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 趙清芳 李保誠
摘要“愛國利民、因時應事、整齊嚴肅、德達材實”的石室精神是文翁石室綿延千年的原因所在。文翁石室以“愛國利民”為立校之本,通過成人儀式、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社會志愿活動、紅色之旅等塑造學生的精神底色;以文化傳承為發(fā)展之根,通過凝練校訓、梳理辦學傳統(tǒng)、開展特色學校活動,實現(xiàn)千年文脈傳承;以因時應事為創(chuàng)新之魂,放眼世界、面向未來,不斷引領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
關鍵詞千年學府;文翁石室;石室精神;愛國利民;因時應事;教育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9)12-0013-04
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歷來被譽為秦漢時期蜀地最了不起的兩件大事。兩千多年過去了,李冰開鑿的都江堰不廢不變,文翁創(chuàng)辦的石室精舍仍辦學不止。兩千多年來,縱然時局艱難、社會動蕩、時移世易,文翁石室始終廟堂不遷,初衷不改,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時至今日,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依然書聲瑯瑯,弦歌不絕,締造了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如果說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傳承數(shù)千年不曾中斷的文明,那么,文翁石室就是這文明傳承中一支不曾熄滅的香火。追溯文翁石室的教育足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代代相傳的石室人和他們背后的石室精神,正是“蜀學冠天下”的基因密碼,正是文翁石室得以綿延千年的原因所在。
在石室中學的教學樓上,由石室校友、著名書法家何應輝先生題寫的十六字校訓“愛國利民、因時應事、整齊嚴肅、德達材實”,格外引人注目。“愛國利民”是石室中學十六字校訓中的前四個字,也是校訓中最早提出的四個字。早在清朝順治年間,文翁石室就在辦學條規(guī)里明確提出:“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跡,務須相互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睙o論是當時的“利國愛民”,還是后來的“愛國利民”,其源頭都可追溯至文翁興學的初衷。
公元前141年,西漢景帝末年,時任蜀郡太守文黨“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便“欲誘進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有了中國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為地方選拔人才、培養(yǎng)人才,這既是文翁辦學的初衷,也成為文翁石室綿亙古今的立校之本。而漢武帝詔令天下仿效文翁興辦官學,則將教育興國、為國育才的辦學初衷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至近現(xiàn)代,在特殊的時代洪流之中,石室?guī)熒歉邠P愛國之忱和復興民族之志,精研科學知識,踵步時代潮流,讓“愛國利民”的石室流風潤澤一代代石室學子:戊戌六君子中的劉光第、楊銳,四川保路運動的領導者張瀾、蒲殿俊、羅綸,少年中國學會創(chuàng)始人王光祈,紅巖烈士胡其恩、韓子重,等等。
時至今日,當代石室人依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踐行著“愛國利民”的校訓精神。比如:每年5月舉行十八歲成人儀式,學校師長為學生贈送憲法,法官宣讀憲法,學生手持憲法莊嚴宣誓;每年12月開展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舉行升旗儀式為死難者默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參觀烈士紀念館,開展全校師生簽名祈愿活動;每年學校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深入社區(qū)、街道、養(yǎng)老院、貧困山區(qū)進行各項志愿服務;每年定期開展紅色之旅活動,在重慶、遵義、延安等地,留下石室?guī)熒淖阚E;等等。
正是堅守這樣的立校之本,石室學子在新的時代書寫了“愛國利民”的新篇章,他們中有制導系統(tǒng)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中國清潔生產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寧,嫦娥三號、天宮二號航天器總調度戴堃,等等。
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石室中學有一個獨特的呼號儀式,主持人帶領全體師生舉起右拳齊聲高呼校友郭沫若先生的題詞:“愛祖國,愛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學習;求真理,求技藝,愿增進文翁石室之光榮?!边@一題詞是郭沫若1957年回成都時專門為母校題寫的。在這一道獨特的呼號風景中,“愛國利民”成為全體石室人代代相傳的共同追求和精神高標。
1. 凝練校訓,賡續(xù)教育理念
繼清朝順治年間在辦學條規(guī)中提出“利國愛民”的辦學目的后,1922年,時任石室學堂總理劉咸滎在《為三十班畢業(yè)同學錄題詞》中,提出了“應事因時”四個字,告誡學生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隨時改進,不能故步自封。1927年,時任校長文藻青在《成都聯(lián)合縣立中學第四十班畢業(yè)同學錄序》中,提出了“德達材實”的辦學主張,明確石室要培養(yǎng)德達材實、立志宏遠、思濟時艱的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1934年,時任校長劉剛甫在《告學生書》中進一步以“整齊嚴肅”四字為校訓,要求學生“嚴肅身心,接受校規(guī)”。
