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志愿服務不求回報,既能鍛煉個人的能力,又能服務社會,是一種促進社會進步同時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精力所做出的服務工作。依托志愿服務,既可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又能開闊個人視野、豐富人生經驗,還能鍛煉個人參與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提高專業(yè)知識水平和技能,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依托;志愿服務;高職學生;思政教育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2.191
志愿服務不求回報,既能鍛煉個人的能力,又能服務社會,是一種促進社會進步同時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精力所做出的服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奉獻意識”。對于高職院要解決來說,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依托志愿服務,使志愿服務作為高職思政教育的載體,充分發(fā)揮其立德樹人的功能,提升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
1 高職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的意義
開展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鍛煉學生的有效方式,還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更是加強新形勢下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高職院校依托志愿服務,既可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又能開闊個人視野、豐富人生經驗,還能鍛煉個人參與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提高專業(yè)知識水平和技能,不斷提升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
2 依托志愿服務提升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
當前,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大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的現(xiàn)實途徑。大學生通過參加志愿者行動,可以將自己與社會融為一體,把服務他人與教育自我有機結合起來,高職院校鼓勵、要求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主要方式如下:
2.1 將志愿服務設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
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形式、載體、內容、考核進行系統(tǒng)化的設計,將服務行業(yè)、服務社會、服務脫貧攻堅志愿活動等作為必選選修課,納入大學三年全周期人才培養(yǎng)方案,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志愿服務,做到思政教育實踐課程三年不斷線。
2.2 明確志愿服務的范圍
將志愿服務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生深入開展春運服務、暑運服務、節(jié)假日運輸服務、家電維修服務、培訓服務、科普服務、心理咨詢、精準幫扶、賽事服務、會議服務、環(huán)保服務、護學服務、交通勸導、敬老服務、網絡文明傳播、迎新服務、助勤服務、綠化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參加志愿服務項目。
2.3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務考核機制
倡導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志愿服務,要求志愿服務做到有計劃、有要求、有方法、有記錄、有總結、有效果,確保志愿服務的實踐效果和實踐特色。新生入校的第1學期制訂大學生志愿服務3年規(guī)劃,對每個學期的計劃服務小時、擬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做出規(guī)劃。每學期志愿者要制訂志愿服務學期計劃與實施方案,每次志愿服務活動每位參與者都要求填寫志愿者活動記錄表,同時要求將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名稱、服務小時數(shù)、累計時間填入大學生志愿服務得分統(tǒng)計表中,每學期青年志愿者聯(lián)合會對每位學生的志愿服務得分統(tǒng)計表進行審核。
2.4 制定《大學生志愿服務手冊》規(guī)范志愿服務
學校統(tǒng)一制定《大學生志愿服務手冊》,學生在入學時每人發(fā)一冊,將第一課堂的思政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的實踐養(yǎng)成相結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通過手冊強調每個大學生志愿者能夠在活動中長期參與,并將志愿活動轉變?yōu)橐环N自覺行動,成為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立志愿隊伍認證制度、志愿服務評價制度、服務情況匯報制度、志愿服務獎勵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運用各項制度促使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同時對于普通學生、學生干部、預備黨員、優(yōu)秀黨員參與志愿服務提出了不同要求,要求志愿服務做到有計劃、有要求、有方法、有記錄、有總結、有效果,確保志愿服務的實踐效果和實踐特色。手冊主要內容包括志愿服務的知識學習和實踐活動。知識學習部分包括學習認知篇、禮儀規(guī)范篇、服務技巧篇、應急處理篇,全面指導志愿服務的禮儀,提升服務技巧和應急處理能力。實踐活動部分包括志愿服務項目簡介、志愿者活動記錄、學生志愿者服務得分統(tǒng)計、志愿服務總結等。通過《大學生志愿服務手冊》的指導,使高職學生高效參與志愿服務,在為社會和他人提供幫助的同時,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精神獲得滿足,思想得到升華。
3 志愿服務做到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特色化
志愿服務不是單次的活動,高職院校要強調每個大學生志愿者能夠在活動中長期參與,并將志愿活動轉變?yōu)橐环N自覺行動,成為其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梢詫ζ胀▽W生、學生干部、預備黨員、優(yōu)秀黨員參與志愿服務提出不同要求,同時對學生評優(yōu)評先在志愿服務方面也要提出具體要求,對各類志愿者每學期志愿服務時間的最低要求做出明確規(guī)定。通過運用各項制度,促使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特色化,從而提升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紅霞.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xiàn)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1).
[2]李北群,王歡.志愿者活動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J].學海,2015(06).
[3]孫莉,孫靜,吳澍.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07).
[4]滕蘇蘇.微公益視覺下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研究[J].恩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03).
作者簡介:楊利軍(1964-),女,湖南益陽人,本科,教授,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