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脈經》中的六經述要與概念解析

2019-10-21 10:14唐思詩周登威
關鍵詞:病證少陰厥陰

唐思詩,周登威,潘 毅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 510405; 2.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州 510120)

宋本《傷寒論》中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謂之六經,涉及六經實質的學說,從古代傷寒學家的經絡說、氣化說,到近代的行層說、三焦說、階段說、證候群說、八綱說,一直到現(xiàn)代的六病說、時空說等約有41種[1]。闡釋六經的觀點眾多,反而容易使學人對六經“是什么”愈加感到模糊。

王叔和在編撰《脈經》時,保存了大量晉以前有關診脈方法、脈象病理、脈診意義等方面的資料,成為后世脈學研究的重要參考。同時,書中幾乎轉錄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全部內容,成為《傷寒論》《金匱要略》現(xiàn)存的最早傳本,在張仲景學說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本文以《傷寒論》最早傳本《脈經》為根據(jù),從“可與不可”等治療方法的內容切入探討六經,以求梳理清楚《傷寒論》六經的實質“是什么”這一問題。

1 《脈經》中沒有六經體例

學術界公認《傷寒論》的學術成就,首推創(chuàng)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但現(xiàn)存最早的《傷寒論》傳本《脈經》卷七中的內容,卻非依照三陰三陽的六經結構,而是“可與不可”的編次方式。

《脈經》卷七收載的《傷寒論》內容為:不可發(fā)汗證、可發(fā)汗證、發(fā)汗以后證、不可吐證、可吐證、不可下證、可下證;發(fā)汗吐下后證;可溫證、不可灸證、可灸證、可刺證、不可刺證、不可水證、可水證、不可火證、可火證。這些都明顯不同于宋本《傷寒論》的排列體例,甚至可以說在《脈經》中看不到六經辨證體系?!睹}經》中的“可與不可”模式,更接近于原始《傷寒論》的體例。

首先在王叔和所寫的《脈經》序中有言:“百病根原,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2]”所言“張”者,即張仲景。“咸悉載錄”全部收載記錄,不僅照錄其內容,而且照錄其結構,未言叔和有改動之意。再是兩漢期間,均以“可與不可”辨證論治,沒有“三陰三陽”辨證論治。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除手術外,治療疾病用的是“汗、下、吐”的“可與不可”之法。如《后漢書·華佗傳》記載:“府吏兄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fā)汗?;螂y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比窍鄬θ幦柕乃急嫘耘c復雜性,可與不可的認識模式簡單直接,較為符合人類的認識由簡單到復雜、由直接到思辨的發(fā)展過程。

2 六經體例的形成

宋本《傷寒論·辨不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第十五》的小序中首次明確記載有“三陰三陽”的編次體例:“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陽三陰,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凡56字同樣出現(xiàn)在《金匱玉函經》,其他《傷寒論》傳本皆無,若是林億等人所加不可能不加以說明。

若這則史料是王叔和改編“三陰三陽”為“可與不可”的體例,則與上文已論證的《傷寒論》的原貌有可能是“可與不可”的結構相矛盾。于此,文獻學家錢超塵提出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即王叔和曾經3次整理《傷寒論》[3]。第一次整理后的內容收載于《脈經》中,較為接近《傷寒論》的原貌。第二次整理是把“可與不可”的體例以“三陰三陽”重新編寫。第三次又把“三陰三陽”的內容修訂成“可與不可”。第二次和第三次整理的內容皆見于“淳化本”“唐本”“玉函本”“宋本”,第二次整理的內容還見于歷代史志所記載的《辨?zhèn)贰稄堉倬胺健贰稄堉倬耙健?。筆者較為認同錢先生的觀點。

那么,王叔和如何把“可與不可”的內容,編次為“三陰三陽”呢?

明·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云:“王叔和編次,張仲景《傷寒論》立三陽三陰篇,其立三陽篇之例,凡仲景曰太陽病者入太陽篇,曰陽明病者入陽明篇,曰少陽病者入少陽篇。其立三陰篇亦依三陽之例,各如太陰、少陰、厥陰之名入其篇也。其或仲景不稱三陽三陰之名,但曰傷寒某病用某方主之。而難分其篇者,則病屬陽證發(fā)熱結胸痞氣畜血衄血之類,皆混入太陽篇。病屬陰證厥逆下利嘔吐之類,皆混入厥陰篇也。惟燥屎及屎鞕不大便大便難等證,雖不稱名,獨入陽明篇者,由此證類屬陽明胃,實非太陽厥陰可入,故獨入陽明也。所以然者,由太陽為三陽之首,凡陽明少陰之病,皆自太陽傳來,故諸陽證不稱名者,皆入其篇,厥陰為三陰之尾,凡太陰少陰之病,皆至厥陰傳極,故諸陰證不稱名,皆入其篇。[4]”民國初年文獻學家楊紹伊、經學家章太炎亦從此說。

從這則史料還可以看出,《傷寒論》“三陰三陽”的六經結構在分篇與條文排列方式上均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地方,很多非六經條文亦被編入三陰三陽篇內。太陽篇混載有結胸、痞證等病證,陽明篇混載有燥屎病證,厥陰病混載有厥、利、嘔等。而且通行宋本《傷寒論·厥陰病篇》,現(xiàn)今還混載有《金匱要略·辨厥利嘔噦病形證治》內容。據(jù)《金匱玉函經》所載,理論上厥陰病的條文只有4條,而《金匱玉函經·辨厥利嘔噦病形證治》的填入,給厥陰病的解讀帶來更大的迷惑,也為六經的解讀平添了很多困擾。這些不合理的地方,導致了后世醫(yī)家對六經的理解出現(xiàn)爭議。

