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
當今,大多教師出身的校長到一線上課實屬艱難。各種壓力已經讓作為校長的我們精力幾乎耗盡。但身為校長還是應該堅持上各種類型的研究課。因為我喜歡語文教師的身份,喜歡因教語文而去閱讀經典,靠近那些偉大的靈魂。這靈魂當然還有書以外的、課堂上最純粹的孩子們。所以,我還在堅持著。
雖然不能一直帶一個班,可是走進不同年級、不同班級與學生對話,這種對課堂的敬仰,以及對專業(yè)經歷充分“具身”的體驗和深刻感悟積累而成的“校長感”讓我很有感覺。尤其是,校長引領教師,從現(xiàn)在這個地方走向我們國家、民族未來期待的那個地方,這種價值觀的塑造不能僅僅停留在嘴巴上。那么如何縮短嘴和腳的距離呢?
答案只有一個:回到課堂現(xiàn)場,帶著兒童學習語文,閱讀經典。
經典的童話里住著一些美好的價值觀精靈,我們要去尋找、去挖掘。例如,教學《神筆馬良》——課堂上,學生通過課文了解了大官貪財,馬良給他畫了一座大海中的金山,最后大官自己害死自己的故事,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懲惡揚善”的價值觀塑造。教學過程中,其中的一個細節(jié)觸動了我。
課堂預設了一個思辨性問題:“誰家沒有耕牛,馬良就給他畫——誰家沒有石磨,馬良就給他畫——賭博的懶漢們沒有賭具和賭注,馬良就給他們畫——”前兩個問題,學生很自然地回答“耕牛和石磨”。然而最后一個問題,學生慣性地答出“賭具和賭注”。
聽課的老師全笑了??蓪W生還沒有反應過來,覺得善良的馬良就應該是有求必應的。他不是用神筆幫助窮人嗎?我沒有急于要求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馬上靜下來,小組討論: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了?他們皺眉、搖頭、搖手、跺腳,那種急切讓人由衷地欣喜……突然間,有學生喊“給他們畫鋤頭,讓懶漢勞動”,“給他們畫手銬,因為賭博是不對的,是不好的人”,“給他們畫一個牢房,讓他們接受懲罰”……
學生有了價值觀的是非判斷。有了這樣的判斷后,我繼續(xù)追問,“如果馬良給懶漢畫賭具和賭注,這支神筆還神奇嗎?”
沉默之后,熱烈討論出的答案不言自明。人性里,誰不希望有一支筆能心想事成、不勞而獲地滿足自己的欲望?然而,馬良有夢想要為窮人畫畫,他有志氣,堅持不懈用木棍、用木炭畫畫,感動了白胡子老爺爺,才有了這樣一支神筆。所以,善良是有原則的,這里的善良,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懲惡揚善。這,便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變的精神傳統(tǒng)。
這讓我想起當今的現(xiàn)實,不勞而獲,急功近利,夢想就在欲望的價值觀錯亂中。此時,遇上這樣一個老故事,是一種“喚醒”和“激活”。我看到的是深深植根于人們心靈深處的有鋒芒的善良。作為教師我們何其有幸,能用自己的言行開啟學生內心的精神!又該何其謹慎,小心翼翼地守護這些精神的種子。
故事的開頭就交代,馬良擁有美麗的愿景和向上的志向,但卻被無情地趕出學館,馬良不斷地追問“為什么窮孩子不能拿筆,連畫也不能學呢”?然而貧窮沒有限制住馬良,反而使得他在勤學苦練里打造了一顆善良的靈魂。馬良的畫筆太神奇,他可以用畫筆為自己創(chuàng)造無盡的財富,也可以通過畫筆借大官的手為自己贏得至高的地位和權力,但馬良卻始終選擇幫助窮人,在這種善與惡、美與丑的抉擇中體現(xiàn)的是馬良金燦燦的心。也正是這份善良,才讓馬良在與惡的抗爭中獲得果敢的力量與非凡的勇氣。
子曰:繪事后素。這句話說的是繪畫要“先勾線,再施以五彩”,先擁有素凈的底稿,才能繪制炫目多姿的畫卷,推而論之,個人的成長亦如是:一個人要有純凈的精神底色,才能有更健全的人格、更健康的成長和發(fā)展。我們衡量一部作品好壞的關鍵正是看這部作品能給孩子們打上怎樣的精神底色。而這背后站立的一定是用溫暖和愛心沉淀一生的教育者。一個個教育者“馬良們”,把傳統(tǒng)文化、民間故事緊密結合,熔鑄了民族精神,傳遞了民族自信。
愿我們和兒童在閱讀的課堂里一起成長,讓課堂產生思想,讓心里住上價值觀的小精靈。繪事后素,在課堂上的價值引領中,我們孜孜以求的教育之“道”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