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成長背景和學習經歷的不同,不同學生在學習方式和學習節(jié)奏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統(tǒng)一標準來規(guī)劃教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很難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難以做到因材施教。本文就差異化教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應用展開研究,提出將課程教學與學生的關注點以及學習經驗相聯(lián)系,設置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關鍵詞:差異化教學;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7-001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7.005
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合格的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斷思考和探索解決的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往往以統(tǒng)一的標準來規(guī)劃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使學生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優(yōu)等生因為教學內容缺乏挑戰(zhàn)而感到厭煩,學困生因為難度過大而跟不上,造成課堂效率低,學生學習效果差的教學困境。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因材施教,實施差異化教學的理念被提出。差異化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以學生的能力和基礎為依據,將課程和學生的關注點以及學習經驗聯(lián)系在一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對學生分層
通過課任教師之間的交流、查閱學生以前的學習成績、與學生交流等途徑了解學生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生進行分層,分為優(yōu)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以便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差異化指導和幫助,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學生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隨教學進度的展開進行動態(tài)調整。
(二)制訂差異化教學設計方案
在實施差異化教學之前,教師要認真鉆研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并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確定具體學習目標,合理劃分不同層次教學的教學范圍和教學內容,提出合理化學習要求,制訂差異化教學方案。
1.學習目標分層。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設定基礎目標、進階目標和拓展目標?;A目標是要求所有學生都要達到的;進階目標是為學習中等的學生設置的,要求其在達到基礎目標以后,學有余力再涉及進階知識與技能;拓展目標是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提出的,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綜合性實踐操作能力。
2.教學內容分層。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包括基礎知識、進階知識和拓展知識。教師在制訂教學方案時合理劃分不同層次學生的重點學習范圍。要求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主要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要求中等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再增加一些重難點的綜合性練習;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引導其深入思考,解決一些較為復雜的實際問題。
3.分層次提供多元化教學資源。為了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滿足教學任務,教師應分層次提供多元化教學資源。學生可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使學習更加有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差異化教學的課堂組織
1.分層次任務導入。在任務驅動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在學習每個單元之前,教師都要通過云班課給學生下發(fā)任務單。任務單結合各章節(jié)知識點明確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并提供相對應的教學資源。其中基礎目標下的學習任務要求全部學生完成,進階目標和拓展目標下的任務學生可自主選擇完成。任務單按章下發(fā),便于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況自行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節(jié)奏。
2.組織多樣化課堂教學活動。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采用反復講解和練習的方式,總有部分學生無法理解和掌握。為了適應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可采用案例討論、分崗位角色扮演、演講等多種教學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深度參與中自主探索、深入思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和目標。
3.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課堂教學,實施差異化教學輔導。課堂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每個小組中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實現(xiàn)小組內互助,解決人手不夠的問題。對完成程度好的小組,教師可以加大其任務難度,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對于學習中等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對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幫助其牢固掌握。發(fā)現(xiàn)陷入困境停頓下來的小組,教師應及時給予幫助,進行小范圍單獨講解,直到學生聽懂為止。
4.采取章節(jié)知識點總結、微課制作、章節(jié)小測等形式進行課后檢測,根據檢測結果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
5.差異化考核。考評的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過程考核,采用多維度、多角度實施考評。設置教師評分、組內評分和小組互評等多角度評價體系。考評機制設置基礎得分項和鼓勵加分項,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肯定,樹立信心,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龐業(yè)緒.差異化教學背景下的動態(tài)評價[J].考試周刊,2018(24).
[2]楊旭.五年制高職數學翻轉教學激活差異化教學的實例研究[J].科技資訊,2017(23).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謝志琴(1972.8— ),女,漢族,河北樂亭人,研究方向:財務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