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偉
課堂是一個相互成就的地方,成就學生,也成就教師。無論是過去當學生,還是現(xiàn)在當教師,我的成長都離不開課堂……
一、“語文課的好玩”——模仿中起步
剛教語文那會兒,拿到一篇課文,我只會手捧參考書,按部就班地走教案。不管什么課文,幾乎都是學生字、解詞語、提問題、做習題,“任爾東西南北風,萬能教法來應付”??蓵r間一久,學生不買賬,嚷嚷著:“語文課不好玩?!薄昂?,你們這幫臭小子,你是來學的,還是來玩的!”可唬歸唬,心里卻虛著,想咱總得學上幾招,讓他們開開眼,讓他們瞧瞧語文課也好玩!
一次外出學習,一連聽了好幾節(jié)名師的課。我發(fā)現(xiàn),他們在課上都挺喜歡“逗”學生的,特別是在朗讀的時候,是變著法兒“逗”學生。還別說,就那么一“逗”呀,學生可來勁了,朗讀得有滋有味的。我想,我為何不也學著“逗”學生朗讀呢?那多有意思呀!
就這么巧來著。沒多久,學校派我參加一個鄉(xiāng)鎮(zhèn)級的賽課,抽到的課文是《趕海》。你說趕海是一件多么有趣、多么好玩的事呀!那怎么把課上得“好玩”一點呢?現(xiàn)學現(xiàn)賣唄。依葫蘆畫瓢,學名師,“逗”學生朗讀!課文中有幾句話的朗讀指導,至今我還記憶猶新。一個男生讀“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也許是他性子急,語速很快。我對他說:“讀這么快,沒見你摸呀,小海星撞你手里的吧!”他還挺機靈,又讀了一遍,這遍的“摸”明顯慢了許多。“對,味道讀出來了?!蔽页炝藗€大拇指。
最有意思的,是讀那句“突然,小伙伴‘哎喲’一聲叫起來,原來是螃蟹用大螯夾住了他的手”。起先,一個小女孩讀,聲音輕輕的、柔柔的。我說:“聽你這一讀,螃蟹沒夾手?!蹦猩鷣韯帕耍瑺幹咽峙e到我面前。一個男生讀,突出了“哎喲”。我還嫌不夠,說:“夾得不夠疼!”另一個男生站了起來,一邊大聲喊“哎喲”,一邊不住地甩手。我趁熱打鐵:“來,同學們,學著他的樣,都來被大螯夾一下,可疼啦!”課堂里立刻掀起了高潮。整節(jié)課,書聲瑯瑯,學生讀得帶勁、讀得有味。噢,原來朗讀可以這么好玩,原來語文課也可以這么好玩。語文課好玩,為何不可以是孩子們愛上語文的最好理由呢?
“好玩”會不會就是那些名師的課堂吸引孩子的魔力呢?于是,我就從模仿名師慢慢開始了我的語文教學探索之路。
二、“語文課的發(fā)現(xiàn)”——研討中前行
名師不易學,易得其“形”,難得其“神”。學個“一招半式”不算難,若要悟其精髓就不是輕而易舉的了。模仿名師如此,教語文更是如此,難就難在悟其門道。家常課、公開課,每當上課,我總會問自己,這篇課文究竟該教些什么呢?又該如何展開教學呢?常常因這些問題而困惑、迷茫,總覺得自己的教學有些隔靴搔癢,不能深入其中。
2010年我有幸參加全國第三屆課堂教學大賽。我上的課文是《夾竹桃》。賽前,我認真鉆研文本,設計教學,可一連試教幾次,效果皆不理想,總覺得自己的教學游離在課文之外。
時任鎮(zhèn)江小語教研員的丁東全老師說:“你的教學常常是到了門口,卻沒進門。”這話說到了我的心坎兒上,我的確覺得自己的教學缺少些再往前推進一步的力量。他接著說:“你看這句話‘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S了,又長出一嘟?!?。教學時,你關注到了詞語的品味,但還不夠。你看,‘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S了,又長出一嘟?!绻某伞_出一朵,又一朵花敗了,長出一嘟嚕,又一嘟?;S了’是什么感覺呢?再看,如果再改成‘一嘟?;S了,又長出一嘟嚕,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又是什么感覺呢?簡單的語序調換,傳達的意義卻大不相同。原文給人的感覺是花越開越盛,而后面改的,一個感覺越開越敗,一個感覺越開越少。這些要靠教師點撥,引領學生去品讀比較。這些就是隱藏在文中的表達奧秘呀!”丁老師的一番話,著實讓我覺得教學深入了一層,好像進了門,看到了院內的景色。
