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
摘要: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師應從哲學層面了解時空觀念的內涵,從歷史學科層面厘清時空觀念的發(fā)展脈絡。教師教學的場域感欠缺、學生歷史空間概念較弱等問題阻礙著初中生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形成。教學中要開發(fā)微課程豐富歷史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形成歷史線索,利用歷史地圖建構時空,逐步培育初中生時空觀念。
關鍵詞:初中生時空觀念統編教材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體現歷史學科特質的關鍵。把握歷史發(fā)展的時序,理解在相對獨立的空間中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對學生堅定唯物史觀,利用史料進行解釋,培養(yǎng)國家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從歷史教學現狀看,初中生的時空觀念培育中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嘗試探索應對策略,本文試做分享。
一、對時空觀念的認知
(一)哲學層面對時空觀念的解讀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天圓地方”等觀點,是我們的古人對時空觀念的樸素認識。以星象圖為表征的古代計時法的出現,表明古人已經開始探討時間的規(guī)律。中國古代哲學也是以時空為研究對象,并形成了時空以運動為承載形式的觀點。
柏拉圖的“絕對空間宇宙觀”認為,人類生存在一個無限大的容器內,容器是穩(wěn)定的、永恒的、靜止的;德謨克利特認為,空間是物質運動的條件;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指出,物體是運動的,空間是物體運動賴以存在的形式;康德認為,“空間和時間,他們是純粹數學的一切知識和判斷的基礎”。上述時空觀念強調了先在性,對實踐的作用闡述較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突破了這一局限,將實踐貫穿于時空觀念,認為時空是物質存在的形式,也是人類實踐的基本形式。馬克思明確地指出,“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空間”。馬克思的時空觀包含自然時空和社會時空兩層含義。自然時空反映自然界事物本身的相互作用關系,社會時空反映人的實踐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人的實踐活動和歷史之間的關系;自然時空是社會時空的基礎和前提,社會時空是在實踐基礎上對自然時空的發(fā)展。歷史學家古列維奇說:“時間和空間不僅僅是客觀存在,它們也由人們在主觀上體驗到、認識到;而且,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社會,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在同一社會的不同階層;甚至在不同的個人中間,對這兩個范疇都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p>
(二)歷史學科層面對時空觀念的界定
就歷史學科來說,每一個歷史時間點所關聯的歷史內容以及該內容在特定歷史發(fā)展階段有怎樣的地位、發(fā)揮什么樣的效果,是歷史的時間性;而任何社會形態(tài)、任何歷史事件處于一定的地理位置或者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是歷史的空間性。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徐藍認為,當我們在學習、考察、研究某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時,一定要把它放到一定的歷史時空環(huán)境中進行具體的、動態(tài)的分析和把握,脫離了特定時空,就難以理解任何歷史現象,也難以理解和認識歷史對我們今天乃至未來的影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到:“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并能夠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边@是對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描述。
基于上述論述,筆者認為,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是歷史時序性和空間性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就是讓學生回到歷史現場看問題。無論是對中國遺址文化的點狀分析,還是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大變革的系統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時空中對社會發(fā)展秩序的重新思考。
二、初中生時空觀念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歷史教學場域感欠缺
1.側重知識講解,忽視歷史場景。
歷史包含對過去事件的現代認知。教師如果不能利用多種教學方式重建歷史場景,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剖析、重現或推演,教學時就容易陷入知識講解的怪圈,致使學生對學習歷史的印象就是死記硬背。以統編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為例,第1課的主要內容“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鴉片戰(zhàn)爭是如何爆發(fā)的?英國政府為何迫使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要建立在對國內和國際局勢理解的基礎之上。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幫助學生聯系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也要幫助學生對英國的工業(yè)革命有所認知,進而才能深刻理解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以及英國迫切需要打開中國市場的原因。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只讓學生記住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而忽視引導學生思考英國為什么要這樣做。
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地區(qū)中考歷史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為了提高學生應試的準確率,每次考試前,教師都會編制壓縮版的歷史知識。這樣整理后的知識是條塊式、問題化的,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歷史線索。
2.機械使用教材,整合意識不強。
