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粹 王曉惠 顧容光
[摘要]中國城鎮(zhèn)化的快速進程使得鄉(xiāng)村社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其中無法進城的農村留守婦女飽受生活及身心的雙重痛苦,這與我國對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系統仍不完善高度相關。以遼寧省520名留守婦女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考察了當前留守婦女的生活困境,并認為這一群體的社會支持系統尚不完善,諸如婦聯及婦女代表大會等組織職能缺位、基層政府的扶持力度有限等,這一現象也是導致留守婦女生活艱辛的重要原因。完善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系統應大力發(fā)揮婦聯等社會組織的作用,加強政府的扶持力度,并努力實現鄰里、互助組和社會工作者的聯動支持。
[關鍵詞]留守婦女;社會支持系統;完善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
1 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現狀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使得國家和社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經濟發(fā)展和市場化等層面。在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guī)模地向城市流動的過程中,經濟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但相應地也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問題。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城市還難以給農民工提供可以實現“舉家遷移”的條件,因此,在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農村家庭的部分成員被留在了鄉(xiāng)村,產生了農村留守婦女、農村留守兒童及農村留守老人三類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婦女作為農村社會及家庭的中流砥柱,對鄉(xiāng)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影響重大,但這一群體的生存境況十分令人堪憂,其中甚至有殺子后自殺等極端現象產生。我們的調研也發(fā)現,農村留守婦女在心理、身體以及子女教育、老人贍養(yǎng)、經濟生活等方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亟需整個社會支持系統進行關注和扶持。而當前包括婦聯、基層政府、鄰里、互助組、社會工作者等在內的社會支持系統對她們的幫扶作用還較為有限。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系統亟待完善。
文章以遼寧經濟較為貧困的遼西地區(qū)為例,對留守婦女生活現狀及社會支持情況進行調研:共發(fā)放問卷520份,有效回收450份,有效回收率達到86.5%;共發(fā)放訪談提綱120份,有效回收89份,有效回收率達74.2%。數據分析顯示,大約80%的留守婦女年齡集中在30歲到55歲之間,且以44歲以上居多;在文化程度方面,超過90%的留守婦女群體學歷為初中及以下,甚至有近1/3為文盲。
對在傳統社會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留守婦女來說,她們在現代社會中不僅要承擔傳統的幼兒養(yǎng)育、贍養(yǎng)老人和維持家庭生活等責任,更要肩負農業(yè)生產、子女教育等重任。從表1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留守婦女所面臨的壓力與困難主要集中在農業(yè)勞動、經濟收入、子女教育、家務勞動、贍養(yǎng)老人、精神生活孤寂、身體健康等方面。丈夫外出勞動后,留守婦女作為農業(yè)生產的主要力量,肩負著巨大的生產任務;同時作為家庭主婦,又承擔著沉重的家務勞動。長期的生產和家務勞動使得她們的健康狀況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由于體質相對較弱又缺乏先進的農業(yè)技術,這些留守婦女的農業(yè)勞動收入所得較少,經濟上高度依賴外出勞動的丈夫,同時還要支付子女教育、贍養(yǎng)老人等多重費用,經濟負擔沉重。
2 留守婦女社會支持系統仍不完善
當前,留守婦女所擁有的社會支持仍是以家庭、親戚、鄰居、同鄉(xiāng)的支持為主;相關政府部門、婦聯、社會團體等正式機構雖然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支持,但總的來說力度不夠,有較多薄弱之處。綜合分析留守婦女概況后,我們認為當前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系統還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正式機構的支持方面。
2.1 婦聯及婦女代表大會等組織的職能缺位
由于留守婦女集中度低、組織化程度弱,婦聯和婦代會等組織在鄉(xiāng)村地區(qū)的覆蓋面并不是很廣,導致留守婦女的受益程度有限。我們的調研顯示,現實中存在的留守婦女社會組織中,農村婦女專業(yè)合作社和留守婦女互助組占據了主導的地位,女性娛樂組織所占比重比較小。與組織聯系的頻率和緊密程度與她們所得到的幫助是呈正相關的關系的。而我們的數據顯示,留守婦女與婦聯及上述組織經常聯系的僅占21%,認為婦聯等社會支持系統對她們有很大幫助的僅占28%左右,這說明農村婦女組織的公信力較小,婦女并不重視婦聯的作用。而且婦聯或婦女代表大會提供的社會支持多局限在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等方面,對留守婦女造成生活困境問題的實際關注較少。
2.2 基層政府和村委會等支持力度有限
留守婦女與村委會的聯系密切程度以及關注村內事務的熱情取決于村委會切實為留守婦女提供援助關懷的程度。我們的數據顯示(圖1),無論是村委會選舉、村內會議還是公共事務管理,經常參與的留守婦女都未達到50%,留守婦女更加關注的是和自己高度相關的事情。這是由于基層政府及村委會提供的社會支持內容比較單一,主要局限于政策執(zhí)行、村莊道路規(guī)劃等,導致留守婦女主動公共參加活動人數很少。除此之外,留守婦女由于長期受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熏陶,受教育程度低且思想相對保守,對自己的權益訴求缺乏表達意識等也導致她們在獲取社會支持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當前基層政府在做好信息、科技、銷售、政策、法律服務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3 完善農村留守婦女社會支持系統的路徑
3.1 大力發(fā)揮婦聯等社會組織的支持作用
一般來說,經濟相對貧困的地區(qū)才有留守婦女,不同于留守婦女較為集中的西部,我們所調研的遼寧貧困地區(qū)的留守婦女相對分散,與婦聯的交集較少,受到的支持也更少。鑒于這種情況,政府應積極支持婦聯組織的發(fā)展,加強對農村基層婦女組織的建設,為“留守婦女”構建“第二娘家”。當其權益受到侵犯時,至少了解到婦聯是她們訴求權益的一個渠道。需要強調的是,當農村基層婦聯增加了支持幫助留守婦女這一新的任務時,亦應提前爭取各方面的經費支持,真正做到??顚S?。
同時還要積極發(fā)揮志愿服務組織的作用。當今社會上發(fā)展較好的志愿服務組織有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社會志愿服務組織。這些組織完全是非營利的,對營造文明鄉(xiāng)風、培育鄉(xiāng)村公民的民主、互助精神具有促進作用。這些志愿服務組織可以將服務對象轉向留守婦女,或獨立進行,或與政府或村民委員會合作,定期對留守婦女進行培訓和幫助,在身心健康甚至農業(yè)技術等方面對留守婦女提供切實的支持。這種方式無需過多的經費投入,能給留守婦女的生活注入新鮮的活力,為留守婦女帶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扶助;同時對高校志愿服務組織中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較為難得的自我鍛煉和體驗生活的機會,而對社會上的志愿服務組織來說,這種組織的服務因為成員來源的社會廣泛性,可以引發(fā)社會對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的深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