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春 祝賀
摘 要: 南宋程卓于嘉定四年(1211)九月使金賀正旦,嘉定五年(1212)二月返回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出使期間撰成《使金錄》一書。有人認為其書“簡略太甚,不能有資考證”,“所記惟道途瑣事”,“不能當作史料應用”,等等。其實,《使金錄》一書,不是宋人出使遼金“語錄”中最為簡略的,而是眾多“語錄”中比較祥贍的一種。書中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宋金交聘制度和禮儀,使者出使行程之地理、文物古跡、遺聞趣事、金代城市建筑、政治、軍事、經(jīng)濟形勢等,皆為作者親見親聞,是研究金末政治、軍事、地理、經(jīng)濟、文化以及宋金交聘制度十分難得的珍貴資料。
關鍵詞: 南宋;程卓;《使金錄》
南宋程卓于嘉定四年使金賀正旦,撰成《使金錄》一書。《四庫全書》未收其書,僅列入存目,稱其書“簡略太甚,不能有資考證”,“于當日金人情事,全未之及,所記惟道途瑣事”,“未足據(jù)也”。①
有人依據(jù)四庫館臣之言,認為“此書甚為簡略,所記惟道途瑣事”,“在宋人語錄中恐怕是有代表性的”。②
也有人認為該書“缺點是記載簡略,不能當作史料應用”,“對于金國情形,無一字相及。書中亦記瑣事,如世所傳宋高宗泥馬渡康王,即出自此書,顯然不可憑信”③
等等,全面否定了這部“語錄”的史料價值。臺灣學者王民信輯錄《南宋國信語錄四種》④
時,亦未能將其書做為南宋國信語錄第五種輯入其書。可見,學界對程卓《使金錄》的評價是不高的。筆者認為《使金錄》的史料價值是不應該低估的。因作此文,以就教于學界同仁。
一、程卓生平與撰成《使金錄》一書
程卓,《宋史》無傳?!端膸烊珪偰俊贩Q程卓“休寧人,大昌從子,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歷官同知樞密院事,封新安郡侯,贈特進資政殿大學士,謚正惠”。⑤
乾隆時修《江南通志》記為,“程卓,字從元,休寧人。淳熙十一年廷對,首乙科。嘉定中嘗使金,察和議虛實,歸奏:敵人陵弱,請固邦本,修戎備,以待復仇。除軍器監(jiān),請詔偏禆以上各條具方略。知泉州,請減上供銀數(shù),又請敕廣南通行會子,以流通境內楮幣。除福州帥,嚴察吏蠧,稅清訟息。遷同知樞密院事,一時政要多所規(guī)切。卒謚正惠。初休寧賦稅以卓請,得蠲免,鄉(xiāng)人祀之”?!荆ㄇ澹┶w弘恩等:《江南通志》卷一四七《人物志·宦績九·徽州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年,第511冊第270-271頁?!苛嚎思摇度街尽贩Q程卓嘉定十一年(1218)“以朝散大夫、直秘閣”知福州,“正月初二日到任,四月轉朝請大夫”,嘉定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被旨令赴行在奏事”?!荆ㄋ危┝嚎思倚拮耄骸度街尽肪矶吨裙兕惾たな亍?,海風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頁?!渴侵?,程卓于淳熙十一年中進士后,曾任揚州戶曹,知嘉興府,后遷刑部郎中。嘉定四年程卓使金時的署銜即是“朝散郎、尚書刑部員外郎”,【(宋)程正惠公:《使金錄》,(明)程敏政輯撰,何慶善、于石點校,易名審訂:《新安文獻志》卷三四《雜著》,黃山書社2004年版,第721頁?!俊敖璩埓蠓?、工部尚書,充賀金國正旦使”。【(宋)傅忠簡公:《程公卓行狀》,(明)程敏政輯撰,何慶善、于石點校,易名審訂:《新安文獻志》卷七四,第1813頁。】程卓使金回國以后,曾任朝請郎、軍器監(jiān)、泉州知州等,嘉定十一年以朝散大夫、直秘閣任福州帥(郡守),嘉定十二年“赴行在奏事”。
《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官聯(lián)一·少監(jiān)》記載,嘉定以后任職秘書少監(jiān)者20人,程卓,“淳熙十一年衛(wèi)涇榜進士及第,治書,十二年十二月除,是月為起居郎”。【(宋)佚名撰,張富祥點校:《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官聯(lián)一》,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52頁?!客瑫砭拧豆俾?lián)三·同修國史》記載,嘉定以后任同修國史者31人,“程卓十三年十月以權工部侍郎兼,十四年八月為給事中仍兼”。同卷《官聯(lián)三·實錄院同修撰》記載,嘉定以后任實錄院同修撰者31人,“程卓十三年十月以權工部侍郎兼,十四年八月為給事中仍兼”。同卷《官聯(lián)三·實錄院檢討官》記載,嘉定以后任實錄院檢討官者62人,“程卓,十二年十二月以起居郎兼”?!荆ㄋ危┴瑥埜幌辄c校:《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官聯(lián)三》,第363、386、399頁?!渴侵?,程卓于嘉定十二年九月由福州赴行在奏事,十二月任職秘書少監(jiān),除起居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十三年(1220)權工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十四年八月升為給事中,仍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宋史》卷四○《寧宗紀四》稱,嘉定十五年(1222)九月辛亥,以“給事中程卓同知樞密院事”,【《宋史》卷四○《寧宗紀四》,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79頁。】嘉定十五年十一月,程卓為竹洲先生吳公儆作《行狀》署名稱“通奉大夫、同知樞密院事、休寧縣開國伯、食邑九百戶、食實封一百戶”,【(宋)程正惠公:《竹洲先生吳公儆行狀》,(明)程敏政輯撰,何慶善、于石點校,易名審訂:《新安文獻志》卷六九,第1689頁?!考味ㄊ辏?223),程卓因病“轉正議大夫、守同知樞密院事致仕”,【(宋)傅忠簡公:《程公卓行狀》,(明)程敏政輯撰,何慶善、于石點校,易名審訂:《新安文獻志》卷七四,第1814頁?!俊傲露∮?,程卓薨”?!尽端问贰肪硭摹稹秾幾诩o四》,第780頁?!?/p>
