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繼媛
湘西是一個保留著濃厚巫文化色彩的有著明顯地域性特征的地方,沈從文、黃永玉、孫健忠、蔡測海、彭學(xué)明等作家出生于湘西,有學(xué)者以為“歷史上道家文化與巫文化互相滲透,使得湘西文化既保留了特有的文化特質(zhì),也染上了道家色彩,這種道家色彩以一種集體無意識方式積淀在沈從文的內(nèi)心中,使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了道家文化意蘊?!倍乙詾椋冯S著前輩湘西作家沈從文的寫作傳統(tǒng),黃永玉、孫健忠、蔡測海等當代湘西作家創(chuàng)作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表現(xiàn)出了道家文化意蘊?;蛘咭部烧f具有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湘西文化從另一角度也強化了沈從文等湘西作家對道家文化的認同,成為沈從文等湘西作家自覺或不自覺接受道家文化的接受場。在湘西,巫是原始宗教的遺風(fēng),來自自然,貼近自然,道家則提倡道法自然,以自然精神為法則。道和巫在這方面的相似性構(gòu)成了當代湘西作家在自然觀上的獨特性。鑒于沈從文開啟了當代湘西文學(xué)的傳統(tǒng),本文將沈從文作品同樣納入了研究視野,并擬從書寫靜幽澄澈的自然山水、呈現(xiàn)湘西人自然本真的人性,保持與世無爭的生命方式三個方面分析巫道文化所蘊含的自然精神在湘西當代文學(xué)中的體現(xiàn)。
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崇尚自然、篤信鬼神,相信一切有形或無形的自然現(xiàn)象、自然物都有“魂”或“靈”,相信自然本身充滿著無限生命力和神秘力量。而這些神靈具有超凡脫俗的能力,影響甚至主宰著人的命運。巫楚文化對山水精靈的推崇是顯而易見的。而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士子不滿于現(xiàn)實或在現(xiàn)實中失意時,往往不僅在行動上回歸自然,而且還用文學(xué)藝術(sh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回歸自然后的美妙,或者直接在文學(xué)作品中勾勒心中的理想社會,尋找真正的精神家園。遠在先秦老子心中有“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莊子有“至德之世”,隨之而來有陶淵明、王維、韓愈、王安石、蘇軾等的桃花源,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蒲松齡的花妖狐魅世界等等。深受巫道家自然精神浸潤的當代湘西作家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條件,他們無需在內(nèi)心中構(gòu)建一方山水,而紛紛將關(guān)注的目光投向已化為自身肌理的的湘西自然,在詩意寧靜、充滿靈性的山水間寄托自己悠遠深邃的情懷。
沈從文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清靈俊秀、寧靜怡然的湘西自然世界?!度分械膴A溪山田,《黑夜》中的水葦泥澤,《阿黑小史》澄凈、祥和的境界等等。此后當代湘西第二、三代作家秉承沈從文對湘西優(yōu)美寧靜山水的書寫,寄托著他們對家鄉(xiāng)無限的深情。黃永玉《蜜淚》中蒼翠之極的峽谷,有白鶴灰鶴做窩的柏樹,岸邊的鐵鋪……敘寫著鳳凰城內(nèi)百姓寧靜祥和的日常,顏家文《清明茶香》中白霧纏繞的小鎮(zhèn), 《小溪嘩嘩》 中豆綠的溪水,《牧歌與歸途》中的故鄉(xiāng)的梯田、密林、小路,火塘等無不在述說著湘西自然山水寧靜溫暖的點點滴滴。蔡測?!赌复分卸盖偷纳?,半間屋大的樹,自然天成像怪獸的巉巖,窄而險的山路等等,構(gòu)成了白河流域兩岸神奇獨特的自然風(fēng)光。侯自佳《沅水放排》沅水兩岸秀麗的風(fēng)光,吳國恩《無雨季節(jié)》“依山而筑,寨子里竹篁幽深”的故鄉(xiāng)苗寨,彭學(xué)明《在故鄉(xiāng)的肩頭》蒼勁又滋潤的家鄉(xiāng)保靖,《白河》中空明澄澈,純凈與爽朗的河水,張心平《黃昏,靜悄悄》中夜幕降臨前祥和寧靜又充滿著生氣的村寨,向啟軍《生命之泊》中靜幽的老家長田河,田特平《懸崖上的野菊花》中蘑菇崖下水清如鏡、碧綠如玉的蘑菇溪,《老人與樹》中清澈明亮、汩汩潺潺的玉泉河,龍順成《酉水》中沿著河崖一致挺著的黑瓦木樓,彭世貴《鳳凰》中如畫的鳳凰小城,類似之處,不勝枚舉。