3 《脈經》中的六經概念

有較為充分的證據(jù)證明,張仲景是在《湯液經法》的基礎上編寫成《傷寒論》。距離張仲景(公元150~215年)去世不久的魏晉醫(yī)學家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在《針灸甲乙經》序文中也稱:“張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shù)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yī)令王叔和撰次張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5]”

南梁·陶弘景節(jié)選《湯液經法》而成《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后文簡稱《輔行訣》)云:“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6]”認為《傷寒論》是張仲景論廣《湯液經法》而成。《輔行訣》與宋本《傷寒論》所載藥方多有相似處,尤其“二旦、六神大小等湯”重合度極高。但藥方的條文確實有很大差異。如關于麻黃湯、黃芩湯、四逆湯的記載:“小青龍湯(即麻黃湯)治天行,發(fā)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6]304?!靶£幍?即黃芩湯加生姜)曰: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方。[6]303”“小瀉脾湯(即四逆湯)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6]289”

可見《輔行訣》中沒有“太陽、陽明、少陰”等字樣,那么《傷寒論》的作者是基于什么考慮在條文前冠以“太陽、陽明、少陰”等六經字樣?

雖然《脈經》中沒有三陰三陽的六經體例,但不可否認《脈經》中存在大量以“太陽病”“陽明病”“少陰病”冠首的條文,而且記載有太陰、厥陰病的提綱證?!睹}經》確實包含有大部分六經的內容。

考察《脈經》中“可與不可”諸篇內容,筆者發(fā)現(xiàn)以“太陽病”冠首的條文多出現(xiàn)在“可發(fā)汗證”篇內,以“陽明病”冠首的條文多出現(xiàn)在“可下證”篇內,以“少陰病”冠首的條文多出現(xiàn)在“可溫證”篇內。

涉及“少陽”的條文計8條,但無以“少陽”冠首的條文。8個條文分散在“病不可汗證”(2條)“病不可下證”(2條)“病可下證”(1條,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負者失也?;ハ嗫速\為負)“病可刺證3條”(其2條指足少陽)。

涉及“太陰”的條文計4條,以“太陰”冠首的條文2條,1條出在“不可下證”,1條出在“可發(fā)汗證”。剩余2條,1條出在“可溫證”,1條出在“發(fā)汗吐下以后證”(桂枝加芍湯條文)。

涉及“厥陰”的條文計6條,以“太陰”冠首的條文2條,1條出在“不可下證”,1條出在“可水證”。剩余4條,1條出在“不可汗證”,3條出在“可灸證”。

《脈經》中以“太陽病”冠首的條文多出在“可發(fā)汗”,可能在張仲景、王叔和等《傷寒論》的作者與整理者看來,太陽病是指與使用汗法相關的病證,同樣陽明病是指與使用下法相關的病證,少陰病是指使用溫法的病證。而不可汗、不可下也不可溫的病證歸屬于少陽病,所以少陽病涉及很多刺法。太陰、厥陰亦是不可下、不可汗適合溫法的病證。

表1 《脈經》中六經與可與不可關系表

通過以上資料,筆者認為六經脫胎于“可與不可”,是對“可與不可”等治療方法的總結,是基于病證的治法與禁忌,而整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病證,是六經概念的原意。

尤其《脈經》中,涉及“太陽證、陽明證、少陰證”的條文如下。“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2]116”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欲自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2]114”“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2]107”“傷寒脈弦細,頭痛而反發(fā)熱,此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其汗。[2]103”“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的言外之意即太陽是需發(fā)汗的病證;陽明證伴見“嘔多”不可下,言外之意,即陽明需使用下法的病證見

“嘔吐”是其禁忌癥;少陽是不可發(fā)汗的病證;少陰是可以發(fā)汗,但不同于大青龍湯發(fā)汗的病證,這與后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與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相符。這樣的條文就尤為清晰地點明了六經是基于病證治法的歸納總結。

4 總結

以《傷寒論》最早傳本《脈經》為依據(jù),從“可與不可”的內容入手,解析《傷寒論》結構的演變,即《傷寒論》原始結構為“可與不可”,王叔和編次為“三陰三陽”的體例。編次的原則是根據(jù)條文冠首的“太陽、陽明、少陽”文字等而排列各篇。并對比《傷寒論》同源異書的《輔行訣》,討論了張仲景基于病證的治法與禁忌,而區(qū)分“三陰三陽”諸病。筆者認為六經脫胎于“可與不可”,其原意是對“可與不可”等治療方法的總結。

猜你喜歡
病證少陰厥陰
“兩陰交盡謂之厥陰”奧諺解
基于復雜網絡的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病證結合人群分型研究
芻議俞根初對厥陰病證治的認識與發(fā)展
馬年生人初之氣運氣養(yǎng)生
厥陰病篇再論
論少陰“三急下”
從病證結合角度探析亞急性甲狀腺炎的治療
四逆散開闔以運少陰樞機論治抑郁癥?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感冒咳嗽之淺談
《傷寒論》第282條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