程卓于嘉定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受旨使金賀正旦,嘉定五年二月一日返回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往返凡四閱月”。按宋時規(guī)定,凡出使者均須向朝廷提交一份出使記錄,時稱“語錄”。宋人“語錄”雖無固定范式,但均為按日記載出使期間與對方接送伴使、館伴使、押宴使等應對酬答情況、沿途經(jīng)過路線及所見所聞等等,因需要關照兩國關系,有關國家機密等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重要之事,多不記載?!妒菇痄洝芬粫褪浅套吭诔鍪菇鸪陂g撰成的這樣一部“語錄”。
二、《使金錄》一書的版本及其流傳
程卓撰成《使金錄》,也應該按照宋時規(guī)定,上交國信所存檔,但國信所保存的大量的“語錄”并沒有刊印,今多不傳。唯有使者所撰“語錄”底本(或稱“復本”)或被刊印或被傳抄,才部分保留下來。程卓的《使金錄》也是這樣。
《中國叢書綜錄》只記載了程卓《使金錄》的《碧琳瑯館叢書》和《芋園叢書》兩種本子?!旧虾D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第二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301頁?!?/p>
《碧琳瑯館叢書》是清代著名學者和藏書家方功惠所輯,并于清光緒十年(1884)刊行的叢書。【(清)劉錦藻等:《皇朝續(xù)文獻通考》卷二七三《經(jīng)籍考十七·子雜家》,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10180頁?!吭搮矔噙x取世所少見之古本,共44種,282卷,分裝成120冊。所收《使金錄》后附《跋語》二篇:
宋人行役,多為日錄,以記其經(jīng)歷之詳。其間道里之遐邇、郡邑之更革,有可概見。而舉山川、考古跡、傳時事,在博洽者,不為無助焉。故余每喜觀之。若程正惠公之《使金錄》,其一也。庚戌夏,五錄置少城茅齋中,因題簡末。
《使金錄》一卷,枚庵先生原本行役,記載必詳。如放翁《入蜀記》、《出蜀記》,皆有成書。宋人著作無不筆之于書。我國家漁洋先生,有《皇華紀聞》,亦仿其意而作也。因今僧在觀鈔錄存之。時乾隆壬子(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九月重九,燈下根石披覽,偶綴數(shù)字于后?!荆ㄇ澹┓焦荩骸侗塘宅橉^叢書·使金錄》,巴陵方氏廣東刻宣統(tǒng)元年印本,第18頁?!?/p>
據(jù)第二篇跋語“枚庵先生原本行役”分析,第一篇跋語當為枚庵先生于庚戌年所做。枚庵是清初著名學者和藏書家吳翌鳳之號。吳翌鳳生于乾隆七年(1742),卒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庚戌年當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據(jù)第二篇跋語“因今僧在觀鈔錄存之”分析,署第二篇跋語的本子應是僧在觀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據(jù)吳翌鳳于乾隆五十五年所做跋語之本子手抄而成的抄本。是知,《碧琳瑯館叢書》所收《使金錄》所據(jù)之本子應是乾隆五十七年僧在觀抄本,而乾隆五十七年僧在觀抄本所據(jù)則為乾隆五十五年吳翌鳳所做跋語之抄本,也就是說,《碧琳瑯館叢書》所收《使金錄》的僧在觀底本源于吳翌鳳于乾隆五十五年所做跋語的家藏本。近年,由齊魯書社于1996年出版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45冊所收《使金錄》即是依據(jù)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巴陵方氏廣東刻宣統(tǒng)元年(1909)印《碧琳瑯館叢書》本影印的本子。
《芋園叢書》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廣東南海人黃詠雩(字肇沂,號芋園)集《碧琳瑯館叢書》版與《翠瑯玕館叢書版》經(jīng)增補修訂后的匯印本,所收程卓《使金錄》據(jù)《碧琳瑯館叢書》本排印,也就是說,《芋園叢書·使金錄》本也是依據(jù)乾隆五十七年(1792)僧在觀抄本,而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吳翌鳳所做跋語之抄本。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于1985年出版的《叢書集成續(xù)編》第276冊所收程卓《使金錄》就是依據(jù)《芋園叢書》本而影印的本子。
程卓《使金錄》除了上述《中國叢書綜錄》收錄的《碧琳瑯館叢書》本和《芋園叢書》本以外,還有《芋花廣叢書》、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鶴儔抄本以及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等版本。