在沈從文的湘西世界中,人們相信萬物皆有靈。此后湘西作家同樣如此,田瑛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是非常有靈性的,他曾說“老家自古巫風(fēng)盛行,除了趕尸,還有輪回轉(zhuǎn)世一說。”黃青松《名堂經(jīng)》中那棵長在寨子中央的遮天蔽日的“神樹”,成為花橋人頂禮膜拜的神圣。而湘西作家對大自然的深情禮贊,并不意味著他們要做故土風(fēng)景的忠實記錄者,向啟軍曾說“永不停歇的風(fēng)霜雨雪中的奔波勞頓,游子們已是身心疲憊,可望不可及的遙遠的故鄉(xiāng)便日漸幻化,最終變成了一片綠洲和黑夜里的最后一支燭光。因此游子們夢中的故鄉(xiāng),已無比完美,距離現(xiàn)實中的某個村莊已經(jīng)很遠了。游子們不回去,故鄉(xiāng)就裝在他們心里。心中的故鄉(xiāng)溫暖著他們,支撐著他們最后的信仰和希望。”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于斯、長于斯的當代湘西作家紛紛把純凈而恬淡的目光深情地投向有著湘西田園世界里安靜的大地、蓬勃的草木和簡樸的村莊,向人們提供一個可供皈依的詩性的湘西世界。
巫文化是一種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區(qū)域性文化,正因為它“在含魅的渾濁中保留人與自身神性的溝通和橋梁”?!八匀四茉诘靥庍吘?、風(fēng)景優(yōu)美、民風(fēng)淳樸的‘邊城’中,固守自然的本性,在與大自然的親密相處和靈性往來中,展現(xiàn)出最無機心的原始人性和人性中的神性?!倍锨f道家反對異化人生異化人性,維護人的自然性情,追求一種自然和諧的生活。從自然之道出發(fā),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人性之自然,強調(diào)人“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靶悦椤奔醋匀蝗诵裕f子多次強調(diào)“真”“天真”“純”“樸”“本”“性”“情”等,都是指自然人性。老莊道家視域中的“自然”是一種對天地萬物本然狀態(tài)、通常狀態(tài)與理想狀態(tài)的一種肯定,是一種對“真”生命的守護,也是對本真人性的謳歌。
深受巫道文化影響的當代湘西作家不遺余力地謳歌自然本真的人性。沈從文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最為典型地謳歌了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例如《柏子》《阿黑小史》《雨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湘西世界中的強壯與健全的人格與城市中缺乏生命活力的“閹寺性人格”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充分體現(xiàn)了生命的本真。湘西邊地的民間風(fēng)俗也是沈從文著力用來表現(xiàn)的自然人性的一種方式。此后湘西第二、三代當代作家同樣在他們的作品中以自己的方式同樣謳歌自然本真的人性。彭學(xué)明《邊邊場》中對男女情愛奇異風(fēng)俗、《趕秋節(jié)》中對秋千上歌男歌女以對山歌決定情愛方式、《踏花花》中對年輕生命放肆的愛情流光溢彩的書寫仍是強調(diào)湘西人張揚自由的個性,追求自然本真生命的表現(xiàn)。而以下作品中湘西女性對愛情的選擇無不顯示著她們不受外界世俗干擾的本真人性。田特平《青草長在小河邊》中純凈的姑娘菁菁不為卡奎豐裕的財產(chǎn)所動,表明自己愛的是像泥土一般踏實的人。向陽花《雪》中二翠除了那個聰明、標致而又勤勞、能干的后生仔,就算哪家是金子做屋檐、銀子砌階沿也不嫁。黃青松《打樣》中的竹葉兒雖被迫嫁給了富裕人家的兒子,可她內(nèi)心鐘情的卻是自己一眼就看上的打樣的窮小子。值得一提的是黃永玉總喜歡用兒童的視角感受故鄉(xiāng),“我走在五十年前(半個世紀,天哪?。?上學(xué)的石板路上,沿途嗅聞著我曾經(jīng)懷念過的氣息,聽些溫暖的聲音。我來到文昌閣小學(xué),我走進了二年級的課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黃永玉,六乘以六等于幾?’我慢慢站了起來。課堂空無一人?!惫枢l(xiāng)早已物是人非,但這種溫馨的記憶卻依然如故。而這未嘗不可視為是黃永玉對充滿著本真人性和素樸單純生命形式的無限懷念,其《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中得勝營的二舅是一個本真的人,雖談詩論道頭頭是道,但兒時生病燒壞了腦筋,心智如孩童。田特平《啞大》中啞大也有這樣的本真人性,聽不到聲音就沒有一般塵世人的煩惱,七十多歲了還像個孩子,臉上隨時掛著微笑,喜歡吃完晚飯就在小巷口的城垛上放風(fēng)箏。這種孩童的思維和智慧可以使之從規(guī)則禮俗之中解脫出來,使他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他生長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給他帶來相當程度的自由。