特級教師張學偉說:“還說這句話,句中‘悄悄地一聲不響’,不能只是讓學生把它們找出來,說說體會,而應該聯(lián)系課文前面的內容來教學。前面一節(jié),寫院子里的那些花花團錦簇、滿院生輝、五彩繽紛、美不勝收等,這些詞描繪的鮮花盛開的情景是多么熱鬧!”他一邊說,一邊做出了夸張的動作,仿佛真的來到了鮮花盛開的院子,“院子里的花與夾竹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聯(lián)系前文來理解‘悄悄地一聲不響’會更加深入,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比、烘托的寫作方法”。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談教材解讀,或說教學設計,不斷啟迪著我。沒想到一篇課文里竟有這么多東西等待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于是,我便把帶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文本的表達奧秘作為教學的重點,這也成了那節(jié)比賽課的一個亮點。對,語文課應該帶領孩子們去發(fā)現(xiàn),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隱藏的奧秘。有所發(fā)現(xiàn),才能讓師生感受到語文的迷人魅力,感受到生命拔節(jié)的力量。發(fā)現(xiàn)是對學習者最好的獎賞。
在這樣一次次的磨課研討中,不斷深化著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團隊的幫助與啟迪。我很慶幸,在成長的道路上身邊有這樣一個團隊,通過相互啟發(fā)、切磋,總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研討,讓我在語文教學之路上不斷前行。
三、“語文課的打開”——引領中攀登
2013年陸國杰校長帶領學校語文團隊提出了“開放語文”的教學主張,旨在讓語文學習變得更豐富、生動、廣博。這個語文教學主張也得到了江蘇省教研室李亮博士的認可:“開放語文描繪了一種愿景,在教學實踐中趟出了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路徑,其思維方式與精神內核有著別樣的意涵與精彩?!?/p>
為了研討、踐行這樣的教學主張,學校舉辦了“開放語文”的省級主題教學研討活動,并安排我上一節(jié)綜合性學習匯報課。五月份有一個“母親節(jié)”,我便以“媽媽的愛”作為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帶領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他們閱讀寫母愛的書籍、文章,摘錄關于母愛的名言,朗誦母愛的詩文,學唱歌頌媽媽的歌曲,還有幾個學生仿照經(jīng)典繪本《我媽媽》,為自己的媽媽也畫了一個繪本。班里還組織了一次“為媽媽洗腳”的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各式各樣的語文學習活動,令學生們樂此不疲。當語文學習從課堂打開,走向課外;從課本打開,走向生活,原來可以這樣精彩紛呈!
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有序、扎實地推進著,而如何在短短40分鐘的匯報課上呈現(xiàn)這些活動成果一直讓我十分困惑。開始,我設想把整個活動分成幾個板塊,一一展示學習成果。特級教師、鎮(zhèn)江市教研室的張晨暉,丹陽市教師發(fā)展中心的邵云霞,聽完我的設想后,肯定了我開展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及成果,但對課堂教學方案表示了異議,認為這樣的匯報展示很像一個拼盤,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沒有多少提升的空間。張晨暉老師說:“現(xiàn)在每個學生的手頭有作文、有摘錄、有小報、有搜集的資料,還有的畫了繪本,這么多材料,完全可以編成一本小冊子了,這不就是一本書嗎?”經(jīng)這么一點,的確如此,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學習,每個學生手頭的學習成果真的可以編成一本小書了。雖然薄了一點,但都是學生自己的成果,編成一本書他們該多有成就感!
見我對這個創(chuàng)意很有興趣,張老師繼續(xù)啟發(fā)我:“你在課堂上可以設計一個推薦書的活動,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推薦給大家,這樣一來,不是把成果展示和口語表達有機融合到一起了嗎?”是呀,這樣的匯報設計巧妙又自然。邵云霞聽了也點頭說好,她接著提議說:“還可以設計一個學生自己寫序言的活動,學生既可以回顧這次活動的收獲和感受,也可以對自己的小書作一個簡要的介紹。這不是和習作練筆又結合起來了嗎?”
