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先月
摘要:以南京T小區(qū)拆遷中居民利益表達的創(chuàng)新做法為例,論證社會組織化對化解城市拆遷矛盾的作用。研究認為,組織化有助于化解城市拆遷中的矛盾,維持社會穩(wěn)定,避免極端事件的發(fā)生。
關鍵詞:組織化 城市拆遷 利益博弈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047-02
城市化除了是城市的向外擴張也是對原有城市功能的優(yōu)化和調整,城市的拆遷由此而生。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拆遷大量涌現,由其而產生的矛盾糾紛急劇增加,引起了學界的關注。造成城市拆遷矛盾的根本原因是隱藏在其后的利益沖突。當下城市房屋拆矛盾主要由地方政府、被拆遷者和開發(fā)商三方利益分配不平衡引起。為了平衡三方利益,減少社會沖突矛盾,本文提出建立一個良好的自組織的利益表達平臺以幫助居民在拆遷方案的制訂中表達自身訴求,緩和居民內部沖突,提高拆遷效率。[1]本文基于南京T小區(qū)較為成功的“居民合作式”拆遷的案例,探討城市拆遷過程中的利益博弈過程,厘清矛盾沖突,借鑒合理的化解策略,并就此對未來發(fā)展提出相應解決辦法。
一、利益結構的失衡和居民自組織的介入
雖然拆遷有明確的目標:公共利益和城市發(fā)展。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商業(yè)利益是驅動拆遷的主要因素。在拆遷過程中,政府的立場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矛盾的大小。[2]而且,開發(fā)商與地方政府在拆遷中占據明顯主動,前者有土地的使用權和支配權,后者有資金的支配權。開發(fā)商為了最快速度拆遷以及在一些事件上尋求政府庇護,傾向于與地方政府達成合作。[3]除此之外,制度設計上的缺陷也造成了被拆遷人的弱勢地位。彭小兵認為,我國拆遷制度賦予了地方政府太多的權利且失去監(jiān)督機制。拆遷補償體制方面,由于相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被拆遷人對房屋價格幾乎沒有話語權。由此引發(fā)的拆遷暴力事件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也對開發(fā)建設造成阻礙,三方利益均受到損害。[4]
引入居民自組織,是一個消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方法。劉忠定、孫輝指出,第三部門對于房屋拆遷沒有直接利益關系,成為協(xié)調政府和民眾關系的橋梁。[5]當下拆遷暴力沖突行為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個體利益訴求缺乏合理表達的渠道。中介組織不僅可以緩和政府與民眾的關系,還能夠幫助民眾充分表達意見,維護民眾合法權益,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并降低社會管理成本。
二、南京T小區(qū)的合作式拆遷——居民自組織的視角
南京市TS路拆遷征收通告于2018年7月13日下發(fā)公示。T小區(qū)建于上世紀90年代,為政府住房制度改革房,房屋套型為78平方米和68平方米兩種。此次拆遷,賠償方案為原址安置、貨幣賠償和異地安置。
1.拆遷矛盾的聚焦
對于此次拆遷,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首先,由于該小區(qū)房屋沒有任何公攤面積,意味著如果拆遷按照實際面積進行核算賠償,賠償款不足以購買市場上同等面積的商品房。其次,此次拆遷公示的征收理由是TS片區(qū)的棚戶區(qū)改造,而實際上房改房不屬于棚戶區(qū)。最后,由于該小區(qū)緊鄰即將開通的地鐵口,地鐵開通將使得房價提升,但實際房屋價格評估中并未考慮這一因素。針對這個問題,拆遷辦起初在公示后展開了對每一位被拆遷居民進行問題與意見征集,但是由于單個意見過于零碎以及居民的消極配合,整個拆遷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在部分居民的組織下,居民自發(fā)成立了拆遷線上微信討論群,形成了該小區(qū)自組織的拆遷利益表達組織。
