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wèi)民
摘要: 習近平運用中國古詩文,是以美好的形式和情懷闡釋民族理想、時代潮流和人民需求,可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借鑒。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中,適當運用中國古詩文,堅守文化自信,整體探尋中國文明、革命與現(xiàn)代化之道,可將大學生的思考引入更深廣的領域中;加強中國古詩文運用,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利于向高校學子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其傳播中國好聲音;合理運用中國優(yōu)秀古詩文,可促進大學生明確其理想、信念,提升其智商和情商,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結合。
關鍵詞: 古詩文;涵養(yǎng);《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 G 64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895X(2019)01-0073-0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1.013
Enlightenment of Xi Jinpings Good Training in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he Case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YANG Weimin
(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citataion and attention to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is instructive to the teaching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In the classroom,using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adhering to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inking about the wa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revolution and modernization as a whole,can deepen the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In the new era,strengthening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is good for students to know about Chinese stories and to spread Chinese good voices.Reasonable knowledge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can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raditional ideals and beliefs,improving their IQ and EQ effectively,combining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good training;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眾所周知,習近平總書記愛好閱讀學習習近平說:“現(xiàn)在,我經(jīng)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fā),讓人滋養(yǎng)浩然之氣?!薄皩W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薄拔覑酆猛Χ?,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币娏暯剑骸读暯秸勚螄碚罚馕某霭嫔?014年版,第102、410頁。其中,所談浩然之氣,正是孟子等中國先賢所特別強調并長期發(fā)揚光大的寶貴品質;所談史、詩、倫理等知識形態(tài),在中國古詩文傳統(tǒng)中則緊密聯(lián)系為一體。對習近平閱讀的研究,可參看司新麗:《習近平閱讀思想論略》,《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年第5期。,其學問淵博,常引名言警句,幾至信手拈來,尤其是中國古詩文涵養(yǎng)之深厚此處所談的中國古詩文,主要指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也包括具有古代詩歌和文言文風格的近現(xiàn)代人作品。在5000年文明傳承和發(fā)展的基礎上,中國古詩文的歷史文化內涵悠久而豐富,為國人喜愛和傳承。,令人擊節(jié)。在日常發(fā)言和書面報告中,他經(jīng)常自覺運用中國古詩文,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其或巧妙化用,或引申闡發(fā),值得國人學習在大眾普及方面,以下著作比較突出。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年版;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二輯,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年版;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講故事》,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年版;陳錫喜主編:《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此對于高校的思政課,尤其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亦頗有啟示有學者曾做過相關研究,但主要論及古詩文學習的文學專業(yè)分析。見孫玉冰:《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看總書記對古詩文的運用及思考》,《攀登》2016年第1期。。
一、習近平運用古詩文經(jīng)驗有益于高校思政課教學
這里主要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為例,分析習近平總書記運用中國優(yōu)秀古詩文的特色作者還分析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限于篇幅,此處省卻。其他相關書籍亦可作為分析對象,如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學習出版社2016年版;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具體內容見表1)??傮w可以看出,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在樹立理想信念、培養(yǎng)愛國情懷、提升為民服務意識、關注世界大勢、重視人才和謀略、推進反腐、加強自信、不忘為學為善、增進實干諸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和判斷。他對中國古詩文的熱愛和重視,實際上就是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與革命文化、現(xiàn)代化精神相融合,以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和能力??