而巫文化對神性人格的追尋以及道家文化構(gòu)筑理想人格的出發(fā)點就是消除一切外物對個體的奴役,“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物物而不物于物”,達到個體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因而湘西人貌似傻子的超越、自由與巫文化對人性中對最無機心的原始人性和神性人格、莊子所說的超越世俗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內(nèi)在心靈上的自由。
黃永玉曾說“朱雀城建立在云貴高原的末端、山徑回環(huán)、叢草蔓生之地,沒想過帶輪子的文明哪年哪月會滾到這里來。”即使隨著現(xiàn)代文明不斷地浸入,這里明麗山水的溫暖懷抱哺育的邊地山民仍然保持著質(zhì)樸善良的人性。從以上當代湘西作家對自然人的刻畫可以看出,諸多當代湘西作家對具有自然人性的人物的追尋承續(xù)了沈從文建立起來的價值取向,而這都源于他們把自己的立場深深地植入了巫道文化對自然人性的推崇。在這里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年長還是年幼,他們都遵循自然的法則,不掩飾不做作,不受外界文明的干擾,當代湘西文學(xué)有了他們的存在顯出至純至美。
巫文化“萬物有靈”“人神合一”的觀念孕育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樂園。而“‘萬物有靈’并非對自然的臣服和對自我命運的放棄,它是人類渴望與自然溝通以知道和掌握自己的命運的積極行動,是人類向大自然表達尊重和感謝的心理訴求,它有效地抑制了人的狂妄、貪婪、殘忍等,張揚了人要用超自然力量控制外界的自信、人與自然平等相處的和諧、人釋放焦慮和滿足自身需求的祈愿。這種原始的思維方式造就了特殊的生命形式,即人性率真自然,達到與自然的神意合一的生命狀態(tài)。人們在有神的時代,都能保持一顆單純的心靈,享受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按自己的本性自在地生活。”跨越生死,超越苦難,實現(xiàn)精神的澄靜與超脫,達到了人與神的合一,這是巫文化給予現(xiàn)代人的生命啟示。而道家自然精神認為只要順應(yīng)和保持自然人性,人生價值就會自然生成,人生意義就會自然顯現(xiàn),人所做的就是退避自守,保持自然而然和無為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實現(xiàn)道家自然精神價值理想的原則。以此來觀照當代湘西散文,作家文筆或清新,或閑適,或談天說地、或品評風(fēng)物,其胸次之悠然,其筆調(diào)之淡泊,與其說是他們的個性使然,不如說是他們深受巫道家自然精神的影響向往安適生命之道的內(nèi)心流露。另外沈從文、黃永玉、蔡測海、向啟軍、田特平等也通過小說中的人物來表現(xiàn)他們與世無爭的人生態(tài)度。
沈從文在《湘西·題記》中認為湘西之所以處處顯得落后,是因為湘西人始終自負地保持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態(tài)度。沈從文的這一看法在湘西作家中較有代表性。向啟軍沖淡平和的心境,超然世外、達觀瀟灑的人格姿態(tài)在散文《吃茶》《陽戲》《界上》《小街駛過烏篷船》等中躍然紙上,例如《吃茶》:“守?;貋?,或刨園子回來,已是夕陽悠悠墜落西山的黃昏?!蝗霜氉猿圆瑁怯崎e,是得意”其《界上》男人女人春耕夏牧的情景更如世外桃源。龍順成《流情湘西》中一生中年復(fù)一年默默打草鞋掛草鞋、任人隨意來取草鞋的小腳婆婆在隱忍恬淡中修煉成了達觀超脫的心性以及任性隨物的人格品性。而柳叢夢在《散文三題》中更是直接指出:“以為得一份散淡是人生的超越。散淡是漫不經(jīng)心而心境淡泊?!⒌瓨?gòu)成的是一種內(nèi)涵及其豐富的世界。散淡是氣質(zhì),是天賦,是沒有私欲的自在人生。無論做人還是做文柳叢夢推崇的是自得其樂、平心靜氣、隨遇而安的那份閑澹與灑脫。