《芋花廣叢書》見于吉林大學圖書館所藏。筆者初見其書,以為該叢書為《芋園叢書》之別名,后細觀其叢書,知其與《芋園叢書》并非為一。該叢書扉頁大字墨書“芋華廣叢書”,目錄刻印“芋花廣叢書總目”,正文單頁9行,行21字,版心下有“芋花廣”或“芋花廣叢書”字樣,書根有“芋花菴叢書”字樣,是知該叢書稱“芋花廣(或芋華廣)叢書”或“芋花菴叢書”。該書扉頁B面有“宣統(tǒng)元年輯刊”“碧琳瑯館藏版”等字樣。是知該叢書主要依據(jù)《碧琳瑯館叢書》排印?!侗塘宅橉^叢書》于光緒十年(1884)印行,而《芋花廣叢書》所收第一部書《古文四聲韻》書名頁則有“光緒壬午(光緒八年,1882年)四月”“碧琳瑯館藏版”等字樣,所收《過庭記余》一書書尾有“光緒七年(1881)秋七月巴陵方功惠??钡茸謽?,大約是該叢書沿用《碧琳瑯館叢書》正式刊行前陸續(xù)刻成之舊版。所收第一部書《古文四聲韻》后有“巴陵方功惠校刊”“仁和李岳云篆隸并書”“番禺黎永椿校字”“萃文堂刊刷”等字樣,《文選編珠》后有“巴陵方功泉校字”,《文選紀聞》后有“門人朱邦衡校錄”等字樣,都說明該叢書沿用了“碧琳瑯館藏版”之舊版。所收程卓《使金錄》亦當為《碧琳瑯館叢書》之舊版。該叢書究竟為何人所輯,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今后進一步考證研究。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23冊史部雜史類所收《使金錄》、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續(xù)編》第6冊所收《使金錄》、《全宋筆記》第6編所收《使金錄》,系依據(jù)上海圖書館所藏乾隆四十二年李鶴儔抄本影印和整理。該抄本文后有清吳翌鳳于乾隆五十五年所做跋語,文字與《碧琳瑯館叢書》、《芋園叢書》、《芋花廣叢書》本第一篇跋語相同,唯多出“羽士李鶴儔從余友林蠡艖游,工楷法,是卷囑其手錄,時丁酉九月也。枚葊漫士記”32字?!纠m(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23冊《使金錄》文后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0頁?!慷喑鑫淖种兴f的“丁酉年”即是乾隆四十二年,可知,該抄本是李鶴儔于乾隆四十二年手抄而成,并由吳翌鳳所收藏,吳翌鳳于乾隆五十五年為該手抄本寫下跋語。乾隆五十七年僧在觀又據(jù)李鶴儔抄本手抄成僧在觀抄本。是知,《碧琳瑯館叢書》所據(jù)僧在觀抄本刊印時,保留吳翌鳳跋語之正文,刪去了“羽士李鶴儔”“手錄,時丁酉九月”等說明性文字??芍?,《碧琳瑯館叢書》本所據(jù)乾隆五十七年僧在觀抄本所據(jù)之乾隆五十五年吳翌鳳所做跋語之版本即是乾隆四十二年李鶴儔抄本。按此追述,《芋花廣叢書》和《芋園叢書》等版本也都是依據(jù)乾隆四十二年李鶴儔抄本而刊行的。
其實,程卓《使金錄》還有比乾隆四十二年李鶴儔抄本更早的本子傳世,一直為人們所忽略,那就是明人程敏政的《新安文獻志》本。明人程敏政在其所輯撰的《新安文獻志》卷三四《雜著》類收有程卓《使金錄》一書全秩。程敏政所輯撰的《新安文獻志》有明弘治本、明萬歷本和清《四庫全書》本。何慶善、于石據(jù)安徽省博物館所藏明弘治本重新進行點校整理,由黃山書社于2004年出版,是目前所見有關程卓《使金錄》最早的整理本。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所收程卓《使金錄》當源自于程氏家族保留下來的《使金錄》抄本。不知與乾隆四十二年李鶴儔抄本是否為同一種抄本,但可以肯定的是,兩抄本都應源自于程卓上交國信所之底本(或稱復本)。顧宏義、李文即據(jù)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所收《使金錄》,重新整理標校,收入《宋代日記叢編》一書之中,由上海書店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此外,四庫館臣在為《使金錄》一書做存目提要時所依據(jù)的本子是“編修汪如藻家藏本”,不知是何種版本。晚清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和版本學家傅增湘曾收藏有一種“明叢書堂紅格寫本”《使金錄》,“十行二十字”,跋語與《碧琳瑯館叢書·使金錄》本所收第一篇跋語相同,亦未有“羽士李鶴儔”“手錄”等文字。書中“鈐有‘玉蘭堂、‘辛夷館諸印,又有‘謙牧堂藏書記、‘古吳王氏、‘季振宜印、‘滄葦、‘季振宜讀書、‘禮邸珍玩各印”。【(清)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二·史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52頁。】大約是依據(jù)乾隆四十二年李鶴儔抄本而抄成的一種本子,或許就是乾隆五十五年吳翌鳳所做跋語之抄本(兩種抄本為一個底本),亦未可知。不管是明朝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本,還是清朝李鶴儔等抄本以及《碧琳瑯館》等叢書排印本,如果追述最初本源的話,皆源自于程卓上交國信所之底本(或稱復本),再加上《使金錄》一書文字量不大,各種抄本和排印本在傳抄和排印過程中錯訛較少,各種版本出入不大,均可采用。
三、《使金錄》一書的史料價值
學界對程卓《使金錄》多持否定態(tài)度,其實,程卓《使金錄》的史料價值還是比較高的,不應該有所忽視。
第一,學者詬病《使金錄》的一個問題是“簡略太甚,不能有資考證”?!荆ㄇ澹┯垃尩龋骸端膸烊珪偰俊肪砦宥妒凡俊るs史類存目》,第472頁。】應該說,程卓《使金錄》是有些簡略,但這并非是程卓《使金錄》一篇“語錄”的問題,而是宋人出使遼金“語錄”的通病。宋朝規(guī)定,使者回國后都要向朝廷上交“語錄”,主要按日記載出使行程、應對酬答及所見所聞等事,由于宋朝使者出使“語錄”多為備案所用之公文以及需要照顧兩國關系等,“語錄”多記載出使期間與對方勞問寒喧之語而不記載機密文字,故而,使者提交國信所備案用的“語錄”就成了官樣文章,都比較簡略。程卓《使金錄》由于受到時代和體例的限制,尤其是受到眾多的簡略的官樣文章“語錄”的影響,也難有新的突破。
實際上,程卓《使金錄》在眾多的比較簡略的“語錄”之中,并非是最簡略的,不應該用“簡略太甚”來定性??v觀宋人出使遼金“語錄”,程卓的《使金錄》雖然比不上比較典型的超過萬言的陳襄的《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沈括的《熙寧使虜圖抄》、許亢宗的《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樓鑰的《北行日錄》、范成大的《攬轡錄》、周煇的《北轅錄》、倪思的《重明節(jié)館伴語錄》,但也有六七千言,超過其他的各種“語錄”??梢哉f,程卓的《使金錄》在眾多的比較簡略的“語錄”之中,絕不是最簡略的,當處于中上之地位,應該是當時眾多“語錄”中比較祥贍的一種。