梢哉f,習近平總書記運用中國古詩文,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和人民性特征。同時,也可以看出,中國優(yōu)秀古詩文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和智慧,如源頭活水,可以不斷滋養(yǎng)當代領導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思維和文化創(chuàng)新。在政治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以中國古詩文為有效載體,打通大中小學校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維護和建設中華文化源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高?!吨袊F(xiàn)代史綱要》課程,主要是要認識1840年以來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在揭示中國思想文化和政治運行的雙向互動過程方面,該門課程具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原因之一就是其內容會涉及大量的中國古詩文。由此,結合中國的思想文化傳承、大學教學創(chuàng)新、學科發(fā)展進程、大眾文化訴求等現(xiàn)狀,進一步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運用中國優(yōu)秀古詩文的特點,將他對中國古詩文的重視落到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實處,筆者以為非??尚?。
二、引用中國古詩文,自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之道
習近平古詩文涵養(yǎng),反映了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自覺和自信,可以看出其思想的民族性特征,因此其在引用古詩文的時候,放眼于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旁征博引,雍容爾雅。從時間上來看,由春秋戰(zhàn)國乃至更早,到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現(xiàn)代,他皆有博采;從類型上來看,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文人小品、領袖言語,他都有涉獵。在驚嘆習近平總書記的精力充沛、熱愛學習、用心思考、大膽創(chuàng)造等優(yōu)秀素質的同時,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博大精深,任何人在它面前所能展示的只能是滄海一粟。由此,我們會更加熱愛和捍衛(wèi)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總之,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中國古詩文,不僅在語言和思想上走進了中國人民的心靈深處,而且也容易在形式和內容上縮小與世界人民的精神距離。這種文化實踐,正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追求,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美好需求,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以載道。中國學術文史哲一家,早已成為傳統(tǒng),可謂源遠流長。周文、孔丘,堪為圣賢,構筑文史哲結合之基石,漢代司馬遷等后世才人發(fā)揚光大之,中經(jīng)唐宋韓愈、蘇軾等文學之士,承中華道統(tǒng)、光文史哲要義,再至清代章學誠等學術名家重新闡釋之,直到近世民國學術噴薄、思想利器鮮明,大家貫通古今,文史哲得以圓融。不難看出,因為文史哲相通,中華思想文化得以承繼,華夏大地人文修養(yǎng)遂至超拔。
如今,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對道的理解。道者,政治理想,愛國主義是其間最深沉、最根本、最永恒之內容[1]26。古人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當下關注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和社會、民眾和自我等要緊密結合,成了古今重視的議題。思政課教師把寶貴的歷史和人生經(jīng)驗、最新的學術和社會實踐成果傳遞給學生,這就構成了新傳道路徑。從習近平古詩文涵養(yǎng)中,可以仔細品味和學習他所論述的中國文明、革命與現(xiàn)代化之道,將大學生的思考引入更深廣的領域中。
注重社會之根本、人生之基本、歷史之本源,這是思政課教師的最大的優(yōu)勢。如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中,教師著力于改革、革命和開放的基本內涵和近現(xiàn)代呈現(xiàn),這是10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內容,就不能離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概貌和歷史源流的了解??鬃釉疲骸熬觿毡荆玖⒍郎??!盵2]本者,人文之道也?!吨袊F(xiàn)代史綱要》闡述了100多年來中國發(fā)展之道的現(xiàn)代轉型,而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則可明顯看出,中國古代之道由多元向集中的變化、由精英向民間的傳播。中國古今之道都揭示變革的真諦,關鍵要把握好精英和大眾結合的基本事實。
這里有傳統(tǒng)之道的近現(xiàn)代延續(xù)和垂范。講《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第一章,論及林則徐,不能不提及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言——在課堂教學中,不少同學可以脫口而出。此句用典,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子產(chǎn)的“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子產(chǎn)推行新政不利,卻勇往直前,可以殺身成仁、舍身取義,這一點不僅影響林則徐,還激勵無數(shù)后輩愛國求進。子產(chǎn)事跡及其言論和作文之道,為古人所重視。子產(chǎn)文風觀點鮮明,論證簡潔有力,引經(jīng)據(jù)典,頗為體恰,足可為范。其他如講《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中洋務運動之曾國藩的完人思想、蔣介石王陽明特色、保守派與維新派的論證等,利用中國古詩文,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了,道之解析更為連貫、深入。
這里有傳統(tǒng)之道的近現(xiàn)代轉型和創(chuàng)新。如在講《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時,可以想到著名思想家王陽明,貶官至貴州,創(chuàng)作《瘞旅文》。該篇名為喪葬之文,實為貶官文化之呈現(xiàn),作者的羈旅、游子情懷得到了鮮明而充分的表達。其間心情雖然不佳,低沉、落魄情緒可現(xiàn),但行為卻可贊嘆。從中,可以看到先哲性格中凡夫俗子和超凡脫俗兩方面的結合。有高中地方教材將王陽明和曾國藩的八股文選入進行學習,這無疑能有利于我們對清末八股改革和科舉廢除事件的進一步理解。此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其他,如引用學界已研究甚多的毛澤東詩詞,可以增進學生革命精神的張揚和思維視野的開闊。
