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銳
【摘?要】當前,大多數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方面的改革,呈現出“靜態(tài)”與“淺表”的特征。為突破文化教學瓶頸,提升英語文化教學品味,促進學生文化品格形成,文章提出文化對比教學思想,并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第一課時為例,闡釋一線英語教師如何開展“動態(tài)深入”的文化對比教學。
【關鍵詞】文化對比;英語教學;教學案例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了英語課程的目標,即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中,文化意識是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1]。該概念簡明扼要,既明確了文化教學的范圍,即目的語與母語并重,也指明了文化教學的目的——知識、態(tài)度和行動同步進階,重塑人格。廣大一線教師在落實文化意識目標的實踐中,進行了探索與改革,例如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加強了文化知識的滲透;在文化知識滲透的過程中,加大了中國文化知識的比重。
但筆者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大多數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方面的改革,呈現出“靜態(tài)”與“淺表”的特征。前者主要指教師只是呈現一些孤立的文化事實與知識,沒有體現“跨文化”這一動態(tài)的要求;后者指在呈現文化事實與知識之后,教師沒有引領學生對文化知識背后的理據進行分析與價值追問。
鑒于此,突破文化教學瓶頸,提升英語文學教學品味,促進學生文化品格形成,成為每一位英語教師要思考的課題。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文化對比教學不失為一種突破文化教學瓶頸的有效方法。
二、文化對比的意義
文化對比的意義,在上述引言中已有提及。概而言之,破除“靜態(tài)”與“淺表”應是文化對比教學的核心意義。具體而言,這種意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文化對比能夠促進文化理解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2]。在比較中,思維的迅速開啟始于熟悉事物。于是,在理解新事物的過程中,時時有已有的圖式激活,時時有參照與佐證,如此新事物的特征也就能被人們迅速掌握。其實,我們平日所提倡的統(tǒng)整化策略、情境化策略等無不蘊含著“引入熟悉事物以做對比”的思想。對文化的理解同樣如此。異邦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伴而行,已知與未知、熟悉與陌生的同步呈現,必將促進學生對文化的深入理解,而不僅僅止于事實層面的知曉與記憶。例如,對英語“形合”的理解,在漢語“意合”的比較下,應該可以能更透徹。正是基于文化的深入理解,學生才能真正地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文化對比有利于文化精華的識別與汲取
事物的本質在對比中更容易被體察,文化亦如此。一旦以對比的視角觀察,人們便很容易覺察到文化的本質。
這種覺察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踐行“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中,我們需要對自己母語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有自覺、自信的態(tài)度并能傳播的責任;與此同時,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汲取他國文化的精華。種種擔當,無不需要我們在文化對比中覺察、思考與反省。
(三)文化對比有利于情感的激發(fā)與思維的發(fā)展
文化對比教學是一種內容依托式的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內容依托式教學擺脫了“碎片化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從方法角度來看,是對學生興趣的保護,而從內容角度來看,是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
與此同時,文化對比為思維的發(fā)展提供了許多的契機。從橫向來說,在不同內容的比較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與歸納等思維活動;從縱向來說,學生從“淺表的現象”走向“深入的本質”,需要分析、提煉與抽象等思維活動。
綜上可見,文化對比教學在達成文化意識、思維品質目標上有明顯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涉及詞匯、語法的學習,這勢必會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會指導學生的學習策略,進而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文化對比教學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力工具。
三、文化對比教學的應用案例
針對當前文化教學的弊端,筆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第一課時為例,闡釋如何開展“動態(tài)深入”的文化對比教學。
(一)教學內容
本課涉及“健康飲食”這一主題。教材首先從“食物的功能”話題入手,接著以兩篇“不同餐館通過提供不同食物展開競爭”的文本故事,進一步突出健康飲食的觀念。教材并未涉及文化對比的內容,但基于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尤其是文化意識目標,筆者開發(fā)了本課文化對比的內容。這些內容主要包括中西飲食、繪畫、語言以及思想觀念的對比。這里對比的內容雖多,但都遵循“從現象到本質,再到實踐”的邏輯。
(二)教學目標
從上述文化對比意義的闡述中可以看到,文化對比教學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本課中,筆者緊緊圍繞核心素養(yǎng)設定教學目標,希望學生在學習此課之后,能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提高。
(1)文化意識:知曉中西物質文化層面的一些差異,并能夠深入思維文化層面,進而得到導致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層原因。
(2)思維品質:能夠從現象層面的觀察、歸納,再到本質探索過程中的分析、推斷等。
(3)語言能力:能夠用英語描述一些文化現象,能夠意識到英漢語言“形合意合”的特征,并據此進行翻譯練習。
(4)學習能力:能夠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高效做筆記。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筆者在該環(huán)節(jié)中,依據課本圖片,引領學生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供能型食物(Energy-giving food)、長身體食物(body-building food)、保健食物(protective food)、平衡飲食(balanced diet)和食物金字塔(food pyramid)等,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基礎。