統編初中歷史教材以時序為基本框架,展現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歷程,在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中,呈現具體、生動的史實,使學生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的演變。以統編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為例,第20課《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主要講述國民黨的抗戰(zhàn)史實,包括臺兒莊戰(zhàn)役、保衛(wèi)大武漢、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等內容;第21課《敵后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主要講述共產黨的抗戰(zhàn)史實,包括平型關大捷、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fā)展、百團大戰(zhàn)等內容。兩課內容均涉及抗日戰(zhàn)爭防御、相持兩個階段的史實。很多教師會按照教材順序從正面戰(zhàn)場與敵后戰(zhàn)場兩個方面展開教學。這種專題化的處理能夠突出兩個戰(zhàn)場的形成和地位的變化以及各自對抗日戰(zhàn)爭進程和結局的深遠影響。但這樣的教學往往導致學生“窺一斑而不能見全豹”。如果能以編年史的形式呈現國共合作抗戰(zhàn)的史實,更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抗日戰(zhàn)爭是國共雙方協同配合下的抗戰(zhàn),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zhàn)中如何發(fā)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學生方面:歷史空間概念較弱
歷史學科是人文學科,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以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但在現有的應試模式下,重知識的行為影響著學生歷史空間概念的學習。很多學生誤認為初中歷史學習只需要掌握人物、時間、地點,對單一史實的事件模糊記憶多于具體記憶。學生往往能從客觀題目中選出正確的概念選項,卻不能具體描述涉及的史實,更談不上關聯不同領域的發(fā)展。歷史時間的模糊記憶,導致學生的歷史空間概念更加模糊。
三、初中生時空觀念培育的應對策略
在現有的條件下,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借助多種工具,讓學生“回到歷史現場”看問題。
(一)開發(fā)微課程,感知歷史場域
初中生的感性認識多于理性認識,他們不喜歡說教,喜歡“在事件現場”。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在現場就是回到歷史的時空中。歷史學習中的現場感更有利于學生體悟歷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這一學習方式成為可能。如統編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學生學習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后,知道了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始,但對改革先從農村開始難以理解,教師要充分利用影視資源,篩選安徽開始探索包產到戶的資料、鳳陽18戶農民分地的視頻、國內對包產到戶的爭論等,開發(fā)微課程,讓學生理解在歷史的時空中,只有改革才能發(fā)展,只有改革才能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這不僅有利于解讀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感,促其整體感知歷史。
(二)巧用思維導圖,訓練時空意識
思維導圖不同于概念圖,它利用人腦的分析、整合、思維功能,把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整體化。歷史學習中,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工具,突破教材的限制,利用手繪或者機繪,幫助學生跨時空理解知識。以中國古代史的學習為例,經濟重心南移是該階段學習的重點之一。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持續(xù)時間長,原因復雜,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以將經濟重心作為思維導圖的核心軸,將三國、隋唐、兩宋作為三個分支,分別圍繞經濟發(fā)展的表現、原因、成果進行描述。這樣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一目了然,對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時空觀念有著積極作用。
(三)發(fā)揮歷史地圖的功用,注重史地結合
為了幫助學習理解史實,歷史教材中配了很多地圖,教師要用好這些資源,盡可能地發(fā)揮地圖的功用?!稓v史填充圖冊》也是對教材的有效補充。它以地圖的形式把抽象的平面文字轉化為二維的圖示,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形成對史實的立體理解。如統編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4課《工業(yè)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重點講述了隨著政權的鞏固、國民經濟的好轉,國家在經濟、政治層面的建設。在教材第20頁,有一幅《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yè)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教師在講授新課時,可以先讓學生完成《歷史填充圖冊》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yè)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形成對“一五”計劃成就的最初認知。然后,設問“一五”計劃的重點區(qū)域在哪里?為什么在東北?由此,讓學生將史實與空間進行對接,進而理解新中國初期為什么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初中是歷史學習的起步階段,是學生時空觀念培育的關鍵一環(huán),教師要以教學的時空觀去帶動學生學習的時空觀,讓學生在歷史豐厚的血肉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參考文獻:
[1] 韓金峪.基于儒家時空觀的傳統魯地聚落營造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2] 〔德〕伊曼努爾·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藍公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3] 陳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4] 韓寶華.時空觀的嬗變及其當代意義[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9.
[5] 田源.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時空意識培養(yǎng)[D].錦州:渤海大學,2016.
[6]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中華書局,2009.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