她們的一番話,打開了我的教學思路,有種豁然開朗之感。原來,教學設計思路也需要打開,打開才能遇見新氣象,看到新意趣。
感恩那些引領過我的人,他們總是適時地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語文教學更為廣闊的天地和別樣的風景,引領著我在語文教學上繼續(xù)攀登。
小學生是人物傳記閱讀的特殊群體,相對于成人來說,他們的人生閱歷淺、思辨能力弱、經(jīng)驗積累少。而人物傳記大多記錄、刻畫的是成人世界的事情。那么,如何在小學生(兒童世界)與人物傳記(成人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的橋梁,讓兒童能從人物傳記中獲取豐富的收益呢?筆者認為,人物故事便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故事形象生動、豐富感性,人們喜聞樂見、老少皆宜,也特別適切兒童的認知心理。同一個故事,還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去觀照,從而有不同的收獲。
現(xiàn)以《孔子的故事》為例,來談談人物傳記類書籍,如何立足故事,使學生獲得多維度的閱讀收獲。
一、立足故事,讀“活”形象
孔子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圣賢,他和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共同構筑了民族的精神家園??鬃訉τ谖覀儾粌H是知識的存在,更是人格的存在、思想的存在、文化的存在。引領學生閱讀孔子的傳記,無論對于文化的傳承,還是學生心智的成長,都具有深遠的意義?!犊鬃拥墓适隆愤@本書,通過喜聞樂見的故事講述,展示了孔子一生的基本輪廓,特別貼近孩童視角。
閱讀這本人物傳記的書籍,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孔子的人物形象。為了讓學生對人物形象有顯性化的認識,我們常常會用一些抽象的詞語來概括,如高尚、正直、善良、好學等。于是人物形象就變成了一個個標簽,缺乏血肉。那么,如何讓孔子的形象在閱讀中豐滿起來、鮮活起來,讓學生感覺到書中的孔子就好像活生生地站到了自己的面前呢?基于兒童形象化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故事”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一則,形象化的故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二則,形象化的故事有助于豐滿人物形象,不抽象、不干癟。
1.“小”故事,“大”形象
我們不妨先概要地讀一些孔子的“小”故事。先說孔子工作的故事吧,大家都知道他當過老師,其實孔子還當過“委吏”,就是今天的會計,他從來不出錯;他當過“乘田”,就是今天的飼養(yǎng)員,把牛羊養(yǎng)得肥肥壯壯的;他當過“中都宰”,相當于北京市市長;當過“司空”,相當于建設部長;當過“司寇”,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等。讀完這些,不需要多說,我們不知不覺就能感受到孔子的經(jīng)歷豐富、多才多藝。
再讀一讀他和弟子的故事。他最喜歡的學生顏淵去世的時候,他說:“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去世,如同老天要他的命。他最親密的弟子子路在衛(wèi)國政變中,被敵人剁成了肉醬,他讓人把屋子里的醬蓋起來,怕看了心里難受。孔子還很愛動物??鬃羽B(yǎng)的一條狗死了,就叫子貢去埋起來,并用他的席子把狗蓋起來,還特意囑咐,別讓狗的腦袋露著??鬃邮嵌嗝从星橛辛x。引導學生去關注書中的這些“小”故事,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心中的孔子形象就一定不抽象,而是有血有肉的。這些看似零零碎碎的“小”故事,一起塑造著孔子的“大”形象。
2.入心的故事,更有意義
一個簡短的故事所承載的內涵是豐富的、多元的。故事可以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的解讀姿態(tài)。不同的人,可以獲得不同的感受體悟。品讀故事比用一些詞語抽象地概括孔子的形象更有張力。抽象的概括往往會變成呆板的標簽,缺少血肉。人物形象的豐滿、鮮活,需要生動的事例、具體的故事作為支撐。因此,要讓人物形象鮮活起來。人物形象的鮮活,需要故事的感性助力。在學生心中留下孔子一些溫暖、生動的故事,也許更能滋養(yǎng)他們的心靈。故事可以是零碎的、簡短的,簡短到一句話、一個細微的動作,但它們可以走進孩子們的內心。真正走進人心靈的東西,才具有意義,形象的故事就具有這樣的力量。
因此,帶領小學生閱讀人物傳記,我們要多一些感性,引領學生品讀、回味人物故事,在故事品讀中,讓人物形象逐漸豐滿、鮮活起來。
二、立足故事,讀“悟”精神