在經(jīng)歷了多年的辦學實踐后,石室人最終形成了“愛國利民、因時應事、整齊嚴肅、德達材實”的校訓,并沿用至今。石室中學知名校友、教育專家查有梁先生認為,這16個字既是文翁石室的校訓精神,也是經(jīng)久不衰的教育理念。如果沒有這樣的核心理念的指引,就不可能辦出延續(xù)兩千多年的高品質名校。
2. 總結經(jīng)驗,積淀辦學傳統(tǒng)
除了十六字校訓,石室中學“傳統(tǒng)·基礎·創(chuàng)造”的六字辦學思想也別有特色。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石室中學就結合自身兩千多年的辦學實踐,提煉出了“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打好素質基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的辦學思想,并將之濃縮為“傳統(tǒng)·基礎·創(chuàng)造”六個字。這三個詞語之間沒有使用傳統(tǒng)的頓號而是以圓點表示,寓意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并列相加,而是互為一體、相互融通、缺一不可的整體關系。
不僅如此,石室人還將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歸納,凝練出了“高嚴精活優(yōu)”的優(yōu)良教風,即師資高、學風嚴、教學精、思維活、品質優(yōu)。而這五個字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文翁的“誘進化之”和“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jīng)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這其中蘊含的循循善誘、實踐育才、因材施教等教學經(jīng)驗,至今仍有其蓬勃的生命力。至上世紀初,校長張錚提出了“從高立法,從嚴執(zhí)行”的教學要求。之后,劉剛甫校長在《告學生書》中提出,“各生仍應淬厲精神,嚴遵規(guī)定,毋稍逾越,俾養(yǎng)就剛健質樸之風,而造成中流砥柱之人材,庶不僅學科占全川之上乘,即校規(guī)亦當為全川之表率?!弊源耍皬母摺薄皬膰馈本统蔀槭业慕虒W傳統(tǒng)。與時間一起走到今天、打上獨特烙印的,還有石室中學的校歌、校旗、?;盏?。這些與時代同行、與歷史共生的石室標志,在一代又一代石室人的手里不斷積累沉淀,最終成為石室人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色。
3. 特色活動,傳承千年文脈
石室人清醒地知道,比挖掘歷史更重要的是傳承歷史,比梳理文化更重要的是傳承文化。如何讓歷史與文化在時代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如何將石室千年文脈代代傳承,是每一代石室人必須直面的問題。
于是,在石室的校園里,有了這樣一些只有石室人才可能開展的活動:
新教師的入職第一課在“文翁講堂”進行,他們在這里參觀校史陳列館,了解石室文脈,致敬石室先賢;
教師自編自導自演石室校史劇,將兩千年長河中與文翁石室有關的人、事、物搬上舞臺,再現(xiàn)文翁石室感人肺腑的教育事跡和波瀾壯闊的教育史詩;
學生自發(fā)成立文翁戲社,讓文翁從日常編排的課本劇、歷史劇、舞臺劇中,走出學校,走出歷史;
開設學校文化課程,在學生中全面開展“識石室人”“知石室事”“品石室文”“尋石室景”“承石室魂”的校本課程;
石室教師、學生、校友共同參與“口述歷史”訪談工作,通過采訪退休教師和石室校友,在“留史資政”的同時,讓石室學子在知曉歷史中走向未來;
參加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節(jié)目,向全世界的觀眾講述“石室十三經(jīng)”背后的教育傳奇,共同守護文翁石室最早的校本教材“蜀石經(jīng)殘片”;
在成都博物館舉行“天府文脈”展,由石室學子擔任講解員,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講述文翁化蜀的石室故事和傳承千年的石室文化;
以編輯出版的《文翁石室詩詞選》為載體,深入持久地開展石室詩文品讀活動,如詩歌朗誦、詩詞鑒賞、楹聯(lián)賞析等;
編輯出版《文翁石室古代文獻資料匯編》《石室畫卷》等校本讀物,讓塵封的歷史成為當今鮮活的素材;
讓石室校園成為石室文化最獨特的載體,石室沿革、錦水文風、沫若古園、翰墨石室、石室石徑、清朝條規(guī),每一處風景都是一段歷史,每一段歷史都在講述石室的文化;
每年定期舉行“文翁杯”課堂教學大賽,將石室“高嚴精活優(yōu)”的優(yōu)良教風與新時代的課堂教學相融合;
……
在石室的課堂上,學生們總能不經(jīng)意地與校友相逢,與歷史相遇。這里有陳壽的《三國志》、李密的《陳情表》,有清初四川巡撫佟鳳彩重修四川府學時與反對派進行的“先富后教”還是“先教后富”的辯論,有錦江書院院長彭端淑的《為學》,還有郭沫若、何其芳的新詩,讓學生備感親切。不僅如此,校園之外的課堂也充滿了濃濃的石室味:在郭沫若紀念館中了解老校友在文學藝術、歷史考古、思想文化、科學教育、社會活動等領域的卓越成就,在校友李一氓的故居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在賀麟故居向被譽為現(xiàn)代新儒學八大家之一的校友賀麟致敬,在成都人民公園保路運動紀念館尋訪保路運動領袖—校友蒲殿俊、羅綸的身影,在都江堰拜謁“李冰治水”“文翁化蜀”兩張名片……
文翁石室兩千余年不曾斷流,究其原因則在于石室文化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無論風云如何變幻,無論世事如何沉浮,文翁石室始終以一種文化傳承的姿態(tài)面對時代更替,面對世界潮流。因為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辦學歷史最悠久、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學校,石室人擁有最堅定的文化自信,他們相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為“教育活化石”的千年名校,文翁石室綿延千年的歷史文化,滋養(yǎng)了石室這棵參天大樹,也讓這枚“教育標本”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從文翁創(chuàng)立石室精舍,并將優(yōu)秀人才派往京城長安深造,到“石室十三經(jīng)”自孟蜀廣政七年始刻、迄宋徽宗宣和五年歷時187年竣工,文翁石室從創(chuàng)始之初就帶有因時應事的創(chuàng)新之魂,始終與時俱進,勇立時代潮頭。