《使金錄》一書雖然僅有六七千言,但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宋金交聘制度和禮儀,使者出使行程之地理、文物古跡、遺聞趣事、金代城市建筑、政治、軍事、經(jīng)濟形勢等,皆為作者親見親聞,史料價值很高。并非是“不能有資考證”“不能當作史料應用”,而是多有可資考證之處,史料價值彌足珍貴。下面僅以宋金交聘制度和禮儀為例,對程卓《使金錄》可資考證之處作一簡要探討,窺一斑以見全豹。
書中記載,程卓一行“使節(jié)”出國門至盱眙軍(今江蘇盱眙),即將由盱眙軍出國境時,先“遣盱眙軍客將”前往金境之“泗州探問”,稱金人“先排已至”,“再問,接伴使副繼至”,隨后“遣掌儀高宗愈等過淮傳銜”,即將大使、副使姓名及官銜等傳達給對方,“繼同北書表張震亨、先排書表完顏速傳接伴使副名銜”,即將金朝接伴使、副之姓名和官銜傳達給宋朝使團,“至盱眙燕館,使大中大夫尚書戶部郎中李希道、副廣威將軍東上閤門副使蒲察信,從舊禮,立飲書表三杯而去”。第二天,金朝接伴使副要前來津亭迎接宋朝使節(jié),“(程)卓等具冠裳登舟,乘馬入亭內,望拜如常儀。次與希道、信對揖,升中庭,酒三行,退,分位少憩。三節(jié)官屬與左先排完顏速、右先排完顏南海,互參使副,各上馬對揖,并行。入泗州驛,講私覿正泛送之禮”?!荆ㄋ危┏套浚骸妒菇痄洝?,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445頁。】對宋使出國境,金人先排、接伴使前來迎接等禮儀記載十分詳細,是其余“語錄”沒有詳載的珍貴史料。
宋人出使遼金“語錄”對宋遼和宋金交聘制度及禮儀多有記載,但對于宋使出國境之禮儀,多比較簡略地稱對方派遣接伴使副前來迎接,少有記載如此詳細者,尤其是對金朝“先排”和“北書表”的記載,不見他書及各種“語錄”之記載。從書中所記情況分析,金朝“先排”應該是金朝接伴使副派遣的先行籌辦接待宋使的人員,書中不僅記載了金朝先排先行到達泗州籌辦接待宋使等事務,而且記載了金朝左先排、右先排和北書表的名字及宋使與金朝先排見面的禮儀,還記載使團一行至靈壁縣中途,“護軍千戶及先排等群騎獵于曠野淺草中,時獲獐兔”,至東京(今河南開封)“接伴遣書表張震亨借私覿正泛送至真定之數(shù)”【(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5、447頁。】等等,不僅讓我們了解了宋使即將出國境時金朝先排籌辦接待宋使等情況,而且金朝所派遣的先排有左右之分以及金朝先排和書表還要陪伴宋使同行等等。這些記載,不僅不見于其他“語錄”,也不見于正史等史書,足補史書記載之缺,對于我們了解宋金交聘制度及其禮儀大有裨益。
書中稱“入泗州驛,講私覿正泛送之禮”,“借私覿正泛送至真定之數(shù),照例從之”,回至恩華館“送伴乞借盡回程正泛送禮私覿禮物”,回到會通館“分三節(jié)官屬銀絹”等等,不僅讓我們了解了宋金交聘制度中的“私覿正泛送之禮”,也使我們知曉了使者所得禮物皆歸使者所有,可以分給三節(jié)人從等使團人員,并不上交國家等等,這些記載也少見于他書,足資考證。書中又說,至柳子鎮(zhèn),西望即鳳凰山,“遇北使數(shù)車南上,乃賀本朝正旦使也”,
【(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5、447、453、454、446頁。】
關于金朝使者出使宋朝使用的交通工具,史書記載也不算多,據(jù)此處記載可知,金朝出使宋朝的使者也乘車,對我們了解金朝使者出使宋朝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所補益。
嘉定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程卓一行由定興至涿州“掌儀黃昌嗣以病歿于車中”,二十四日“牒接伴使副為黃掌儀治喪,致賻禮絹布各二十五匹,茶毗于城之西”,【(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51頁。】記載了金人遇到宋朝使者途中死亡時的接待禮儀和賻禮。關于金人遇到宋朝使者途中死亡的賻禮,史書少有記載。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禮部在討論遇到來使及三節(jié)人從赴闕身故的接待禮儀時,曾援引元祐七年(1092)呂??兊冉铀桶檎Z錄、元祐三年(1088)楚珣接送伴語錄和紹興八年(1138)莫將接送伴語錄,呂希績等接送伴遼使時遇到遼朝大使耶律迪身亡,按朝廷規(guī)定“大使賜綾、羅、絹各五十匹,副使折賜綾、羅、絹各三十匹”。楚珣等接送伴遼使時遇一下節(jié)人使身死,致賻禮“絹三十匹、錢三十貫”。莫將接送伴金使時遇到金朝上節(jié)書狀官魏千運身亡“賜銀六百兩”。紹興十九年(1149)禮部在討論此類問題時,規(guī)定,“將來若有上節(jié)到闕或回程身亡之人,欲賜銀二百兩。如未到闕,在沿路身死,欲依魏千運體例,止賜六百兩。其中節(jié)人比附上節(jié)減半,給銀三百兩。下節(jié)人卻比附中節(jié)減半,給銀一百五十兩?!薄尽秴蜗?兊冉铀桶檎Z錄三篇》,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144-145頁?!窟@些“語錄”記載了宋人遇到金使使宋期間病故的喪禮和賻禮,但沒有宋使使金期間病故金人治喪的禮儀等相關記載,程卓《使金錄》記載的宋使黃掌儀在使金途中病故,金人“致賻禮絹布各二十五匹”,為我們彌補了這一缺失,提供了與宋人致遼金使者賻禮互相比較和參證的重要資料,不可不謂彌足珍貴。