2.文化掠表
這里的“掠表”主要是指引導學生基于整體觀感進行文化對比,形成基本結論。在此環(huán)節(jié)中,筆者首先以“Generally speaking,which is a healthier diet,Chinese diet or western diet?”的問題切入,讓學生思考、討論并發(fā)表意見。筆者也適時出示圖片,或贊同或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定論:總體而言,中國飲食因富含蔬菜,更具平衡性(如圖1)。接著提出“中西飲食,哪個更加美觀?”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進而得出結論:中國飲食注重色、香、味俱全,具有藝術性(如圖2)。
3.文化深入
如果文化對比只聚焦中國飲食的多樣性與藝術性,不僅會喪失一個讓學生深入理解并形成文化意識的機會,也會喪失一個鍛煉其思維與語言能力的機會。因此,為了全面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這種“由表及里”的機會不應喪失。
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為什么中西飲食具有如此的差別?”。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出一些提示,讓學生從中西的地理、歷史等因素進行思考。這對大部分學生,尤其是主修文科的學生而言,能夠形成自己的意見。在學生分享之后,筆者進行總結:中西地理條件的不同,是導致中西文化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筆者并不滿足在此停滯,而是基于地理差異,進一步提出思維文化的差異,以探求更為深層的理據:東方思維——天人合一、內省頓悟、道德人倫;西方思維——探索自然、外求務實、科學邏輯。這樣學生便對中國飲食具有平衡、和諧、藝術的特征,西方飲食具有單一、單調、便捷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與此同時,為加強學生對中西思維文化差異的認識,筆者又選用了繪畫方面的例子,進行佐證(如圖3)。
繪畫如同飲食,都是一種顯性的物質文化,不同地域的物質文化有不同的特征,但都可以從思維文化層面找到原因。
4.文化拓展
這里的“拓展”是深入的延續(xù),是從更廣泛的話題層面進行文化理解。如何在更廣泛的話題層面進行文化選擇?這是一個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在此,筆者選擇“語言”這一話題。為什么選擇“語言”這一話題?因為對“語言”文化的探析,更能夠直接著力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更能夠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聯系起來。
筆者讓學生翻譯幾個漢語句子(見表1),并要求他們從中西語言的差異追尋中西思維文化的差異。學生躍躍欲試,并發(fā)表意見。筆者也趁機總結,提出“形合意合”的概念。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教師在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經常強調邏輯關系詞的使用,實際上就是在強調“形合”的語言文化,這也是筆者在最后的拓展中聚焦語言文化的原因。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化差異之后,及時給學生布置了練習,有效結合了文化理解與語言學習。
5.文化反思
該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對上述物質文化及觀念文化教學的升華,即在文化對比中,汲取文化的精華。筆者利用表格總結中西方文化的精華(見表2),引導學生思考中西文化的差異。
通過飲食、繪畫、語言等物質文化,以及思維方式、哲學理念等觀念文化的諸多方面對比,學生對其中的優(yōu)秀文化是否有所體察與反思?教師可以就此問題,讓學生展開思考、討論并分享意見。這一過程培育了學生思考與審辨的精神。
至此,一節(jié)以“文化對比”為主題的課便結束了。學生不僅開闊了眼界,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四、教學反思:文化對比教學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課例中,教材主題提供了主要載體,學校設備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教師的文化意識、課程意識以及審美意識應該是教學順利進行的最主要原因。
(一)教師的文化意識是開展文化對比教學的關鍵
教師如果沒有文化意識,就算面對富含文化信息的文本,也會讓文化對比教學缺席。在當前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背景下,教師要能夠革新教育教學觀念,破除“知識點、語言點”的碎片化教學,時刻保持敏感的文化意識。高中教材中的每個單元其實都蘊含著文化對比的契機,教師要善于把握,從而積極滲透文化對比教學。為此,筆者對人教版高中英語五本必修課本中的文化對比契機進行了總結(見表3,序號遵照教材順序)。
(二)教師的課程意識是深化文化對比教學的保證
在文化對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止于文化事實的陳述,沒有深入進行文化對比。筆者認為,教師課程意識淡薄是導致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課程意識的突出表現是能夠圍繞主題,進行資源的搜集與整合,并基于此設計出系列問題,引領學生學習;最高表現是能夠開設有關文化內容的系列課程。這便超越了僅依靠教材文本進行文化滲透的“附著性”文化教學。
(三)教師的審美意識是豐富文化對比教學的途徑
審美意識的體現主要是指教師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深入淺出。文化教學,尤其是透過現象進行深層次教學,要避免抽象的說教,教師應盡可能站在學生立場,利用圖片和例證,佐證一些文化觀點。與此同時,要上好一節(jié)課,既要有平波和高潮,也要有冷靜的認知,更要有熾熱的情感。這些都是教師審美意識的體現。
五、結語
《禮記·學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學科教師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主要條件[3]。文化對比教學能否順利開展,主要條件同樣在于教師。只有教師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學生才能夠深入理解中外文化,審辨認同優(yōu)秀文化,并形成正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楊冬梅.比較閱讀: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出奇制勝的法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1):20-22.
[3]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