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建構主義是適用于網(wǎng)絡時代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理論之一。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面對信息超載與知識碎片化兩大挑戰(zhàn),教師需要采取全新的策略和技術手段,借助新建構主義理論來加以整合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本文將根據(jù)新建構主義理論及相關信息化課堂教學方法,以視聽說教程第四冊第四單元Jobs and Occupations教學為例,從教學內容的重構,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效果反饋等三個方面對信息化課堂教學進行討論,以此來探究新建構主義理念下課堂教學中信息化教學活動設計的有效性及邏輯性。
【關鍵詞】新建構主義;知識結構;信息化教學模式;主體參與;多重互動
【作者簡介】肖琳(1981.07-),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武昌首義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學及二語習得。
【基金項目】本論文依托2017年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新建構主義視角下的移動交互式學習模式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7GB48)資助。
一、新建構主義理論
對于網(wǎng)絡時代學習面臨的兩大挑戰(zhàn)-信息超載與知識碎片化,中山大學王竹立教授于2012年提出了相應對策,并基于聯(lián)通主義及經典建構主義理論對模式識別和知識創(chuàng)新進行了研究,提出網(wǎng)絡時代人類的主要職責是對知識進行加工,處理,集成,重構,以實現(xiàn)知識的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思想主張,提煉出網(wǎng)絡時代下的新建構主義理論。關于其知識體系分類的思想包括以下兩點:
1.新建構主義主張“學習就是建構,建構蘊含創(chuàng)新”,認為在網(wǎng)絡時代學習,應用和創(chuàng)新可以三步并作一步,創(chuàng)新是學習的最高也是最終目標。該理論對個人知識進行了深入的考查,提出了知識的三級結構假說,即知識可分為一級結構(感性認識),二級結構(理性認識)和三級結構(聯(lián)想),三者構成了人類完整的個人知識體系,知識的三級結構互相緊密相連,不可或缺。
2.在知識的三級結構假說中,該理論進一步提出了知識“嫁接”理論,即將前人的知識(屬于理性知識,間接知識),“嫁接”到后人(學習者)頭腦中的知識二級結構中去。該理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只是把前任的知識“嫁接”到學習者的頭腦中,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會“自嫁接”,在網(wǎng)絡時代,讓學生學會“自嫁接”尤其重要。
二、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及活動設計原則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 信息化手段與教育教學逐漸融合。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已從單一的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發(fā)展,更加重視學生對教學的參與。在眾多教學模式中,信息化教學顛覆傳統(tǒng),能增加知識的感官體驗,易于實現(xiàn)課堂整合,并使教學效果評價面向過程。
基于新建構主義理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當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建構語言環(huán)境。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活動的可運用性,可操作性,可協(xié)助性;對于學生而言更關注的是活動的參與性,探究性,創(chuàng)新性;當然活動的內容(是否與學生相關并真實有效),目標(是否能達到技能訓練的目標),也需要重點體現(xiàn)。
三、信息化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初探
根據(jù)以上相關原理和方法,筆者以視聽說教程第四冊第四單元Jobs and Occupations的教學為例從教學內容的重構,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效果反饋等三個方面對信息化課堂教學進行討論,以此來探究課堂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性及新建構主義理念下教學活動設計的邏輯性。
1.教學內容的重構。視聽說教程第四冊第四單元Jobs and Occupations課本內容及學習材料是按照話題來分類,如:Part 1 What’s the job; Part 2 Job Interview; Part 3 The right Job; Part 4 An Unusual Job; Part 5 I Love My Job. 這些子話題的排列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困擾。
因此要設計好課堂教學活動應分三個步驟進行:首先了解學情,明確教學重點及難點;其次根據(jù)教學目標及學情對課本內容進行重組,通過信息化手段發(fā)布補充資源,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因此筆者將課本內容進行重構如下:Part 1 Vocabulary about Jobs; Part 2 Job Qualities; Part 3 Recommendation of the right job; Part 4 Writing an Application Letter; Part 5 Writing a resume; Part 6 Job Interview; Part 7 Role-play。其中在Part 1及Part 2筆者整理了課本知識點同時也在教學平臺上補充了拓展詞匯練習,這個部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Part 3是情景設計部分,用于鞏固詞匯及應用所學的語言技能;Part 4 是對于前三個部分的總結及補充;Part 5則是本單元的重難點,活動的設計更加細化,更注重語言的產出;Part 6及Part 7是結合真實求職情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在求職過程中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及重要性。
2.教學活動設計。根據(jù)新建構主義理論,筆者將本單元的內容進行劃分更有利于設計教學活動,Part1及Part2部分內容屬于感性知識,而Part3,Part4及Part5屬于理性知識,除了簡單了解外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應用, Part6及Part7則是聯(lián)想部分,建立兩種知識結構之上,在真實場景中進行實踐的部分。根據(jù)以上的分類,四節(jié)的課堂教學活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新舊知識關聯(lián)及拓展。
該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的是詞匯的鞏固和復現(xiàn),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進行下一階段的教學。
(2)情景設計及語言應用。
該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的是語言的理解和運用,通過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的記錄及反饋,讓學生按照詞匯-語句-段落-篇章的歸納過程進行練習并應用語言技能。
(3)場景實踐訓練。
該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模擬真實面試場景,將所學習的語言表達有目的運用到環(huán)境中,即體現(xiàn)了知識聯(lián)想過程,也為思維創(chuàng)新提供了實現(xiàn)的機會。
3.教學效果反饋。根據(jù)以上的教學活動設計,筆者在新媒體1601和市營1601班級進行了課堂實踐。通過學生總結及教學平臺各項活動的數(shù)據(jù)反饋,總體教學效果較好,各項活動參與度達到90%。在聽力及口語訓練中,有85%的學生能按時完成任務并提交,其中評分為良好的學生超過三分之二。分析原因如下:(1)活動設計具有良好的邏輯性及相關性,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2)活動的內容提供了更實際的知識及技能,符合該階段學生的需求,有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效準確的表達和溝通;(3)信息化教學手段例如頭腦風暴,討論答疑,小組任務,課堂搶答等等使課堂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及時反饋可以讓教師更全面了解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情況及學生學習的難點。(4)在活動評價環(huán)節(jié),可以多重選擇如教師評分,同伴評分或者助教評分,或設置比例綜合評分等方式使結果更加真實有效。
四、反思及總結
通過對信息化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初探及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1.信息化教育技術可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新思維;2.有邏輯性及相關性的教學活動設計,可以增加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專注力的投入;3.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可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4.借助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可以更加合理及全面地評價學生學習成效。5.選擇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教學案例,設計實際可運用的語言環(huán)境,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6.按照由易到難的階梯來逐步設置一些有難度、需要深入討論的作業(yè),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深度。此外,由于本活動設計只實施了部分班級,針對一些學生人數(shù)較多大、水平參差不齊的班級應重新審視教學目標,設定合理和全面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用武之地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竹立.新建構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創(chuàng)新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理論前沿,2012(10).
[2]崔艷杰,杜愛燕.大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6(10).
[3]黃笑然.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設計[J].校園英語·下旬,2015 (04).
[4]霍亞麗.信息技術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D].南京大學,2016.
[5]李麗君.信息技術工具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6]王可.小組教學:大學教學組織形式的發(fā)展[D].湖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