根據(jù)宋金交聘制度規(guī)定,正月四日“例有射弓宴”,大使、副使等要在對方伴射使、館伴使等陪同下,進行射箭比賽。金朝后期,金人在射箭比賽中常常射“不中”,成為一些“語錄”關注的事情。如樓鑰《北行日錄》稱金朝押宴完顏仲雄“以射選借官而來,射雖不能命中,而善于發(fā)矢,人多服之”?!荆ㄋ危氰€:《北行日錄》下,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382頁?!磕咚肌吨孛鞴?jié)館伴語錄》稱宋朝伴射使鄭彥射弓,金朝大使完顏兗與宋朝館伴副使趙昴、金朝副使路伯達并射弩,“昴第一對,后箭先射中,次彥射中”?!按危贫庾?、添箭、添碗訖,昴中的。再輪射間,兗方射中,次伯達射中,已上并隨射中”?!坝衷佥喩溟g,昴復中的”?!荆ㄋ危┠咚迹骸吨孛鞴?jié)館伴語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39頁?!砍套俊妒菇痄洝穼κ菇鹌陂g舉行的“射弓宴”也有記述,稱“自午初射”,金朝伴射使昭勇大將軍、殿前右衛(wèi)將軍完顏守榮“連不中”,宋朝副使趙師嵒“先中的”,“次(金朝)館伴副使完顏良弼中角花,(程)卓繼中角花。其次,館伴正使張仲仁及伴射完顏守榮方中。師嵒凡射中碗九十七,卓射中碗二十一。射至黃昏,屢傳示禮成,請止。伴射迫晚不肯已,再乞勉射一次,師嵒連中的,虜人至是皆脫箭?!?/p>
【(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53頁。】
可見,程卓《使金錄》對本來善于騎馬射箭的女真民族在射弓宴上卻屢射不中等情況的記載,雖非是唯一之記載,但卻是最為詳細之記錄,不僅使我們對宋金交聘制度和禮儀中的射弓宴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還可以與其他“語錄”互證異同,對金朝末年武備荒弛的情況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
此外,書中對宋金交聘制度中的賜分食、賜酒果、賜生餼等禮儀皆有記載。還稱,至恩華館,與金朝館伴使傳銜相見,與接伴使副相別,入居會同館;回至恩華館,與館伴使相別,與送伴使相見;回至泗州至淮河,與金朝送伴使相別【(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52、447、451、453、455頁?!康鹊?,對我們了解宋金交聘的有關制度和禮儀不無補益。
可見,程卓《使金錄》雖然有些簡略,但所記內容十分豐富,并非是“不能有資考證”,更不是“不能當作史料應用”,而是多有可資考證之處。是我們研究宋金交聘制度和禮儀的十分難得的珍貴資料。
第二,學者詬病《使金錄》的第二個問題是“于當日金人情事,全未之及”?!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使金錄》“稱接伴使李希道等,往還不交一談,無可紀述,故于當日金人情事,全未之及。所記惟道途瑣事”?!荆ㄇ澹┯垃尩龋骸端膸烊珪偰俊肪砦宥妒凡俊るs史類存目》,第472頁。】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影響,有人進一步指出“書中說接伴使李希道等館伴金使,往還不交一談,無可記述,故對于金國情形,無一字相及”?!纠翔F主編:《中華野史辭典》,第303頁。李希道是接送伴使,不是“館伴金使”。】應該說,程卓在《使金錄》中確實說過,金朝接送伴使“李希道等往還,絕不交一談,無可紀述,彼意蓋欲掩國中擾攘,故默默云”?!荆ㄋ危┏套浚骸妒菇痄洝?,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55頁?!砍套空f“李希道等往還,絕不交一談,無可紀述”,主要是指接送伴使李希道和副使蒲察信不交一談,但并沒有說其他人不交一談。實際上,書中所記其他人交談之事很多,涉及金人金事也不算少。我們僅從上述程卓解釋“李希道等往還,絕不交一談”的原因是“欲掩國中擾攘”的記載中就能看到金國受到蒙古攻伐的情事,并非是對“當日金人情事,全未之及”,更非是“無一字相及”,而是對當時金人情事多有記述。
首先,書中對金朝末年蒙古攻金等情事多有直接或間接的記載。
程卓于嘉定四年使金賀正旦,那一年正是蒙金開戰(zhàn)之時。據(jù)史書記載,嘉定四年二月,成吉思汗率兵南伐,多次大敗金人,逼近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后,又退去。程卓《使金錄》對那時金朝遭遇蒙古攻伐之情事多有反映。
書中稱,程卓一行于嘉定四年十二月二日至宿州永豐驛后,“數(shù)問車夫以金虜用兵事,或言有詔書韃靼已退,或言猶未退,但是多用僉軍把阸,其言不一”。又說,九日在東京館舍,“傳得北人二十九日詔書,其中云:‘爰自山西及于畿甸,掠奪財畜,憑陵室廬,中都、西京路及滄州,今年稅賦并行減免。其承應人自言,韃靼方略退,約春初大相打”?!荆ㄋ危┏套浚骸妒菇痄洝罚w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7頁。原文“打”字后有釋文“‘打,言‘戰(zhàn)也”?!空鎸嵉赜涗浟藭r人對蒙古攻金的傳聞。十二日過黃河至衛(wèi)州河平軍驛,“前被甲而立者,內見一人即荷擔之夫,乃知官兵北征,擔夫通用也”。“自河以北,車夫走乏屢僉民兵,其數(shù)尤多于河南,加之科斂芻粟,民間罄竭,肆言無忌。沿途承應人,無非市戶。隨行騎士,亦無官中卒馬,所至率驅市戶為之”。記載了金朝官兵都去抗擊蒙古,屢次僉軍仍不夠用,致使接待宋使之役人騎士皆無官中卒馬以至出現(xiàn)擔夫和士兵通用之現(xiàn)象。十三日至衛(wèi)縣,見“縣市書壁云:‘征軍逃亡,五日不出者死。停藏之家,科以流罪。自過淮,每傳聞金人為韃靼攻掠,直抵城下。前此屢戰(zhàn)皆北,兵多潰散?!辈粌H記載了金人在蒙古攻伐下屢戰(zhàn)屢敗之情事,也揭示了金朝僉軍多有逃亡的情況,又通過“科以流罪”的記載,使我們明確知道金朝也存在“流刑”,完全可以為學者們有關金朝是否存在流刑的爭論畫上句號。書中又記載,十五日至臨洺鎮(zhèn),車夫云:“洺州吊橋塞路,以防韃靼?!闭鎸嵉赜涊d了金人為防蒙古進攻自行破壞橋梁的情況。十八日至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南門外驛,車夫等云:“韃靼欲攘真定,已逾五臺山,相去百二十里?!