此外當代湘西作家也在小說中刻畫人物來表達他們隨遇而安、閑散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沈從文建構(gòu)的湘西邊地世界,謳歌了和諧自由的原始自然方式,《邊城》中的翠翠靜靜地等待儺送回來,“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不回來”,既有難以名狀的憂傷,也有一種超然、輕靈的神韻。《菜園》中的老太太和兒子在鬧市中保持一種超脫、淡然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老太太在兒子兒媳去世后仍隱忍淡泊地活著,更是顯現(xiàn)了一種超然的生命形態(tài)。向啟軍《紅斑草》中曾為參謀長的喬雨麥經(jīng)歷了人世滄桑變化之后最終拿起了犁耙鋤頭,躬耕于壟畝之上。喬雨麥身上有著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隨性適分、曠達超脫的處世態(tài)度。田耳《界鎮(zhèn)》中的“我”主動選擇去一個與世隔絕的荒蠻之地工作,因為迷戀于鄉(xiāng)村淳樸的鄉(xiāng)情和簡單平靜的生活,“我”的選擇是理智的也是從容的。田特平《透和尚》中透和尚不是和尚,是一般的俗人。他的妻子跟人跑了,透和尚不去找,別人詢問他,他也是淡淡一笑,表現(xiàn)出不急不躁的態(tài)度。一切順其自然。這正如他在《順其自然》中所說:“不刻意,不乞求,不自卑,不輕狂,不煩惱,不憂愁,不妄想,不失落,一切一切,都順其自然,這樣的人生不亦悅乎?順其自然是人生的大境界?!碧锾仄健痘▋号c少年》中名噪一時的“滿花匠”坦蕩、知足地生活,自然地看待生死的輪回,他對死亡的超然態(tài)度和知足常樂的生活態(tài)度都與道家的思想不謀而合。黃永玉《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中稱“朱雀城海拔一千零二十市尺高。春天樹上長芽開花;……一季三個月,一年十二個月完全規(guī)規(guī)矩矩按黃歷行事。”足以見證朱雀城里的人過著隨遇而安、簡單、自然的生活。而其中得勝營的二舅娘就過著這樣與世無爭的生活,二舅娘是個溫柔賢淑的女子,相貌一般,大字不識一個,她沉醉在瑣碎的生活中,對她而言,“二舅早起來魏晉唐宋地吟哦,較之公雞報曉更失意義。生活一切中規(guī)中矩成為習(xí)慣,無欲求,無企盼,無認命意義。”
從古迄今,湘西世界巫楚文化、道家自然精神無所不在,深受巫道文化影響的當代湘西作家通過書寫澄澈靜幽的自然山水、追求一種自然人性來最終表現(xiàn)其遵循自然法則隨性而為的淡然的生命追求。當代湘西作家作品因注入了巫楚文化、道家文化自然而然的生命意蘊而獲得了別樣的清新、雋永、豁達、智慧、純美之氣。
注釋:
①李健康:《論沈從文“新道家思想”》,《聊城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版)》2010年第3期。
②田瑛:《未來的祖先》,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7頁。
③?向啟軍:《向啟軍小說散文選》,民族文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頁、第241-242頁。
④雷鳴:《巫楚文化的詩意鏡像——韓少功創(chuàng)作片論》,《山東文學(xué)》2007年第2期。
⑤?易瑛:《巫風(fēng)浸潤下的詩意想象——巫文化與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湖南師大出版社2013年版,第108頁、第119頁。
⑥《莊子·駢拇》,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35頁。
⑦《莊子·在宥》,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71頁。
⑧參見郁建興:《中國思想中的自然主義》,《杭州大學(xué)學(xué)報》1991年第4期。
⑨?柳叢夢、張心平主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年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選》,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頁、第209-210頁。
⑩黃永玉:《太陽下的風(fēng)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2頁。
???田特平:《尋覓雙命鳥》,作家出版社 2008年版,第83-84頁、第98頁、第253頁。
??黃永玉:《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中)》,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2013年版,第474頁、第532頁。
?江碧波、陶繼鋒:《淺談巫文化的美學(xué)內(nèi)涵及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新西部》2009年第2期。
?祁洞之:《佐思錄(卷二)邏輯哲學(xué)講演錄》,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 2010年版,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