三、選擇中國古詩文,向高校學子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古詩文涵養(yǎng),重在為繼承和發(fā)揚當代國家治理思想、推進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服務,具有新時代特征,因此其引用古詩文,常選擇那些剛健雄厚、發(fā)人深省、力透紙背的內容,同時擯棄那些低級庸俗、虛頭花腦、遮人耳目的文字。學用結合、知行合一,是習近平閱讀和學習的特色。當前,中國改革開放經(jīng)過四十年,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凝聚改革共識的難度加大。在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階段中,這一時期國際背景非常復雜,社會矛盾也會層出不窮。因此,提出時代之問、破解時代難題,迫在眉睫。解決問題的新理念和新舉措,是建立在民族性基礎上的時代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結合與交融應運而生??梢哉f,習近平引用中國古詩文,對于中國廣大知識分子等社會中堅力量尤其是致力于改革開放事業(yè)的仁人志士來說,勢必會在思想的深層次上引起共鳴。在實踐上,正如“一帶一路”倡議等事業(yè)的不斷推進,在激發(fā)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上,可以說“一切真實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這里,中國古詩文是為新時代服務的。加強中國古詩文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不是為了裝點環(huán)境,也不是為了趕時髦,更不是為了炫耀和賣弄學問,而是為了講好中國故事。每一處中國古詩文的背后,都有一出傳統(tǒng)的故事,包含著歷史經(jīng)驗和啟迪,文化記憶和反思。習近平引用中國古詩文,重在資治通鑒和啟蒙大眾。在思政課堂,適當應用古詩文,不僅是為了借鑒歷史,還是為了啟迪學生。
將中國古詩文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貫穿到每一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實踐中,串起一系列的歷史故事,傳播中國的美好聲音。此處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為例,將中國古詩文的融入主要分為逐章?lián)袢『头诸愗炌▋刹糠诌M行探索。
其一是逐章?lián)袢?。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可以選取毛澤東、周恩來、孫中山、林則徐、黃遵憲、魯迅等人的相關名言佳句,在課堂充分展示近代有識之士的家國憂憤、救民之志;在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可以參考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人的相關精彩詩文,其不同救國拯民主張和個人意志品質躍然紙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己之所好暢所欲言;在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中,可以例舉孫中山、章太炎、鄒容、秋瑾等人的相關豪言壯語,師生共同體會志士仁人憂國憂民之深情和力挽乾坤之豪情。
其二是分類貫通。以英雄人物的愛國情懷為例,從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再到秋瑾的“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如此貫通,主張經(jīng)世致用的開眼看世界者、為變法而流血的仁人志士、為革命而仗群才的先行者等形象不僅個性鮮明,而且富有時代特色,一軸生動的英雄畫卷由此在課堂徐徐展開。
四、品味中國古詩文,陶冶理想情操
習近平古詩文涵養(yǎng),立足于中國社會發(fā)展基礎的穩(wěn)固和中華文明生命力的蓬勃以及世界人民和平發(fā)展的美好愿望,其間的人民性特色非常突出,因此其運用的古詩文和中國民間語言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地區(qū)和民族的經(jīng)典語言等交相輝映。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中,為民思想作為根本,有許多古詩文作為支撐,引用古詩文達30余處,參考的經(jīng)史子集近30種,尤其是在第二卷中,古詩文分量更重。其中,“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知政失者在朝野”“民惟邦本”“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地之大,黎元為本”“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等等重視了中國社會發(fā)展基礎的穩(wěn)固;“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爸萋┱咴谟钕?,知政失者在草野”“落其實思其樹,飲其流懷其源”“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等等探索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不患寡而患不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民以食為天”“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等關注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關注中,中國古詩文和中國民間語言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地區(qū)和民族的經(jīng)典語言等有機相融?!安煌跣?,方得始終?!比嗣袷浅跣?,人民是始終?!八囆g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盵1]21在習近平引用的中國古詩文中,對于中國廣大城鄉(xiāng)尤其是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人民給予了深切的關懷,這些情懷、理想等也逐步落實到精準扶貧和鄉(xiāng)村振興計劃等偉大的事業(yè)中。
2014年,《中國文化概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在全國高校推廣,對此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負責人說:“在大學階段,以提高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yǎng)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盵3]以此為基礎,結合思政課程教學,我們可以做到文明以之、道器合之章學誠認為:“器拘于跡而不能相通,惟道無所不通,是故君子即器以明道,將以立乎其大也。”見章學誠撰、李春伶校點:《文史通義》,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頁。。
文明以之、道器合之,指的是大學生的思想和人文實踐。文明以之、道器合之,就是說在生活中要以文明為準則,通過以上所述的融會貫通方法和明道即器理念,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并盡可能有所實踐,在行動中進一步升華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古有“行有余力,用以學文”,今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和教育的目的所在。人生為什么存在?青年學生為什么存在?目的就在于要改造這個世界。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主題,但年輕人的熱情都是很高漲的。因此,有必要用文明的素養(yǎng)渲染青春的激情。其間,重視道器合一完成青春的跨越,非常關鍵。
