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如
【摘要】面塑是民間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嘗試以面塑技藝為依托,以超輕黏土為載體,傳播并發(fā)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技法。本文從傳承面塑的意義,小學課堂上嘗試超輕黏土與面塑技法結合,黏土造型教學在課堂上的實施及其教育價值四個方面來談談嘗試面塑文化引入小學課堂的實施。
【關鍵詞】小學美術;超輕黏土;面塑技法;課堂實施
一切經驗都來源于生活。記得一次在做包子的時候,給了孩子一塊面團,有趣的是,過了一會兒孩子拿著她得意的“作品”興奮地娓娓道來她的制作想法??吹剿蟪錾钪械男∥锲?,筆者也忍不住動手加入,慢慢地,筆者便喜歡上了這造型藝術。作為一名一線小學美術老師,首先想到能不能把這么有趣、好玩的事在美術課堂上推廣。為此,筆者查找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學習了面塑技法,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驗在美術課堂上實踐推廣了。
一、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的意義
原來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這種用面團制作生活中事物的藝術形式,它叫做面塑,還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之一。人們在面粉和糯米粉中加進各種顏料進行充分混合,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以稚拙、自然、淳樸的趣味感染著每一位觀賞者,也吸引著筆者。當同事和學生看到筆者運用面塑技法制作出精美的花朵時都以為是真花,后來知道是用面團做的,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能教教我嗎?”
藝術來源于生活,創(chuàng)造于生活。民間藝術面塑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根據(jù)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審美體驗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式,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精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引入小學美術教學中,既可以豐富孩子的文化視野,同時也是弘揚民族藝術,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培養(yǎng)了小學生對優(yōu)秀民間藝術的認同感和熱愛國家的情感。
二、嘗試超輕黏土與面塑技法結合的初衷
由于制作面塑的原材料主要是面粉或經過加工配置的復合軟陶質材料。它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并不利于在美術課堂上推廣。而超輕黏土則是近幾年來比較盛行的新型環(huán)保、自然風干的手工造型材料。其主要是運用高分子材料發(fā)泡粉(真空微球)進行發(fā)泡,再與聚乙醇、交聯(lián)劑、甘油、顏料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物理混合制成,成分包括發(fā)泡粉、水、紙漿、糊劑等,它正是面塑的制作原材料的改進。同時,它購買方便,原材料容易保存,可以調配各種顏色,與其他材質的結合度高,非常適合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推廣,可操作性強,是作為學習面塑造型藝術的一種很好的載體。
三、黏土造型教學在課堂上的實施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嘗試以面塑技藝為依托,以超輕黏土為載體,傳播并發(fā)揚傳統(tǒng)民間藝術面塑技法。黏土造型教學在課堂上宜由淺入深。
1.激趣?!芭d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 教育者如何在每個孩子內心播下興趣的種子,讓興趣在孩子的內心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簡單易學是促進興趣萌芽的最好方法。因此,面塑技法學習課程設計起點要低,采用手把手式教,老師做一步孩子跟做一步來學習面塑基本技法。目的:熟悉超輕黏土的特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面塑技法的學習:每次使用超輕黏土時都要醒泥排氣,使黏土里面的空氣排出,這樣制作出來的作品才細膩光滑沒有裂紋。面塑的基本技法包括:搓、剪、挑、壓、揉、捏、粘、貼等方法。以“水滴造型”為例,就有小水滴、胖水滴、長水滴等,不同的水滴造型運用的技法不一樣。小水滴,因黏土分量少適合用一根指頭壓在圓球的一半搓出水滴造型;胖水滴則因黏土分量多應使雙手形成夾角搓出胖水滴造型;長水滴則把手掌與圓球形成25度斜面慢慢揉出外形。又例如:搓圓柱體、壓樹葉等造型則需要借助尺子工具來完成,這樣造型邊緣圓滑工整,做出來的物體才精致逼真。通過簡單地按部就班的學習,讓孩子覺得做黏土不難,還很有趣,獲得制作成品的成就感是喚醒孩子興趣的第一步。
2.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復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究,自求解決?!弊詫W能力是人生中一個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己探究、思考、質疑來獲取知識,則學生無法形成理想的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途徑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因此,當孩子們掌握了面塑基本技法后課程設計安排上就要讓孩子進入識圖,讀圖能力的訓練。給孩子實物圖片或者黏土成品圖片讓其分析,每一部分是采用了什么技法,黏土分量是多少,比例的處理等,并要求嘗試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圖片里的作品。目的:訓練孩子們的分析能力,黏土分量的把控能力,制作作品時比例的判斷能力,為下一步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打下基礎。
3.鼓勵個人藝術創(chuàng)作。把已學的知識內化,學以致用,那就要在原有的知覺經驗上引導孩子解決生活里的問題。教師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索和研究。孩子在掌握一定技法和分析能力后根據(jù)自己所想所見創(chuàng)造出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進入創(chuàng)作階段。目的: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發(fā)展孩子的個性,抒發(fā)孩子的情感。這樣,孩子藝術與生活的思維方法才能得到提升,逐漸形成視覺審美的基本能力,才能領悟到美術在生活中的獨特價值,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創(chuàng)作出具有自己個性的作品。
四、黏土造型教學所體現(xiàn)的教育價值
超輕黏土造型活動開展以來,孩子們學得熱情認真,興趣濃厚。以《小飛機》一課為例,老師只是分析和示范了飛機的主結構:機身、機翼、尾翼的制作方法,整架飛機的裝飾就交由孩子們自己來添加。孩子們做完后都興奮地跑過來跟筆者說,有的說做的是客機,加了起落裝置的輪子和客人可以看到外面景色的窗戶;有的說是戰(zhàn)斗機,給它加了導彈發(fā)射吊架,可以發(fā)射導彈;有的說是直升飛機,加了安全起落架和兩個直升飛機特有的旋翼,是不是很特別啊。還有的則添加了駕駛室,照亮燈等。筆者從孩子們的眼里看到了喜悅,看到了興趣點燃了一切,看到了自豪的成就感。
黏土造型活動不但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更訓練了孩子們對生活多了一份觀察,讓他們做事有耐心和細心,還有那天馬行空的想象能力,從而發(fā)展孩子的個性,鍛煉孩子的意志,傳遞孩子的思想和情感。
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作為一名教師能幫助孩子愛上一門有趣的手藝是一件幸福的事。
參考文獻:
[1]吳超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泥”文化[J].少兒美術,2018(3).
[2]劉會.晉南面塑的文化藝術特征與傳承.美術大觀,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