倍罩亮监l(xiāng)縣(今北京市房山縣良鄉(xiāng)),“良鄉(xiāng)為韃靼殘毀,惟存驛在城外”。二十七日自恩華館“并馬逶迤行墟墓間多十余里,初非尋常使人所經(jīng)之路,始達城門,入豐宜門,過奪玉橋,入宣陽門,即西轉過文樓側,入會同館”。嘉定五年(1212)正月六日,由會同館回恩華館時,“再由墟墓以行,乃聞舊路近西南門外,方遭殘破,修葺未就,恐本朝人使見之,迂回以避之也”。十七日回國渡黃河時,“聞埽兵提鈴唱聲督守浮橋,人戽水甚遽”?!荆ㄋ危┏套浚骸妒菇痄洝?,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6、447、448、449、450、451、453、454、455頁?!空鎸嵉赜涊d了蒙古攻金殘毀州縣,以至金人害怕宋人知道金朝被蒙古殘毀的慘象,而讓使者不走原來路線發(fā)生繞“行墟墓間”的情況。這些記述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蒙古攻金的情事,多有正史所不載之史料。
其次,書中對金朝職官及軍兵等情事也有所涉及。
書中不僅記載了金朝接送伴使、館伴使、北書表、先排、押宴使、伴射使等眾多金朝官員的官職,為我們研究金朝職官提供了重要資料,還記載了沿途所見官僚機構及有關軍兵等情況。如稱程卓一行于嘉定四年十二月二日至宿州(今安徽宿縣)永豐驛,見“州治之側,左有司候司,右有司獄司”?!荆ㄋ危┏套浚骸妒菇痄洝罚w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6頁?!靠膳c《金史·地理志》所載“明昌四年(1193)置司候司”【《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66頁?!肯嗷ビ∽C。
書中稱,程卓一行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在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會同館“同官屬與館伴上馬,自右文樓過馳道,轉左武樓,行千步廊,紫茸、青茸軍分立廊外”?!荆ㄋ危┏套浚骸妒菇痄洝罚w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51頁?!筷P于紫茸軍和青茸軍,《金史》無載,《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一引晁公忞《敗盟記》稱:“逆亮有親軍女真三萬,矛盾戈戟器械精純,盡用紫茸絲絳穿聯(lián)鐵甲,號紫茸軍;其次用黃茸,號黃茸軍;其次用青茸,號青茸軍。紫、青、黃三軍,一名細軍,又名護駕軍,專一簇御宿衛(wèi),雖有大敵,悉不遣?!薄荆ㄋ危┬靿糨罚骸度泵藭帯肪矶囊灰斯珡搿稊∶擞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0頁?!俊督ㄑ滓詠硐的暌洝分^“金主亮令諸處統(tǒng)軍擇其精于射者得五千人,分作五軍,皆用茸絲聯(lián)甲,紫茸為上,黃茸、青茸次之,號硬軍,亦曰細軍”。【(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八,紹興三十一年正月是月條,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146頁?!砍套渴菇鹨姷阶先总姾颓嗳总姺至⒂谇Р嚼戎?,足可補《金史》記載之缺,并可以與《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書所記互證異同?!妒菇痄洝吩谟浭觥白先?、青茸軍分立廊外”以后又稱“自館至殿,皆甲士排立,每過一門,對立二十人,皂衣持弓靴刀。入宣明門,內有紅金花袍帽八人為列,后七人青花袍帽,共二十行,對立三百人,意其衛(wèi)士之屬也。殿下兩行,若行門之類,衣紫衫,裹帽,金帶,腰弓箭,執(zhí)長骨朵,三十余人,對殿而立。殿上亦有被甲弓箭,分左右立”。【(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52頁?!窟@恐怕是我們研究金代兵制及其禮儀不可多得的資料。
再次,書中對金朝的經(jīng)濟文化尤其是金朝遭遇蒙古進攻后的經(jīng)濟殘破的形勢也多有記述。
程卓使金,雖然未能通過與接送伴使李希道、蒲察信交談了解到金朝的政治經(jīng)濟情事,但通過與車夫、木工、承應人等人交談了解到不少金朝的政治經(jīng)濟情事,尤其是這些人所透露的金朝賦役繁重以及金朝遭遇蒙古進攻后的經(jīng)濟殘破的形勢,都是正史中所難以見到的重要資料。如程卓等于十二月二日至宿州永豐驛后,所至車夫等言,“被官司科斂頻仍,民間貧乏,父子兄弟因僉軍久不見面,詞語怨嗟”。十八日至真定府(今河北正定),車弊,修車,木工云:“此間官司不恤民,一應工役,自備工食及合用竹木等費,子孫不敢世其業(yè)?!苯沂玖私鸪翱茢款l仍”以及木工生活困窘“子孫不敢世其業(yè)”的情況。程卓等人聽到這些話,有所感慨地說“我南朝愛民,不如此?!奔味ㄎ迥辏?212)正月二日程卓等人在會同館,與承應人交談,承應人言:“燕京粟直每石十千足,軍兵合給月米,每石折錢一千,僅得時直十之一而已。”這不僅是當時金朝粟米價格的重要資料,也是我們了解金朝通過折錢而導致金朝軍兵月收入實際所得不足十分之一的重要資料。正月十日,程卓等人回至真定府,“途中遇差諸路人丁往添筑燕城,無日不見運糧草軍往來,牛馬或斃,即載車中。車夫怨言:‘征取之擾,自常賦外,有曰和糴,又曰初借。前途言者亦如是?!薄荆ㄋ危┏套浚骸妒菇痄洝?,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6、450、452、453頁?!吭诿晒胚M攻的形勢下,修城、筑路、運糧草等徭役日見增多,賦稅也不斷增加,到處都可以聽到有關賦役繁重的怨言。這恐怕是在正史中很少看到的記錄。