2.居民自組織的生成
小區(qū)微信群成立于拆遷伊始,至今召開全體會議2次,部分住戶會議10余次。全體會議是綱領性質的,而小型會議是圍繞個別小問題的。組織主要由部分活躍分子引導、組織各類活動。第一次小區(qū)全體會議上矛盾主要集中在原址安置上。一方面,由群內居民針對拆遷政策對小區(qū)內不了解政策的住戶進行詳細解釋;另一方面,指出房屋估價中不合理的部分,商討如何和拆遷辦交涉。業(yè)主自愿整理了第一次會議的意見,由小區(qū)業(yè)主確認簽字后遞交給拆遷辦。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全體會議之間還召開了若干小型會議,主要由業(yè)主針對個別問題進行討論,這極大地方便了小區(qū)中不懂拆遷政策、不了解如何與拆遷辦溝通的老年住戶。每次小會議形成的意見大多圍繞通知中不明確的地方,會后由會議代表針對問題咨詢拆遷辦反饋給小區(qū)業(yè)主。第二次全體會議在2019年1月召開。此時具體拆遷政策已出,第二次會議針對房屋面積測算不合理導致的貨幣賠償價格較低的情況展開。由于小區(qū)業(yè)主中有專業(yè)測繪人員,因而由他們針對房屋進行3次測量,計算出實際面積和得房率,并匯總形成第二份意見稿。意見稿每次由專人起草,商議后再由另一人修訂。一致通過后,由專人對意見稿進行打印、散發(fā)、講解、簽字,匯總之后由居民代表遞交給拆遷辦,進行進一步磋商。
3.居民自組織的結構和運行
縱觀整個拆遷方案制訂過程,沒有極端事件發(fā)生,整個拆遷過程較為順利。小區(qū)居民對于拆遷辦及拆遷方案的消極態(tài)度使得前期政府與居民之間無法進行良好溝通。因此,由小區(qū)內住戶牽頭建立78號拆遷群。在群主和較為積極的業(yè)主的牽頭下組織群內的全體會議和小會議,并且將會議意見稿分發(fā)給每一個住戶簽字,形成匯總稿和拆遷辦交涉。該群只允許小區(qū)內的業(yè)主進入,使得群內的所有人基本利益是一致的。
圖1 居民組織化協(xié)商模式
組織結構上為群主、群內積極分子、其他業(yè)主的三級組織,群主和群內積極分子主持會議并且總結意見。群內積極分子的作用很大,不僅參與組織會議,而且通過線下的意見稿派發(fā)讓所有業(yè)主充分了解拆遷方案和群體意見。
組織的互動主要為兩次全體會議和若干次小會議。全體會議針對綱領性質的統(tǒng)一意見,確實保證了和拆遷人溝通的效率。小會議能夠最大限度上保證在綱領性文件之外,內部意見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把摩擦盡可能在組織內部解決。這樣既可以降低政府和業(yè)主的溝通成本,又可以有效維護業(yè)主自身利益。
雖然居民自發(fā)組織也可能有消極作用,但是基于TS片區(qū)小區(qū)的例子來看,合理的自組織,不僅有利于形成一致合理的訴求,而且可以加快拆遷的速度,避免個別住戶對拆遷的消極影響。
三、結語
城市拆遷問題是城市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以本文案例而言,大多數被拆遷戶希望實現拆遷的共贏。因此,只要意見綜合到位,溝通順暢,化解矛盾并非難事。從本文來看,組織化既可以給予居民提出個人的意見的渠道,也同時將極端意見收縮在組織范圍內,降低形成更大的社會沖突的可能性。最后需要指出,政府、民眾、開發(fā)商三者利益對立只會造成矛盾沖突加劇,因此需要三方以合作共贏的態(tài)度面對拆遷問題,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各方意見。
參考文獻:
[1]陸林根.化解拆遷矛盾的思考[J].城鄉(xiāng)建設,2004(1):14-16.
[2]周丹.政府與公民間的博弈演化與合作研究——基于重慶“釘子戶”拆遷案的考察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6:4-5.
[3]張保帥,彭小兵,范美.城市拆遷中的合謀問題及解決機制研究[J].理論與現代化,2013(5):19
[4]程潔.土地征收征用中的程序失范與重構[J].法學研究,2006(1):62-78.
[5]劉忠定,孫輝.應充分發(fā)揮第三部門在社會矛盾消解中的作用[J].理論與改革,2004(2):59.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