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保姣
【摘要】幼兒建立分享行為是增強其社交意識、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在具體的教學中需要圍繞幼兒比較關(guān)注的事物激發(fā)幼兒分享動機,這樣才能建立正確的分享機制,而不是“這個玩具我不喜歡所以讓別人來玩”這種建立在自私基礎(chǔ)上的偽分享。論文就小班幼兒分享行為培養(yǎng)進行了研究,希望對幼兒教學具有一定借鑒性。
【關(guān)鍵詞】幼兒教育;分享行為;人格塑造
一、前言
俗話說:“學會分享,能夠使得快樂加倍,痛苦減半。”所以分享行為有利于人格塑造和社會交際。其培養(yǎng)需要從小開始,因為幼兒園小班階段正是一個人性格完善的最佳時期。但是分享行為培養(yǎng)是一個科學系統(tǒng)工程,要結(jié)合孩子的心理針對性引導,否則容易南轅北轍,使其產(chǎn)生消極應(yīng)對心理,將自己不愛玩的、不愛吃的、不愛讀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這樣反而對于人格成長不利。即,分享必須建立在彼此快樂的基礎(chǔ)上。
二、幼兒分享行為分析
幼兒都存在一定的自我保護或者領(lǐng)地意識,這對分享行為造成了阻礙。不過,幼兒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一旦對方屬于自己親近的對象,其就能夠分享自己認為有趣的東西,比如圖書、玩具、零食。幼兒分享行為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年齡小,自我評判水平低,容易以自己的喜好來判斷他人的喜好,即自己認為是好的別人也一定覺得好。這就容易導致三種情況:第一,幼兒的分享出現(xiàn)錯位,原本興高采烈分享,結(jié)果對方意興闌珊,容易造成分享者積極性受挫;第二,認為對方也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產(chǎn)生了領(lǐng)地意識,將其護住,不喜歡和他人一起品嘗或者閱讀;第三,對方和自己同樣喜歡某個事物,產(chǎn)生了分享行為,彼此都非常高興。
其次,分享手段少。在玩具分享方面,只限于和對方一起玩,針對玩具與玩法的交流少,當然這是他們的語言與思維還沒有成熟的緣故。如果是緊緊護住自己的食物、玩具、圖書,這樣的情況有兩種可能:第一,不知道怎么和別人分享;第二,不想和別人分享。
再次,容易受他人影響。幼兒分享行為容易受家人、親人、伙伴、教師影響而發(fā)生改變,這是源于幼兒的模仿天性[1]。
二、幼兒分享行為培養(yǎng)的重要性
(一)使其形成社交意識
人存在于這個世界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要和他人打交道,社交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事情。社會交往能力需要從小培養(yǎng)。培養(yǎng)分享行為,可以使得幼兒產(chǎn)生社交意識,和他人溝通表達情緒,交流關(guān)于某個玩具、零食以及讀物的感受。在不斷地分享當中,幼兒建立了自己的交際圈,隨著交際圈的擴大,他的社交意識會越來越強烈,對于其未來發(fā)展具有極大的好處。
(二)使其性格更加完善
健康幼兒的性格是活潑、靈活、聰明、喜愛表達、尊重他人的。在不斷的分享行為培養(yǎng)過程中,孩子們就某個食物、讀物、玩具產(chǎn)生愉快的交流、配合,鍛煉了表達思維的能力。在分享中彼此影響,甚至可以改變一些孩子負面的地方,使其人格變得更加完善[2]。
三、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策略
(一)從幼兒最關(guān)心的事物開始
必須針對幼兒關(guān)心的事物來展開分享行為培養(yǎng),否則將事與愿違。生活中常見小孩子給別人東西時說:“這個我不喜歡,給你吧!”其實,這就是錯誤分享行為培養(yǎng)典型。小孩子因為關(guān)心某個事物而產(chǎn)生領(lǐng)地意識,比如喜歡的零食、喜歡的畫本、喜歡的衣服等等,針對這些他們喜歡的東西來和他人形成分享,才會使其記憶深刻,觸動也大。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強迫其產(chǎn)生分享行為,要給其自我反省的時間。
(二)調(diào)動父母,使其做好模范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該如何培養(yǎng),此時可以向小班教師尋求支援。小班教師也可以直接聯(lián)系幼兒父母,就分享行為產(chǎn)生討論統(tǒng)一意見,然后按照步驟去實施。筆者認為幼兒父母、爺爺、奶奶彼此互敬互愛,家人之間懂得分享,營造出一種融洽快樂的分享氣氛,幼兒便會耳濡目染,也會積極地向其他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在此過程中父母要積極引導,比如在吃水果時,父母引導:“給爺爺奶奶送一些去!”爺爺奶奶得到幼兒的分享物品之后,也要積極地回饋,對其行為進行贊美,或者給予一個贊許的眼神。當然,最重要的是,家人一定要接受幼兒的分享,切不可說:“我不吃,寶寶吃!”這樣會切斷培養(yǎng)鏈條,使得孩子認為其他人也會這樣,結(jié)果在其他人直接收了他們的分享品后,反而會突然嚎啕大哭。
(三)強化分享行為,植入快樂
所謂強化,就是反復地暗示、引導,使其建立分享習慣。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確保孩子能夠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要建立起分享行為和快樂的因果關(guān)系。即讓孩子認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會收獲他人的肯定和同樣的分享行為,彼此交換食物、讀物和玩具,并在其中收獲友誼。在小班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小朋友們,下面咱們玩一個游戲,就是將你愛吃的食物分享給身邊的小朋友好不好?然后身邊小朋友要接受啊,這可是你最好的朋友給你的食物,還要說‘謝謝!”然后主教和助教開始示范,而且雙方都要表現(xiàn)出非常高興,要讓小朋友看得到分享的快樂。或者平時建立“分享角”,將自己喜歡的玩具拿到課堂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也可以獲得別的更多的玩具,讓孩子知道分享是一種利他利己的良好行為。
(四)杜絕不耐煩,要認真負責
在培養(yǎng)過程中,幼兒的反應(yīng)是比較慢的,習慣培養(yǎng)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千萬不要著急,態(tài)度上不要出現(xiàn)不耐煩,更不能呵斥。教師要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其換位思考的習慣,使其明白分享行為的重要性。
(五)利用故事進行滲透教育
幼兒喜歡聽故事,一些禮貌用語都是從故事里學會的。這一點在實際生活中被多次佐證。所以用講故事的形式來滲透分享行為真的很重要。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或者其他教師編的小故事,都可以積極地融入進來,而且在講完故事以后引導孩子們發(fā)言,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孩子們對故事的理解,使其認識到分享行為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的快樂[3]。
四、總結(jié)
在小班幼兒分享行為培養(yǎng)中,可以使幼兒在教師、父母、家人等的積極影響下,建立起對分享的積極認知,從分享他們喜歡的玩具、食物、讀物開始,讓他們在不斷地分享中意識到分享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比如收獲了友誼,獲得了贊美等。
【參考文獻】
[1]王曉紅.淺析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5):111.
[2]肖慧.淺談小班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J].動漫界(幼教365),2017(24):62-63.
[3]陳潔.淺談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文理導航(下旬),2013(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