1. 困境新生,轉型新式學校
清末民初,西方思潮不斷涌入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思想。面對國力衰弱、民不聊生的殘酷現(xiàn)實,以及來自保守落后思想的重重壓力,石室人深知,唯有打破方能走出困境,唯有創(chuàng)新方能獲得新生。1902年,當時名為錦江書院的石室中學,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成為最早開辦新學的學校之一。
民國時期的張錚校長毅然決然地學習發(fā)達國家的教學體制和課程,率先聘請外籍教師,率先開設礦物、物理、解析幾何、英文讀本、微積分、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法語等課程,率先實行代數(shù)、物理、化學、外國歷史、外國地理等學科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等。一系列改革創(chuàng)新的舉措,開啟了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大幕,也奠定了文翁石室現(xiàn)代教育理念與辦學思想的基礎。
從兩千多年前西漢景帝末年,至百年前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的中華民國時期,文翁石室始終以“因時應事”的創(chuàng)新精神,走在時代發(fā)展的最前沿。正是這一可貴的與時俱進精神,才讓文翁石室的偉業(yè)光耀至今。
2. 放眼世界,著意國際交流
1979年,石室中學成為四川省第一批對外開放學校,之后相繼成為四川省第一所在海外設立孔子課堂的中學、成都市首批“華文基地學?!薄F鋵?,石室中學國際交流的步伐,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即已開始。當時,學校將所藏《道藏經(jīng)》共計1120卷,贈予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英方則回贈《大英百科全書》(1940年版)一部共27冊以示感謝。以此為契機,石室中學與對方持續(xù)進行了圖書、教學儀器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這一放眼世界、走出國門的舉措,讓石室人很早就具有了國際視野與世界胸懷。而今,石室中學更是與世界多個國家建立了教育交流與合作關系,將石室文化和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國。而遍及世界的優(yōu)秀石室學子,則以自身的成就,向世界展示著最古老中學的辦學奇跡。
3. 面向未來,領航教育創(chuàng)新
1995年,石室中學啟動了課題“高層次人才基礎素質培養(yǎng)對策研究”,提出了“專才、英才、通才”的“三才”培養(yǎng)目標。在十多年的研究實踐后,石室中學在“三才”培養(yǎng)的基礎上開始了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2010年,學校立足長遠,將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任務,構建并完善了STEAM教育課程體系,建成了基于STEAM理念的“三院兩館兩中心一空間”。不僅如此,學校兩次舉辦“院士學生面對面”活動,七位院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三次舉辦“石室論劍”高端學術論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校長與石室?guī)熒苍挕按髮W與中學如何銜接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核心素養(yǎng)”。成都市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早期培養(yǎng)基地學校、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學校、“中國STEM教育2029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領航學校等閃光的招牌,更是石室人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最好佐證。
2009年4月,成都石室中學教育集團正式成立。如今,集團的15所學校、16個辦學點,橫跨成都三個圈層,覆蓋全市近四萬名城鄉(xiāng)學生。2015年,石室祥云網(wǎng)校覆蓋全川,石室課堂同步傳播到廣袤的藏區(qū)和偏遠的山區(qū)。2019年,作為“四川云教”遠程教育平臺的優(yōu)質直播課堂之一,石室祥云網(wǎng)校構建起有15個應用服務的聯(lián)盟,持續(xù)為幾十所遠端學校提供課程、資源和教師培訓等服務。千年石室打破圍墻、走出校園的創(chuàng)新之舉,既是精準扶貧的教育之戰(zhàn),也是石室人與時俱進的進取之戰(zhàn)。
2019年,面臨嶄新的時代,石室人站在文翁興學2160周年這一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節(jié)點上,以與時代俱進的姿態(tài),提出了“追求品質卓越,實現(xiàn)高位引領,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世界領航中學”的新的奮斗目標。
“于彼石室,蜀學輝光。文翁而后,氣象其昌?!弊哌^2160年的文翁石室,其蜀學輝光至今閃耀,其文翁氣象至今生輝。在這些輝光和氣象的背后,永遠讓千年石室葆有生機和活力的,是“愛國利民、因時應事、整齊嚴肅、德達材實”的石室精神,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是永遠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姿態(tài)。
(編輯?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