程卓一行于十二月十四日至彰德府,見城中印榜:“‘交易三貫以上,并用交鈔,如違,斷徒追賞。注云:‘罪止徒二年,賞錢五十貫。”【(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8頁?!窟@是金朝限制使用銅錢的重要資料。金朝因為銅錢制造不足,以及為了與宋朝爭奪銅錢,鼓勵人們使用交鈔,限制使用銅錢。類似的記載也見于范成大《攬轡錄》,該書稱“金本無錢,惟煬王亮嘗一鑄正隆錢,絕不多,余悉用中國舊錢,又不欲留錢于河南,故仿中國楮幣,于汴京置局造官會,謂之交鈔。擬現(xiàn)錢行使,而陰收銅錢,悉運而北。過河即用現(xiàn)錢,不用鈔”?!荆ㄋ危┓冻纱螅骸稊堔\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392頁?!糠冻纱蟆稊堔\錄》所記“過河即用現(xiàn)錢,不用鈔”,與程卓《使金錄》記載稍有不同,足見《使金錄》的記載可以與他書互證異同或補史之缺。
書中還記載一些程卓等人所經(jīng)之地親見親聞的特產,如程卓一行于嘉定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至磁州(今河北磁縣),過滏陽河,稱當?shù)氐摹熬埔嘁浴骊柎簽槊?。十五日至“邯鄲縣(今河北邯鄲),出北門望見叢臺在右,今為鬻酒之所”。對滏陽春酒及邯鄲賣酒之所做了記述。程卓等人于十六日至內丘縣(今河北內丘),稱“內丘有梨,為天下第一。棗林綿亙。磁、邢燒石灰,色黑,微有焰”。為我們留下了內丘之梨天下第一,以及當?shù)厥a大棗的重要資料。尤其是有關磁、邢燒石灰的記載,使我們知道磁州、邢州等地當時已經(jīng)用煤炭做燃料,無疑是古人使用煤炭做燃料的重要資料。書中還稱“過盧溝河,石橋長九十丈,每橋柱刻獅子象凡數(shù)百,所謂天上人間,無比此橋”?!荆ㄋ危┏套浚骸妒菇痄洝?,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8、449、453頁?!繉鹑怂薇R溝橋做了高度評價。
此外,書中稱程卓等人于嘉定五年正月十九日回至郭橋鎮(zhèn),午后過牟陀岡,“瓦窯千余,昔燒龍鳳磚者,今半阝貴毀”。是我們了解瓦窯在金代發(fā)展變化的重要資料。書中又說,慶都縣(今河北望都)“縣人多癭,東接唐縣,病癭者眾,形氣相傳如此”。是記載金代地方病的重要資料。書中還說正月十七日回至衛(wèi)州,驛中人云:“去冬十二月二十八日,雪一尺五寸?!倍迦铡八迺ゆ?zhèn)。自此以北,往來皆缺雨,麥苗如針,絕無秀潤”。【(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54、450、455頁?!繉ξ覀兞私饨鹉┑淖匀粸暮σ膊粺o補益。
復次,書中雖然記載的金代文化資料較少,但仍有重要資料流傳下來。如嘉定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在真定,“卓等赴宴,見舞高平曲”,稱“他處盡變虜樂,惟真定有京師舊樂工,故也”。為我們留下了入金漢人在女真文化影響下,逐漸學習女真文化并出現(xiàn)女真化之傾向的重要資料。書中稱程卓等于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中山府(今河北定縣),入昭化門至驛。蘇文忠軾昔帥此郡,作《松醪賦》,金人以碑刻相遺聞。有祠堂在府學,學在化源坊”。反映了金人重視學習宋文化,尤其是喜歡蘇軾詩詞文章的情況。文中所說“祠堂在府學,學在化源坊”,與嘉定五年正月十九日回至郭橋鎮(zhèn)“過蔡河橋,太學、武學在館驛行路左右”等記載,對我們了解金朝的學校建設也不無補益。此外,書中又稱至磁州,“驛中紙燈十余盞,甚草草”,至相州“市中紙燈差勝磁州”,【(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50、454頁?!繉τ谖覀兞私猱?shù)孛袼滓膊粺o幫助。
第三,學者詬病《使金錄》的第三個問題是記載了“宋高宗泥馬渡江”等瑣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使金錄》“所記惟道途瑣事,世傳宋高宗泥馬渡江,即出此書所記磁州崔府君條下。蓋建炎之初,流離潰敗,姑為此神道設教,以聳動人心。實出權謀,初非實事。卓之所錄,亦當時臣子之言,未足據(jù)也”?!荆ㄇ澹┯垃尩龋骸端膸烊珪偰俊肪砦宥妒凡俊るs史類存目》,第472頁。】稱“宋高宗泥馬渡江”“初非實事”“未足據(jù)也”是正確的。因為,程卓《使金錄》主要按行程記述所見所聞,親眼所見之事,必定真實,而親耳所聞之事,則不一定全部真實,尤其是有關傳說,確實不能憑信。書中所記“宋高宗泥馬渡江”之事確實是其中一例。
書中稱程卓一行于嘉定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至磁州(今河北磁縣),見驛左有顯應觀和崔府君廟。稱“府君曾為尹三日,民以忠正祠之。高宗為王尚書云迫以使虜,磁人擊斃王云。高宗欲退,無馬可乘,神人扶馬載之南渡河,今立祠西湖。卓等夜率三節(jié)官屬望拜,禱于神,護往來”?!荆ㄋ危┏套浚骸妒菇痄洝?,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8頁?!繉W界多認為這是最早記載“崔府君泥馬渡康王”的史料。這則史料說的是,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人以宋人不按盟約規(guī)定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為借口,第二次發(fā)兵攻宋。十一月,宋人急忙派遣康王趙構(宋高宗)和王云使金求和,康王和王云等由相州至磁州,磁人稱王云是金人細作(奸細),起而殺死王云。面對金兵深入,康王欲退,無馬可乘,崔府君顯靈,以泥馬載康王渡過大河。此事發(fā)生的背景與程卓使金之時,已相距近百年,從程卓所記載的這條史料來看,在程卓使金之前,磁州早已建有顯應觀和崔府君廟,南宋首都杭州西湖也早已建有顯應觀和崔府君祠,香火甚盛。據(jù)鄧小南先生考證,崔府君崇拜在建炎、紹興間即已出現(xiàn)并形成,“崔府君顯圣”“泥馬渡康王”傳說的廣泛傳播,“正是南宋統(tǒng)治者‘神道設教的組成部分”,“與宋高宗穩(wěn)定政權的努力聯(lián)系在一起”?!距囆∧希骸蛾P于“泥馬渡康王”》,《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恳簿褪钦f,有關“崔府君泥馬渡康王”的傳說,早已在社會上流傳,并非是程卓無中生有地編造出來。程卓將早已在社會上流傳下來的傳說記載下來,非但不是程卓之過,而是程卓之功。由于這些記載,不僅使后人知道南宋時有“崔府君泥馬渡康王”的傳說,還可以讓學者透過這一傳說揭示出南宋“神道設教”的實質。對我們史學研究來說,這一記載,不僅具有廣見聞之功,也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考史資料,不但不應否定,相反倒應大加贊揚。
