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要】文學以審美的方式作用于讀者的全身心、全人格,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審美,審美與閱讀能力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本文從文本價值、閱讀期待、閱讀體驗、價值追求等四個核心要素出發(fā),探討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形成的有效途徑,旨在以閱讀教學為舟、審美為槳,引領學生駛向遠方。
【關鍵詞】審美? ?文本價值? ?個性體驗? ?文化內涵
審美,能給人帶來愉悅的精神享受,促進其精神不斷生長。閱讀教學中的文本選編講究意蘊豐富、文質兼美,其本身就具有審美特性。建立在審美觀照下的閱讀教學,是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實現(xiàn)個體發(fā)展的有效路徑。在閱讀教學中應如何有機融入審美理念?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一、審美應以文本價值為基點
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存在富有張力的想象空間,因此,作品本身具有意義的未定性和價值的生成性。閱讀是讀者與文字的“一種熱烈的接觸”,并附有奇妙的審美直覺,能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閱讀時,會因時代的變遷、情境的差異、讀者的不同而賦予文本更多的內涵,作品的意義會伴隨著閱讀過程的深入而不斷生成。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本解讀正是對其意義與價值的追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解讀,這不僅是對學生主體的尊重,更是對文章深層意蘊的深入理解與把握。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為例,文章最后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可謂點睛之筆。但在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忽視了“雞啼”的審美價值,讓課堂少了一份預約的精彩。讀至此,若發(fā)問:為什么此處用“雞啼”而不用“鳥鳴”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感悟:這里的“雞啼”孕育的是一種沖破黎明的希望。安塞腰鼓凝聚了情感、震撼了心靈,在這片黃土地上,一群豪放、勃發(fā)的陜北人,吃著紅豆角、老南瓜,卻釋放著磅礴的能量,與腳下的黃土地抗爭,必將在新時期美的視野中踏出一方天地。在動靜結合中,這聲“渺遠的雞啼”更加動人心魄。
當然我們也應注意,尊重多元化的解讀,不是一味地肯定學生所有的答案,有些解讀是對文章的斷章取義,有些解讀是脫離文本的所謂創(chuàng)新延伸,有些解讀則是隨心所欲的過度闡釋……多元的解讀應該建立在尊重文本價值的基礎上,與文本的本真之意呈無限接近狀態(tài)。
二、審美應以閱讀期待為前提
閱讀教學就是喚醒孩子已有的認知經驗,在個體閱讀的基礎上展開多維度的對話和交流。讀者通過與作者心靈的對話,賦予文本豐富的意義。教學時,學生的閱讀準備越充分,其潛藏的閱讀心理圖式就越清晰,披文入境的閱讀期待就越強烈,個性化閱讀就越豐滿。良好的閱讀期待是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前提,在閱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制約著學生對文本意義的解讀,并影響著學生的閱讀深度。
在《安塞腰鼓》一文中,只有個別學生會留意到文末這句話:“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這里前后兩個“tā”是不一樣的,毋庸置疑,第一個“它”是指安塞腰鼓的表演,而第二個“她”卻耐人尋味,實則是指孕育安塞腰鼓這種文化的黃土地,這片土地像母親一樣,用“她”更能表現(xiàn)出對這片土地的敬仰。
課堂上學生能對兩個“tā”的意義展開辨析,源于他們對黃土高坡的好奇、向往,以及閱讀過程中不斷豐盈的情感儲備和意義建構。在開放的閱讀理念指導下,學生對黃土高坡有了新的認識:貧瘠、粗獷、荒涼、陌生感、距離感是表象,抗爭、勃發(fā)、對生命和力量的禮贊是內涵。良好的閱讀期待,讓學生的閱讀審美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
三、審美應以個性體驗為途徑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經驗與情感,去觸摸文字、創(chuàng)造形象。課堂上,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審美體驗,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文本以感性的、具體的形式呈現(xiàn),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審美的自由創(chuàng)造。這里提到的“審美”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如:堅毅、善良、誠實……也包括“丑”的一面,如:荒誕、邪惡、卑鄙……
本學期我們師生共讀了《三毛流浪記》,三毛沒有家,也沒有親人,賣過報、撿過煙頭、睡過垃圾車,過著流浪的生活……和孩子們同齡的三毛卻有著與他們迥然不同的生活經歷,而且這些都是孩子們無法認知和難以理解的。在組織閱讀時,我通過好書推薦、閱讀指導課、共畫繪本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指導孩子們將文本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xiàn)。在活動中,孩子們準確定位了人物角色,切身體驗了人物內心的情感,對文本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孩子們激活了文本,與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行交流、碰撞,從中發(fā)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學會做一個正直、勇敢、善良的人,個性體驗把“美”植入了心靈。
四、審美應以崇高理想為追求
閱讀教學,理所當然應該帶有本民族的文化內涵,這既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更是引導孩子們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審美”的最高境界是擺脫功利,培養(yǎng)崇高的審美理想,閱讀教學需要將崇高理想作為審美的追求。
以《徐悲鴻勵志學畫》為例,課文介紹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yōu)異成績?yōu)橹袊藸幑獾墓适??!皠钪尽币辉~在本文中既是“文眼”,又是“題眼”,蘊含著徐悲鴻熾熱的愛國情懷、勤學苦練的求藝精神,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將該詞作為切入點,并讓學生辨別“勵志”與“立志”的異同,然后帶著問題去探究課文,圍繞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研讀課文。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討論,觸摸文字背后的意蘊,體會徐悲鴻勵志學畫、勤學苦練、為國爭光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融入學生自身的情感與意志,激勵他們樹立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
審美觀照下的閱讀教學,讓閱讀充滿著神奇的魅力。師生在交流中彼此喚醒,分享著智慧,碰撞著思維,建構著意義,精神世界越發(fā)充盈,生命獲得了穿透力,充滿著愉悅。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2018年度重點資助課題《審美閱讀視域下小學語文深度學習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東橋小學教育集團鳳凰園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