通過故事品讀,讓人物鮮活起來,是人物傳記閱讀的一個方面。在此基礎上,還需讓閱讀更進一步、更深一層,要體悟蘊藏于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心靈、品格、思想等,也就是“知其事,悟其神”。透過故事表象,領悟人物的思想精神,從而獲得人生的啟迪,這是人物傳記閱讀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
1.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
還以《孔子的故事》來說,當學生讀完書后,對孔子周游列國印象深刻。周游列國是孔子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過了天命之年的孔子,在55歲的時候離開魯國,周游列國。一路奔波,一路坎坷,一路吶喊。他的第一站是衛(wèi)國,在衛(wèi)國孔子不被信任,受到監(jiān)視。離開衛(wèi)國后在匡城又被包圍五天。經(jīng)過宋國的時候,孔子和弟子在一棵大樹底下溫習禮儀。宋國司馬桓魋便帶了一些人來,把樹砍倒,要殺孔子。到了陳國,陳湣公只把孔子當成博學的人,沒有重用。離開陳國去往楚國途中,又被敵人圍困,帶的糧食吃光了,經(jīng)歷了一次死亡的考驗。雖然最后脫險,來到楚國邊境,卻遭到了楚國當權者子西的反對。后來又回到衛(wèi)國。這一走,整整14年,當孔子最終回到魯國時,已經(jīng)68歲了。孔子,一位老人,一路被監(jiān)視、被拘留、被迫害、被圍困、被反對,危險重重,千辛萬苦,顛沛流離,卻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真的是狼狽不堪。不就有人說他“累累若喪家之狗”嗎?
學生在閱讀周游列國這部分時,孔子的坎坷遭遇、危險經(jīng)歷,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倘若閱讀僅僅止步于此,學生對于孔子周游列國的意義就缺乏較為深刻的認識。這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立足人物故事,去發(fā)現(xiàn)人物故事表象背后的意義。要引導學生思考,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意,從故事中讀悟人物精神。這樣閱讀的過程,就成了不斷深入、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追問、不斷探索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自始至終都離不開“故事”這個載體,這座橋梁。
2.行走中的擔當
孔子周游列國,面對別人的質疑,卻說:“正是因為到處亂哄哄呵。天下果然太平了,我還到處跑么?”透過周游列國這個故事,我們發(fā)現(xiàn)孔子周游列國的過程其實是他推行仁政、追尋理想的歷程。從周游列國的故事中,我們體悟到孔子的一種精神。無論世道怎樣黑暗,孔子對于這個世界的心永遠是熱的!他總是懷有一腔熱情、一份責任、一份堅守!他不僅是一位思想者,更是一位行動者!他的行走已經(jīng)超越了世俗的成功與失敗,他的行走已化為一種力量,一種精神。這種為理想而不斷前行的精神,歷經(jīng)歲月滄桑,依然讓我們感動和震撼。體悟到這些,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敬佩孔子,并學習孔子的行走精神、擔當精神,這樣的精神對于學生的心靈成長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這種精神意義的獲取,始終都建立在對“人物故事”的品讀、挖掘之上,離開了具體的故事,這些人物精神就變成了抽象的說教,失去了感化人的力量。
三、立足故事,讀“懂”表達
作為語文學科領域的整本書閱讀,需要用兩只眼睛讀書,一只眼睛讀到深刻的意義,一只眼睛讀“懂”表達的奧秘。從一本人物傳記中去挖掘表達的奧秘是多方面的,立意構思、遣詞造句、人物塑造等。人物傳記以“記人”為中心,一切事件都是圍繞“主人公”而展開的,是為了更好地豐富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人物思想、彰顯人物精神。總之,是為了“塑造人物”的。人物形象塑造一定是人物傳記類作品的重頭戲。要發(fā)現(xiàn)、挖掘書中人物塑造的奧秘,需要建立在鮮活的素材之上,而這個鮮活的素材,就是書中的“人物故事”。我們還是要立足于“故事”這個鮮活的素材,探索作者表達的奧秘。
1.傳神的動作
孔子當魯國司寇的第二年,魯定公和齊景公要在夾谷舉行一次會見,齊國打算在這一次外交會議上使魯國屈服。會見中,齊國的歌舞隊表演時,拿旗的、拿盾的、使槍弄棒的都夾雜著上來了,亂哄哄一片??吹竭@樣的情景,孔子這樣表現(xiàn):
孔子一看,知道齊國有陰謀,就趕快上去了。本來登那臺階時,是應當?shù)且患壘桶褍赡_并攏一下,以維持嚴肅的氣氛的,然而孔子因為情勢緊張,就顧不得了,一腳邁到第三級,另一腳還在第二級,便揚起袖子喝道:“我們兩國國君正在莊嚴地會見,野蠻的歌舞為什么出現(xiàn)在這里?請問齊國管事的,該怎么辦?”