程卓《使金錄》像這樣以廣見聞并提供考史資料的記述還有很多,如自虹縣(今安徽泗縣)至靈壁縣(今安徽靈璧)“中途,虞姬墓在道左”,至邯鄲縣(今河北邯鄲),稱“趙故都也,即昔人黃梁夢之所”,“縣北道上,有鐘呂之祠”。至柏鄉(xiāng)縣(今河北柏鄉(xiāng))彭川驛,稱“光武廟在道旁,壁繪二十八將,皆左衽廟前,二石人腰斷,俗傳光武經(jīng)過,遇道上人,問途不應,以龍輝劍斬之。大小石碑二:其一后漢光武皇帝廟記,一云重修光武廟記。有詩二首,刻于廟門之外”。“至保州(今河北保定),入雞川門,宿金臺驛。城池高深,望見譙樓,大書順天軍廳梁,題云:‘大定二十年,護國上將軍、順天軍節(jié)度使、兼保州觀察使、開國侯、太子立,重修。”【(宋)程卓:《使金錄》,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第445、448、449、450頁。】等等,皆可以廣見聞,并與他書記載互證異同。
以上可以看出,程卓《使金錄》雖然比較簡略,但并非是宋人“語錄”中最簡略的。書中并非是“于當日金人情事,全未之及”,而是記載了大量有關蒙古攻金以及金朝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資料,多有補史和他書記載互證異同之處,并非是“不能當作史料應用”,而應視為研究宋蒙關系、宋金關系,以及金末政治、軍事、地理、經(jīng)濟、文化等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的珍貴資料。
責任編輯:孫久龍
An Analysis of Record of Diplomatic Mission to Jin Dynasty by Cheng Zhuo(程卓)
ZHAO Yong-chun, ZHU He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China
)Abstract: Cheng Zhuo(程卓)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sent on a diplomatic mission to Jin Dynasty in September of the 4th year of Jiading (嘉定,1211) to celebrate the Lunar New Years Day and returned to Linan (臨安,now Hangzhou, Zhejiang), the capital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February of the 5th year of Jiading. During the mission, he wrote the book of Record of Diplomatic Mission to Jin Dynasty. Some people think that his book is “too brief to have textual research”, “only records the trivial matters on the road” and “cannot be used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etc. Actually, Record of Diplomatic Mission to Jin Dynasty is not the briefest one among the “records” of diplomatic mission to Liao and Jin Dynasties, rather it is one of the relatively detailed records. The book cover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s, including the system of dispatching envoys between Song and Jin Dynasties and their etiquette, the geography, cultural relics, historical sites and anecdotes of the journey, and urban architecture,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Jin Dynasty, which was seen and heard by the author himself. So they are valuable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geography, economy, culture and system of dispatching envoys between Song and Jin Dynasties.
Key words:?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eng Zhuo(程卓); Record of Diplomatic Mission to Jin Dynasty
收稿日期: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