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應邀上一堂公開課,內容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上課前,我躊躇了一番:面對這首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比較熟悉的詞,如何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我選擇了比較閱讀這一方法。
比較閱讀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p>
師:蘇軾這首詞的前兩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其實這兩句是化用李白《把酒問月》一詩中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兩組詩詞有什么類似的地方?
生:都突出了月亮和青天。
師:在這首詞中,蘇軾也許身處一個小小的院落,但他以“明月”“青天”相映照,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生:廣闊的世界。
師:在如此廣闊的世界中,個人會顯得如何?
生:渺小。
師:蘇軾與李白的詩詞區(qū)別在哪里?
生:氣勢上有差異,蘇軾的詩詞明顯更加豪邁奔放。
比較閱讀二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照無眠”是什么意思?
生:月光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師:幾年之后,蘇軾在黃州承天寺同樣“無眠”。他同樣描寫了庭中的明月,如何寫的?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p>
師:我們比較一下,這兩處月光有什么不同?
生:《記承天寺夜游》中的月光顯得很幽靜,而《水調歌頭》中“轉朱閣,低綺戶”,顯得月光像在來回走動一樣。
師:《水調歌頭》中的月光真的與《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完全不一樣嗎?《記承天寺夜游》最后三句是什么?
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師:并非每夜有月,也不是每處都有竹柏,月與竹柏在哪里?
生:在蘇軾的心中。
師:對,只要心中有這樣的明月相伴,就能讓內心回歸平靜。蘇軾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為何還能做到“千里共嬋娟”?
生:心中有明月相伴,即使相隔千里,同樣可以共享明月。
師:此時,蘇軾的內心還特別糾結嗎?
生:我想已經逐漸變得平靜了。
比較閱讀三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p>
師:這三組詩詞,寫于不同時期,都是描寫月光,說說共同之處?
生:平靜、美麗。
師:說得好。不過,蘇軾在寫這三組詩詞時,都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他為何始終能看到平靜、美麗的月光,背后隱藏了什么樣的心境?
生:樂觀。
師:對,正是有了這種心境,讓他可以平靜地面對一切艱難。 徐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