再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為例。筆者經(jīng)常讀《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以求了解國家發(fā)展之大勢,從而更好地關注腳下的路。在上海理工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堂和考察中,筆者結合有關古詩文,將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結合起來,進行文明的引導,關注點更集中于修身、齊家。2014年的媒體熱衷于家訓、家風的內容,筆者就因勢利導,將家風等內容融入課堂;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筆者將“人間正道是滄桑”的道理轉化成個人和家庭的變化考察。這些勢必激發(fā)學生在古詩文的品味中開動腦筋,深入思考。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紅色景點考察是一項課外作業(yè),這里成為文明以之、道器合之的一項訓練,關注點是治國、平天下。上海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祖籍”,是國民黨的中興之地,留下了無數(shù)革命者的足跡:中共領袖毛澤東、周恩來等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文化巨匠魯迅終寓居于斯,近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在此奮斗過;著名文化戰(zhàn)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聞記者鄒韜奮的一生也多光耀滬上,等等。這里還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陳云、張聞天的故鄉(xiāng)……實施“追尋紅色歷史”為主題的教學實踐活動由此展開: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的學期內,參觀在上海市范圍內的至少一個“紅色歷史”紀念館(陳列室、名人故居、烈士陵園)等,去追尋一段往昔的“紅色歷史”,留下一張參觀的紀念照片,接受一次生動形象的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寫一篇800~1 000字的感悟文章。教師將根據(jù)學生的實踐活動表現(xiàn)、提供的參觀紀念照片和所撰寫的感悟文章,進行綜合評分。在實際的參觀活動中,同學們或成群結隊,或個人前行,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和興趣,用手機拍下自己難忘的瞬間,記錄自己的個人感懷。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引用古詩文甚至用文言文寫作,激發(fā)了其興趣和愛好,增強了寫作的感染力。2018年秋,筆者直接要求學生以對聯(lián)和古體詩等形式抒發(fā)參觀紅色景點心得,學生在新奇之余,也是積極完成任務。
教師參加學生組織的傳統(tǒng)文化和古詩文活動,是高校思政課堂的延伸。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2013年12月25日,外語學院主辦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之毛澤東詩歌朗誦比賽,筆者作為學生邀請的唯一一位教師評委,有幸參與其間,感受到同學們古今結合、中外結合,在圣誕節(jié)之際舉辦毛澤東詩詞朗誦賽獨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此既讓人感到同學們在慶祝世界節(jié)日的同時牢記了我國紅色歷史,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密切關聯(lián),也能讓人感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紅色革命歷史的緊密結合。自2014年以來,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每年結合思政課教學主題,承辦學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決賽,并且本院學生屢屢奪魁,可視為中國古詩文和思政課教學結合的鮮明例證。
中國古詩文主要是求美,在豐富多彩的古詩文渲染、品味和比較中,學生通過思政課可以欣賞到獨特的聲景、風景和心景,從而得到情感的升華和心靈的共鳴。
五、余論
文史名家有言:“文章之難,不在其言,而在其所以為言也?!盵4]當代中國發(fā)展要求,必須用現(xiàn)代理念回應時代之困惑,用實在之方法解決實際之問題。現(xiàn)代理念從來離不開傳統(tǒng)的依托,實在方法包含諸多先人的經(jīng)驗。在“文以載道”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指引下,習近平古詩文涵養(yǎng),與治國理政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包括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指導。中國優(yōu)秀古詩文,背后都有一出或幾出比較耐人尋味的中國故事,鑒于中國文史哲合一、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因此品味和探究習近平古詩文涵養(yǎng)、發(fā)揮古詩文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效功能,還應不斷深入挖掘古詩文背后的哲理,合理闡釋其中的治國理政之道、日常修養(yǎng)之味、人性關懷之情。
中國古詩文融入高校思政課,會帶來積極的效果。其一,由于中國文化的博大深厚、綿綿不絕,高校思政課比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中諸多經(jīng)典文獻和歷史人物、事件、現(xiàn)象等,都可以通過中國古詩文來進行生動有效的闡釋。這種思想文化傳承的方式,是中國的巨大優(yōu)勢。教師積極引導并駕輕就熟后,其文化素養(yǎng)不斷得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情境和習慣得到有效改善是必然的。其二,由于全球化時代的人才競爭越來越成為全方位、綜合性的比較和擇取,所以在高校思政課中搭建一方堅實的文化平臺或沃土,如將中國古詩文融入思政課,對師生的互動、課堂的活躍、心靈的溝通和深化是有成效的。學生在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覺意識的作用下,會更好地拓寬理論視野,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然,將古詩文作用于思政課教學,除了時時處處留心和長期堅持之外,同時也要有積極反思、大膽批判而更上一層樓的精神。比如,關于古詩文精華如何融入思政課,還需要思政課教師與文史哲等學科教師的密切合作及其自身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提升;思政課教師在加強教學和研究的同時,也有必要持續(xù)關注文化素質課、通識課的進展,拓寬和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jīng)典,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下去?!盵5]其實,不只是語文課,其他好多課都應該學習古詩文經(jīng)典。如此,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發(fā)展,就更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
[2]?孔丘.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晉浩天.傳統(tǒng)文化怎么教?[N].光明日報,20140402(06).
[4]?章學誠.文史通義[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61,182.
[5]?習近平萬米高穿聊傳統(tǒng)文化:要學古詩文經(jīng)典[EB/OL].(20140911)[201808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11C1112446258.htm.
(編輯: 鞏紅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