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玲
《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7~9年級)明確要求學生要“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jù)”。對初學議論文的初中學生,我們顯然不能任意拔高要求,只要學生學會“寫簡單的議論文”即可。但這個“簡單”我們也不能誤認為就是不對學生寫作議論文作任何要求。
顧名思義,議論文就是對某件事或某個現(xiàn)象或某個觀點展開“議”和“論”。我們不必對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提過高要求,但也必須堅持議論文體裁的基本要求。我對初中生議論文寫作的簡單要求就是:議論文至少要一事一議,一事一議是議論文的最基本要求。因而,我主要從一事一議入手,引導學生寫好簡單議論文,從而為今后寫更高要求、更高質(zhì)量的議論文夯實基礎。
總體上說,寫作一事一議的議論文一般分為四個步驟。一、引述“一事”的材料?!耙皇隆辈牧系囊鲆嗅槍π浴6?、確立觀點。由引述的“一事”材料自然得出結(jié)論。三、論證觀點。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四、總結(jié)歸納,得出結(jié)論。
具體來講,一事一議議論文寫作的關(guān)鍵是確立觀點。要確立好觀點,審清題意尤其重要。在審題上具體方法為:
首先,必須讀懂提供“一事”的材料。對于“一事”材料提供的全部信息不能忽略任何一點,要全面閱讀思考,正確解讀。甚至對每一個字、詞都要逐一審視,以防遺漏、看錯,導致下筆成文時片面或跑題。
如,曾有一道考試題《樹木·森林·氣候》,就有學生審題失當,只看了題目,卻沒看題目下面的具體要求,因而對題意作出錯誤的判斷。結(jié)果有的考生沒加副標題,有的考生在作文中或論說樹木的用途,或論說森林對氣候的影響和對人類的作用。這些作文通篇未能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從頭到尾不過是對命題要求的一種闡述。這則考題要求從三個層次上比喻:一、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只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溫度、濕度、陽光等,實際上是要一個好的環(huán)境;三、大片森林的出現(xiàn),會使氣候變得更好。有的考生只從第一個層次或從第一、第二個層次上立論,有的考生從第二、第三個層次上立論,盡管議論還不錯,結(jié)構(gòu)尚完整,但在準確切題上就有了差距,使內(nèi)容不完美,文章欠深度。
其次,必須要確立好論點。論點是從“一事”材料里提煉出來的,要想確立有深度的論點,就必須“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吃透“一事”材料的精神,仔細體會“一事”材料的寓意,不能偏離“一事”材料或作出錯誤的判斷。還以前面考試題“樹木·森林·氣候”為例,用樹木、森林、氣候三者間的關(guān)系作比喻,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我在列舉上述審題失當?shù)确疵胬雍螅龑W生要把握樹木、森林、氣候三者間的關(guān)系,注意與當前社會改革熱點聯(lián)系起來作比喻。在我的啟發(fā)下,結(jié)果有學生首先運用比喻,論述改革是大眾的事業(yè),單人匹馬力量微弱,全國有“森林”一樣的改革家就能振興中華,而要出現(xiàn)“森林”一樣的改革家就需要領(lǐng)導熱心扶持,同時也要每個人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人人以國家興盛為己任。論點深刻,文章比較清楚地闡述了個人、集體、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當然有的學生立論就不行了,如一學生的副標題是“小孩子·大孩子·父母”,顯然,這和“樹木·森林·氣候”類比是不當?shù)?。他沒有把文章的論點和要議的內(nèi)容具體化,擬了一個不恰當?shù)臉祟},這顯然是觀點不準確的結(jié)果。
再次,除了從“一事”材料中確立好觀點,還必須有深刻一點的“一議”。
引導學生:第一,選擇不同的角度論述,運用想象、聯(lián)想、引申、對比等方法充分地分析。事情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給人的啟示也是多方面的,只有展開多側(cè)面的分析、辯證的論述,文章才能令人信服。展開縱的、橫的、由此及彼、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的聯(lián)想、引申等方法,可將道理講得更深刻,更有意義。第二,聯(lián)系現(xiàn)實與自身。寫文章是要對社會有用,只有聯(lián)系現(xiàn)實與自身,道理講得才能更透徹,才能為更多人所接受。第三,言人未言,力求新穎。這種獨創(chuàng)、新穎的分析論述,必須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通過以上步驟,配以相應的訓練,學生不僅能按照作文要求寫出簡單的議論文,而且由于夯實了一事一議的基礎,學生在寫議論文時都能明確自己的觀點,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最后還能歸納總結(jié),得出結(jié)論。在寫材料作文時也多能從材料出發(fā),引出自己的論點,寫出立論鮮明,事實有力,說理充分的高質(zhì)量的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