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玲燕
小學階段,學生的文本賞析能力還不是很高,很多時候,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并沒有深入透徹。王榮生教授說過:“語文教師似乎站在學生與作品的中間,學生透過老師的眼睛來看作品:原來他們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老師的眼睛,或許也看到了;原來他們感受不到的東西,受老師的感染,或許也感受了。在‘也看到‘也有感受的同時,他們或許也多多少少能領(lǐng)悟一些閱讀方法、文學鑒賞的方法。”因此,閱讀教學要想有所成效,學生真正習得閱讀方法,提升文本賞析能力,必須要掌握閱讀方法的教師帶孩子、教孩子賞析文本。
所謂對比閱讀,是指把內(nèi)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本文主要指將搜集的與文本有可比性的拓展文本,與原文本對比著進行閱讀。
閱讀教學,重在教“法”。而對比閱讀這一閱讀方法,且被人們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獲得了時代賦予的嶄新意義。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將拓展文本與原文本內(nèi)容進行比較,能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能讓學生賞析到文本深層的內(nèi)涵,能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表達的重點更透徹地感悟,對文本語言特色更精準地把握。下面,筆者就以《夾竹桃》一課為例,簡要闡述對比閱讀的方法。
《夾竹桃》是一篇狀物散文。執(zhí)教者的教學目標清晰明了:不僅要讀懂夾竹桃的特征,即花色、花期、花影,還要從中讀到季羨林先生的情感。在具體的教學三板塊,即挖掘特征、細品花影、體會情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狀物散文的文本特色,執(zhí)教者用了大量對比閱讀的方法。教師需要拓寬思路,尋找與原文有可比性的其他文章,這里簡稱為“他文”,進行對比閱讀。如果教師只會“就篇論篇”,那么就無法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也達不到“以一篇帶一類”文本賞析的效果。必須讓學生學會在辨析中探尋、在探尋中思索,不斷深入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
1.以他文驗證原文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想象部分是有層次、有節(jié)奏、有意境的,那么,其他散文是不是有這特征呢?這就需要引入一篇“他文”,通過對比閱讀,解開學生心中的疑惑,加深對這特征的印象。當然,這“他文”也不是信手拈來的,教師必須要搜尋到具備相同特征的與文本有可比性的散文片斷,讓學生在對比中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加深對這一文本特色的印象。
師:原來,想象不是胡思亂想,要具備三個特征,即有層次、有節(jié)奏、有意境。那么,是不是好的散文都有這個特征呢?找篇文章來驗證一下。
(出示葉圣陶《荷花》)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晨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的好夢……
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經(jīng)過同學們細細地品讀,對比著閱讀,發(fā)現(xiàn)這篇散文的想象范圍是由“一朵荷花”到“一池荷花”,是由小到大,有層次;形態(tài)是由靜到動,充滿了節(jié)奏感;對蜻蜓、小魚的想象也是與散文基調(diào)一致,充滿意境。這樣一對比,無疑加深了學生對于散文想象特征的印象,提升了學生對這一類文本的賞析能力。
2.以他文襯托原文
作為一篇散文,想象最為關(guān)鍵的還是要有情感,這也需要同學們深刻體會感知。怎么教?執(zhí)教者還是依托了對比閱讀。此時,他不再是簡單地去刪減、改換、換序原文后對比,而是對比季羨林先生的其他散文。
師:同樣都是寫的幻想,你認為哪個寫得好?(生都覺得原文較好)同樣一個作家寫的,怎么會一篇寫得好,一篇寫得不好呢?
(出示季羨林《石林頌》)
我曾有過種種幻想。我把一切我曾看到過的同“石”和“林”有關(guān)的東西都聯(lián)系起來,構(gòu)成了我自己的“石林”。我幻想:石林就像是熱帶的仙人掌,一根一根豎在那里,高高地插入蔚藍的晴空。我幻想:石林就像是木變石,不是一株,而是千株萬株,參差不齊,錯錯落落,匯成一大片森林。我又幻想:石林就像是一堆太潮石,玲瓏剔透,嵯峨巉巖布滿了一座美麗的大花園。我覺得,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些形象都是異常美妙的,我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
通過對比閱讀,又聯(lián)系課文創(chuàng)作的背景,學生們知道:季羨林沒見到石林,這個《石林頌》中的想象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讀來就稍遜一籌。所以,散文中的想象,除了要有層次、有節(jié)奏、有意境,最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真情,只有融入真情的構(gòu)思,才是藝術(shù)構(gòu)思。這樣一對比,學生對于原文中的真情賞析更為透徹了。
3.以他文拓展原文
執(zhí)教者深諳閱讀教學的要義,那就是讓學生掌握對比閱讀的方法,提升文本賞析能力,因此,在布置課后作業(yè)的時候,留了這樣兩個作業(yè):其一,圍繞“虛實結(jié)合藝術(shù)構(gòu)思”這一特點,拓展閱讀季羨林的《神奇的絲瓜》和趙麗宏的《水跡的故事》;其二,思考《夾竹桃》開頭的抒情跟結(jié)尾的抒情能不能調(diào)換順序呢?拓展閱讀季羨林的《夾竹桃》原文和《處處花開夾竹桃》。
執(zhí)教者設(shè)計這課后作業(yè)可是煞費苦心。其一,執(zhí)教者用季羨林的《神奇的絲瓜》和趙麗宏的《水跡的故事》來再次驗證《夾竹桃》“虛實結(jié)合藝術(shù)構(gòu)思”這一特點,也再一次拓展了散文閱讀。其二,通過將課文與作者原文對比,以及閱讀季羨林的散文《處處花開夾竹桃》,讓學生感受到散文“形散神不散”靠的就是其中的情感,這情感是會逐漸升騰的,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的抒情是不能調(diào)換順序的。引入他文,就是為了再次對比閱讀,拓展同類散文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執(zhí)教者恰如其分地運用了對比閱讀,讓學生鮮明而又深刻地感受到文本表情達意的獨特,準確而又深入地把握了散文的語言特色,真正達到“學習一篇文,會讀一類文”的閱讀教學目的,學生對于這類文本的賞析能力也得到了切切實實的提高!
(蘇州市吳江區(qū)梅堰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