當齊國演奏宮廷音樂時,那些七長八短的耍把戲的就又唱又舞地上去了,孔子這樣表現(xiàn):
孔子又趕快上去,一腳邁到臺階第三級,一腳還在第二級,大聲喝道:“戲弄諸侯的,依法應該斬首!執(zhí)法官應該執(zhí)行呵!”
之后,執(zhí)法官無言可對,只好把準備搗亂的那批打手斬首。
在這個外交故事中,孔子一反大家腦海中固有的溫文爾雅的形象。作者通過“一腳邁到第三級”“揚起袖子喝道”“大聲喝道”等動作、神態(tài)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孔子的嚴正、勇敢。通過這個故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塑造人物時,不僅要描寫人物的語言,還要刻畫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tài),這樣人物的精神、品性會更加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2.困境中的信念
當人物處于困境、絕境時,最能折射出人物的精神信念??鬃訌年悋匠サ穆飞?,發(fā)生了“孔子絕糧”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被亂兵圍住,帶的糧食也吃光了。跟從的弟子們又餓又累,有些人已經(jīng)病倒了。
但是孔子還照常給弟子們講學,照常彈琴、唱歌。
子路首先沉不住氣,撅著嘴,問孔子道:“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也遭難么?”
孔子說:“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非不遭難,但是能夠遭了難也不動搖。沒有道德沒有學問的人一遇困難卻會變節(jié)?!?/p>
…………
子貢說:“老師的理想太高了,所以到處不能相容。老師是不是可以把理想降低一些?”
孔子說:“賜呵,一個好的農夫能夠好好地耕種,但是不一定有很好的收成;一個好的工匠能做出很巧妙的東西,但是不一定正趕上人家的需要;一個想有作為的人有他自己的主張,他能夠把主張有條有理地發(fā)表出來,但是人家不一定就會接受。你現(xiàn)在不努力充實你自己,卻斤斤計較別人能不能接受,你的志氣未免太小了!”
這個故事中,作者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呢?一方面,作者點出了人物所處的困境:外有敵兵包圍,內缺糧食補給,弟子又餓倒、病倒,思想還有所動搖。另一方面,同樣在困境中,作者讓弟子的表現(xiàn)與孔子的表現(xiàn)相互對照、相互映襯。困境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孔子還照常給弟子們講學,照常彈琴、唱歌?!蓖ㄟ^比照,我們發(fā)現(xiàn)孔子教導弟子:要努力充實自己,不要斤斤計較別人能不能接受。由此,我們感受到了孔子內心的堅毅、涵養(yǎng)的深厚。作者通過刻畫困境、相互比照的方法,完成了人物塑造。
學生閱讀時,往往會沉醉于故事的精彩,而鮮有去揣摩作者表達奧妙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駐足欣賞,探索、發(fā)現(xiàn)作者是如何在故事敘述中,把人物的形象、精神、氣質塑造出來的奧秘。這樣的體悟通過感性的故事會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遷移,在適當?shù)臅r候,學生會自然地運用到自己的書面表達中去。這樣的閱讀就具有了生長的力量。
小學生閱讀人物傳記,可立足“故事”來激發(fā)興趣、增加趣味。故事從來就不膚淺,在人物傳記閱讀中,以“故事”為切入口,讀“活”人物形象,讀“悟”人物精神,讀“懂”人物塑造,從多個維度展開人物傳記閱讀,學生就會有立體的收獲,從而提高整本書的閱讀效益。
(作者單位:江蘇丹陽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