的《繡金匾》在“中國唱片社”出版。
1972年王沂甫成功改革了揚琴的琴竹。琴竹的琴頭由橡皮膏改為氣門芯;竹頭加竹片,反竹時用;插夾琴竹,琴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琴頭粘合;第二部分:竹身插入竹尾可以自由交換;第三部分:竹尾有夾。
1981年7月設計,在82年12月18日由西安市文化局田局長和工作人員陪同下主持開會對改革的G型快速升降音揚琴進行鑒定,到場人員有學院的專家教授多人參加。此揚琴于1983年3月6日獲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2年12月學生羅明參加了由文化部舉辦的“少年兒童民族器樂演奏(獨奏)比賽中獲“三等獎”。1985年9月獲得學院頒發(fā)的“教學成果獎”。 1985年受聘為中國音樂學院揚琴碩士導師,為該院培養(yǎng)研究生,并赴中央民族大學和天津音樂學院講學數(shù)月。
揚琴演奏專業(yè)在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建立以前,其發(fā)展一直處于民間的自發(fā)階段,難見與之相關的理論成果。為改變這種局面,更好地發(fā)展這門藝術,王先生十分重視理論建設。
王沂甫先生1988年1月19日在筆記中寫道:
“在揚琴基本功上我(王沂甫先生)也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
演奏姿勢:坐、奏、持竹姿勢;(勢)
彈奏方法:放松用力的位置; (彈)
竹法:運竹的方法; (竹)
音準 (準)
節(jié)奏 (節(jié))
力度 (力)
速度 (速)
音色 (音)
由此可見,王沂甫先生十分重視揚琴藝術的理論總結。
搜集相關材料,總結王沂甫先生主要的理論成果豐碩。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逝世不斷有理論成果問世,如1958年刻印《揚琴初級教材》(出版社無法查閱,從王先生的日常筆記中可以查到),1959年刻印五線譜版的揚琴教本、在《群眾音樂》發(fā)表論文《娛樂升平》。
1960年在刊物《群眾音樂》第1期、第2期、第5期分別發(fā)表了論文《關于揚琴的一般知識》、《揚琴琴竹介紹》、《單竹雙音奏法》。1964年改編創(chuàng)作的《蘇武牧羊》、《汨羅江上》揚琴獨奏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這一時期王沂甫先生在理論研究方面有較大的業(yè)績;對創(chuàng)新的技法已經(jīng)有科學的理論支撐;編創(chuàng)的作品特點都明顯有東北流派揚琴的風格。
1976年在刊物《延安歌聲》的第1期中發(fā)表了論文《揚琴演奏的初步知識》;次年在同一刊物上又發(fā)表了揚琴獨奏曲《繡金匾》;1976年應邀在《陜西省中小學教材》中介紹揚琴。
1981年刻印撰寫《揚琴曲集》八冊。1981年3月出版論文《揚琴八大技法淺述》;1982年在刊物《群眾音樂》第3、4、6、8期分別發(fā)表了論文《揚琴顫竹與滑竹技法》,同年,在《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發(fā)表了論文《揚琴琴竹的改革和發(fā)展》;1983年在刊物《中國音樂》第4期發(fā)表了論文《論揚琴竹法》一文;1985年在刊物《音樂天地》第6期發(fā)表論文《揚琴揉弦技法》一文。
在2000年,陜西省教育廳有針對性地專門成立了關于王沂甫先生的科研項目課題獲得批準并得到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這是對王沂甫先生一生致力于揚琴藝術所取得成就的莫大肯定。
通過梳理王沂甫的藝術生平和總結他的藝術成就,可以看出,王沂甫是建國后揚琴界一位承上啟下、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揚琴藝術大家。在他之前,可供借鑒的揚琴演奏藝術的成功經(jīng)驗和樂曲并不多,他在繼承了趙殿學揚琴藝術的基礎上,大力開發(fā)揚琴新的演奏技巧,開拓、豐富揚琴的表現(xiàn)力,創(chuàng)編、整理了大量琴曲,改革樂器,培養(yǎng)人才,注重理論建設,打開了一片揚琴藝術的新天地。王沂甫不僅繼承并發(fā)展了東北揚琴特有的演奏技法,還廣收并蓄,善于鉆研,創(chuàng)造了很多超越流派風格特色的新演奏技法和作品。他的成就,是對東北揚琴流派的貢獻,也是對整個揚琴藝術領域的貢獻。正如他的女兒王麗懿老師說:“王先生將東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民間、學院派的不同音樂元素加以整合并匯總,造就了他揚琴上科學系統(tǒng)的藝術成就”。
王沂甫先生以其作品和發(fā)明的技巧為代表的藝術成就,對我國揚琴教學體系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經(jīng)驗。王先生對揚琴藝術追求,孜孜不倦的敬業(yè)精神,演奏作品、創(chuàng)作技巧等都為推動我國揚琴及東北揚琴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王沂甫先生八大技法的創(chuàng)生與成功,反映了任何科學化、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藝術積淀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基元,都不是單一存在的。王沂甫先生的生平、藝術成就及理論,啟示著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事業(yè)不能囿于表演與創(chuàng)作,而應該在藝術理念上探求更為廣闊深遠的發(fā)展之道。這應當是對傳承精神的一種深層次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